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讲解与例题:第2单元_第7课_五人墓碑记
- 格式:doc
- 大小:8.41 MB
- 文档页数:7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抶:笞打,鞭打 B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按:按照(法律) C .素不闻诗书之训.训:教诲,训诫 D .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 缳:绳圈,绞索 【解析】 B 项,按:追究,查办。
【答案】 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76722033】A.⎩⎨⎧①敛赀财以.送其行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 B.⎩⎨⎧①慷慨得志之.徒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C.⎩⎨⎧①则噪而.相逐②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D.⎩⎨⎧①死而湮没不足道者.②吾社之行为士先者.【解析】 A 项,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凭借。
B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 项,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转折,但。
D 项,都是代词,……的人。
【答案】 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导学号:76722034】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②以至..于永嘉 ③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④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⑤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⑥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⑦吴之民方痛心..焉⑧大阉亦逡巡..畏义A.①③⑤B.④⑤⑧C.②⑥⑦D.③④⑤【解析】④社稷:古今均指代国家。
⑤湮没:埋没,多跟抽象名词搭配。
⑧逡巡:有所顾忌而徘徊不敢前进。
①当道:古义为当权者,指当地的行政长官;今义为路中间。
②以至:古义为到达;今义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或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③首领:古义为头颅,借指性命;今义指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⑥颜色:古义为脸色;今义指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
⑦痛心:古义为痛恨;今义为极端伤心。
【答案】 B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按活用现象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导学号:76722035】①去今之墓.而葬焉②人皆得以隶.使之③买五人之头而函.之④安能屈.豪杰之流⑤亦以明.死生之大⑥不能容于远近..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C.①②/③⑥/④/⑤D.①③/②/④/⑤/⑥【解析】①③名词作动词;②名词作状语;④动词的使动用法;⑤形容词作动词;⑥形容词作名词。
高中语文第2专题《五人墓碑记》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掌握词类活用现象及判断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和区分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教学手段:学案、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业评价:1、一组罗宇杰、七组朱泓宇未完成学案,各扣1分2、完成得较好的组:2、4、5、6、8各加1分3、完成得最好的组:3(王诗雯、王良彬、罗佳妮、郑静)加2分六、巩固反馈:(1)“貌”:名词,状语,表面上(答“礼貌”错)(2)“疾病”:名词,动词,患疾病(3)“夜”:名词,状语,夜晚(4)“前”:名词,动词,走山前(答“向前”错)(5)“抚”:名词,动词,抚慰(答“安抚”也对)(6)“日”:名词,状语,每天(答“天天”也对)(7)“株”:名词,状语,用株连的方式(或动,动,株连)(8)“哀”:动,为动词,为······哀叹(9)“分”:名词,状语,按照职分(10)“道”:名词,动词,取道(11)“先”:形容词,名词,表率(12)“屈”:动词,使动词,使······屈身(13)“轻”:形容词,意动词,认为······轻,轻视(14)“前”:名词,动词,走上前(15)“重”:形容词,名词,重大作用七、布置作业:背诵默写《五人墓碑记》五、六段附:课堂演练①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草”“露”本来是词,此处作 _语,意为 _②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
“隶”本来是词,此处作 _语,意为 __③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
“墓”本来是词,此处活用为 _词,意为 __④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函”本来是词,此处活用为 _词,意为 ____ ____⑤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序”本来是词,此处活用为 _词,意为 ______⑥众不能堪,抶而仆.之。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3一、课题导言: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
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二、学习任务:1.丰富词汇,充实词语仓库,正确、清晰、连贯性地使用文学语言,提高文学语言的使用能力。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文学知识,提高文言文与鉴赏能力。
①走近大师:了解作者情况、创作概貌、艺术见解、创作风格等。
②走进作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③通过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研读,掌握阅读鉴赏作品的方法,增强文学修养,提高鉴赏能力。
④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自己的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⑤学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查阅、分析、辨别、筛选、整理、积累、利用信息。
⑥关注人的生存需求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感受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在感情体验与震撼中增强生命意识,滋养人文情怀。
3.培养兴趣,提高议论性作品的写作能力。
三、过程和资源:第一课时准备阶段一.入课程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明朝末年的相关图片二.印发本课相关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
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
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
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
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
《五人墓碑记》课文详细解析
1. 第1、2段,交代为五人修墓的由来,说明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强调字词:当道除旌去今之墓而葬焉疾病皦皦
强调句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判断句)
激于义而死(被动句)
呜呼,亦盛矣哉!(感叹句)
这两段的写作思路是:由五人之死引出埋葬他们,再引出“立石于其墓之门”,最后用对比手法将五人与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相比,一个“激于义而死”,后人“旌其所为”,立碑作记,他们虽死不朽,而另一种人“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与草木同腐。
感情鲜明,更加突出了五人死得不同寻常,作者叙中有议,并在段尾提出“何也”,引起下文。
2. 第3、4段主要记叙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
这两段以叙述为主,意思明确,可由学生口头翻译进行。
强调词语:先仆抚私人然颜色函
3. 第5、6段评价五人之死的伟大意义和社会价值,揭示文章的中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这两段从表达方式上看以议论为主,议中有叙。
第5段共有三层,依次用反问、设问、双重否定句作结,层层深入地突出五人之力。
先将五人与缙绅进行对比,然后议论五人之死所取得的成果,感情强烈,表意明确。
第6段用“高爵显位,一旦抵罪”与五人之死对比,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与五人现在的献身而死对比,突出五人之死意义的重大和五人荣于身后的显耀,以此揭示全文中心:明死生之在,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强调词语:编伍缙绅视暴谥隶屈明大
强调句式: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抒腕(于)墓道
4. 第7段补叙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文章开头。
属于碑记格式的范畴。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二专题版块二《五人墓碑记》最新同步教案《五人墓碑记》教案19教学过程一、导入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启发我们对人活着的意义进行追问和探寻,但是历来生死并提,佛教讲有生有死、不生不死、方生方死,虽然古人讲“生死由命”做出漠不关心、消极应承的姿态,但毕竟人事可为。
人有为何而生的困惑,当然就有为何而死的争论,古今中外无不如此。
“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是钟情之死;“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报国之死;“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是捍卫自由之死;“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是献身信仰之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孟子认为“死有贵于生者”,我们该怎么选择,该有怎样的生死观呢?我们来看看张溥的见解。
二、作者见教材注释。
另补:①张溥,所读书必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即焚之,又抄,如是六七才止,因而把读书之斋取名“七录斋”。
以示人一己百之精神。
②魏忠贤,自幼狡黠无赖,目不识丁,因在一次赌博中输掉,为赌徒侮辱,一气之下自宫,21岁被选入宫,善于巴结,后因与明熹宗乳母相好,逐渐夺取宫廷内务大权。
当时的明熹宗生性好玩,他便投其所好,大搞内操,紫禁城锣鼓喧天,大臣进谏都被拒绝。
明熹宗喜欢木工油漆之事,从早到晚制作器具,他此时有意奏事,弄得明熹宗很烦,趁机操权。
慢慢形成阉党,尽杀异己。
权势登峰造极,为讨好他,全国各地建了不少生祠。
嚣张五六年后,明熹宗死,崇祯即位,削去官职,贬往凤阳,又改逮捕治罪,他上吊自杀。
三、落实基础⑴一读(自由朗读),用圆圈画出文中除了“是以”“得以”还含有“以”字的句子。
明确:①连词:表目的,来;②副词;表修饰,而;③介词:把;④连词,表原因,因为。
⑤介词:凭借,用。
⑵二读(自由朗读),用三角画出文中除了“至于”“于是”还含有“于” 字的句子。
明确:①表被动;②介词,在某地,在某时;③介词,向;④介词,对,对于。
⑶三读(默读),用方形画出文中除了“既而” 还含有“而”字的句子。
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_五人墓碑记_word版有答案五人墓碑记本课话题——责任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呜呼,亦盛矣哉!五义士大义凛然,不畏强暴,舍生取义,名垂千古。
为了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毅然临刑,他们的行动,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精神被后世景仰。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武汉市鄱阳街有一座建于1917年的6层楼房,该楼的设计者是英国的一家建筑设计事务所。
20世纪末,也即那座叫作“景明大楼”的楼宇在漫漫岁月中度过了80个春秋后的某一天,它的设计者远隔万里,给这一大楼的业主寄来一份函件。
函件告知:景明大楼为本事务所在1917年所设计,设计年限为80年,现已超期服役,敬请业主注意。
80年前盖的楼房,不要说设计者,连当年施工的人,也不会有一个在世了吧?然而,至今竟然还有人为它的安危操心!操这份心的,竟然是它的最初设计者,一个异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托尔斯泰2.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3.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4.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
——歌德5.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
——林肯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逆阉.( ) 皦.皦( ) 敛赀.( ) 溷.藩( ) 逡.巡( ) 投缳.( ) 赠谥.( ) 户牖.( ) 冏.卿( ) 【答案】 yān jiǎo zī hùn qūn huán shì yǒu jiǒ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独五人之皦皦( )(2)敛赀财以送其行( )【答案】 (1)“皦皦”通“皎皎”,明亮的样子(2)“赀”通“资”,钱财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发⎩⎪⎨⎪⎧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 )发.其志士之悲哉( ) (2)徒⎩⎪⎨⎪⎧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 (3)视⎩⎪⎨⎪⎧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 (4)行⎩⎪⎨⎪⎧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其辱人贱行.( )敛赀财以送其行.( ) (5)按⎩⎪⎨⎪⎧缇骑按.剑而前( )按.诛五人( )以一平板按.其面( ) (6)被⎩⎪⎨⎪⎧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将军身被.坚执锐( ) (7)望⎩⎪⎨⎪⎧三月之望.(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登轼而望.之( )深失所望.( )(8)除⎩⎪⎨⎪⎧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 )爆竹声中一岁除.( ) (9)于⎩⎪⎨⎪⎧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10)之⎩⎪⎨⎪⎧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四海之.大( )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 )佯狂不知所之.者( ) (11)以⎩⎪⎨⎪⎧以.旌其所为(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谈笑以.死(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 (12)其⎩⎪⎨⎪⎧以旌其.所为(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 【答案】 (1)动词,拿出/动词,发动/名词,头发/动词,抒发 (2)名词,指同一类人/副词,空,徒然 (3)动词,比较/动词,看,端详 (4)名词,品行/名词,品行/动词,走,上路 (5)动词,用手压或握/动词,追究,查办/动词,按压 (6)介词,表示被动/动词,遭受,蒙受/动词,同“披”,穿在身上(7)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动词,盼望/动词,遥望,远望/名词,希望 (8)动词,清理,修整/动词,授官/动词,清除,去掉/动词,逝去,过去 (9)介词,被/介词,向/介词,在/介词,对于 (10)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义/动词,往,到 (11)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用/连词,表修饰关系/连词,因为 (12)代词,代指五义士/代词,指自己的/指示代词,那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古义:今义:路中间。
7 五人墓碑记1.能够准确理解“为、发、除、徒、当”等实词的含义,及“之、焉、而、以、于、为、其”等虚词的用法。
2.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3.学习本文夹叙夹议、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并能运用对比手法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
他与同乡张采齐名,合称“娄东二张”。
张溥在文学方面,推崇前后七子的理论,主张复古,反对公安、竟陵两派逃避现实,只写湖光山色、细闻琐事或追求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
他的散文具有风格质朴、慷慨激昂、明快豪放、直抒胸臆的特点,著有《七录斋集》。
2.探寻背景课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1626)三月苏州市民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市民群情激奋,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市民,市民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1.识字注音(1)重点字张溥.(pǔ)皦.皦(jiǎo)敛赀.财(zī)缇.骑(tí)抶.而仆之(chì)溷藩..(hùn fān)傫.然(lěi)户牖.(yǒu)投缳.(huán)詈.(lì)缙绅..(jìn shēn)湮.没(yān)谥.号(shì)(2)多音字2.字形辨认3.通假字(1)独五人之皦皦..,何也(同“皎皎”,明亮的样子)(2)敛赀.财以送其行(同“资”,钱财)4.一词多义5.古今异义(1)慷慨..得志之徒古义:胸怀大志,义气豪放。
今义:①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②不吝惜。
(2)吴之民方痛心..焉古义:痛恨。
今义:极端伤心。
(3)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古义:神情。
今义:①意志及气概;②志趣,性格;③任性的情绪。
(4)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古义:脸色。
今义:①色彩;②严厉的脸色或行动。
(5)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古义:心腹、党羽。
今义:①指个人和个人之间;②非公家的。
(6)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古义:指头颅。
今义:为首的人。
(7)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十分,很。
(8)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古义:品行成为。
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6.词类活用(1)抶而仆.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倒下)(2)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身)(3)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4)其疾病..而死(名词活用作动词,生病)(5)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墓)(6)以旌.其所为(名词活用作动词,表扬)(7)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棺材收殓)(8)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名词活用作动词,抚慰)(9)亦以明.死生之大(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明)(10)缇骑按剑而前.(名词活用作动词,向前,走上前)7.特殊句式(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判断句、被动句)(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判断句)(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被动句)(4)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定语后置句)(5)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省略句)(6)断头置城上(省略句)(7)谁为哀者(宾语前置句)(8)激于义而死焉者也(被动句)1.《五人墓碑记》第一段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提示:按照碑记的格式,一般说来往往是先叙述五人的姓名、籍贯、职位等,但本文却由“死”写“葬”,由“葬”而写“立石”,这是一种独辟蹊径的写法。
以“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开头,一方面提挈全文,另一方面也为读者留下了“五人”是如何“激于义而死”的悬念;然后用“呜呼,亦盛矣哉”这个充满激情的赞颂句收束上文,开启下文。
2.文章第二段一开始作者就明确地列出一组对比。
请说出对比的内容,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用。
提示:对比内容: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死而湮没不足道;五人——皦皦。
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
3.第三段较详细地追述了周公被逮、吴民抗暴的情景。
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提示:周公被逮时,应社中的正直人士聚集起来,替周公诉冤,伸张正义,并且募集钱财为他送行。
这些行为,触怒了东厂的官役,引出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暴斗争。
文中描写抗暴斗争的情况,只用了两句话“抶而仆之”“噪而相逐”,三个动词“抶”“噪”“逐”。
就是这样三个动词充分活现了百姓怒不可遏、群情激昂、同心同德同阉党斗争的情景,形象生动,准确鲜明,真可谓字字传神,绝妙之笔。
吴民之所以抗暴,一方面是因为周公正直高尚,深得百姓的爱戴,此次被逮明显是受屈,百姓心中不平;另一方面,当时以大中丞的官衔做应天府巡抚的毛一鹭是魏忠贤的爪牙。
“吴之民”本来就痛恨他,而“周公之被逮”又正是这个阉党爪牙指使的,所以,“吴之民”就更加痛恨他;再加上前来执行逮捕的又是魏忠贤一手把持的东厂“缇骑”,“吴之民”就更加愤怒了。
文章寥寥数语,既表明“周公”与阉党形同冰炭、互不相容,也点出了因阉党逮捕“周公”而激起的这场“民变”的正义性。
无论是“抶而仆之”,还是“噪而相逐”,“吴之民”打击的对象都是“魏之私人”。
可见,“吴之民”的反暴目的是很明确的,就是抗击魏阉,把斗争的矛头直指祸国殃民的权阉奸佞,明确地表现出这场斗争的伟大意义。
4.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提示:无论是读书人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是倾向于正义的。
正义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义之所在,人心所趋,国有危难,匹夫有责。
文章正是通过这场团结一致的反暴斗争,展现了苏州人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崇高精神。
1.本文内容丰富,涉及面较广,但均能紧扣题意着笔。
分析全文是如何围绕“义”这一核心展开内容的。
提示:“义”字是五人精神的核心,是全文的关键。
文章开篇说明五人之死的原因是“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接下来,文章叙述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赞扬五人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浩然正气。
第三部分(第5、6段)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深刻地揭示出五人之死重于泰山,突出了文章的主旨,即“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总之,文章所叙五人抗暴献身的事迹是义举,所议的自然是义举的重大意义,抒发的也正是对义举的崇敬之情。
2.本文是一篇墓碑记,作者构思这篇文章的出发点是什么?它与其他墓碑记有什么不同?提示: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记,它通常叙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而本文与一般的墓碑记又有所不同,它有着浓郁的政治色彩。
首先,作者突破了一般程式,大胆地取舍,立足于历史斗争的高度,突出赞颂苏州民众,特别是五位义士反抗阉党的斗争精神,深刻阐发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道理,对这场抗暴斗争给予高度评价。
其次,作者站在当时的进步社团复社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又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的论述方式贯穿全文始终。
2.怎样理解五位平民“激于义而死”的正义行动及作者的生死观?提示:五位平民因周顺昌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当时周顺昌被逮时,苏州市民“哭声震动天地”,对阉党爪牙“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巡抚毛一鹭吓破了胆,躲进了厕所。
五位英雄受刑时“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
他们生于编伍之间,为了义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博得了苏州人民的爱戴,“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豪杰之流,扼腕墓道”。
同社诸君子为他们作记,颂扬他们正义行动的重大意义。
作者还把“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曾受过经书之训而在大阉之乱中变节易志的缙绅们,阉党中的一些一旦抵罪,或逃脱,或剪发杜门、佯狂失态者这几种人同五位平民英雄对比,表现了作者的生死观。
作者热情歌颂英雄们的正义行动,称赞英雄们的高风亮节重于泰山,与日月同辉。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各有哪些?提示:要注意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情感倾向的语句,体味作者的情感态度。
应结合文章主旨,与那个时代对比分析进步性;要站在当今时代的高度,认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
进步性:观点一:作者站在反对阉党、支持群众抗暴的政治立场,歌颂五义士“激于义而死”的斗争精神,看到了群众斗争的巨大力量,歌颂群众的伟大斗争,这是很积极、很可贵的。
观点二:张溥领导的社团,在当时是一个进步的文社,提出诗文应反映时政,表达作家的思想感情。
《五人墓碑记》实践了这一思想,成为明末古文运动的一面旗帜。
这种文学必须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思想,对后世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时代局限性:观点一:作者所主张的“义”,是站在反阉斗争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更为崇高的“正义”不可相提并论。
观点二:作者看不到明王朝衰颓覆亡的趋势,寄希望于“待圣人之出”以挽狂澜,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观点三:作者推崇五义士的义举,但也流露出对他们“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人皆得以隶使之”的轻视态度,这种等级门第观念,表现了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的思想局限性。
1.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叙议结合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从全文看,文章前四段侧重记叙,第五、六段侧重议论。
但各段之中,记叙和议论又互有穿插。
这种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写法,使得文章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说服力,而且有强烈的感染力。
2.多方面对比。
课文中有四处对比:(1)第二段,把五人的死同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进行比较;(2)第五段,把阉党乱政时五人的表现同缙绅的所作所为进行比较;(3)第六段,把五人的慷慨赴死同高爵显位抵罪后的丑行进行比较;(4)第六段,把假设五人没有死于义而是“尽其天年”而终的毫无意义,同他们现在所受的敬仰进行比较。
通过这样正反对比,使读者领会到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也更加热烈地颂扬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献身精神。
导练目标正反对比手法本文通篇运用正反对比手法,突出五义士的“死义”精神,歌颂他们高尚的人格。
请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叙事性的短文,300字左右。
创意激活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