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太后慈禧的睿智一生
- 格式:docx
- 大小:31.05 KB
- 文档页数:6
试谈西太后—慈禧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慈禧,这个统治中国达48年的女性,究竟凭什么独裁近半个世纪?她是否真的像人们所说是个卖国贼,是个心狠手辣的角色?让我们一起剖析慈禧的内心世界,走进清朝末年宫庭生活,了解这个在历史长河中书写着自己可圈可点一页的女人。
内容摘要慈禧,名为叶赫那拉氏,满洲镶黄旗人。
生于1835年,死于1908年,安徽宁池太广道惠征之女。
慈禧太后,这位统治中国达四十八年的女人。
关于她的传说很多,有学者认为慈禧根本不是满人,而是一位身世曲折离奇的汉家姑娘。
传说她脚底长着两颗痣,是做皇后的命。
传说归传说,这也许只是后人一厢情愿的臆想。
慈禧在十九世纪登上了法国一家著名周刊的封面,法国人按照他们的想像,画出了东方赫赫有名的“西太后“的威严之貌。
这也是我们常在历史书史料上看到的慈禧的容貌,直眉长脸,女生男相,看起来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其实那是变相的丑化了她。
她年轻时应该是一个难得一见的美人,东方女子长脸清瘦更上妆,要不然在三千粉黛的后宫里是无论如何上不了位的。
1852年,出身宦门,颇具姿色的玉兰被选秀入宫,册封为贵人。
从少女玉兰时代即有野心开始,到初入宫门不得宠幸的寂寞幽怨,再至耍媚术赢得懿贵妃名位有志干预朝政。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焚毁后,英、法联军在中国的气焰更为嚣张。
于是慈禧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个反面人物。
但这真的是真实的慈禧太后吗?慈禧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慈禧太后,一起解析这个备受争议的女人。
成果展示慈禧太后,是中国二千年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
慈禧太后曾经统治中国48年,她虽然只是太后,但是实际上的女皇帝。
关于这个人,大家可能从电视里边见过好多次了,而我们也知道电视剧或电影都是有一定的虚构成分的,如今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有非常多的组织和协会专门研究她,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她都做了些什么事?她的身世甚至姓名等很多问题至今都是一个谜。
我在寒假期间查阅图书馆,查阅电脑资料,请教老师,终于了解了一些问题,竟发现慈禧太后其实很多事也是身不由己,人们往往对她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她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的人,那么就让我来试谈西太后—慈禧。
慈禧的功与过她掌握清朝48年能力非一般能及本文导读:民间将此事沦为笑谈,笑她是个发疯的泼妇,把中国落后清朝灭亡的原因按在她的头上,更是将她骂的体无完肤。
后来孙殿英倒了她的墓,被一片叫好。
其实不管人们现在怎么去评价慈禧,笔者只能说那些认为慈禧只是一个贪恋权位的老太太的人是大错特错。
熟悉历史的人可能知道,从古至今历史上有权势的女人屈指可数,掌握一国命运的女人更是寥寥无几,慈禧就是属于掌握国家命运的女人,而且是历史上掌管国家时间最长的女人,从1861年到1908年的前后48年,慈禧一直都是清朝的实际掌权人。
网络配图1894年,慈禧六十大寿,为了庆祝生日慈禧不惜挪用军费作为置办宴会的费用,并放出话,“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生不欢”。
言下之意就是谁要是搅扰了我今天的生日,我就要他一辈子不安宁。
终于朝鲜战场上失利,甲午海战失败,接连打击使得慈禧不得不考虑如何应付国事。
中日甲午战败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为了挽救大清,光绪帝渴望改革,终于康梁等人,最终还是被慈禧给收拾了,慈禧将光绪帝囚禁在瀛台。
最后慈禧被迫实行“新政”,这场闹剧最后停止,这也是清朝慈禧的最后挣扎。
1908年,光绪帝驾崩,死于砒霜中毒,很大可能是慈禧所谓,在光绪死后的第二天,慈禧死,终年74岁,结束了她的一生,同时也结束了大清,结束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当时的慈禧和咸丰皇帝被迫逃往热河,当时咸丰皇帝身有重病,逃到热河后就病死在了热河行营,再也没有活着回北京。
咸丰死后留下辅政八大臣,同时为了制约八大臣咸丰还给了皇后和身为懿贵妃慈禧两人一枚代表皇权的印章,咸丰是想两派互相制约,可谓是死前为同治皇帝做的最后点事了。
网络配图然而权力的交接并没有咸丰皇帝想的那么顺利,慈禧联合咸丰的弟弟恭亲王发动政变,斩杀了八个辅政大臣,从此开始掌握清朝权柄。
后来慈禧依靠汉族地主武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辈牢牢掌握清朝大权。
她虽然掌握了清朝大权,可是此时的清朝处在风雨飘摇之际,外国列强入侵,内部太平军占据半壁江山,可谓是内忧外患。
慈禧的生平与功过班级:电气123 学号:08060112333 姓名:徐慧作为一个工科学生,自从高中分科以后就没有怎么接触历史了,所以对历史人物了解的也不多。
这次因近代史作业要求去阅览了一些慈禧的生平。
知道了慈禧是如何从一个中等旗籍官员之家的女儿,通过选秀女,进入清朝皇宫,成为皇帝身边的一个兰贵人。
她知道只凭着自己外表的美丽,侍应得体是不能确保得到皇帝的专宠的。
只有为皇帝生下儿子才能吸引皇帝的关注的喜爱。
子嗣兴旺是龙脉延续的保证,这是每位皇帝都渴望的一件事情,更何况这时候咸丰皇帝还没有一儿半女。
咸丰帝是一个子嗣不兴旺的人,(一生只有二子,一女,且二子夭折)。
慈禧深知,后宫佳丽如云,想要留住皇帝的心就要生下皇族血脉。
可想是没有用的,慈禧没能怀上皇子,除了因为咸丰帝子嗣不兴旺以外,也可能与她自身疾患有关。
经过太医的调理,咸丰五年六月,慈禧怀孕,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下皇子载淳。
皇帝及后宫所有人都保持着高度关注,因为这是咸丰帝的长子,也是皇帝迄今为止的唯一继承人。
慈禧生下了咸丰帝的唯一皇子。
母凭子贵,由后宫五级的嫔,而为四级的妃,而被册封为为三级的贵妃,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乖巧伶丽和对权力的渴望怎样一步步走上清朝政治的大舞台。
她千方设法将自己儿子推上位,可怎么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个扶不起的阿斗,甚至经常跟她对着干,更要命的是载淳英年早逝。
这样看来,后面慈禧变得视权如命,可能也是想着靠人不如靠己吧。
对于慈禧,她在中国历史上的所作所为,有功有过。
其实我认为历史发展成这样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她。
就算换男的做皇帝,掌控朝政,中国就会躲过这一劫么?能躲过英法联军,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吗?她将国家命运掌控于股掌之中,面对朝政驾轻就熟,可却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判断、决策一误再误,最后将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但不可否认的是,慈禧是个绝对聪慧的女子,但对权力的渴望使她的做法、想法疯狂,人也近乎变态。
也因她在使用权力中的种种行为,不得不遭后人谴责、谩骂。
慈禧的晚年生活
慈禧,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后,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争议。
在她年轻的时候,她是一个聪明、有权势的女性,对清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慈禧的晚年生活并不如她年轻时那样辉煌。
在她丈夫的去世后,她失去了最重要的支持者,也失去了对政治的控制权。
她被迫退居到紫禁城的后宫,过着孤独的生活。
她的身体逐渐衰弱,她开始依赖药物来维持身体的健康。
尽管她的权力已经削弱,但慈禧仍然保持着她的尊严和自尊。
她对自己的外表非常注重,每天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打扮自己。
她还继续参与宫廷的事务,虽然她已经没有实际的权力,但她仍然保持着对政治的关注。
慈禧的晚年生活也充满了孤独和悲伤。
她失去了许多亲人和朋友,她的身边只剩下一些忠诚的仆人和侍从。
她的心灵深处也充满了悔恨和遗憾,她开始反思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对过去的种种决定感到后悔。
然而,尽管她的晚年生活并不幸福,但慈禧仍然是一个坚强的女性。
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保持着尊严和自尊,她的坚韧和毅力令人钦佩。
慈禧的晚年生活是一个充满了挑战和磨难的故事,她的坚强和勇气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为何统治清朝48年导语:在中国当皇帝的人,都不长寿。
长寿的也不过只是寥寥几人而已。
当皇帝的时间一般都不长,有的甚至刚当上一天就死了。
再怎么又本事、有权谋、在中国当皇帝的人,都不长寿。
长寿的也不过只是寥寥几人而已。
当皇帝的时间一般都不长,有的甚至刚当上一天就死了。
再怎么又本事、有权谋、有心计的男人,当了皇帝,也都是很累的,要处处防备着周围的人。
一个男人当了皇帝还尚且如此困难,那么一个女人,慈禧,她有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女人,为何在太后的位置上,坐了48年,掌管着朝政?北方有佳人呢,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
因此,美女总是跟红颜祸水联系在一起的。
而因为恰巧是一届女流之辈,所以总被我们不断的探究着,好奇着。
拿慈禧跟男人比或者跟女人比,都需要看可比度。
那么,男人中能够比的,就是各位末代的皇帝了。
而女人中可比的,则只有武则天。
末代的皇帝从胡亥或者子婴以降,至朱由检,多逢衰世和乱世,既便意图崛起,也是无力回天。
而慈禧以坚强的决心和成熟的手腕,在晚清列强环伺、千年积患的空前危机中,不仅创造了中兴的局面,而且启动了中国的历史性变革,其业绩又有哪个衰世的男人能比?男人当政的传统王朝,没有给女人应有的地位,但慈禧当政于乱世之中,却给了无数男人——而且是汉族男人出将入相的机会,这又是哪个男人能够相比?即以女人相比,武则天也许可以称得上惟一可以比肩的了。
惜乎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完全是高于慈禧太后的。
毛泽东称武则天是“治国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宋庆龄高度评价生活常识分享。
慈禧太后的宫廷权谋野史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 - 1908年11月15日),是中国清朝咸丰帝和同治帝的寡母,以及光绪帝的生母。
她作为太后,统治着中国数十年,期间展示出了极为高超的宫廷权谋手段。
她善于权谋斗争,不断巩固自己的权力,并对国家政务持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介绍慈禧太后在宫廷中的权谋历史。
一、追求权力的开始慈禧太后在发动了甲申政变后,成功将其外甥太子端康改继位为咸丰帝。
她因此拥有了实际控制朝政的机会,逐渐加强自己在宫廷中的权力地位。
她在宫廷中树立了自己的势力网络,纵容下属宫女和太监们称她为“圣母”,为自己树立了崇高的地位。
二、夺取国家大权慈禧太后充分利用了咸丰帝早逝的机会,以年幼的儿子同治帝为名义,通过册封自己为摄政太后,实际上她才是真正掌握国家大权的人。
她通过掌控宫廷内外事务,决策国家大政方针,实现了对王朝的实际控制。
她还组织了多次政变,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三、权谋斗争中的利用慈禧太后懂得利用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将自己的势力与其他官员和王府势力对抗。
她时常更换内阁和重要官员,以掌握更多的权力。
她容忍了许多奸臣,如奇臣谭嗣同和徐世昌,使他们为她所用,并通过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四、对外政策的权谋慈禧太后在处理对外交往中也展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
她善于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传统外交策略,维护了自己的权力。
她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保住了皇室的统治权,并在政治和外交中展现出自己的权谋手段。
五、权谋的终结与遗产慈禧太后在光绪帝成年后逐渐失去了对政权的控制。
在义和团运动中,她的统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最终,光绪帝夺回了实际掌握国家大权的权力,令慈禧太后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然而,她对宫廷权谋的影响和遗产持续至今,成为研究中国历史上权力斗争的重要研究对象。
总结:慈禧太后以她的权谋手段和政治智慧,在中国清朝的政坛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她巧妙地利用宫廷内外的权力斗争,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对国家政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多角度浅谈慈禧14级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班林芝学号:1140100062 摘要:慈禧作为帝制时代中国史上,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她的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也引起了后人的众说纷纭。
她17岁从入宫的秀女何止千百脱颖而出被皇帝看中,她曾经三度垂帘听政、两决皇储、乾纲独断、运大清国脉于她的股掌之上,并且极大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
作为历史人物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一个女人,在勾心斗角、杀机四伏的皇宫,她凭着自己的聪明机巧,终达权力巅峰;作为人妻她权倾一时,却青年丧夫;作为人母,她中年丧子、令人扼腕吧息;作为皇太后,她工于心计,在男人的权力世界里纵横捭阖,令权柄于股掌之中;作为晚清王朝最高统治者,她不仅要面对世界列强的欺凌,更要应付国内日薄西山、摇摇欲坠的局面,她百般挣扎,却难挽颓势。
在此通过不同的角度,运用有限的知识,浅谈慈禧不同寻常的一生。
关键词慈禧近代历史多角度成功与失败一、慈禧简介叶赫那拉·杏贞,满族,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诏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
1861年,咸丰崩逝后,与慈安太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顾命八大臣。
同治即位后,以圣母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清朝的实际统治者。
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
1908年,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为清代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二、作为女人——深受皇宠丧父失子从作为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慈禧无疑是最幸运的也是最不幸的。
她十七岁选秀入宫,从千百名秀女中脱颖而出,深受皇帝的宠爱。
慈禧进宫后的第一个封号为“兰贵人”,相传是因为咸丰最喜欢玉兰花,因此给她这样一个封号,以表示自己对杏贞的爱慕之意。
十九岁,晋封懿嫔。
两年后,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同治皇帝),晋封懿妃。
历史知识点总结慈禧慈禧的早年生活并不十分引人瞩目。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官宦家庭,小时候的生活并不奢华。
然而,她显示出了非凡的聪明和果断。
在她18岁的时候,她被选为咸豐帝的妃子。
和许多其他宫廷女子一样,慈禧也经历了嫁入皇室后的宫廷生活,但她很快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
在咸丰皇帝去世之后,她与恭亲王奕劻组成了铁面无私的慈禧奕親王妃联合执政,开始对清朝政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慈禧在乾隆皇帝去世后开始对全国政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力。
随着年龄逐渐增长,她的权威逐渐加强。
然而,她一直未能获得皇后的称号,直到光绪皇帝继位后才获得了这一名称。
由于她在政治上的才能和对国家运行的干预,她开始对清朝政权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直到她去世,她依然对国家政局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慈禧的执政期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大力抵制了对改革和现代化的尝试,并且采取了一系列保守的政策。
这一政策导致了中国在19世纪末期未能赶上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步伐,也为中国的后续发展埋下了不利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慈禧在清朝末期也曾尝试着进行一些改革。
她试图通过兴办船政学堂和振兴军事等手段来改革国家,但这些努力并未获得成功。
慈禧最终还是放弃了对改革的追求,转而采取了更加保守的政策。
慈禧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的执政时期被认为是清朝末期政治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
她的政策导致了清朝的日益衰败,也为中国的后续历史埋下了隐患。
然而,慈禧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残暴的独裁者,有人则认为她是一个具有政治才能的女性领袖。
无论如何,慈禧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她的人生和执政经历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她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她的执政风格也是备受争议的。
综上所述,慈禧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永远值得被记住和研究的人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慈禧一生爱财爱权陪葬珠宝价值连城
导语:慈禧是清朝中后期的执政者,国家大事完全她一人说了算,讨好西方列强,割让土地,说慈禧是清朝的第一罪人,恐怕也不为过。
她生前有享受不尽
慈禧是清朝中后期的执政者,国家大事完全她一人说了算,讨好西方列强,割让土地,说慈禧是清朝的第一罪人,恐怕也不为过。
她生前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被称为“最奢侈”太后,死后陪葬物也是价值连城。
最为人熟知的是慈禧死时嘴里含的夜明珠,据说可保尸骨不化,后来被孙殿英送给了宋美龄。
这个夜明珠透出一道绿色寒光,而且在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在1908年夜明珠就被估价为1080万两白银。
除了夜明珠以外,慈禧头上还佩戴了镶嵌珍珠宝石的凤冠,冠上一颗珍珠重4两,大如鸡蛋,当时就值白银1000多万两,凤冠的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
慈禧尸体上盖的是一条织金陀罗尼经被,被子上缀有6000粒珍珠。
底部垫的是金丝织宝珠锦褥,厚7寸,镶有大小珍珠12604粒、宝石85块、白玉203块。
锦褥之上铺着一层绣满荷花的丝褥,丝褥上铺珍珠2400粒。
另外,在棺材里还充斥着各种珍宝财物,据说还有4个翡翠西瓜,两个白皮黄籽粉瓤,两个绿皮白籽黄瓤,价值600万两白银。
还有非常著名的“烟云流动”的九玲珑宝塔。
这些仅是慈禧棺材内补交有名的财物,另外还有许多金银珠宝没有被完全统计。
慈禧的棺材后来受到了严重损坏,里面的金银珠也损失不少。
她一生爱财爱权,死后也要一并带走,但是带给中国的却是无穷无尽的灾难。
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慈禧太后的生平简介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的妃嫔,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的生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清朝慈禧太后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慈禧太后生平简介慈禧太后是清朝末年的真正统治者,她是咸丰的妻子,同治的母亲,再同治上位后被封为圣母皇太后,她一生经历了长达48年的垂帘听政,一手主导了清王朝的衰败与灭亡。
慈禧太后生于1835年,又在1852年的时候进了宫中,成为了咸丰皇帝的妃子,没几年,慈禧就生下了后来的同治皇帝,后来咸丰去世,作为咸丰唯一的儿子,同治登基为帝,慈禧太后也就母凭子贵,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圣母皇太后。
同治初年,内忧外患,内有咸丰留下的八位大臣把持朝政,外有列强入侵。
慈禧太后联合了恭亲王一起发动了辛酉政变,将八大臣一网打尽,自此之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控了家国大权。
在这段时间,慈禧太后重用汉臣,涌现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知名的汉族大臣,镇压了太平天国和其他的各地起义,缓解了来自国内的压力,使得清朝得以苟延残喘。
同时为了壮大国力,她还重用洋务派,发展实业、军事,对于整个清王朝战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作用。
后来同治皇帝逝世之后,光绪帝登基,慈禧依旧把持着清朝大权,光绪帝其实只是傀儡罢了,后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正值慈禧太后60大寿,贪图享乐的慈禧太后也就打算多用海军经费来修缮圆明园,来过自己的大寿,希望李鸿章等人速速结束战争,在战败之后更是求和心切,后来更是为了过60大寿完全不顾前线战事。
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光绪帝决心变革维新,这一举动触动了慈禧的权力,慈禧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皇帝,她继续执掌大权。
后来慈禧太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启用新政,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以图增强国力。
知道光绪帝驾崩第二天,慈禧太后也病逝了,结束了她辉煌的一生。
慈禧太后的遗言慈禧死了,1908年,光绪帝刚刚去世的第二天,慈禧就逝世了。
当时慈禧突发疾病,慈禧自知自己命不久矣,连忙召集大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下日后的领导阶层,会后,慈禧越发病重,就命令军机大臣写下遗诏。
风雨飘摇中的“掌舵者”——慈禧纵观晚清,时局动荡,风云变换。
她,在这个动荡的时代,翻云覆雨,掌控晚清48年,建立自己的权力王国。
她,一个备受历史争议的风云人物,她就是慈禧。
通过我们的视野,了解慈禧的一生。
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了解慈禧:慈禧太后,即孝钦显皇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名杏贞,清文宗咸丰皇帝的妃子,清穆宗同治皇帝的生母。
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一个官宦世家。
1852年5月,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
1854年,晋懿嫔。
1856年3月,生同治,当日晋懿妃。
1857年,晋懿贵妃。
1861年,同治即位,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8月22日发动辛酉政变,开始掌控大清国最高权力48年。
1862年,同治上徽号慈禧。
1874年,同治崩,慈禧令光绪继位。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擅自动用海军军费兴建北海公园,导致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1898年,镇压戊戌变法。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京。
慈禧逃离北京。
1908年11月15日下午五时,病死。
她以皇太后身分或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为自1861年至1908年间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为期仅次于清朝康熙帝和乾隆帝.一个本色的女人慈禧是通过选秀进宫,在众秀女中只算中上,但她整体有一股神气,刚进宫她并没引起皇帝的注意。
在那是,受到皇上册封的妃嫔都是王公贵族或对大清朝有突出贡献人的女儿。
慈禧只是一个小官职的女儿。
慈禧会汉语和满语,略通四书五经,擅长江南小曲,而咸丰皇帝特别喜欢会唱小调的人。
她善于处理与太监们的关系。
她通过皇上身边的小太监、自己姣好的外貌,很快就得到了咸丰的宠爱。
慈禧善于经营人际关系,她与皇帝身边的丽贵妃、皇后关系融洽,她与太后的关系也很好。
于是她起初通过太后的影响,后来凭借自己的魅力,很快就成了咸丰皇帝的首宠。
最后她生下了咸丰的继承人,一步步走向掌握大权的“实际统治者”。
普通平凡的母亲同治作为慈禧唯一的儿子,从小就对他呵护有佳。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其本名为叶赫那拉·杏贞,是清朝晚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
她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政治手段和策略,稳稳掌握清朝权力长达47年。
这段时间从1861年同治皇帝即位她开始垂帘听政,到1908年她去世为止。
在这47年中,她如何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保持统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出身背景与早年经历慈禧太后出生于1835年,属于满洲正白旗贵族。
她的父亲惠征曾担任过员外郎,属于中下层官员。
慈禧幼年时便展现出了出众的才智和勇气,这为她日后在清廷中取得权力奠定了基础。
1852年,17岁的慈禧被选入宫中成为咸丰帝的妃嫔,并迅速获得了咸丰帝的宠爱。
她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儿子,也是未来的同治皇帝,这一身份为她奠定了稳定的政治基础。
二、善于利用权力斗争慈禧太后之所以能够稳稳掌权,与她善于利用清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密不可分。
她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通过巧妙地利用和分化敌对势力,逐步巩固自己的地位。
1. 辅政大臣的铲除咸丰帝在1861年驾崩后,留下了八位辅政大臣以协助年幼的同治皇帝。
慈禧迅速联手东太后慈安和恭亲王奕䜣,通过“辛酉政变”成功将这八位辅政大臣铲除。
通过这次政变,她不仅迅速掌握了实权,还确立了自己在朝廷中的核心地位。
2. 垂帘听政在辛酉政变之后,慈禧与东太后慈安共同开始垂帘听政。
垂帘听政是一种由太后通过帘幕后面指挥政务的形式。
虽然表面上是两宫太后共同执政,但实际上,慈禧凭借更强的政治手腕和聪明才智逐步掌握了实权。
她通过控制重要官员和关键决策,维持了对朝政的掌控。
三、有效管理后宫与朝廷慈禧太后不仅在朝廷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她在后宫的管理也同样出色。
她通过一系列措施维持了后宫的稳定,并且能够有效地控制后宫对朝廷的影响。
1. 后宫的权力平衡慈禧太后深知后宫的不稳定因素可能对她的权力造成威胁。
因此,她注重在后宫内部的权力平衡,通过赏罚分明、恩威并施的手段,确保了后宫的和谐与稳定。
浅谈身为女人的慈禧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1644年立朝的大清帝国总共延续268年,从1861年至1908年,它的实际统治者是叶赫那拉氏慈禧。
几位见过晚年太后的西方人将她描述为身板挺直、面目秀丽、长着一双鹰眼、有着明显鞑靼人容貌特征的女性。
“她的面容与其说美丽,不如说是活跃动人。
她的肤色稍带橄榄色,照亮她脸膛的是掩在睫毛后面的漆黑双眸,其中含着恩宠时的笑意和暴怒时的闪电。
”1904年8月5日,美国女画家卡尔进宫为慈禧画像。
她后来记道:“太后全体各部,极为相称。
面貌之佳,适与其柔荑之手、苗条之身、黑漆之发,相得而益彰。
盖太后广额丰颐(史书载,武则天方额广颐),明眸隆佳,眉目如画,樱口又适其鼻,下额极广阔,而并不带有一毫顽强态度。
耳官平整,齿洁白如编贝。
嫣然一笑,姿态横生,令人自然欣悦……如以明珰满身,珠翠盈头,其一副纤丽庄严之姿态,真有非笔墨所能形容者。
”慈禧当年69岁,卡尔瞧着仿佛四十出头。
参照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慈禧大幅染色照片,在众多扮演过慈禧的现代人当中,日本女演员田中裕子2010年的慈禧扮相似乎最为接近。
关于慈禧的身世有满汉两个版本,分别在正史和野史间行走,从中或可窥见书写者心态。
史学界采用满人说:父亲惠征,祖上三代都是清朝中级官员;母亲富察氏。
那拉氏家谱中记载着她出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835年11月29日),北京西四牌楼劈柴胡同;据说出生后,有男差八人、妇差八人负责她的生活起居。
也有太监回忆,太后晚年常说昔日家中困难,她曾为人代做袜底,贴补家用。
皇室满文宗谱《玉牒》中记载着她在咸丰朝的晋升:由进宫时的兰贵人而懿嫔,而懿妃,进而懿贵妃。
21岁那年,她为咸丰诞下了第一位皇子,母凭子贵。
这是一位“少而慧黠”、“心思灵敏,突过于人”的女性。
她曾对德龄说起青春往事:“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
从兰儿到老佛爷她用尽了一生——浅论慈禧太后生平摘要:慈禧太后(1835—1908)姓叶赫那拉,满洲镶黄旗人,于穆宗、德宗两朝作为晚清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先后垂帘听政计四十七年,历经大事,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关系密切。
在许多学者眼中她是雷厉风行、铁面无情的“女皇”,但同时她又是一位爱美,恪守家族使命的“大家长”。
慈禧太后注定是清代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诸多记载里,她见证着四位皇帝诞生,令咸丰对她不忍,令同治对其骇言,令光绪为傀儡,令傅仪为末帝。
在她的操控下,大清帝国一步步走向风雨飘摇的境地。
同时,她又是个苦命的女子,爱美如性,经历了丧父丧夫丧子之痛,终日思谋计策,费尽心思才能站立脚跟。
这个15岁便成为妃子的女人,一生囚于紫禁城,但对权欲的渴望,又使得她的深闺生活时刻跌宕起伏。
从兰儿到老佛爷,慈禧太后用自己的智慧和谋策,为自己打造了一个欲望之国。
兰儿:豆蔻年华母凭子贵15岁时,她以青春美貌入选咸丰皇帝的后宫,封为贵人。
小名兰儿的慈禧,以她悠扬动听的江南小曲,将风流的咸丰皇帝吸引得团团转。
此以后,皇帝再也离不开兰儿,离不开这位声音柔美、性格迷人、刚柔兼济的美人。
这位美人,岂止是气质出众落落大方,更难得的是她学识过人,对政事有独特见解,为咸丰皇帝分担了不少政务。
更加得皇帝欢心的是,兰儿为他生下了唯一一个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
一时间,兰儿的地位凭借这位“太子”提升不少。
然而兰儿是聪慧的,她深知宫中人情世故,并没有因此恃宠若娇。
相反,她与皇后相处得十分融洽,让本来就善良的皇后一步步与自己建立起感情起来。
这些点滴付出,对她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当咸丰皇帝弥留人间时,为保住自己尚未长大的皇子,他一度想处死兰儿。
但是,兰儿在其生病时日日夜夜陪伴,服侍喂药,加上皇后极力劝告(有野史记载),他便一下子心软了。
于是咸丰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把太子交给肃顺,然后由其他七位大臣替小皇帝处理国政,当然咸丰帝对肃顺也不是没有防范,他还交给即将成为太后的皇后和懿贵妃一人一个图章,给皇后的图章印文是“御赏”,给懿贵妃的图章印文是“同道堂”。
浅谈传奇女人——慈禧太后的睿智一生权令伟 5140219125 班号:12内容摘要:说起来,我与西太后慈禧结缘于百家讲坛。
从小就对清朝历史感兴趣的我,每日都会准时收看阎崇年老先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和隋丽娟教授的《说慈禧》。
慈禧多元、复杂的人物形象和其传奇的一生就这样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历史书上的慈禧太后因为身处晚清昏暗社会环境之中,再加上多番战争失败、频频赔款割地,饱受后人的诟病与谩骂。
慈禧此人,毋庸置疑是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人物,但我眼中的慈禧,刨除掉这些功过,其实也是一名睿智的传奇女人。
关键词:工于心计,垂帘听政,嗜权如命一、入宫受宠,连连晋升入宫为嫔妾,众所周知,仅凭一张脸即可。
而稳保地位、还能节节晋升,我觉得不单单是从颜值就可妄下判断的,还需要投皇上之所好,需要高情商高智商。
抛开古今审美观的巨大差异,单从众人留下的传记、实录、画像和影像资料等来看,慈禧必然是当时后宫中的出类拔萃的颜值担当。
著名的德龄郡主曾这样描述:“太后当伊在妙龄时,真是一位风姿绰约、明媚鲜明的少女,这是宫中人所时常称道的;就是伊在渐渐给年华所排挤,入于老境后,也还依旧保留着好几份动人的姿色”1。
美国画家卡尔也曾为人到中年的西太后画西洋画像,中年时仍可见其外貌之出众,处于芳龄之际的颜值之高亦可推断。
慈禧曾对身边人言:“入宫后,宫人以我为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
”2可见,慈禧是用一步步的心计制服他人,宠冠后宫。
首先,她懂得投皇帝之所好,留住了咸丰帝的心。
宫中从来不缺美人,缺的是聪明的美人。
想必,当年的慈禧是机敏开朗、善解人意,善于察言观色、洞悉人性的,从她后来连连晋升至懿贵妃可见她成功获得皇帝的宠爱。
其次,她深知只有诞下皇子才能永保地位与恩宠。
“母以子为贵”,在太医的帮助下,慈禧精心调理身体,终为咸丰帝诞下长子也是后来的唯一一子。
最后,她深谙驾驭皇帝之道。
生下皇子载淳后,慈禧一跃成为宫中仅次于皇后的所在。
她并不安于现状,深知皇帝的恩宠与抛弃只在旦夕之间,要稳固地位,应永保恩宠。
很幸运,慈禧是宫中唯一一位能读写汉文的妃子(虽然运用文字能力不高,1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页2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0页但在满族妇女中是极其珍贵的),且天分极高,聪颖异常,热爱学习在圆明园居住时“因日习书画以自娱,故后能草书,又能画兰竹”1。
我们都知道咸丰帝寄情声色,不喜政事,也没有很高的治国能力,进而有些奏章就交由慈禧代阅乃至口述代笔。
就这样,睿智的懿贵妃对朝政运作、君臣分际等了然于胸,逐渐通晓了国家大事,这为她后来的执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叔嫂联手,垂帘听政这一段历史,在我心中,是慈禧一生最为辉煌动魄的片段,将慈禧太后的善于筹谋、精于执政、勇于冒险的令无数男人世界的政治家也由衷佩服的这些品质,展现的淋漓尽致。
由于平日里的耳濡目染,慈禧太后对去权力的欲望也越来越盛,与此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执政能力。
慈禧的干政违背了祖制与家法,引起了朝中拥有实权的军机大臣和御前大臣的不满,甚至也引起了晚年病重的咸丰皇帝的忧虑。
《清史拾遗》中记载:“帝晚年颇不满意于慈禧,以其佻巧奸诈,将来必以母后擅权破坏祖训。
平时从容与肃顺密谋,欲以钩弋夫人例待之。
”2慈禧不得已避肃顺之锋芒,常以无助的形象示人,以博得众人的同情。
或许这样的形象也让咸丰帝动容,最终放弃了处死慈禧的念头。
咸丰病逝后,确立起了在朝廷运作上的两宫太后代政和八大臣辅政兼有的体制,慈禧太后成功跻身统治集团核心。
但是,苦于孤立无援,慈禧母子的处境相当困难,在寻求外援的过程中确定了要与魄力与才干皆出色的恭亲王奕䜣,并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从被肃顺掌控的热河行宫向身在京城的恭王传递关于热河政治状况和两宫太后意图的信息。
时人薛福成记载政变的过程,具体步骤如下:第一,两宫太后痛说辅政大臣欺凌孤儿寡母的行径,以笼络人心。
第二,大做广告,使太后垂帘听政并与亲王辅政深入人心,最终文官武将皆倒向两宫太后和小皇帝。
第三,签发通缉令,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趁其不备捉拿案犯。
第四,公开审判,量刑定罪。
3其中,我对判罪这里颇为赞赏,慈禧仅处决了载垣、端华、肃顺三人,其余五人仅革职,并未大搞株连,还令人叫绝的将肃顺等人家中抄得的书信及账簿“公开焚毁,毋庸呈览”。
未受过高等教育的封建女性,尤其还是拥有至高全力的皇家女性,能做到不株连,公开判罪,着实为其赢得了“恩惠天下”的美誉,使王公大臣对太后垂帘心服口服。
我不1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15页2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4页3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42页敢说慈禧有着广阔的胸襟(其实个人觉得慈禧的脾性并不好,德龄郡主对其描述为:“老祖宗是个变化无常的人”,“太后脾气极大,待人少恩”1),我只能说,若为刻意为之,则着实可称之为高明,立下了良好名声,为往后的听政乃至干政扫除了不小的障碍,奠定了基础。
在奕䜣的配合下,年仅二十七岁的慈禧在咸丰十一年经过缜密的准备,以闪电的方式发动了中外历史上罕见的宫廷政变,攫取了当时的中国最高权力。
在紧急时刻表现的不慌不忙,内心则沉稳思考,细细谋划,决策果断,行事利落,这样的才干怕是无数男性政客也难以匹敌的。
三、步步为营,君临天下从无数史料来看,慈禧太后无疑是充满野心的,想要在男性主宰的社会操控政权。
她喜欢权力,尤其享受驾驭权力时的那份胜利者的快感(这从她找出种种缘由推迟向同治还政的时间可见一斑)。
她还喜欢做男人,要身边人都用男性称呼她,尤其是要光绪皇帝称其为亲爸爸。
(德龄:“皇帝称太后为父亲,这似乎是很奇怪的。
但太后喜欢做男人,要我们都用男性称呼她。
”2)短短三天的宫廷政变,只是慈溪精彩传奇的政治生涯的开端,从此以后,为了实现她登到权力顶峰、君临天下的最终目标,慈禧步步为营,与各色男人斡旋、竞争。
1.打压奕䜣在慈禧铲除各类势力的进程中,辅助她铲除宿敌的恭亲王奕䜣首当其冲。
在政变后,叔嫂联手,确保了慈禧皇权紧握,也确保了奕䜣的显赫地位。
但在外人看来奕䜣被封为“议政王”的恩宠无限,却远不及清初多尔衮的“摄政王”一职具有更多的实权,仅有对朝中上下大小事情进行商议和建议的权力。
所以在我看来,他也仅仅是慈禧手里的一枚棋子,真正的大权全部掌握在慈禧手中。
但真正触动慈禧的,是同治三年灭太平天国,奕䜣以主持国家军政大事而居首功,获得时人一致的高度肯定,甚至还有“只知有恭亲王,不知有大清朝”3的局面形成。
这无疑是对慈禧的巨大威胁,她也决不允许自己的光芒被掩盖。
于是借着一纸弹劾,慈禧跳过军机处直接颁布谕旨革去奕䜣所有职务,后又顶不住满朝文武大臣的众口一词,再度令恭王1德龄、荣龄:《在太后身边的日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第64页2德龄、荣龄:《在太后身边的日子》,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第46页3隋丽娟:《说慈禧》,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65页复职,一个早朝中变换了两种态度,朝臣皆失色。
但不可否认,这样玩弄亲王于鼓掌之间,着实震慑了朝野,一时间恭王的势力影响大为缩减。
此后,奕䜣再无更大的作为,行事处处受限制。
最典型的就是,由奕䜣主导的洋务运动受到慈禧的打压,举步维艰,效果大打折扣,远不及同时期的明治维新。
最后在光绪十年,慈禧在不到一星期的时间里完成了军机处大换血,建立了属于自己的中枢机构,将奕䜣的力量彻底铲除,而此次“甲申易枢”的借口之恰当、行动之迅速、更换之彻底、反响之微弱,确实让人称奇。
2.与子相争慈禧希望通过自己的打造,为大清朝培养出一名卓越的君王。
但是载淳在学识与才干上远未到达她的期望,甚至纵情声色。
而慈禧嗜权如命,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儿子不是治国的料,迟迟不愿交出皇权,直接导致了同治帝的晚婚。
但归政是早晚的事情,迫于同治大婚已成年的现实,也不得不退让,回到幕后。
在这一点上,慈禧对待自己的儿子和对待光绪帝的态度还是有很大的差别,至少她真正做到了归权。
而同治帝在亲政之后回馈慈禧的就是,不顾时人反对,坚持重修圆明园。
我认为这是借着昭示天下以尽孝道的理由送慈禧出皇宫,以方便独揽大权。
从各类资料记载可以看出,慈禧与儿子的关系并不融洽,在我看来甚至可以称其为恶劣。
慈禧几乎未曾抚养过载淳,更多的时间是在争权夺利,致使母子关系疏远。
同时她对儿子的学习和私生活都过分干预,且更多的是批评指责,叛逆的小皇帝对母亲的态度是厌烦多于遵从。
而同治的顽劣与一意孤行,也并未持续很久,他在二十岁就暴毙。
中年丧子的慈禧虽悲痛,却不敢沉湎于此,她要做的是抓紧一切时间物色新任皇帝人选,为自己的再次垂帘打造契机。
3.控制光绪光绪皇帝载恬的登基是可以说在意料之中,因为这是慈禧的一手策划。
一个本无称帝机会、开心过完童年的三岁孩子,在兄长暴毙后被送至深宫,开始了悲惨的一生。
四岁登基,到亲政还有十几年的时间,再加上其父醇亲王为咸丰帝弟弟,其母为慈禧亲妹妹,这样的年龄优势、亲近关系让慈禧别无选择,顺利无忧地掌握皇权。
不过在帝师翁同龢等人的陪伴与指导下,屡经蹉跎的光绪帝不仅学业有成,而且在“批阅奏章、论断古今、剖决是非”等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1。
等到光绪帝即将成年之际,慈禧故意曲折亲政,虽归政给光绪,却又借着手下官员请求训政的借口,重新“回归”到权力中心。
后来起草的《训政细则》大大保障了慈禧的主宰地位。
除了曲折亲政,慈禧还通过干预光绪成婚来控制他。
慈禧强硬地将自己相貌平平、当时已22岁的内侄女(隆裕皇后)塞给了18岁的载恬,一方面满足了叶赫那拉氏真正走过太和门、荣登帝后之座的无上荣耀,另一方面也是让皇后去影响皇帝以便自己暗中操控皇权。
但是后来她对连皇后也不太放心,直接监视他们的行径。
皇帝和皇后的两个宫,本来有路相通,但自从老佛爷将路隔断后,皇帝和皇后就不能相通了,除非经过太后的宫殿。
我想这也许是太后监视皇帝、皇后的一个方法。
2最终令两人反目的触发点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指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政治改良运动。
3它反映了光绪帝渴望拯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迫切心情,但是它触动了慈禧等上层守旧派的利益,在慈禧眼里更是对她的权威的挑战,这是无法容忍的。
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处决戊戌六君子,致使变法最终破产。
从此,光绪这个皇帝形同虚设。
在此之后不久,光绪帝离开了这个令他痛苦的世界。
四、成败皆有,悲幸皆具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慈禧既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
她的成功在于在男性社会夺得了最高权力,并按照自己的意志做出了一番事业。
她具备一个专制帝王所应具备的素质:洞悉人性,工于心计,个人至上,敢作敢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