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大版法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导论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框架和方法

法学是一门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法理学即研究一般法,尤其是本国法的一般概念、规律和原理的法学分支学科。它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

法学体系即由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法哲学

法实证论

第一章法的概念

法是反映由一定物质生活资料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的、通过赋予社会关系参加者权利与义务的方式实现的规范体系。

法律广义上是指法。狭义上则是指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即由国家立法机关所颁布的规则。

法的现象是国家制定认可,并得到国家强制力保证的人人必须遵守的一般行为规则。

法律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主要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并受法律调整的社会现象。包括法律规范、法律条文、法律意识、法律职业、法律行为、法律关系等。

第二章法的作用

社会调整(社会控制)是确定个人及其集体的行为,指明其发挥作用的方向,并把个人及其集体的行为纳入一定社会规则和秩序范围的活动过程,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须手段,是人们接受社会价值、原则或规范的整个过程。

社会调整并非法律越多越好,在缺乏足够论证的情况下,立法过多多细甚至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法律制度的“超组织性”会使社会的积极性受到过度的束缚,使社会关系的发展失去活力。社会调整需要全部调整系统,如道德调整、政策调整、习惯调整、礼仪调整、等。很多社会矛盾也不能通过司法得到最终解决(例如贫富分化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应当调动一切社会调整手段,来解决社会矛盾,只依靠法律调整的作用不足以使社会调整达到完善。法律上的平等并不等于事实上的平等,仅有法律上的平等并不能满足广大人民对公平、正义的实际需要。

第三章法的价值

价值是价值主体所希求,并借助于价值客体的价值属性而得以满足的各种价值目标的集合。

法的价值是作为法律价值主体的人所希求的,并借助于作为法律价值客体的法律的价值属性而得以满足的各种价值目标的集合。

法的价值系统是法律的各种价值要素基于法律的公正性与确定性追求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具有包括价值目标和价值属性两个子系统。

正义对政治、法律、道德等领域中的是非、善恶作出的肯定判断。归根到底是一个公平地分配利益和赏罚的问题。

在任何确定的时空场景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对于法的价值的形成和发展,总是发挥着支配性或整合性的作用,从而使法的价值不仅在形式上而且还在内容上表现为相对确定的状态。

第四章法的历史发展

氏族习惯是指建立在原是公有制基础上,在氏族成员长期共同劳动和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依靠氏族首领的威望、人们内心的信念、传统的力量实施的行为和倾向。

法的继承性指的是不同类型得法之间在其专门法律内容、法律技术内容的历史联系,在这方面根据新的社会需要和统治阶级的利益可以继承。

法律移植即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的某些因素是从另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或许多国家的“法律集团”中输入的。

第五章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力通过生产关系对上层建筑从而也对法律产生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第六章法制和法律调整机制

法制即指一国或地区整个法律制度的简称,这是作为法律上层建筑意义上的法制。

法律制度

法律实践

法律调整是根据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运用一系列专门法律手段,对社会关系施加的规范、组织、控制和调节。

第七章法治

法治国家是指国家依靠正义之法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从而使权利和权力得到合理配置的社会状态,法治理念的以实现,良好的法秩序得以形成。

法治理念是体现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

治道是秩序所含的内在精神气质,秩序是治道的外在表现形式。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在宏观意义上,正是一种治道的体现。

第八章法的原则

法的原则就是指反映法律制度的根本性质、促进法律体系的协调统一、为其他法律要素提供指导、保证法律运作的动态平衡并证其法治理念的基础性原理和价值准则。

政策是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第九章法与经济

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机制调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为主要方式的经济形式和经济体制。

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

法经济学(经济分析法学)是指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法律制度的形成、变迁、运作效果及其创新发展的学科。

法律供给是指国家机关强制或意愿进行的立法、司法、执法等活动的总称。

法律需求是指人们购买法律的主观愿望和客观能力。

效益法律观是指通过法律对权利、义务、责任的确认、分配、救济,促进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满足法律主体的最大需求和利益,并促使社会公共生活更富效率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和法律原则的总和。

第十章法与政治

国家权力是指一定国家组织机构体系凭借和利用其所占有的社会资源,而得以控制一定社会生活状况的支配和影响能力系统。

国家是一个成长于社会之中而又凌驾于社会之上的、以暴力或合法性为基础的、带有相当抽象性的权力机构。

执政党代表统治阶级掌握或领导国家政权、负责组织政府的政党。

依法执政就是一个政党依照法律进入国家政权并在其中处于主导地位,且依照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发生约束性的影响的国家政务管理活动。

自治是指一定地域或群体的成员基于自己的真实意愿,依托一定的组织体,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决定的活动方式和能力。

民主

民主的逻辑就是治者对被治者负责,受被治者的监督;而被治者也要自觉确立治者的权威,服从其管理。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既表明政府公共权力的必要性,有表明对其予以限制的必要性。

第十一章法与文化

道德是由经济关系最终决定、按照善恶标准来评价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维持的规范、原则和意识的总称。

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

第十二章法与社会,社会建设

社会

社会建设

法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权是基于人的人格尊严而为所有人享有的、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本权利。

现代化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整体性结构变迁,是传统的价值观念和制度形态在功能上对基于科技进步、知识增长、生产力提高而引发的现代性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

法制现代化是一个国家伴随着其社会现代化而出现的由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变的过程。

回应型法则是法律在总体上尤为注重对一个多元化社会各种需要和愿望的呼应,并据此构筑自己的正当性基础。是一种强调在目的指导下的法律体系,是一种将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充分统一的法律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