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五常市实验小学徐海燕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是我们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况总的来说,并不令人满意。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能主动提问题的只是很少一部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学生主动提问题的人数和次数逐年下降,表现为不提问、不敢问、不会问;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是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不够重视,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没有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途径和技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生性好疑,求知欲强,我常在课堂上这样跟同学们说:“只有发现了问题,并大胆地提出问题,我们才有可能想方设法地去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疑问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新知结构的建立。而且有质量、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部动力,是学生认知水平的体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拘泥于教师预设的程式化的师生问答中,要积极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先肯定学生敢提出问题的勇气,而后再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课堂中要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多用商量的口吻,多用激励性的语言,允许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此外,教师要采取措施,强化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形成你问我答的好习惯;在讨论中学习、在交流中解决问题;及时地交流在大脑中闪现的问题与灵感,使学生时时处于问题情境的氛围之中。

二、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会提问

学生有了提问题的勇气,并不等于就能提出问题了。因为有些学生想向老师提出问题,但却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也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容易产生问题。因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在课题与学习的主要内容中寻找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

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在出示了“商不变的基本性质”这一课题后,学生会提出“什么是商不变的基本性质?”“它有何作用?”“它与原来学过的哪些知识有联系?”等。由于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更为积极主动地探索。

2、在新旧知识找矛盾与联系中发现问题。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如,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联系商不变的性质,有学生就提出:“商不变性质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这样叙述”,“分数的基本性质用‘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大小不变’这样的方式来叙述合适吗?”

3、在联系生活与已有的认知中得到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周长后,引导学生思考:学校开运动会时,4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每位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400米赛跑,相邻跑道的运动员起点的距离应该多大?”的问题。

4、在反向思考中提出问题。

人们虽习惯或偏爱正向的顺理的思维,但往往换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甚至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进行反向思维会找到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很可以试一试。这一途径比较简单,操作起来比较容易。只要学生有正反的逻辑判断力就能进行。例如,“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提问在巩固知识的环节中学生经常使用。学生使用这一途径提问的目的大多是考验同伴的学习结果和态度,而非真正自己有疑惑。

引导学生对解题方法提出问题。数学应用题的解题是重要的实践活动。解题多思,能收到事半公倍的效果。所以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同样也要积极引导让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从题目的结构来提出问题,如:“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求什么问题?”或“这道题有什么多余条件、隐藏条件”等。也可能从解题的过程提出问题,如:“这道题还可用什么方法解?哪种方法更简单、更巧妙?”

引导学生对数学公式提出问题。对于数学公式的掌握,包括公式的推导,适用条件,

逆向和变形应用,这些都可作为学生提出问题的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多给予引导和示范。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教材和教师大多是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得出三角形面积公式:S=a×h÷2。有学生提出:“如果用一个三角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它推导出的公式是不是也相同?”

三、指导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要使学生在无疑处生疑,孕育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反思常规解法,捕捉“问的契机”,不但敢问,会问,而且善问。

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课题是教材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能力,还能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成为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有的说:“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度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也就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就会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2、质疑教材,学会研读教材。

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紧密,许多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与发展,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只要认真思考就能产生许多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透过平凡的数学字眼,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问题的火花。例如,教学“分数化百分数”时,请学生研读教材结语:分数化成百分数,一般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化成百分数,除不尽的一般保留三位小数。要求学生提出问题。结果有的学生问:“这里有两个一般,它们的‘一般’之外指的是什么?该怎样呢?

3、质疑解法,训练思维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数是只看解答结果的正误,极少考虑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忽视了对解题思考过程优劣的评价,相对制约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遵循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为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对常规解法进行质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