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蒙古族金银饰品制作的田野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777.82 KB
- 文档页数:8
91王春艳1 付 军2(1.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内蒙古 巴彦淖尔 015000)摘 要:乌拉特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北部地区,继承了蒙古族古老民族民间民俗文化传统,由于清政府实行盟旗制度,把蒙古族按照地区划分为部落组织,乌拉特蒙古族作为部落的一支,很好的继承本部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金银器制作工艺是乌拉特部落文化的典型代表。
关键词:乌拉特蒙古族;金银器;制作工艺;文化传承分类号:J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838(2017)02-091-06收稿日期:2017-03-20项目基金: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基地-内蒙古文化传播力建设研究基地一般课题《内蒙古传统手工制品的现状调查及传承机制的研究——以蒙古族饰品为例》(项目编号:2016ZJD02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春艳(1980-),女,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内蒙古艺术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
付 军(1981-),男,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三中,教师,艺术硕士。
金银宝石是最珍贵且豪华的装饰品,色泽鲜亮,质地纯净,闪闪发光。
金银属高纯度金属,它的物理性质决定以单质的状态存在,经过长时间放置也不容易被腐蚀变色,金银的稳定性即使经过千年以后,仍然可以闪亮璀璨。
金银从古至今都是物质财富的象征,同时金银也是交换的媒介和尊贵身份的象征。
随着人类审美需求的提高,利用金银的延展性和宝石的装饰性打造各种器皿和装饰品也愈发兴盛。
“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第二地点第四积石冢顶部附葬小墓中,随葬一件铜环饰,经鉴定为红铜质,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铜标本之一,证明北方草原地区的冶铜史可追溯到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
”[1](56)出土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掘铜器的部分器表就有错金、鎏金且镶嵌绿松石等装饰。
在北方游牧民族栖息的草原地区,经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金属冶炼技术在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随着青铜器在草原上出现,青铜的铸造与加工技术加快了金银器的发展,商代已经具有了浇铸黄金技术,利用黄金更好的延展性,制作各样的黄金饰品。
13(1,2.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83.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研究会 内蒙古 兴安盟 029400)摘要:流传于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手工艺精品,多由家传亲授,涵盖了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宗教信仰、人文情怀及风俗习惯等众多历史文化元素,是研究科尔沁草原地区蒙古族文化艺术的重要造型艺术实物资料。
本文以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刺绣”为主要调研对象,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蒙古族刺绣”民间艺人为研究个案,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实录等田野调查手段,获取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在吸取先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新的田野调查材料结合蒙古族科尔沁部的相关史料文献加以梳理分析,旨在凸显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的非遗项目“蒙古族刺绣”工艺之细腻、针法之独到、纹饰之奇特,色彩之绚烂等综合审美文化元素,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更加扎实可信的田野实录及实证研究路径。
关键词: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地区;蒙古族刺绣;民间技艺;刺绣艺人;传承与发展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1-013-11收稿日期:2021-01-26项目基金: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当代女性艺术家绘画创作及发展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8NDA044)系列研究论文及 内蒙古艺术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多视角下美术类研究生美育核心素养的融合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包志民(1996-),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美术史与美术批评。
包双梅(1971-),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人。
64蒙镶工艺的田野调查——以呼和浩特“众合泰”蒙镶工艺传承人为调研对象吴洁1 吴苏荣贵2 海日3(1.2.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 3.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30)摘 要:蒙镶是蒙古族贵金属镶嵌工艺风格的简称,蒙镶工艺,是采用金属浮雕、圆雕、透雕等雕刻工艺技法,将镶嵌素面绿松石、玛瑙、珊瑚和孔雀石等玉石装饰材料固定在托架(亦称镶口)上,这种结合雕刻与镶嵌工艺所形成的具有蒙古族文化特色的金属加工工艺即是蒙镶工艺。
在内蒙古地区,这种颇具民族特点与地域特点的传统金属加工工艺,自蒙元延续至今,依然受到蒙古族民众的喜爱。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高速发展的时代,仍有从事蒙镶工艺的传承人活跃在民间,实属难得。
本文即是为记录他们传承发展蒙镶工艺现状的实录,旨在为后来研究者留下第一手资料,亦是对所有非遗传承人甘守寂寞、无言奉献的工匠精神的致敬。
关键词:蒙古族;蒙镶工艺;金银器;传统技艺;非遗调研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2-064-09收稿日期:2022-05-11项目基金: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体育、艺术教育研究项目“内蒙古地区美术创作开发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调查研究” (NGHYS201864)系列研究论文及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生态美学视域下当代内蒙古油画创作的形式语 言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NJSY22694)。
作者简介:吴洁(1997-),女,汉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北方 少数民族美术研究。
吴苏荣贵(1964-),男,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人。
内蒙古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研究方向:北方少数民族美术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蒙古族银匠业现状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我国非遗保护项目之一,蒙古族银匠业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本文旨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蒙古族银匠业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发展路径。
二、蒙古族银匠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蒙古族银匠业历史悠久,早在蒙古帝国时期就已初具规模。
银匠们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创意,将蒙古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银器制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银器文化。
这些银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传承和展现蒙古族文化的载体。
三、蒙古族银匠业的现状(一)产业概况当前,蒙古族银匠业已经形成了从设计、制作到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各地的银匠工坊、银器市场等成为传承和展示蒙古族银器文化的重要场所。
银器作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
(二)工艺特点蒙古族银匠技艺精湛,以纯手工制作银器为主,其工艺流程包括设计、切割、打磨、镶嵌等环节。
所制作的银器造型独特、工艺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三)传承与保护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蒙古族银匠业在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政府和相关机构积极推动非遗保护工作,为银匠技艺的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同时,通过举办各类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了银匠技艺的传承水平和知名度。
四、挑战与问题(一)技艺传承问题尽管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蒙古族银匠技艺的传承给予了关注和支持,但仍然存在后继乏人、技艺失传等问题。
部分年轻银匠缺乏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耐心,更倾向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技能。
(二)市场需求变化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现代人对银器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传统的蒙古族银器在设计和款式上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
(三)市场竞争激烈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部分银匠为了追求利润,可能采用降低成本的方式,如使用劣质材料或简化制作流程等。
摘 要:蒙古族头饰,作为游牧文化里精湛的造型艺术杰作,孕育并诞生于奔流向前的历史长河中,它是一朵游牧民族灿烂文化中的华美之花,辉耀千年,绚烂不衰。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使过去的传统头饰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今天,我们再重新诠释这些过往的美饰并将其融入当代牧旅文化艺术创作中去的工作,迫在眉睫。
本文以牧旅融合的视角出发,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蒙古族头饰的保护现状与传承情况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展示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相似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还包括传承的渠道狭窄等问题。
并针对上述问题,试图为蒙古族头饰重塑的创新性设计,寻找突破口,使其兼具传统特色和现代审美,从而延展出具有传承价值和文化情感的新的旅游文创产品,在增强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同时,也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索一条可具实践操作意义的路径。
关键词:牧旅融合;蒙古族头饰;图案;再设计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4-030-08许 瑛1 郭继业2 郭 沁3牧旅融合是当代被大众推崇的一种将游牧资源与旅游业资源相互补充和融合的新模式。
游牧文化,体现了牧民在草原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神;而融合理念,则是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通过文旅相互促进、互动的模式,形成一种新的市场形态。
这一理念,突显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追忆以及对天道自然的向往,同时不乏多元文化融合、互动后的情感体验与真实触摸。
本文将详细阐述在牧旅融合的背景下,目前市场上文旅产品存在的问题,并探究蒙古族传统头饰图案与文创产品的再设计问题,为推动牧旅融合背景下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发展,提供个案例证。
收稿日期:2023-11-08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课题“牧旅融合产品创新设计人才培训”(项目编号:2023-A-05- 085-53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及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呼和浩特城市景观营构与风景文化研究” (项目编号:2021NDC191)的系列研究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蒙古族银匠业现状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而蒙古族银匠业作为我国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本文旨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对蒙古族银匠业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手工艺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蒙古族银匠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蒙古族银匠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族银匠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创造了无数精美的银器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蒙古族文化的象征,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三、蒙古族银匠业的现状(一)技艺传承当前,蒙古族银匠业在技艺传承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
尽管许多银匠家族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制银技艺,但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影响,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热爱和投入程度有所降低。
此外,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难以满足大规模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方面,蒙古族银匠业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除了传统的银器制作,还涉及到了银饰设计、银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
然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部分银匠作品在设计和制作上缺乏创新,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市场与消费在市场与消费方面,蒙古族银匠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
一方面,随着文化自信的增强和旅游业的繁荣,银器市场需求的潜力巨大;另一方面,由于现代消费观念和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银器在设计和制作上需要不断创新以满足市场需求。
四、保护与传承策略(一)加强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为了保护和传承蒙古族银匠业,应加强技艺传承与人才培养。
可以通过建立银匠技艺传承人制度、开展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手工艺的认知和兴趣。
同时,鼓励银匠家族通过收徒、合作等方式扩大技艺传承的规模和范围。
(二)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为了提升蒙古族银匠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应推动产业创新与发展。
可以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念、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等方式,丰富银器产品的种类和样式。
摘 要:本文建立在田野访谈并结合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口述史研究的方法,以内蒙古乌拉特地区蒙古族四胡的“民间”和“专业”两大传承链条为抓手,对当地蒙古族四胡多样化的传承现状进行了分析论述。
基于两大链条的非遗传承人与受业者在习得过程、演奏方法、作品处理等维度上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对比研究,梳理其共性与差异性的成因及二者间的互动关系,充分展示出乌拉特地区独具特色且多元一体的蒙古族四胡音乐文化圈的形成与生存状态。
关键词:内蒙古;乌拉特;蒙古四胡;民间;专业;传承链条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3)03-040-10康正卿1 崔玲玲2四胡,蒙语称之为“胡尔”,属于擦奏弦鸣乐器。
追根溯源,当最早源于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奚人的奚琴。
据文献记载,公元13世纪后期,在蒙古族驻牧的地区已有流传。
现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科尔沁、察哈尔、鄂尔多斯三个地理区域中,不同地区四胡音乐的风格特征也不尽相同。
本文实地考察调研的蒙古四胡,是有别于上述三个蒙古四胡主要流传地的内蒙古西部黄河几字湾之北的乌拉特地区。
一、问题的提出为什么要选择一个非蒙古四胡流行区域的演收稿日期:2023-03-11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卫拉特蒙古与周边民族音乐文化交融与共生考察研究》(项目编号:23AMZ009)系列论文;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卫拉特——阿拉善蒙古族音乐文化考察研究》(项目批准号:18YJA760010)系列研究论文;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度重点项目“乌兰牧骑人口述资料整理与研究·1957-2017”(项目编号:2022NDA252)的阶 段性研究论文;中央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乌拉特地区蒙古族四胡演奏风格及传承》(项目编号: SZKY2022052)的研究成果;内蒙古艺术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田野调查’名栏工程项目” (项目编号:22NYJB10)阶段性研究成果。
43王 芳(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摘 要:科尔沁蒙古族刺绣是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手工艺品。
它包含着科尔沁蒙古族历史文化、宗教艺术及风俗习惯等众多文化元素,是研究科尔沁蒙古族文化艺术的重要实证材料。
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的图案及色彩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方性、多元性特征,因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去研究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的深层含义。
本文以“科尔沁蒙古族刺绣”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蒙古族刺绣”传承人包英格女士为研究个案,进行了实地田野调查,在吸取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注重实用图像及文献史料的互证,从美术学的角度探析了科尔沁蒙古族刺绣图案及色彩搭配的艺术风格、特征。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刺绣;图案寓意;色彩搭配;风格与特征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18)02-043-07收稿日期:2018-04-22项目基金: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科基地“内蒙古文化传播力建设研究基地”一般课题《蒙古族传统手工制品的现状调查及传承机制研究——以蒙古族饰品为例》(项目编号:2016ZJD039)阶段性成果;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 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
作者简介:王芳(1993-),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人,内蒙古艺术学院美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
科尔沁蒙古族刺绣是科尔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工艺与艺术的方式展现了科尔沁文化的博大精神。
因此关于“科尔沁蒙古族刺绣”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但其中只有一部分从美术学的角度去触及了“科尔沁蒙古族刺绣”这一问题。
从目前关于“科尔沁蒙古族刺绣”的文献书籍、研究论文等看,文献书籍中主要有阿木儿巴图的《蒙古族美术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蒙古族工艺美术史》(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版),斯日吉玛的《扎鲁特蒙古族刺绣工艺》(通辽: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年版),阿西玛、王顶柱的《科尔沁刺绣》(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蒙文版)等;研究论文中主要有,徐英的《科尔沁蒙古族民间刺绣工艺的田野调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6期),牡丹的《科尔沁蒙古族刺绣图案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明兰的《试析科尔沁蒙古族服饰工艺中过渡色的搭配习俗》(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年4期)等。
31蒙古族银器錾刻工艺的田野考察杨初然1 谢云霞2(1.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 400000)摘 要:银器是蒙古族的传统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錾刻工艺是蒙古族独有的金属雕刻技术,凝聚着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智慧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些造型挺拔奇特、纹饰简洁大气的银器散发着浓厚的草原文化气息。
塑造它的传统錾刻工艺,作为一种“活的”手工工艺在历史长河中被留存下来,成为内蒙古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内蒙古地区优质的文化资源,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本文主要调查研究了蒙古族银器錾刻工艺流程,并从文化资源学角度分析了该传统工艺的特点,探讨了蒙古族银器錾刻工艺继承与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蒙古族;银器;錾刻;传统;技艺;非遗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0)04-031-07收稿日期:2020-11-01项目基金: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名栏建设专项项目“田野调查”(项目编号:NJMZ1706)专栏论文。
作者简介:杨初然,(1994-),女,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人。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2019级硕士研究生。
谢云霞(1985-),女,湖南省郴州市人。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讲师,博士。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蒙古高原及周边地区的一个游牧民族,也是生活在中国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
金属材质工艺品的使用,在蒙古族中十分普遍,例如蒙古人游牧过程中使用的金属质马镫、鞍花、铃铛,还有平时用于装饰佩戴的金银首饰以及日常使用的生活器物:烤炉、火盆、壶和锅等。
在各类金属材质的器物中,古代的蒙古人对于金银器物十分偏爱。
甚至影响到元帝国其他地区和民族对于金银器的喜爱,在中国的江南地区,多年来不断出土的蒙元时期的墓葬中展现的金银器皿,足以说明这一问题。
[1](304)在蒙元时代,金银的产量虽极少,用途却十分广泛,如作为赏赐之用、衡量物价的高低、用作货币进行买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