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四 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638.00 KB
- 文档页数:3
●名词概念多极化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两极对立的“冷战”格局结束。
在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领域,虽然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但世界多极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多极化格局与两极格局的根本区别,就是相互制约的力量不再是两个超级大国,而是多种政治力量对比的相对均衡。
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可能是21世纪的重大事件之一。
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看法是,在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起主导作用的将是五大力量中心或五极,即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和中国。
届时,他们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形成相对稳定的战略结构。
多极化格局的特点:一是各战略格局力量对比相对平衡。
当然,在多极格局形成之际,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极,但其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将减少。
二是国际事务的决策和处理将变得更加民主。
重大国际事务将不再由一两个国家说了算。
三是大国关系中将出现分歧与利益同在、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局面,主要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将是未来多极格局中大国关系的主流。
当今世界的丰富多彩,多种文化的并存与互补,是人类不断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国际关系多极化进程有助于建立一个平衡、稳定、民主、不对抗的新秩序。
这一秩序客观上符合所有国家的根本利益。
多极化作为历史前进方向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正在继续发展,但多极化的趋势正在遭遇“一极”图谋的阻碍和挑战。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
据世界权威专家的估计,美国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在21世纪前30年内可能难以改变。
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九年级历史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梳理】一、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二﹑世界政治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局形成3、第三次原因:①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是世界经济结构的多级化②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③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欧盟、中、日、俄等实力不断增强④第三世界的崛起等三、世界三次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第一次:①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世界局势相对稳定②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能从根本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体系不能长久维持下去。
第二次:①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②美苏争霸造成国际局势紧张;③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大战的爆发。
第三次: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②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世界和平。
四、世界三次政治格局的演变对中国的影响(国际地位的影响)1、第一次:由于中国综合国力低下,巴黎和会上中国提出收回山东,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要求遭到拒绝。
华盛顿会议上签订《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国际地位依然低下,任人宰割。
2、第二次:中国取得抗战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国际地位有所上升;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处于敌对状态,70年代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第三次: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大为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笔记
以下是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课的笔记,供您参考:
第四课:冷战与非对称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冷战
1. 定义:冷战是指1947年至1991年期间美国与苏联及其盟国之间的一系列政治和军事对峙。
2. 背景: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崛起,其他大国势力受到削弱。
3. 表现:
政治上:两大阵营的形成,如北约和华约;
军事上: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
意识形态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
4. 影响:
世界分裂为两大阵营,国际关系紧张;
促进了一些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
推动了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二、非对称世界格局的演变
1. 定义:非对称世界格局是指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单极世界,而其他大国实力相对较弱,无法与之抗衡的国际格局。
2. 美国的单极企图:美国试图通过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来维护其全球霸权地位,控制国际秩序。
3.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随着其他国家的崛起,如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以及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国际法的发展,多极化趋势逐渐显现。
4. 非对称世界格局的影响:
国际关系更加复杂,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更加激烈;
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和国际法的作用逐渐增强;
发展中国家在争取自身权益和发展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一、俄国十月革命。
1. 背景。
-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经济上,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仍然保留着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极端腐朽,社会矛盾尖锐。
-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剧了俄国的社会矛盾,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战争期间俄国经济濒于崩溃,民众对沙皇政府的不满情绪高涨。
- 俄国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并且有自己的革命政党 - 布尔什维克党。
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策略。
2. 经过。
- 1917年3月(俄历2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即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起义者迅速占领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 意义。
-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二、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1. 凡尔赛体系。
- 巴黎和会。
- 1919年,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会。
会议被英、法、美三国操纵。
- 凡尔赛体系的影响。
-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但这一体系对战败国的处理极为苛刻,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新的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
2. 华盛顿体系。
- 华盛顿会议。
- 1921 - 1922年,美、英、日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会议。
- 华盛顿体系的影响。
- 调整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构成了华盛顿体系。
与凡尔赛体系一起,构成了一战后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 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
三、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1. 经济大危机。
- 爆发原因。
-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 直接原因是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人教版九年级初三历史下册第15课《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以及多极化趋势的形成。
教材通过分析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各大国的崛起和衰落,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到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此外,教材还简要介绍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经济、军事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在历史知识方面已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这一概念,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含义,以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当前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掌握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及其影响。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多极化趋势的含义,并关注其发展变化。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历史资料等,直观展示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当今世界格局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及其影响。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多极化趋势。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多极化趋势的认识和看法。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记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多极化趋势的含义2.多极化趋势的形成3.多极化趋势的影响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目前是“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冷战”结束后,世界并不太平,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继续实施其全球战略目标;美国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科索沃战争就是其中一例。
要使学生认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等成为威胁当今世界安全的因素。
霸权主义利用并介入矛盾,加剧了世界的不安定;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
科索沃战争不仅对南联盟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
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联系史实和时事,分析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国家联盟)实力对比的变化;运用政治和经济的辩证联系的观点,分析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发展的根源。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同时对科索沃战争要有正确的认识。
难点:理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以及如何评价“人道主义干涉”这一借口。
讲授新课:二战后,两极格局对峙的局面,美苏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
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各有攻守。
它们的争霸,不仅影响了世界和平,而且影响了世界局势。
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不复存在。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一超多强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苏联的解体。
回忆提问:“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有历史原因:苏联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存在着严重弊端;政策上的失误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
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和政策──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有外部原因:即西方长期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苏联在长达79年中,未能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从而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导致了两极力量的对比失调,曾经强大的苏联最终解体。
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历史坐标】
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选择题
1.下图是世界历史某一时期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1919—1921年建立的“体系”是(A)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的体系
C.“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
D.世界多极化格局
2.它改变了中国战争的性质,也改变了外来援助的结构,英、美对日宣战和中国对轴心国宣战,使亚洲的战争成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反侵略和反独裁斗争的组成部分。
可见,“它”是(C)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珍珠港事件
D.斯大林格勒战役
3.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
其中“?”处对应的内容是(B)
A.杜鲁门主义
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世界已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敌对堡垒。
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D)
A.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找到了以下三幅图片,他研究的主题是(A)
A.美苏的对峙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欧洲的联合
D.世界格局多极化
6.“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超级大国主宰,而是具有更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是独立活动。
”“世界新秩序”指的是(C)
A.区域性组织活跃
B.两极格局解体
C.多极化趋势加强
D.霸权主义盛行
7.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美国也孤掌难鸣……其他大国在解决国际重大问题时所采取的联合行动如若得不到美国的支持,这种行动也是劳而无功的。
”以上描述反映的是(C)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两极格局形式
C.“一超多强”的局面
D.多极化格局形式
8.图示法是中学生学习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
下列图示中,最能反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是(D)
9.观察下面的结构示意图,你认为反映的主题是(C)
A.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
B.殖民地反对列强侵略的斗争
C.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10.有人评论冷战时期的联合国:“提供权宜的解决办法和讨论各种牢骚的讲坛,有助于防止两个巨人的迎面冲突。
”可见,他认为联合国(A)
A.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
B.加快了两极格局的终结
C.推进了世界的多极化
D.促进了美、苏两国的联合
二、材料解析
11.维护世界和平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目标。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矛盾下的和平】
电影《我的1919》中有这样一幕: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愤怒地说:“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讨论中国山东省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否则,亚洲将有无数的灵魂哭泣,世界也不会得到安宁!”
(1)材料中展示的是哪次国际会议?此后直至二战前,形成了哪一世界体系?材料反映了这一体系下的哪一矛盾激化?
巴黎和会。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之间矛盾激化。
【对峙中的和平】
虽然美、苏冷战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
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
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2)材料中,美国推行的冷战政策在欧洲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苏联采取过什么应对措施?
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约组织。
苏联联合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华约和经互会。
【多极下的和平】
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极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
(3)材料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其中“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包括了哪些经济力量?(写出两个即可)
世界多极化趋势。
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
(答出两个即可)
【挑战下的和平】
(4)尽管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但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强。
结合图片简要说明当前制约战争的因素。
(写出两点即可)
全球掀起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战争的浪潮;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形成对霸权主义的制约;联合国在维护和平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答出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