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病因病机
- 格式:ppt
- 大小:264.50 KB
- 文档页数:27
什么叫心悸呢?
心脏的问题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而且心脏问题能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影响,造成患者出现诸多的不适症状,而心脏疾病的种类非常多,其中,心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表现,对患者的身体影响非常大,因此,许多人都非常关注心悸的问题,下面就来看看什么叫心悸呢?
心悸是中医病证名,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心脏常见病证。
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
★心悸的病因病机:
★1.体虚久病
禀赋不足,素体虚弱,或久病失养,劳欲过度,气血阴阳亏虚,以致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2.饮食劳倦
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燸,蕴热化火生痰,或伤脾滋生痰浊,痰火扰心而致心悸。
劳倦太过伤脾,或久坐卧伤气,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心血虚少,心失所养,神不潜藏,而发为心悸。
★3.七情所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或情怀不适,悲哀过极,忧思不解等七情扰动,忤犯心神,心神动摇,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之气血运行受阻,发为心悸;或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之气血阴阳,亦可引起心悸。
如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而发为心悸。
或邪毒内扰心神,心神不安,也可发为心悸,如春温、风温、暑温、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中医急诊学心悸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心悸的定义和临床表现。
2. 熟悉心悸的中医分类及病因病机。
3. 掌握心悸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4. 学会心悸的中医治疗原则和代表方剂。
5.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和解决心悸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心悸的定义: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心跳加快,或心律不齐,或心慌不安的症状。
2. 心悸的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心中悸动,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心慌不安,头晕,乏力等。
3. 心悸的中医分类:根据中医理论,心悸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
实证心悸多由痰火、瘀血、湿热等原因引起;虚证心悸多由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阳不振等原因引起。
4. 心悸的病因病机:心悸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主要与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体质虚弱等因素有关。
心悸的基本病机是心失所养,导致心神不宁,从而出现心悸等症状。
5. 心悸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心悸的诊断要点包括询问病史、观察临床表现、听诊心音、测量心率等。
心悸需要与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等进行鉴别诊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心悸的定义、临床表现、中医分类、病因病机等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心悸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通过实际病例来加深学生对心悸的理解和认识。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心悸的治疗原则和代表方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 实践操作法:安排临床实习或模拟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心悸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和测验:布置相关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心悸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的中医急诊学教材,如《中医急诊学》、《中医内科学》等。
2. 案例资料:收集心悸的临床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视频:寻找相关的心悸治疗和诊断的视频资料,用于直观展示和教学演示。
4.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医学网站、学术论文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中医内科心系病证~心悸心悸心悸是因外感或内伤,致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饮瘀血阻滞,心脉不畅,引起以心中急剧跳动,惊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心悸因惊恐、劳累而发,时作时止,不发时如常人,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若终日悸动,稍劳尤甚,全身情况差,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怔忡多伴惊悸,惊悸日久不愈者亦可转为怔.,冲。
心悸是心脏常见病证,为临床多见,除可由心本身的病变引起外,也可由它脏病变波及于心而致。
《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有类似症状记载,如《素问•举痛论》:“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并认为其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并对心悸脉象的变化有深刻认识。
《素问•三部九候论》说:“参伍不调者病。
”最早记载脉律不齐是疾病的表现。
《素问,平人气象论》说:“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日死。
”最早认识到心悸时严重脉律失常与疾病预后的关系。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以惊悸、心动悸、心下悸等为病证名,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损及汗后受邪等,记载了心悸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及炙甘草汤等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
宋代《济生方•惊悸怔仲健忘门》率先提出怔忡病名,对惊悸、怔仲的病因病机、变证、治法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丹溪心法•惊悸怔忡》中提出心悸当“责之虚与痰”的理论。
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忡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
《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 ,•在治疗与护理上主张“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 ;“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 。
清代《医林改错》论述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治疗心悸每多获效。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病证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心痛、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证等出现心悸时,应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治疗。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及心功能不全、神经官能症等,凡以心悸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