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一生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溥仪一生的总结溥仪(1906年2月7日 - 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被满洲国封为伪满洲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帝王。
在他一生中,溥仪经历了清朝的覆灭、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日本侵华、抗日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
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起伏,他的遭遇和选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君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讨论。
本文将对溥仪一生进行总结,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早年生活溥仪出生在北京,是清朝嘉庆时期的第十一位皇子,他的父亲是光绪皇帝的弟弟奕譞。
他从小在紫禁城长大,接受了传统的皇家教育。
然而,他在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后两年,即1910年,登基成为了清朝的末代皇帝。
清朝的覆灭溥仪即位的时候,清朝已经处于衰退和动荡之中。
国内各地的起义和民主潮流逐渐兴起,对于君主制度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1年,溥仪被迫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溥仪的日本流亡生涯溥仪的退位并没有使他的命运终结。
他被日本政府邀请前往日本,并在那里建立了伪满洲国,被封为伪满洲国皇帝。
在日本的流亡生涯中,溥仪一直处于被操纵和控制之下。
他被日本人视为傀儡,为日本的侵华行动提供了合法性的幌子。
返国后的溥仪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战败。
溥仪被遣送回中国,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人生阶段。
他先是被关押在苏联,随后被移交到中国共产党的手中。
溥仪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改变了对于皇权的认识,并对于过去的行为表示悔过之意。
溥仪的晚年生活和去世溥仪在1959年获释后,被安置在北京的一个康复机构里。
在那里,他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
溥仪养成了爱好书法和读书的习惯,并与许多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最终于1967年因癌症去世。
溥仪的影响和意义溥仪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他的遭遇和选择引发了人们对于君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的退位和日本流亡生涯,使人们开始质疑君主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合理性;而他改变态度和悔过之举则显示了个人选择和奋斗的力量。
溥仪的末代皇帝野史中国历史中,直到20世纪初期的清朝末年,依然有人担任皇帝的角色。
而溥仪就是这个时期最后一位皇帝。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动荡和变迁,他也被称为“末帝”。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索溥仪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溥仪于1906年2月7日出生在北京紫禁城,他是中国朝代的最后一位皇帝。
当时,清朝正面临着许多内外的困境,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相互交织。
溥仪的童年时光并不幸福,他生活在封闭的宫殿中,与外界隔离。
他接受专门的教育,学习历史、文学、政治和礼仪,但缺乏一般孩子常有的阳光和快乐。
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溥仪年仅5岁时,他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受害者之一。
当时,清朝的统治威胁被推翻,溥仪被迫让位,成为犹如囚犯一般的立宪君主。
随着1912年清朝的灭亡,溥仪被迫离开紫禁城,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溥仪的流亡生涯开始于中国的北方,他被迫居住在日本大使馆并接受日本的监护。
此举使得他与中国政治和社会越来越疏远,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几乎没有了解。
同时,在日本的影响下,溥仪对中国的认同和自己作为皇帝的身份产生了混乱和困惑。
在1917年,溥仪被日本政府带到东北地区的长春,成为“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
在伪满洲国的统治下,溥仪接受了日本的教育和影响,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工具。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溥仪的统治残余被共产党推翻,他被俘并被关押了数年。
尽管溥仪在历史中扮演了一个被操纵和利用的角色,但他的一生也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动荡和转变。
他被人们称为“末帝”,成为了中国帝制的终结者,也是东亚历史上最后一位宫廷皇帝。
溥仪的一生中,他经历了中国的传统帝制的衰落和西方现代化的崛起。
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封建帝制最后的挣扎和革命的时期。
他成长于一个国家的中心,并见证了它的覆灭。
他的命运不仅是个人的,也与中国复杂的历史背景相交融。
总结来说,溥仪作为末代皇帝,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巨变和动荡。
他的一生以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使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以及中国社会和政治体系的转型。
溥仪的性功能被宫女所毁,末代皇帝悲惨一生展开全文中国末代皇帝溥仪比起过去的皇帝,所册封的后妃并不多,他只先后册立过一后、一妃、两贵人,但始终未得一嗣,反而闹得家庭四分五裂,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溥仪向好友透露,十几岁的时候喜欢跑出去玩,惟一能得以“放生”的舒眉时刻,只有出宫游玩,这是很难得的消遣。
进宫以后,仅仅有数的几次,还被视作轰动的社会新闻,在京都报纸上广为刊登。
太后就派几个年长的宫女教他干坏事。
不让他乱跑。
不曾想却废了溥仪一生性福。
那些宫女白天逼着他干坏事,那些宫女年龄都比他大得多,他那时还是一个孩子,什么都不懂,完全由宫女来摆布,有时还不止一个,而是两三个睡在他的床上,教他干坏事,一直弄得他精疲力竭,那些宫女才让他睡觉。
第二天起床常常头晕眼花,看到太阳都是黄的。
他把这些情况向太监一说之后,他们便拿些药给他吃,吃了虽然又能对付那些如饥似渴的宫女,但后来慢慢越来越感到对那些事没有兴趣了……不行了就喂他吃壮阳药。
这样怎么能行。
渐渐他就丧失了性兴趣,难以有性功能。
当时溥仪只有10岁,哪里受得了这些宫女们的蹂躏,据溥仪自己回忆说,他就已经浑身没有力气,看什么东西都是白的,精神恍惚。
可怜的溥仪,刚刚到了青春期,身体就已经被掏空了。
溥仪曾经跟最后一个妻子李淑贤说起大婚的经过:“大婚仪式是在夜里举行的。
溥仪掀开婉容的大红盖头,看了看,相貌的确不错。
他没在坤宁宫睡觉,而是在养心殿和太监一直玩到天亮。
”还有一个细节,大婚过程中,有一个仪式叫吃“子孙饽饽”。
在坤宁宫,婉容的伴娘走了进来,她眼瞧着溥仪吃了一口“子孙饽饽”之后,问他:“是生的,还是熟的?”溥仪老老实实回答,“是熟的!”在场的人都吃惊得变了脸色,“生就是生孩子,熟就是不生不吉利。
”溥仪在太医院就阳痿的就诊记录,一直在求治。
他的妻子都未能生育。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据说六岁的时候就在宫女的引导下破了处男之身。
每日通宵达旦,落下了病根,终身没有性能力。
导致后来皇后出轨,妃子文绣要和他离婚。
溥仪的一生概述溥仪(1906年-1967年),字畲甫,满洲国末代皇帝,清宣宗爱新觉罗·溥仪之子。
溥仪出生于北京紫禁城,自幼即为众多宫廷仪仗、宫女的簇拥下长大,从小就被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
他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初的战乱动荡,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本文将从他的童年、登基、被废到后来的人生反思等方面,对溥仪一生做简要梳理。
童年和登基溥仪的童年生活并不像想象中的幸福无忧。
他成长在一个政变频繁的时代,父亲清宣宗在1908年驾崩后,溥仪于次年登基,成为弘历皇帝(即宣统皇帝)。
然而,溥仪登基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即将灭亡。
虽然溥仪面临众多不确定的因素,但由于是年幼之故,权力实际上被维系在后位监国等多个宗室和权臣之手中。
被废和后来的人生1912年,溥仪被迫退位,并在次年随清朝宣布宣告废黜,帝制政权彻底结束。
随后,溥仪离开紫禁城,全家被迫搬迁至北京郊外的景山后花园。
此后的溥仪开始了他的普通人生活。
然而,他的命运似乎无法摆脱政治,年轻时曾被冯玉祥招募参加直系军队,后又被日本利用成为傀儡统治的满洲国皇帝。
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无奈。
在满洲国期间,他沦为日本的傀儡,被剥夺了大部分的权力和尊严。
1945年,二战结束后,溥仪被苏联俘虏,并遭到起诉,被判刑五年。
1950年,溥仪被引渡回中国,接受新中国政府的审判和教育改造。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溥仪经历了苦难生活,并对自己的历史角色进行了反思和悔悟。
溥仪的人生反思在晚年,溥仪开始反思自己的历史角色和遭遇。
他对自己过去的错误和被动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对清朝王朝统治的不合理性和个人权力的腐败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表示愿意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并试图弥补。
溥仪在晚年前后出版了几本回忆录,向世人诚实地展示了自己的一生。
溥仪在1967年逝世,享年61岁。
他的一生经历了整个清朝和民国时期的战乱和动荡,也见证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到共和体制的变革。
溥仪的人生充斥着鲜明的矛盾和悲剧,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溥仪的总结引言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载湉,又名溥仪,是清朝末代皇帝、中华民国时期满洲国的皇帝。
他生于北京,是慈禧太后的姪子,于1908年登基为皇帝。
然而,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灭亡,溥仪的地位逐渐失去保障。
本文将对溥仪的一生进行总结,从他的统治到满洲国的失败,以及他在晚年的经历。
统治时期登基为皇帝溥仪于1908年才两岁的时候就登基为皇帝,成为了清朝的末代皇帝。
由于年幼,他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大多由慈禧太后和抚养他长大的皇太后掌握实权。
然而,慈禧太后逝世后,溥仪逐渐开始接触朝政,并试图进行一些改革。
改革尝试溥仪执政期间,他试图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以恢复清朝的实力。
首先,溥仪下令废除了九千年之政策,并尽力保障百姓的生计。
同时,他也试图推动现代化的改革,例如建立工厂、推广现代教育等。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举措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溥仪的统治地位也逐渐岌岌可危。
满洲国的失败成立满洲国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溥仪被迫退位,清朝灭亡。
不过,溥仪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与日本达成协议,在中国东北成立了满洲国。
溥仪成为满洲国的元首,并在此重建了帝制。
然而,满洲国的统治并没有取得广泛的认可,国内外的压力也逐渐增大。
入侵中国满洲国虽然在中国东北拥有一定的控制力,但溥仪的野心并没有止步于此。
他试图逐步扩大满洲国的版图,并将其扩张到整个中国。
然而,这一行动激起了中国政府和国民的不满和反抗,使得满洲国的统治面临巨大的困境。
失败和投降随着中国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发生冲突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满洲国的形势变得日益严峻。
溥仪无力抵抗中国和盟军的压力,最终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
满洲国彻底失败,溥仪的统治也宣告结束。
晚年的经历服刑和改造溥仪在满洲国投降后,被中国政府拘留,并最终被判刑。
在服刑期间,溥仪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改造,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等思想,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历史地位和错误。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统治和行为,以及帝制制度的弊端。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末代皇帝溥仪有真怎样的人生经历溥仪生平简介导语: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亲王府出生。
溥仪字耀之,号浩然,乳名“午格”,年号宣统。
他是清王朝的最后溥仪全名爱新觉罗·溥仪,光绪三十二年,即公元1906年在北京醇亲王府出生。
溥仪字耀之,号浩然,乳名“午格”,年号宣统。
他是清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
他的退位昭示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的结束。
溥仪和光绪帝同出醇亲王府,溥仪是清宣宗道光帝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之子,母亲是摄政王的嫡福晋苏完瓜尔佳氏。
溥仪被抱进皇宫的时候还是一个孩子,什么也不懂,实际上他的继位也是突如其来的。
维新变法之后,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就已经很不满。
不仅是把他囚禁在瀛台,最重要的还是想要将他废除。
所以在光绪皇帝没有子嗣的情况下,慈禧太后一早就指定了一个孩子来接受皇位。
这个孩子却不是溥仪,而是载漪的儿子溥儁。
光绪二十五年,即公元1898年,慈禧太后颁布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
后来又不知是何原因,在光绪二十七年的时候,废除了“大阿哥”这个名号。
随着慈禧太后的年岁渐长,在光绪帝病重之时,因为无嗣,因此慈禧太后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
已经折了一个孩子进去那个吃人的皇宫,所以一听到要将溥仪抱入皇宫的消息,醇亲王府愁云惨淡。
溥仪的祖母老福晋(奕譞次妻),刚听完载沣带回来的的懿旨就晕厥过去。
但慈禧太后的旨意不能反抗,来接人的太监仍然进入了亲王府中。
也不知道是小小年纪对于离开亲人生活常识分享。
溥仪一生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溥仪的出生到被逐出宫。
溥仪的出生就是一场预谋,慈禧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地位,强硬的载沣指婚,以便产下继承人取代光绪帝。
这注定了溥仪的悲惨一生。
1908年12月2日,年仅3岁的溥仪成了大清的第十位皇帝。
从此,溥仪便失去了家的温馨和亲人的怀抱,再为享父母之爱,一生无天伦之乐。
溥仪的性格与童年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一个没有亲情的童年造就了他多疑无知冷情的性格。
比方我下面提到的一件事。
在溥仪十一岁那年,因为“会亲”,溥仪的二弟溥杰与大妹进宫陪溥仪玩几天。
一开始,他们玩得挺热乎,可是当溥仪看到溥杰袖口里的衣里是明黄色的,他立马沉下脸,摆了皇帝架子训斥了溥杰,顿时小兄弟间俨然是臣仆的身份。
我不禁感受到鲁迅先生所说的封建礼教“吃人”思想。
你们一定会问,它们不是亲兄弟么,怎还会如此见外?可事实就是如此。
《溥杰自传》中写道:“我和溥仪,名为兄弟,实际上是君臣,我叫他“皇上”(背后也是这样称呼的),他叫我“溥杰”。
在北京、天津、伪满时代,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来到苏联,都是这样叫的。
经过了抚顺战犯管理所的十年改造,我才叫他“哥哥”,他也叫我“弟弟”。
”这种情况,别人听了是很难想像的吧!可是你怎知溥仪的童年。
溥仪六岁时才认识自己的父亲载沣,十一岁时才认识自己的祖母与母亲。
父亲载沣作为一个统治者是失败的,作为一个父亲更是失败的。
据溥仪回忆,载沣每月来一次书房,不管溥仪念得如何,载沣总是不断地点头,嘴里说着:“好好好!念得好,好好念。
”还没一两分就起身离开。
溥仪虽说无权,但也是顶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的头衔,好歹也是皇宫名义上的主子,连最有威望的父亲都不管教溥仪,更别提那些教授学业的师傅,或后妃、宫女、太监,他们就是想管也没那个能力。
久而久之,妄自尊大,自私任性便跟随了溥仪。
无论是退位,还是大婚,他都一直摆脱不了无知的孩童性格,他都不知道他应该负起的责任。
比如,1923年2月25日,他和溥杰准备秘密出走,出国留学,不过还是失败了。
末代皇帝溥仪:从皇帝到公民的坎坷历程末代皇帝溥仪的坎坷经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幼年登基:溥仪在年幼时就被推上皇位,成为清朝的末代皇帝。
他并没有
享受到童年的快乐,而是早早地背负起了一个国家的重任。
2.失去实权:在清朝末期,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的崛起,溥仪逐渐失去了对国
家的实际统治权。
他成为了傀儡皇帝,权力被各方势力所控制。
3.家庭悲剧:溥仪的家庭生活也充满了悲剧。
他的妻子和儿子都早早地离世,
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4.亡国之痛:1912年,清朝灭亡,溥仪被迫退位。
他失去了皇帝的身份,也
失去了对国家的统治权。
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5.傀儡生涯:在伪满洲国时期,溥仪再次成为傀儡皇帝。
他被日本人利用,
成为日本殖民统治的工具。
6.战俘生涯:在二战期间,溥仪被苏联俘虏。
他被关押在苏联的战俘营中,
度过了数年的艰难时光。
7.改造生涯:新中国成立后,溥仪被改造为一名普通的公民。
他经历了从皇
帝到普通人的巨大转变,适应了新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末代皇帝溥仪的坎坷经历充满了悲情和无奈。
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变故,但他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长和坚强。
溥仪的一生总结溥仪,清朝末代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波折,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独特存在。
溥仪出生于1906年,他继位于3岁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年幼的皇帝。
然而,他的皇权并不稳固,经历了风云变幻的辛亥革命、建立的中华民国和北洋政府。
短暂的皇帝生涯被推演为启蒙时期,他的思想意识也逐渐转变,从一个封建皇室崇尚者到一个旁观者,被推向政治漩涡顶端,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傀儡皇帝。
溥仪在胎教中就受到了各种朝廷礼仪的熏陶,他被奉为君主教育的模范。
尽管他对于自己的封建特权充满了信心,但他对于即将到来的挑战毫无准备。
在年幼的他成为光绪皇帝继任者时,革命的火焰已经在中国蔓延。
辛亥革命的爆发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溥仪从一个封建的皇帝变成了一个被动的旁观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迎来了新的政权。
溥仪的皇权被剥夺,他面临着选择。
在北洋政府的庇护下,他转而投降给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了傀儡皇帝。
这个选择使他成为了众多中国人民眼中的叛徒。
他站到了对立面,背叛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溥仪被带到日本,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的附庸。
他虽然被外界称为"溥仪皇帝",但实际上,他失去了皇位的实权。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生活遭受了种种压迫和剥削。
他被迫学习日本文化和语言,并且接受了日本殖民者的统治。
然而,溥仪的命运在二战结束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日本战败,溥仪被送往苏联,成为战犯。
在苏联的囚禁中,溥仪重新认识到自己的身份和历史位置。
他意识到自己作为皇帝时代的象征,并决定为自己过去的错误付出代价。
溥仪在苏联的监狱中接受了艰苦的劳动,过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
在苏联的这段时间里,他不仅反思了自己的过去,也思考了未来。
他开始自学,读书,尤其是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这段时间,让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困境,他开始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责任。
1946年,溥仪被移交给中国政府。
回到祖国的他,面对的是眼中充满鄙夷和痛恨的人民。
溥仪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失去了人民的信任,他开始努力弥补过去的错误。
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溥仪,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末代皇帝。
他出生在一个充满权力和荣耀的皇室家庭,却在年幼时被推上了皇位,成为了清朝的末代皇帝。
溥仪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变故,他的故事也让人们对他产生了许多猜想和感慨。
溥仪在两岁时即被立为皇帝,但他的童年却并不幸福。
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他失去了皇室的荣耀和权力,他成为了一个名义上的皇帝,却没有真正的统治权。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饱受着宫廷政治的挣扎和家族间的斗争,这些阴影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一生。
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覆灭,溥仪被迫退位,他的一生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先后经历了监禁、流亡和劳改,最终在北京逝世。
在流亡期间,他曾多次试图重返帝位,却都以失败告终,他的一生充满了挣扎和无奈。
溥仪的故事,让人们对他的命运产生了许多猜想和感慨。
有人认为他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无法挽救清朝的命运;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受宿命束缚的可怜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
无论如何,溥仪的一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的故事也让人们对权力、荣耀和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溥仪的故事,也让人们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许多反思。
清朝的覆灭和溥仪的命运,都反映了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变幻。
他的故事也让人们对封建王朝的兴衰、权力的腐败和历史的无情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最后,溥仪的故事也让人们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一生充满了挣扎和无奈,他的命运也让人们对命运和自由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无论是作为一个皇帝,还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溥仪的故事都让人们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和反思的故事。
他的一生充满了挣扎和无奈,他的命运也让人们对权力、荣耀和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故事也让人们对中国的历史和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他的一生也让人们对历史和命运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溥仪的故事,将会永远留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人们永远的反思和思考的对象。
历史人物宣统帝溥仪的介绍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历史人物宣统帝溥仪的简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宣统帝溥仪的人物简介宣统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经历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着非常强烈的戏剧性。
宣统帝出生于1906年,在1909年的时候被推上了皇位,当时年幼的他根本没有什么行为能力,所以把持朝政的是他的母亲和朝中群臣,而他更是小小年纪就因为辛亥革命之后的反清热潮在袁世凯等人的逼迫之下被迫退位,成为了清朝的末代皇帝。
虽然退位了,但是小皇帝的生活其实还不错,并没有就此沦为平民,依旧在紫禁城中享受着繁华的生活,并且还有一批死忠份子对他效忠。
后来在宣统帝12岁的时候,清朝的遗臣张勋发动兵变拥立宣统登基,但是这次的复辟只过了11天就再次下台,之后的宣统还是在紫禁城中好好的生活着,没事逛逛街,看看书,到有一种富家公子的感觉。
但是后来随着北京政变的发生,宣统不得不逃到了日本使馆,从此就沦为了日本人的傀儡。
在之后的日子里,宣统在日本人的.支持之下,建立了伪满政权。
在日本战败之后,宣统先是沦为了战犯,后来在监禁生活中受到了共产主义的感化,他的思想得到了巨大的进步,所以被特赦出来,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身份过完了他的一生。
可以说宣统的一生是非常传奇的,试问历史上有几个人能够像他这样,做过皇帝,当过傀儡,受到过监禁,最后还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安享晚年。
宣统帝溥仪的儿子介绍众所周知,清朝的最后三个皇帝都没有后代,宣统作为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没有儿子,或许有人会觉得这种情况很不可思议,皇帝又不是那种娶不到老婆的穷汉子,明明是妻妾成群,怎么会没有后代呢?是不是记录的人给记漏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虽说历史这种东西有时候很假,但是在皇帝的后代这种事情上,没有一个史官会少写,这种跟皇室传承有关系的事情,给他们再多的胆子也不敢漏写。
那么为什么宣统这么久都没有孩子呢?第一点和满清不正常不科学的通婚方式有关系,他们经常近亲结婚,可能因此留下了一种基因的遗传病。
退位后的溥仪慢慢懂了事,在周围清朝遗老包围下被灌输了满脑子复辟意识。
1917年7月,封建军阀张勋率兵入京,拥立溥仪复辟,这位11岁的少年第一次尝到了当皇帝的兴奋,却在11天后被赶下台。
此后,溥仪把复辟的希望寄托于外国,先是受英国公使馆派来的师傅庄士敦鼓动准备到西洋寻找支持,因英美政府的对华政策是维持民国而未成行。
后来,他与制造“满蒙独立”以分裂中国的日本侵略者联手,在“九·一八事变”后去了东北,先当“执政”,1934年,第三次登基。
日本人却未兑现帮助其恢复“大清”的许诺,只让他当“满洲国”的“康德”皇帝,对外言论全要由关东军拟稿,连走出宫的自由都没有。
在
伪满深宫中呆了十几年的溥仪,对日本人由感谢变为不满,后来又发展为恐惧。
1945年,日本投降,溥仪被苏军逮捕,于1950年移交中国,以叛国和协助侵略者发动战争罪在战犯管理所关押了近十年。
[1]
在战犯管理所里,溥仪有生以来首次学会系鞋带、自己洗衣服等生活常识,在头脑中也扫荡了帝王意识而树立了公民观念。
1959年秋,溥仪获得特赦回到北京。
有些老人见面后还行跪拜大礼,马上
被他批评为思想落后。
获得一张选民证后,溥仪称这是一生最珍贵的东西。
他开始在植物园劳动。
蒙哥马利来访时询问他感受如何,他回答说“比起皇帝来我更愿当园丁”。
这位英国元帅惊讶之极,回国后把这当成奇闻宣传。
有的外国进步人士来访后,报道说:“看到溥仪,才能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 总之,他由帝王变为了一位公民,晚年曾想写《我的后半生》可惜未成。
在当代出版史上,溥仪所著《我的前半生》是生命力旺盛的作品。
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印刷21次,累计印数186.3万余册,而且仍然有长盛不衰的趋势。
最早的《我的前半生》的基调即“我罪恶的前半生”,是一本具有悔罪书性质的作品。
《我的前半生》从家世写起,一直写到1959年溥仪参加战犯管理所组织的社会参观。
溥仪从一个末代皇帝、战犯到自觉悔罪成为一个新人,思想转变过程杂乱不清,史实方面也有很多地方叙述得不准确。
由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视,由于有关方面负责人的积极响应,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的前半生》获得了出版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