行书基础笔画运笔
- 格式:doc
- 大小:544.50 KB
- 文档页数:29
毛笔行书笔画运笔技巧图文例解行书与楷书的笔法和结构基本共通,由于行书又吸收了草书的一些笔法、结构、技法,形成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书体。
行书运笔时不能完全像楷书,也不能完全像草书。
行笔要快而稳、圆而折,草意多的笔画快写面不潦草,楷意多的地方宛转中要注意方折。
一、横:写横时运笔要注意上下俯仰的引带关系,横下有笔面或接写下一字时,往往收笔时折锋向左下构出称“下钩横”。
横上有接着写笔面的。
一般收笔时向左提笔出锋,称“上挑横”。
二、竖:写法近于楷书的垂露、悬针,可依楷书的方法写。
有的竖因接写下一个字而有一种近似楷书“托钩”的写法,称为“曲钩空”。
由于力量及体势的变化,悬针空下部加重,形成“租尾竖”。
左边旁的空在楷书中均为“垂算”写法,写行书时,因接着写右旁上部,所以收笔时稍为停驻即向右上用力构出,形成“仰勾竖”。
而“斜竖”则近于楷书的“曲头竖”,只是行笔中力量有所变化。
三、撇:大部分近于楷书写法,少部分出锋收笔,有“平做”“斜撒”。
一部分要引带下面而不出锋,这种撇叫“回锋撇”,不同于楷书的是有的斜撇要在上端带出笔面,可以用挑钩带上,这叫“挑脚撇”。
四、捺:行书的捺最富于变化,在一篇字里,可以多种捺法交互使用。
除近于楷书写法的“平捺”“斜捺”外,如把捺笔写到末尾处需引带左面或下一字时,笔断意连地按原路回锋收笔,这叫“回锋捺”;写走之旁时,左下不另起笔,转笔带过,称“回曲捺”; 写平振后还引带上部笔面,收笔时向右上运行或向左上折锋的出,叫“挑钩捺”;“反捺”与楷书不同的是收笔时转锋,露出附钩。
行书多种捺法要合理使用,如在一个字里有两个捺笔时,应用不同写法,避免呆板。
五、点:行书的点变化也很多,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是与楷书不同的是,若点下有笔面或接写下一字时,收笔往往出现附构,如“启下点”“带钩点”;二是介于楷、草之间,多采用又断又连的方法,如“带下点”“带右点”,用较小的引带把两点相连:“竖三点”一般上点与中点断开,中点与下点相连,写“开四点”时,可三点或两点相连,一处或两处断开。
硬笔行书运笔方法引言概述:硬笔行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形式,它注重笔画的力度和结构,运笔方法对于书写的质量和美感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硬笔行书运笔方法的五个大点,包括正确握笔姿势、控制笔画力度、运用转折处、注重笔画结构和注意笔尖运动。
正文内容:1. 正确握笔姿势1.1 确保手指放松:握笔时,手指应自然弯曲,不要过度用力,保持轻松的状态。
1.2 手指的位置:将笔夹在食指和中指之间,用拇指稳定笔身。
食指和中指的关节应稍微弯曲,以便控制笔的运动。
1.3 控制笔尖的角度:笔尖与纸张的接触角度应适中,不要过于倾斜或垂直。
2. 控制笔画力度2.1 用力的变化:硬笔行书强调笔画的变化,可以通过控制笔尖的用力来实现。
在书写直线时,用力均匀;在书写曲线时,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用力,以突出曲线的变化。
2.2 注意用力的平稳过渡:不要突然改变用力,应该平稳地过渡,以保持笔画的连贯性和平衡感。
2.3 练习用力的掌握:通过反复练习,逐渐掌握用力的变化,使笔画更加准确、流畅。
3. 运用转折处3.1 强调转折处的变化:转折处是行书中的重要部分,应该注重笔画的变化和角度的转换,使之更加流畅自然。
3.2 注意转折处的力度控制:在转折处,应该适当加强或减弱用力,以突出笔画的变化和转折的角度。
3.3 练习转折处的书写: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不同类型转折处的书写方法,提高书写的技巧和美感。
4. 注重笔画结构4.1 确保笔画的连贯性:硬笔行书要求笔画之间的连贯性,不要出现断笔或断续的情况。
4.2 注意笔画的粗细变化:笔画的粗细变化可以增加书写的韵律感和美感,应该根据需要适当调整笔画的粗细。
4.3 练习笔画的结构:通过反复练习,掌握不同类型笔画的结构和书写方法,使之更加准确、流畅。
5. 注意笔尖运动5.1 确保笔尖的稳定:笔尖应该保持稳定的状态,不要抖动或晃动。
5.2 控制笔尖的速度:笔尖的速度应该适中,不要过快或过慢。
5.3 练习笔尖的运动:通过不断地练习,掌握笔尖的运动规律和速度控制,使之更加准确、流畅。
行书书法口诀要领行书的口诀如下:1.笔画口诀。
楷中有动,点画飘逸;笔势连贯,起伏有状;相互照应,行云流水;横竖撇捺,活动有备。
2.字形口诀。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似楷非楷,似草非草;结构如楷,贵在灵动;字形大小,一切随需。
3.笔法口诀。
起笔回锋,也可露锋;提按用笔,笔画鲜活;顿挫笔法,赋予生命;绞转自如,方出线质。
4.用腕口诀。
行笔之要,贵在用腕;腕部要活,字才灵动;僵硬用腕,点画就呆;腕部力量,均在使转。
5.章法口诀。
行书美感,全在布局;字间有距,行间有空;大小疏密,出意即可;精心安排,计白当黑。
行书结构特点:1.大小相兼。
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
2.收放结合。
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
3.疏密得体。
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
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
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
4.浓淡相融。
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
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
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
和草书差不多,但没那么草。
行书的口诀如下:行楷书写要流畅,主笔沉着是关键。
快写简化是特征,连笔轻细不可粗。
伸缩性大变体多,用笔最好是长锋。
执笔用笔如草书,使墨必须调湿润。
执笔必须悬起肘,全篇排头是标准,灵活多变才自如,一气呵成要贯通。
行书字体最多姿,用笔八法需记清。
横平竖直重心稳,疏密匀称结构精。
点画呼应贵活泼,穿插揖让要有情。
项背分明多变化,运笔轻盈忌僵硬。
行书56个部首的写法一、笔画基础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笔画与楷书相似。
在书写行书之前,应先掌握基本的笔画,如点、横、竖、撇、捺等。
这些基本笔画是构成部首和字形的基础,需要在反复练习中熟练掌握。
二、偏旁部首偏旁部首是构成汉字的重要部分,也是行书中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行书中常见的偏旁部首有五十多个,每个部首都有其独特的书写技巧和要点。
在书写时,要注意部首的笔画顺序、角度和长度,力求做到准确无误。
三、结构布局行书注重字形结构的灵活多变,与楷书相比更加不拘一格。
在书写时,要注意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和排列,使整个篇章布局合理、美观。
要遵循“变化统一”的原则,既有局部的变化,又保持整体的一致性。
四、运笔技巧行书的运笔技巧是书写流畅的关键。
要熟练掌握各种笔画的起笔、运笔和收笔方法,以及笔画之间的衔接和呼应。
运笔时要注重笔锋的运用,通过调整笔锋的方向和角度,表现出线条的粗细、曲直和刚柔变化。
五、整体风格行书的整体风格讲究“流畅自然”,给人以潇洒飘逸的感觉。
在书写时,要注重字形的变化和动态感的表现,使整个作品既有韵律感又不失个性。
同时,要保持书写的连贯性和一气呵成的气势,体现出行书的独特魅力。
六、个性化元素行书强调个性化和创意的表达。
在书写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个性化的元素,如特殊的笔画变化、独特的结构安排等。
这些元素能够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视觉冲击力,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七、速度与节奏行书注重书写时的速度和节奏。
在书写过程中,要控制好书写的速度和笔画之间的节奏感,使整个作品既有动态感又不失流畅性。
同时,要注意笔画之间的衔接和呼应关系,使整个作品浑然一体。
八、审美观念行书的审美观念与楷书有所不同,更加强调动态美和流畅感。
在书写时,要注重线条的流畅性和字形的动态感表现,追求整体的美感和和谐统一。
同时,也要注重个性化和创意的表达,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短横运笔要领什么是短横运笔?短横运笔是一种书法技法,也称为“断筆”或“断续笔”。
它在书写中使用短而有力的横画,用以表达文字的形态和力度。
短横运笔常用于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字体风格中,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短横运笔的要领1. 笔画形态短横运笔的特点是力度均匀、形态简洁。
每一划都应该具有相同的长度和厚度,保持整齐而有节奏感的排列。
它们可以是水平、垂直或倾斜方向上的直线,但不应过长或过短。
2. 力度控制在运用短横进行书写时,需要掌握好力度的控制。
过轻的力度会导致线条模糊不清,缺乏立体感;而过重的力度则会使字迹变得僵硬、生硬。
合理地施加适当的压力可以使字迹富有弹性和流畅感。
3. 空间分配在书写过程中,注意合理地分配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空间。
短横运笔不仅可以作为单个字的构成要素,还可以用于连接多个字,形成整体的平衡和谐。
适当的空间分配可以使文字更加美观、舒展。
4. 运笔速度短横运笔的速度应该适中,既不过快也不过慢。
过快的速度容易导致手部控制不稳,造成线条断裂或变形;而过慢则会影响书写的连贯性和流畅性。
通过适当地控制运笔速度,可以使得字迹更加均匀、有节奏感。
5. 用笔角度正确的用笔角度对于短横运笔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用笔角度应保持稳定且适中。
过大的角度容易导致线条变粗或断裂;而过小则会使线条变细或失去力量感。
通过良好的用笔角度掌握,可以使得字迹更加饱满、有力。
短横运笔的练习方法1. 基本线条练习首先,进行基本线条的练习。
可以使用毛笔或硬笔进行练习,以掌握短横的形态和力度。
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书写短横,注意保持每一划的长度和厚度一致。
2. 字母和数字练习在掌握了基本线条后,可以进行字母和数字的练习。
选择一种字体风格(如楷书或行书),按照规定的笔画顺序书写字母和数字,并注重短横的运用。
通过不断地练习,提高对于短横运笔要领的掌握程度。
3. 诗词句子练习进一步地,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词句子进行书写练习。
这样既可以提高对于短横运笔要领的运用能力,又能够加深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行书口诀表篇一:行书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字体,以其激情奔放的笔法和流畅优美的造型而著名。
为了帮助初学者掌握行书的基本技巧,创作了一份行书口诀表。
这个口诀表的目的是通过简单明了的口诀来帮助学习者记忆和掌握行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以下是这份行书口诀表的一部分:一横为天,横勾平直平二横为地,横勾平弯平一竖为人,竖撇撇撇二竖为木,竖撇撇折一撇为水,撇横横横一捺为火,捺横横弯这些口诀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将行书的基本笔画与天地人木水火等元素联系在一起,使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通过反复的操练和运用这些口诀进行练习,学习者能够逐渐掌握行书的特点和起笔技巧,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除了基本的笔画和结构,行书口诀表还包括一些常用的字体特点和技巧,比如运用点画、连笔、收笔和起承转合等。
这些口诀不仅能够帮助初学者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够提供一种快速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掌握行书的基本要领。
通过学习行书口诀表,学习者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书写技巧,还能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行书作为传统书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学习和掌握行书,学习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
总之,行书口诀表是学习行书的一种有效工具,它通过简洁明了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帮助学习者记忆和掌握行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
同时,它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的一种途径,通过学习行书口诀表,学习者能够提高自己的书写技巧,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在书法艺术中找到乐趣和收获。
篇二:行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形式,以其豪放洒脱的笔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为了帮助学习者掌握行书的基本技巧,行书口诀表应运而生。
以下是一份行书口诀表,希望能够对行书的学习有所帮助。
1. 纵横交错,字体灵动:行书的特点是笔画纵横交错,形成独特的线条美感。
在写行书时,要灵活运用笔画的粗细、长短,使字体显得有活力。
2. 竖起笔头,斜下笔尖:行书的笔画一般是由粗到细,由宽到窄。
行书运笔发力技巧
1. 嘿,你知道行书运笔发力技巧里的轻重变化有多重要吗?就像音乐里的节奏一样!比如写“一”字,起笔轻,中间略重,收笔再轻,这样字就有了节奏感。
2. 哎呀呀,行书的笔画转折可不能马虎呀!这就好比开车拐弯,得稳稳当当的。
像写“口”字,转折处发力要恰到好处,不然字可就不精神啦。
3. 嘿,别小看了运笔的速度哦!这就跟跑步似的,快有快的激情,慢有慢的韵味。
写个“之”字,撇捺的速度变化会让字生动起来呢。
4. 哇塞,行书的连贯发力就像是舞蹈的流畅动作呀!比如连续写几个“木”字,笔画之间的衔接发力要自然,才能像跳舞一样优美。
5. 嘿,你想想,提笔的技巧不就像是放风筝收线一样嘛!该提的时候果断提,才能写出好看的字。
像写“心”字的钩,提笔的感觉就很关键。
6. 哎呀呀,发力的方向那可是决定字的姿态呀!这就好像给人摆造型,方向对了才好看。
比如写个“十”字,横竖的发力方向得准。
7. 嘿,行书里的顿笔发力就像是给字加点力量感呢!好比打拳的时候那一停顿的力度。
写“中”字的竖,顿笔一下字就更有精神了。
8. 哇哦,运笔的力度掌握好了,写出来的字就跟有了魔法一样!这绝对是行书的一大秘密武器呀!
我的观点是:行书运笔发力技巧真是太神奇了,掌握好了就能让字变得超级棒!。
行书运笔方法口诀行书是中国传统书法的一种,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广泛使用的书写体,它独特的气势和美感为人们所喜爱。
而行书运笔方法的掌握则是成为一名行书书法艺术家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
下面我们就从不同角度来介绍行书运笔方法的口诀。
一、起笔法行书中的起笔法,决定了一次书写的整体形态和美感。
一般情况下,起笔应该轻柔而有力,有节奏地向下移动,在向下前应该稍作停顿,才可以有更好的控制力。
具体步骤如下:“撇起坠势半停顿,点起插回脚下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起笔前应该先将手握笔,将肩部和手腕放松,向下移动笔尖,稍作停顿,然后借助笔尖的力量稍向上方点一下,再向下奇绝。
在斜线条的起笔处,应该将笔尖在斜线上稍倾斜,力度应该适中,不能过轻,也不能过重。
二、按顺序运笔行书书写中的顺序,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直接影响了字的整体形态和美感。
而如果想要让字写得自然流畅,需要掌握下面这句话:“一点尖拱长收切,筋活脑净核心挺”。
即在书写过程中应该先写垂直的线条,再写横平线条,而对于弯曲的线条,应该先写出顶点,再将其延伸开来。
此外,在书写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好基本笔画的长度和角度。
三、用力关键行书书写的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笔画的用力不够的话,字体看起来就显得过于轻盈,不够有重量感。
而过重的笔画则会显得笨拙不灵。
所谓“用力关键”就是在书写过程中控制好用力,并让用力更有节奏,用力不要过重或过轻。
具体讲解如下:“一神两体三生矣,慢中有快快中有慢”。
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写过程中应该分清颜色,用心掌握笔画的核心点,并控制好用力的力度,让它有节奏,既不过轻也不过重,避免了书写的笨拙和轻盈。
四、结束技巧行书的结束技巧是书写的最后一个步骤,不小心的操作也会破坏整个字体的美感。
因此,在结束技巧上也有些技巧口诀便于我们掌握:“舟日横竖一处中,旋揭收擦挑用心”。
这句话的意思是,书写过程中,在笔画的书法创作完成之后,要细心地擦拭笔尖,改正有误的笔画,避免粘锅和漏笔。
【硬笔行书技法解析】硬笔行书技法(三)竖画的写法行书中的竖画和楷书一样,往往是一个字的支撑点和力量所在,也有悬针和垂露之分。
在字的左侧的竖画,略向上带笔出锋,出现附挑,与右方呼应;中间或右侧的竖画可尽量向下伸展,既可写成垂露竖也可以写成悬针竖。
1.悬针竖。
写法与楷书基本相同,但运笔速度比较快。
一般用于中部或右部。
如:2.垂露竖。
这种竖可用于左部、中部和右部,由于其运笔较快,可略带弧弯,行至末端即停顿收笔,要写得挺拔有力,而不能过于弯曲。
如:3.回锋竖。
这种竖是用来更好地连接下一个笔画的。
回锋竖的回钩有左有右,其连带程度和回锋长短可灵活掌握。
如:4.短竖。
写法和垂露竖基本相同,但有时可以用点代替,收笔时出锋与下一笔相呼应。
如:5.二连竖。
第一竖较短,也可以写成点状,过渡牵丝要轻快,末笔竖画既可写成悬针竖,也可以写成垂露竖。
如:(四)撇画的写法撇在字中是最能展现字体舒展飘逸的一种笔画,它与随后的笔画连带关系明显,写法与楷书有较大差异,突出的表现是长撇和竖撇可以反向带出回锋,也可以直接连接下一笔画。
书写时要把握好长度、弧度和斜度,做到因字布势。
1.斜撇。
斜撇大多写得斜长而舒展,侧锋稍按,顺势向左下方撇出。
撇略带弧度,力送笔端,收笔有出锋和回锋两种不同写法。
如:2.回锋撇。
写这种撇时与楷书的要求不一样,楷书是要求力送到底,而回锋撇则可以写到撇的尾部后向上带出回钩,显得更加生动活泼。
如:3.回挑撇。
撇写至末端时折笔向右上挑出,出现附挑,以挑代替另外一个笔画,如木字旁,示字旁等。
如:4.竖撇。
侧锋起笔,折笔向下,行笔自上而下由轻到重,末尾处缓缓撇出,可以出锋,也可带出附钩。
多在字的左侧。
如:5.二连撇。
第一撇要收敛,第二撇放开,转折处要自然,不能写成圆弧线。
如:6.三连撇。
三连撇书写时,可连成一笔,也可变成三点;多撇字在书写时要注意撇的长短和角度的变化。
如:(五)捺画的写法捺画在汉字中往往与撇同时出现在一个字里,在汉字里捺画是写得最伸展的笔画,很多情况下都是作为字的主笔。
行书运笔八法“行书运笔八法”是老友王漱石先生著《书法初步》中的内容。
先生系齐白石山翁门下,先生有一枚印语:“白石弟子”(朱文)。
笔者近年来戎马奔波与先生有近十年未顾,今年夏季晨起练功之余,信步于松花江畔之际得见先生,畅说以往,送余《书法初步》三册,是费新我先生题签,乃先生精心之作。
先生数十年耕耘笔墨,诚为不易。
阅读而后觉有清新。
先生毕生以草书绝尘,今借他山之玉“行书运笔八法”纳入篇章,删去笔者本书原稿中有关行书运笔的内容,以慰先生多年壮志,为此让读从“行书运笔八法”中,学习先生,以启后学。
回忆先生真是往事如烟,先生书作自然,龙飞凤舞,有自我精神。
先生的字如其人,如其才。
先生鹤形清闲,二目有神,先生善谈,笔者感慨之余将另文别叙先生,以及与笔者同时代的师友,以舒畅与故旧的翰墨之情。
还是用诗一首結束本篇吧:古传万乘大罗天,多少能贤聚此参,说研精评真物理,造化神思笔星缘。
日久功深有佳境,挥毫始识悟金编,书中留墨成今古,一轮月华照西川。
(一)点行书的点与楷、草相比,多采用又断又连的方法,如写“三点水”和写“以”字时,都是两点相连,一处断开。
(二)横横的运笔都要注意上下俯仰的引带关系,凡是横上接笔的都要挑上,凡是横下有宅画或接写下一字时,都用带下横相呼应。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三)竖近于楷书的悬针、垂露,可依楷字方法去写。
有的竖因连接下笔而有一种圆曲的带勾竖、和照应左边的向左竖、还有呼应右边的向右竖。
数字密排时、也可用一个加长的悬针竖疏透一下。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四)撇行书撇势一部分出锋、一部分要引带下画而不出锋、这种撤叫做回锋撇;有的斜撇要在上端带出笔画、可以用挑勾带上,这种撇叫做挑脚撇。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五)捺在一个字里有两个捺时,上捺用反捺、出钩可以稍长、带起下画。
在一连两个字连有双捺时,也可一用长捺、一用反捺以取变化。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行书的捺最富于变化,在一篇字里、可用多种捺法交互使用,如回锋捺,是把捺笔写到收尾处又回锋收笔,圆捺用在“走之旁”,末尾也须轻轻带住。
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此横亦用腕的翻动,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行书书法教程 (校本课程)
概述
本教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和提升行书书法技巧。
通过研究行书,
学生将能够培养他们的书法水平,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本课程适合所有对行书书法感兴趣的学生,不论他们的书法水平如何。
主要内容
1. 行书基础知识
- 行书的起源和发展
- 行书书写的基本要素
- 基本笔画和字形结构
2. 行书书写技巧
- 正确握笔和运笔方法
- 基本笔画的训练与练
- 常见字的书写练
3. 行书艺术欣赏
- 名家行书作品赏析
- 行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
4. 书法创作实践
- 创作个人行书作品
- 探索行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
研究目标
通过参与本课程,学生将能够:
- 掌握行书书写的基本要素和技巧
- 培养行书书法的艺术表达能力
- 提升观察力和审美能力
- 动手创作个人行书作品
- 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欣赏
教学时间安排
本课程为周末课程,每周上课两小时,为期十五周。
评估与考核
学生的研究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和考核:
- 书写练的成果展示
- 创作个人行书作品并进行评定
- 研究笔记和课堂参与度的评估
请注意:本文档为参考文档,具体课程安排和内容可能会有所调整。
详细信息将由授课教师在课程开始前提供。
行书基本字写法
行书是一种常见的书法形式,它比楷书更流畅、快捷,但仍然保持一定的辨识度。
以下是行书基本字的写法:
1. 点的写法:行书的点画有动势,笔锋入纸后略顿,然后顺势收笔。
例如“深”字的红色箭头所示。
两点呼应时,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
2. 横的写法:行书横画的笔法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
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3. 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4. 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5. 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6. 钩的写法:行书钩画也有动势,例如“深”字的红色箭头所示。
以上是行书基本字的写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书法专业人士或查阅相关书籍。
行书入门字帖:结体运笔方法技巧
行书入门字帖的结体运笔方法技巧包括以下方面:
1. 圆笔中锋:行书中的笔画应保持一定的圆润感,同时注重中锋运笔,使笔画更加流畅自然。
2. 方圆辉映:在结体上,要注意笔画之间的方圆交替,增强字体的变化美感和韵律感。
3. 纵放得势:行书运笔应有纵放之势,使字体显得生动活泼、气势磅礴。
4. 横宕取妍:在行书中,横画应有一定的倾斜度,使字体更具美感。
5. 大小间布:行书中的字形大小应有所变化,增强字体的层次感和动感。
6. 四面辐射:行书中的每个字都应有一定的向外辐射感,使字体更具张力。
7. 主次和谐:在行书中,要注意主次分明,使字体更加和谐统一。
8. 虚实结合:在运笔过程中,要注意笔画的虚实结合,使字体更加有立体感和深度感。
9. 浓淡交替:行书中要注意运用墨色变化,使字体更具韵味和艺术感。
这些是行书入门字帖结体运笔的一些方法技巧,通过不断练习和领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掌握行书的书写技巧,提高书法水平。
行书第一章第一单元:点反捺点:最后一笔逆锋入纸后,力量由轻到稍重,然后笔略向下拖,回锋收笔,似反捺写法。
曲头点:笔锋入纸后,向右弯曲铺毫,重按后回笔出锋。
长点:外字的最后一笔,捺改为长点,笔入纸后向右拉长,再将笔下顿收锋。
斜点:尖锋入纸后,向右向下重按铺毫,再将笔向左上回锋至腹部收笔。
带右点:竖直下笔,按后将锋从腹中挑出,带写出右点,写时笔锋横向行走,第一点重,第二点轻。
兰叶点:次字最后一笔,尖锋入纸后重按铺毫,再将笔略提从中间出锋。
出锋点:笔入纸后,顺势一顿,即将锋带出,露出锋尖与下一笔有连之势。
平点:尖锋入纸后,笔平行向右铺毫,再略向下于中腹出锋,形似短横。
横四点:横四点,每点都极清楚,然又每点相连,其势略有上斜,不使平板。
横三点:岁字中间是横三点,首两点都从腹中出锋带右点,最后一点出锋上挑,以写戈笔。
二点水:上点出锋带出下点,转锋提笔向右上挑出。
上下点:上下两点相互呼应,上点出锋即成下点起笔,上点略轻,下点略重,反之亦可。
横波点:然字四点,其形不甚清楚,似水之波涛,曲折多姿,最后一点略重回锋。
隼尾点:最后一点取隶法,笔在中间作一重按,然后突然上提,以笔尖出锋,如鹰隼之尾。
三点水:首点出锋带出次点次点与末节点相连,末点按后上挑,其势一气呵成。
左右点:左右两点,作遥相呼应之势,一般是左低右高,字的重心易平稳。
行书第一章第二单元:横仰势横:所字上横呈上仰之势,使字更是丰满,稳固。
下挑横:长字中间长横行笔至收锋处,将笔锋向下挑出,以便连写下部点画。
垂头横:共字第一笔起笔呈反方向笔由下向上,用腕力写成有弹性的横画,其锋外露,收笔回锋。
露锋横:尖锋入纸,其锋外露,行笔由轻至重,最后锋尖略上提后下按,回锋至横越画中间。
重横:于字两横稍短,用笔较重,因此字点画少,点画粗壮,使字稳重有力。
上挑横:第一笔横画向上倾斜,收笔处向上挑出,以便写长撇。
波折横:此横亦用腕的翻动,轻重徐疾,波曲向前,收笔回锋,使线条生动活泼。
带锋横:发笔处承上一笔的出锋搭势后转笔写成横画,所以又称“搭锋”,变化在发笔处。
下凹横:未字两横都有下凹之势,尖锋入纸后笔向下拉后再向上斜行,使线条呈下凹状。
轻重横:尖锋入纸后,笔右行时用力由轻至重,收笔回锋。
行书第一章第三单元:竖曲头竖:最后一笔竖画在笔尖入纸后,利用腕力向左稍弯后再向右迂回行笔,故此竖头有曲折。
悬针竖:竖画之悬针,笔锋逆入后,调整至中锋则顺势直下,出锋处提笔空收,使锋尖能尖锐,饱满,不能飘浮。
弧竖:最后一竖,势向右凹,形成弧曲使整个字更显风神。
垂露竖:起笔逆入后,着力下行,收笔时笔锋回入画中,使头部圆润,如露珠下垂。
并列横:数横并列有轻重,长短,仰覆之变化。
重轻横:此横画行笔逆入后,立即铺毫重按,然后右行时,由重转轻,收笔处略重回锋。
短竖:人字旁左竖,行笔短促,力量稍重,使右旁点画虽少仍是稳固。
反笔竖:此长竖起笔处作由右向左的反方向,以示与其他畅字用笔之不同。
开叉竖:羲之写兰亭用的是鼠须硬毫,故偶有开叉,此笔不必强求,也无法强求,应顺其自然。
相向竖:左右两竖作相互对峙,相互包围之势,使能相互呼应,名曰相向。
并列竖:数竖并列,在起笔方向,长短,粗细等方面都有变化,使参差不齐,变化复杂。
带钩竖:行书用笔动荡感极强,此竖画至出钩处向右上钩出,既不作悬针,亦不作垂露。
露锋竖:作字左竖露锋入纸,作弯势下竖,收笔回锋。
相背竖:左右两竖都有凹之势,作背靠背状,名曰相背。
行书第一章第四单元:撇、挑平撇:第一笔属平撇,笔锋逆入后向左平的撇出,线条饱满而出锋锐利。
斜撇:用笔取逆后,笔锋向左斜出,势微曲,壮健有力,力送锋尖,沉稳不飘。
长曲撇:此撇长而微弯,其势先直后向左撇出,极为醒目。
短撇:此短撇短而有力,如鸟啄木。
尖锋撇:此撇尖锋入纸后,迅即铺毫,然略弯撇出,头尾都尖,中间厚重。
兰叶撇:此长撇,入锋略重后即向左下行笔,其间由重转轻,由轻转重后很快撇出,飘逸如兰叶。
回锋撇:在撇至出锋处,忽作收笔,使头呈圆形,力聚于中,十分厚重,含蓄。
曲头撇:左撇头呈弯曲,其形折,出锋处上钩。
曲折撇:此撇长而中间有曲折,可见行笔之波动出锋处又戛然而止,回笔收锋,很含蓄。
弧撇:此撇起笔逆入后,竖直而下即向左推出,出锋尖利,中间有很大弧曲,此撇线条浑厚。
带钩撇:此撇由重至轻,至出锋处突然折锋钩出,出钩处稍作发力。
反撇:此撇呈反势,接出钩的牵丝,笔由下向上反手作平撇,转折处的轻重不易掌撑,难度很大。
开叉撇:此撇出锋处笔锋开叉,行笔重而出撇快,笔又硬,故偶然开叉,不必故意为之。
并列撇:三撇并列,方向和轻重都不雷同,不使刻板。
回锋挑:和字左挑,实是两笔,先行笔向左下折锋,由原路向右上挑出,是先回锋再上挑,使蓄力更足,力感更强。
短挑:挑法用力在起笔处,得力在出锋处故应快速有力,短而不松。
垂头挑:女字上挑起笔时,笔由下向上,有一牵丝露出,故其头下垂。
长挑:或字下挑长而有曲,出锋处与撇相呼应。
行书第一章第五单元:钩、折竖钩:先作竖画,至出钩处,锋略上提,使得力得势后向左钩出。
心钩:尖锋入纸后,向右下方作弧形行笔,渐行渐重,至出钩处最重,出钩时作顿挫,得势后向左上顺势钩出,此钩宜稍长。
戈钩:笔锋逆入后,引笔作斜势下行,中间微弯但不能太弯,至出锋处蹲锋得势上钩。
竖弯钩:竖弯后向右横画,渐行渐重,在出锋处,先蹲处得势,迅速向上略外倾地钩出,钩很厚重。
背抛钩:即风字右边的横折右斜钩,此笔宜笔势带侧,用腕力打弯,顺势斜出,使钩饱满有力。
蟹爪钩:逆锋入纸后先写竖画,至出钩时将笔向左平推,然后再向上钩出,形似蟹爪,此笔是王书的特色。
圆曲钩:最后一笔,接横画后,顺势竖下,由轻至重,其势弯圆,再顺势出钩,极为自然。
横折竖钩:月字右半,先写横画,折后写竖画,其势微弯,顿后上钩。
横钩:长横至折角处,提笔后重按,调正笔锋后向左钩出。
下垂钩:此钩的特点是出钩时,笔顺势下垂出锋,与圆曲钩略同。
回锋藏钩:最后一笔原是竖弯钩然此处并不钩出,而似写一横出锋处回笔将锋藏入画中。
平钩:最后一笔也是竖钩,然此钩是向左平推而出,有托住上部之意。
横折:横画行笔至转弯处,作提按圆折直下,转折不露圭角。
竖折:先作竖画,至转折处作顿挫提按,折锋向右,如写横画,收笔回锋。
左斜折:最后二笔,逆锋入纸后,向左微斜而下,转折后向右作点画。
右斜折:横画行笔至转折后,向微斜而行,然后出钩,其折圆浑。
行书第一章第六单元:捺平捺:逆锋入纸后,即向右行笔,一波三折,顿后将锋平出,此捺势甚0平。
斜捺:尖锋入纸后,即铺毫重按,向右下行笔,顿后出锋,此捺势斜甚有力感。
回锋捺:此捺与平捺相似,然行笔轻重有变,出锋处并不捺出,而是回笔将锋收入画。
带钩捺:最后一笔是长捺,出锋时笔略向下带出,有一小钩。
长点捺:最后一笔以长点代捺,笔由轻而重,再回锋收笔,头是圆形。
隼尾捺:最后一笔如捺如点,笔在中间作一顿挫,突然笔出锋,露出锋尖,如鹰隼之尾。
反捺:此捺作反势,逆锋入纸后,笔向上凸起铺毫,然后向右下行笔,出锋处笔又拗而出,其形与一般捺相反,也需有高度的行笔技巧。
短捺:最后一笔逆入后速行向右下迅笔,稍作提按即回锋收笔,行笔短促有力,但捺的动作已全部完成。
重捺:最后一捺为与上两笔相衬,故行笔特重,中间提按也不明显,出锋时突然将笔提出,略露锋尖。
波折捺:此捺行笔时起伏波折,收笔回锋。
曲头捺:起笔处行笔曲折,然后再波折作捺,捺势圆润,锋也作收。
兰叶捺:此捺行笔势甚平稳,惟头尾轻,中间略重,也似兰叶写法。
平头捺:此捺亦很有特色,其头齐平,也显稳重,然行笔较难掌撑。
弧弯捺:捺的变化极多,可轻可重,可长可短,出锋可露可不露,此捺用笔圆润,势成弧弯行书第二章第一单元:点画联系(一)横联横:‘目、言’中间两横形断势连,短而有力‘坐、无’两横都有牵丝相连,上横短下横长。
横联竖:‘地’横画收笔处笔上翻连着写竖,有牵丝露出,‘古’横竖笔热不连,‘林’于横画收笔时带着写竖,‘清’第三横收笔处上挑写竖。
横联钩:‘茂’横后连写戈钩,‘将’长横收笔时将笔从原线回至中间写竖钩。
‘长’长横后顺势写竖钩,‘宇’横后将笔上翻,从右方直接写竖钩。
横联撇:‘者’横后顺笔连着写撇,其撇不出锋。
‘左’横的上挑反笔向左撇出,其撇出锋。
‘俯’横后收笔处反笔写撇,‘天’横画挑出写长撇,势连笔不连。
行书第二章第一单元:点画联系(二)横联点:‘岁’中间横后连写三点,‘领’中页字上横收笔时笔从原路回锋至中间写点。
‘年’字第二横后也以此法写点,此连法外形不露,不见牵丝,‘迹’横与点有牵丝相连。
竖联竖:‘曲’两竖的起笔变化明显,‘其’两竖都是从左起笔,左竖低右竖高,‘修、形’两竖起收笔完备,写得都很果断有力。
竖联横:‘至’竖后上挑写横,‘此’左竖连着写横,‘固’左竖与上横都各自起笔,其形断,‘’竖画后回笔向上接写上横。
竖联点:‘信’左竖上挑,凌空取势,抛笔写点,‘崇’最后中间短竖后写左右点,‘外’长竖后写长点,其形在连与不连间,‘视’中示字的点附于竖上。
点联点:‘於’上点顺势接写下点,一向左一向右,‘之’上点向左,左点上挑,‘初’两点相交,一尖一圆,一轻一重,‘察’中间竖钩后挑出左点,再遥与右点。
行书第二章第一单元:点画联系(三)点联横:‘弦’斜点带写横画,‘亭’上点重,横画长,‘云’点与横之间相距较远,此字点画少,故意将字写长。
‘詠’点与横之间距离近,点重横轻。
点联竖:‘期’左点上挑接写月字的左竖,‘怏’的竖心是先写左右点,再写长竖。
‘湍’的三点水上挑写山字的中间一竖,‘仰’将上短撇写成横点,然后竖下。
点联撇:‘以’点后遥写一撇,距离拉长,字形即扁,‘少’平点后上挑调正笔锋后顺势写长撇,‘为’字上两点后将笔上翻,以反笔写撇,‘盛’最后两笔是点后写撇,其势较顺。
撇联点:‘短’撇重点轻,字较稳固,‘楔’最后是撇轻点重,因点所处位置不同,此处点重,也使字稳固,‘叙’撇斜点平,利于下部点画安排,‘或’撇开后笔呈抛物线状,写出最后一点。
点画联系(四)撇联横:撇画多数出锋,与横画在形上的联系较难,顺其势而不必一定以牵丝相连,如‘竹、九、託’字,而‘茂’字将左撇回锋向上连写横画,是极活泼的用笔。
撇联竖:‘俛’单人旁,撇竖不相连,形断意连,‘初’撇开轻而挺,竖重而稳,‘虚’字下部丘撇后回锋向上写竖,形也不连,‘斯’斤字旁上撇重而斜竖画亦重,在字中为最重两笔,很突出。
撇联捺:‘水’撇捺相连,取势自然,‘合’字撇捺特长,很是潇洒,‘之’撇的出锋处接着写捺,撇由重转轻,捺由轻转重,‘浪’撇轻而捺重,撇短而捺长。
结体变化 (一)大小:‘揽’左小右大,有以小附大之态,‘丝’左右绞丝点画相同而一大一小,形态不同,‘暎’左小右大,是以小衬大,‘宙’的宝盖极大,反觉得很稳重。
疏密:‘叙’左密右疏,相互协调,‘录’字右旁上疏下密,‘抱’字相向之势,中间疏,‘极’左密右疏,使字不感闷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