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2000.10.28

目录

前言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基本符号

1 总则

1.1 泥石流防治的基本程序

1.2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与特殊性

1.3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原则1.4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1.5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阶段及其主要任务1.6 泥石流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划分

1.7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和要点

2 荷载分析与计算

3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

6.1 一般规定

6.2 排导槽

6.3 拦砂坝

6.4 谷坊

6.5 格栅坝

6.6 停淤场

6.7 渡槽

6.8 沟道整治工程

6.9 坡面治理工程

6.10 生物工程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并主持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本规范编制的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某些最常见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危岩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塌陷等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保护地质环境,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统一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标准,推动防治工程设计向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从整体上提高防治工程设计的技术水平;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近十余年来开展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并对有关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论证。

本规范共分八章和五个附录,主要内容有:总则,总体设计,荷载分析与计算,危岩及崩塌防治工程设计,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岩溶塌陷防治工程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设计变更等。

本规范的归口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由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地质环境管理司组织国土资源部标准化研究中心、四川地矿厅地质环境管理处和成都理工学院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专业实验室等单位起草。本规范的解释单位为国土资源部环境司。

本规范系首次编制,由于受水平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尚存在许多不足,甚至错误之处,请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建议和修改意见及时函告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地质灾害处,以便在适当的时候作进一步修改。

本规范的主要起草人有:刘汉超、柴贺军、晏鄂川、邓荣贵、葛文彬、徐

志文、李良淦等。国内一些知名专家,如刘广润、孙广忠、孙培善、梁炯、曲兴元、殷跃平、刘传正等,对规范的起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李烈荣司长和柳源处长,自始至终在关心和指导本规范的起草和修改工作。

本规范的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主要由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

在执行本规范时,尚应参照执行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标准的要求。

凡铁路、公路、水路、水利、水电、矿山、国防工程等对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有特殊要求时,应按有关的各专门规定执行。

基本符号

A 锚杆筋的截面面积、沟道过水断面面积;

a E

对墙趾的力臂、地震平均加速度;

y

a、b 钻孔间距、排距;

A s受拉、受压区纵向非预应力钢筋的截面面积;

b 切口坝切口的宽度、网格坝网格宽度、桩的排距和行距、G对墙趾的力臂、矩形

桩正面边比;

B 溢流口宽度、墙底宽度、验算截面宽度;

B c排导槽泥面宽度;

B f渡槽槽宽;

B g排导槽宽度;

B L流通区沟道宽度;

B p桩的计算宽度;

B1验算截面宽度;

c 地层岩土体粘聚力;

c1注浆强度系数;

C第n块滑体沿滑动面的内察力;

n

C1折减系数;

c2岩石与胶结体的胶结系数;

d 钢绞线直径、圆形桩直径、受力钢筋直径;

D 排泄孔直径、渗流体积;

d1锚杆钢筋直径;

d2锚杆孔直径;

D a泥石流石块平均粒径;

D b排泄孔间壁厚;

D m沟床质最大粒径;

e 荷载在墙基面上的偏心距;

e1荷载作用于验算截面上的偏心距;

E 桩的弹性模量、工程构件弹性模量;

e1荷载作用于验算截面上的偏心距;

E a1验算截面以上的主动土压力;

E p 被动土压力合力;

E x ,E y 主动土压力、小压力、地重力等合力的水平(空间)分量; f 地基承载力设计值;

f cm 混凝土弯曲抗压强度设计值; f cr 砂浆与孔壁岩石间的设计粘结强度; F b 泥石流大块石冲击力; F dl 稀性泥石流体水平压力; F e 地震作用力;

F g 泥石流整体冲击压力;

1, n n F F

第n 块,第n -1块滑体的剩下下滑力; f ptk 钢丝、钢绞线、钢筋强度标准值; F s 滑坡推力安全系数; f st 钢筋的设计抗拉强度; F vl 粘性泥石流体水平压力; F wl 粘性泥石流体水平水压力; f y 普通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 坝底水的扬压力; G 墙重;

G 1 验算截面以上墙体重;

nn nt G G ,

第n 块滑体自重沿滑动面、垂直滑动面的分力; G 1 验算截面以上墙体重(kN/m );

H 坡高、排导槽深度、防冲肋板埋深、谷坊有效高度、拦砂坝副坝和主坝的重叠高度、强夯影响深度、台阶高度;

h 切口坝切口的深度、桩林地面外露部分桩高、Ex 对墙趾的力臂、落距; h 0 截面有效高度;

H c 排导槽设计泥深,溢流坝段泥深; H d 排导槽淤积高度; h d 设计溢流体厚度;

H d 拦砂坝溢流坝段坝高,网格坝网格体的高度; H dl 拦砂坝坝顶到冲刷坑底的高度(m); H l 泥石流的淤积厚度; H m

泥石流最大龙头高度;

h s沟底以上需淤埋的深度;

H w排导槽弯道深度;

I 载体截面惯性矩、平均水力坡度;

I0排导槽设计纵坡降;

I b沟道平均天然坡降;

I f渡槽槽底纵坡降;

I g排导槽纵坡降;

I l流通区沟道纵坡降;

I s沟道淤积坡降;

I 肋板下冲刷后的排导槽纵坡降;

J 工程构件截面中心轴的惯性矩;

K 安全系数、弹性抗力系数、换算系数、地基系数;

K s挡土墙抗滑稳定系数;

K t挡土墙抗倾覆稳定系数;

k0抗倾覆安全系数;

L 防冲肋板间距、拦砂坝主、副坝间距,谷坊间距、钢索在河床上的敷设长度;

L1,L2锚索锚固长度;

l d焊接时的搭接长度;

L e锚杆有效锚固长度;

l m钢筋搭接延伸长度;

l第n块滑体沿滑动面的长度;

n

L s上游坡掩埋处到拦砂坝顶上游距离;

m 地基系数随深度变化的比例系数;

M 夯锤重;

M R抗滑力矩;

M S滑动力矩;

n 钢纹线根数、渡槽梯形或矩形的边坡坡比、随岩土体类别有关的无量纲数、孔隙率;

N t锚杆的设计轴向拉力值;

P 设计锚杆力,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设计值;

max

P墙基底面边缘最小和最大压应力;

min

q 浅孔台阶爆破正常松动药包的正常用药量;

q0地震系数;

q1挡墙体抗拉强度设计值;

q c溢流坝段泥石流单宽流量;

q j挡墙体抗剪强度设计值;

Q 单个炮孔装药量;

Q水平荷载(地震惯性力的水平分力);

n

q u挡墙体抗压强度设计值;

γ岩体的重度;

γb筑坝材料重度;

γd设计溢流重度;

γ干砂重度;

ds

R min最小允许半径;

γw地下水的重度;

R 岩石带轴抗压强度;

R s排导槽弯道半径;

R t单根锚杆的抗拔力;

X y地层y处的水平位移值;

U 水扬压力;

U第n块底滑面的孔隙水压力;

n

V 张裂缝水压力、沟道过水流流速;

V b单宽坝体体积;

V c泥石流流速;

W 滑坡或崩塌体的重力;

W d坝体自重;

W p浅孔台阶爆破底板抵抗线;

X y地层y处的水平位移值;

y 滑面至计算点的深度(m);

Z 滑坡或崩塌后缘裂缝深度;

Z w滑坡或崩塌后缘裂缝水柱高;

?H 排导槽安全超高,防冲肋板安全超高、泥石流冲起高度;?Hw 排导槽弯道超高;

α折减系数、坡角;

β 滑面倾角;

1,-n n ββ

第n 块、第n-1块的滑动面倾角; α、β 桩比变形系数、渡槽断面宽深比; γ 地基岩土体重度; γc 泥石流重度;

? 地层岩土体内摩擦角(度); ?a 粘性泥石流体内摩擦角; n ?

第n 块滑体沿滑动面的内摩擦角; ?ys 浮砂内摩擦角;

μ 基底摩擦系数、超钻系数; μ1 墙体材料抗剪断系数; σmax 墙体抗压强度; max σ,

最大地基应力; min σ

最小地基应力; σmax 地层侧壁最大压应力; σy 弹性抗力; τ

抗剪强度; ψ 传递系数; ∑M N 抗倾力矩的总和; ∑M P

倾覆力矩的总和; [σ] 地基容许承载力;

1 总则

1.1 泥石流防治的基本程序

第1.1.1条泥石流防治程序是指泥石流防治项目从决策、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及其先后次序。为保证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泥石流防治应遵循下列基本程序。

第1.1.2条预可行性研究通过初步勘察、监测、稳定性分析,危险性评估等工作,对是否需要进行防治,以及防治的范围和重点区域等,提出预可行性分析,上报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和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作为领导机关决策的依据。

第1.1.3条立项与编制设计任务书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别防治项目的重要性、危害性与规模,按防治项目的批准权限,提出立项报告。立项批准后,应立即组织编写设计任务书。

第1.1.4条工程勘察主要包括工程测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勘察等内容。针对防治区域进行测量、测绘、测试、勘探、试验、鉴定、研究与综合分析评价工作。目的是为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工程勘察必须由具有地质灾害勘察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1.1.5条防治工程设计这是一门涉及科学、技术、经济和方针政策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技术。设计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资质。

第 1.1.6条防治工程施工这是实现领导决策与设计文件的重要阶段。应做到计划、设计、施工三个环节互相衔接,投资、工程内容、施工图纸、设备材料、施工力量五个方面落实,保证全面完成计划。

第 1.1.7条竣工验收这不仅是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设计文件、施工合同完成任务,同时,还要移交固定资产、交付当地政府或专职单位进行使用与维护管理。

1.2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特点与特殊性

第 1.2.1条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泥石流防治工程与自然地质条件的关系极为密切,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复杂变化,包括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及因兴建工程改变了自然地质环境条件而引发新的灾害。同时,防治工程迄今还是一门不严谨、不完善、不成熟的科学技术,必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性。

第1.2.2条岩土性质的不确定性泥石流体及工程岩图体多是非均质、多向异性介质,其岩土参数是随机变量,变异性大。防治设计时不仅应掌握岩土性质及其概率分布,而且要了解测试方法及其与工程原型之间的差异。

第1.2.3条注重工程经验的重要性鉴于防治工程计算方法的不严谨和不完善,因此在设计时对工程经验,特别是地方类似工程的实践经验应予以高度重视。

第1.2.4条原型观测的特殊重要性由于设计参数和计算方法的不精确性,原型观测对于检验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合理性和监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1.3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和原则

第1.3.1条应以最少的投资、最短的工期,达到设计基准期内安全运行,并满足所有预定功能。即在设计基准期内在预定功能、安全性和耐久性、工期和投资的经济性三

个方面达到要求。具体而言,应满足以下要求:

(1)在特殊荷载条件下,仍能保证防治工程整体稳定性,不致造成危及人员生命等重大的灾害。

(2)在正常荷载条件下,应能保证防治工程不发生明显的破坏,不会造成危及建筑物安全的灾害。

(3)泥石流防治工程的设计基准期(寿命)一般可按50年至100年考虑,特殊工程应进行专门论证。

(4)防治工程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设计基准期内预定的功能,场地条件、岩土性质及其可能变化,工程结构类型与特点,荷载组合情况,施工环境、相邻工程的影响,施工技术条件,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当地材料资源、工期和投资等各种因素。

第1.3.2条应充分收集场地的气象、水文、地形、地质、水文地质等资料,作为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同时,应考虑到场地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水、崩塌、滑坡等)和工程建设可能引起的新的泥石流,对这些灾害应在勘察、评价、预测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第1.3.3条应注意岩土体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参数测定的方法及测定条件与工程原型之间的差异,参数随时间和环境的改变以及工程实施后可能的变化等,合理的选用岩土参数。

第1.3.4条应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两种分析都应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成熟的理论和类似工程经验或经验证行之有效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充分论证,并宜提出多方案进行比较。

第1.3.5条应以防为主,躲避与治理相结合;同时也应注意与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市政规划、环境保护、土地管理和开发相结合,并在安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美观。

第1.3.6条在防治工程中,勘察工程师、岩土工程师与结构工程中应密切配合,使岩土工程设计与结构工程设计协调一致。

1.4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第 1.4.1条设计工程师进行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工作必须有法定的依据。主要包括:

(1)可行性研究报告;

(2)设计任务书;

(3)工程勘察报告等。

第1.4.2条防治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地形资料:地形图及平面、高程控制;

(2)气象水文资料:气温、降雨、冻结深度、暴雨;水文、流量、淹没、冲淤等;

(3)防治工程勘察资料: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工程区岩土的类型、年代、成因、产状、分布;岩土的工程性质及变异性;地质构造的性质、展布及对工程的影响;自然或人为不良地质现象及对工程的影响;地下水类型、水位及埋深、动态、补给排泄条件及地层渗透系数;水与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动参数;特殊岩土的测试与评价。

(4)其它资料:施工场地的水、电、交通条件;排水、排污条件;对噪声、振动的限制;防治工程勘察、设计及施工的地方经验;地方的材料及劳务价格等;

1.5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阶段及其主要任务

第 1.5.1条泥石流防治工程可分为防治工程、治理工程和应急治理工程三类。

第1.5.2条防治工程应按三阶段设计,即可行性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治理工程宜按两个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应急治理工程可按一阶段设计,即根据现场勘察,立即进行施工图设计,视情况也可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边监测。

第1.5.3条可行性方案设计阶段应根据防治目标,对多种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与经济论证,提出优化的推荐设计方案。此阶段的设计文件应以文字表述为主,辅以必需的方案图和计算表。

第1.5.4条初步设计阶段应针对项目的分解,对各子项目确定设计参数与边界,对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工程的实现步骤和有关工程参数,编制以地质为主体的工程图件,进行工程概算。此阶段的设计文件宜文字说明与图表并重。

第1.5.5条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对工程措施进一步具体化,包括工程措施的具体结构、工程图件,并进行工程预算。此阶段的设计文件宜以图表为主,辅以简要的文字说明。编写方式以条款式为宜。

第1.5.6条在泥石流工程安全等级为三级和四级的情况下,可将可行性方案设计与初步设计合并,编制能达到初设要求的可行性方案设计。

第1.5.7条各阶段的设计图表一般包括平面图、剖面图、结构详图,以及工程项目一览表、计算成果表、材料统计表、概、预算表等。

设计说明书一般应阐述下列内容:①工程目的及任务来源;②设计依据;③设计的基础资料和基本数据;④防治工程设计标准;⑤设计方案;⑥计算;⑦施工注意事项;

⑧检验与监测;⑨概、预算;⑩工程效益分析。

计算书一般作为存档备查技术文件,可不对外提交。其内容应包括计算公式(或数学模型)、计算参数的选取、计算结果及评价等。

1.6 泥石流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划分

第1.6.1条根据泥石流的活动程度(体积或面积),可将其灾变等级划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个级别(表1.6-1)。

第1.6.2条根据一次泥石流造成(或可能造成)的破坏后果(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可将其灾度等级划分为特大灾、大灾、中灾和小灾四个级别(表1.6-2)。

第1.6.3条根据泥石流的灾变等级和灾度等级,可将其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划分为四个安全等级(表1.6-3)。

表1.6-1 泥石流的灾变等级划分

表1.6-2 泥石流的灾度等级划分

*两个指标不在同一级次时,按从高的原则确定灾度等级。

表1.6-3 泥石流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划分

*两个指标不在同一级次时,按从高的原则确定防治工程安全等级。

1.7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和要点

第1.7.1条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标准应使其主体工程(拦挡坝)的整体稳定性符合抗滑和抗倾覆安全系数的要求(表1.7-1)。

表1.7-1 泥石流防治主体工程设计标准

同时,坝体内或地基的最大压应力σmax不超过筑坝材料的允许值,最小压应力σmin 不允许出现负值。

第1.7.2条泥石流防治方法要点

(1)以流域为单元进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治理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根据泥石流活动的时、

空特点,采用不同的防治工程,以减轻或化解泥石流的成灾因素。

(2)在形成区以抑制泥砂产生为主,阻滞泥沙输移,常用的措施有:恢复植被、建造多

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林、坡面截水沟、沟谷区的拦沙坝、导流堤、护岸、护底工程等。

(3)在流通区和泥石流通过地段以疏导为主,保证流路通畅。主要措施是导流和护岸、

护底、清障。在地形较好的地区,则采用可靠的拦挡措施,以达到减沙、减势、控制水沙下泄量、控制流路的效果。拦挡工程有:实体重力坝和格栅坝、停淤场、导流堤、坝下的护岸、护底等。

(4)对规模巨大、势能大的泥石流,宜采取避让措施或防冲措施。如平面绕避改道、立

面绕避(渡槽、明峒渡槽、高桥、大跨、沟底隧道等)。

(5)利用停淤、分流化解泥石流水、沙集中的矛盾。主要措施有停淤场、分流导流工程。

(6)改建或迁移防护设施。

(7)视地形条件,在堆积区停淤减沙或停淤束水攻沙,增大搬运能力,使泥沙顺利直接

排入大河。

(8) 汇入大河段,应加大大河排沙能力,稳定主流切割扇缘,降低泥石流沟侵蚀基准面。

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为导流堤、挑流坝等。

(1)水土保持措施 在泥石流形成区宜采用截、排水沟、导流堤、植树造林、种植草皮等措施,以减少水和固体物质来源。

(2)拦挡措施 在泥石流流通区宜采用各种拦砂坝、格栅坝、谷坊坝、护坡、挡墙等措施,以固定沟床,防止沟岸冲刷,并减少固体供给量。

(3)排导停淤措施 在泥石流堆积区宜采用导流堤、排水沟、渡槽、急流槽、束流堤、停淤场等措施,以约束泥石流的流向、流速,限制其漫流,引导泥石流安全排泄或停积于固定位置。

(4)支挡措施 为抵御泥石流对已建工程的冲击、侧蚀、淤埋等危害,宜采用护坡、挡墙、顺坝、丁坝等措施。

(5)对活动性很强、规模很大的泥石流,宜采取躲避的措施。

2 荷载分析与计算

第2.1条 作用于拦砂坝的基本荷载有:坝体自重、泥石流压力、堆积物的土压力、

过坝泥石流的动水压力、水压力、扬压力、冲击力等。

(1)坝体自重W d 取决于单宽坝体体积V b 和筑坝材料重度γb ,即:

b b d V W γ?= (2-1)

一般浆砌块石坝的γb 可取24kN/m 3。

(2)泥石流竖向压力包括土体重W s 和溢流重W f 。土体重W s 是指拦砂坝溢流面以

下垂直作用于坝体斜面上的泥石流体积重量,重度有差别的互层堆积物的W s 应分层计算。

溢流重W f 是泥石流过坝时作用于坝体上的重量,按下式计算:

d d f h W γ?= (2-2)

式中:h d 为设计溢流体厚度(m );γd 为设计溢流重度(kN/m 3)。 (3)作用于拦砂坝近水面上的水平压力有稀性泥石流体水平压力F dl 、粘性泥石流体水平压力F vl ,以及水平水压力F wl 。

F dl 可采用朗肯主动土压力公式求得:

???

?

?

?-?=

24521

22ys s ys dl tg h F ?γ (2-3) 式中:浮砂重度w ds ys n γγγ)1(--=;ds γ为干砂重度;γw 为水体重度;n 为孔隙率;h s 为稀性泥石流体堆积厚度;?ys 为浮砂内摩擦角。

F vl 也采用朗肯主动土压力计算:

???

? ?

?

-??=

2452122a c c vl tg H F ?γ (2-4) 式中:s γ为粘性泥石流重度;H c 为粘性泥石流体泥深;?a 为粘性泥石流体内摩擦角,

?a 一般取值4°~10°。

F wl 按下式计算:

2

2

1w

w wl H F γ= (2-5) 式中:w γ为水体的重度;H w 为水的深度。

(4)过坝泥石流的动水压力σ为过坝泥石流水平作用在坝体上泥石流动压力,用下式计算:

式中:U c 为泥石流的平均流速(m/s ),γc 为泥石流的重度。 (5)作用在迎水面坝踵处的Fy 按下式计算:

w y B H H k

F γ2

2

1+= (2-6) 式中:Fy 为扬压力(kPa );H 1为坝上游水深(m );H 2为坝下游水深(m );B 为坝底宽度(m );K 为折减系数,可根据坝基渗透性参见有关规范而定。

(6)冲击力F c 包括泥石流整体冲压力F δ和泥石流中大块石的冲击力F b 。 泥石流整体冲压力用下式计算:

αγλ

sin 28c c

v g

F = (2-7)

式中:F g 为泥石流整体冲击压力(kPa );γc 为泥石流重度(kN/m 3);c ν为泥石流流速(m/s );g 为重力加速度(m/s 2),g =9.8m/s 2;α为建筑物受力面与泥石流冲压方向的夹角(度);λ为建筑物形状系数,圆形建筑物λ=1.0,矩形建筑物为λ=1.33,方形建筑物λ=1.47。

若受冲击工程建筑物为墩、台或柱时,泥石流大块石冲击力计算公式为:

αsin 33

2?=gL W

EJV F b (2-8)

式中:F b 为泥石流大块石冲击力(kPa );E 为工程构件弹性模量(kPa );J 为工程构件截面中心轴的惯性矩(m 4);L 为构件长度(m );V 为石块运动速度(m/s );W 为石块重量(kN );g 为重力加速度,取g =9.8m/s 2;α为块石运动方向与构件受力面的夹角。

若受冲击建筑物为坝、闸或拦栅等,F b 按下式计算:

αsin 483

2?=

gL

W

EJV F b (2-9) 式中符号意义同上。 第2.2条 对于稀性泥石流,作用于拦砂坝上的荷载组合应如下考虑:

(1)空库过流时,作用荷载有:坝体自重W d 、稀性泥石流土体重W s 、溢流体重

W f 、水平水压力F wl 、过坝泥石流的动水压力σ、稀性流石流水平压力F dl 以及扬压力F y (未折减),以及与地震力的组合。

(2)未满库过流时,作用荷载有:坝体自重W d 、土体重W s 、溢流体重W f 、稀性泥石流水平压力F dl 、水平水压力F wl 、过坝泥石流的动水压力σ和扬压力F y (考虑了折减),以及与地震力的组合。

对于粘性泥石流,作用在拦砂坝的荷载组合,只将稀性泥石流产生的水平压力F dl

2

)/(c c u g γσ=

换为粘性泥石流的F vl 。在满库过流计算W s 时应分层考虑。 空库运行时,拦砂坝的稳定性最差,坝后淤积越高,拦砂坝稳定性越好。 第2.3条 拦砂坝的稳定性验算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抗滑稳定性验算

P

N

f k c ∑∑=

(2-10) 式中:k c 为抗滑安全系数,可根据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及荷载组合取值;∑N 为垂直方向作用力的总和(kN);∑P 为水平方向作用力的总和(kN )。

(2)抗倾覆验算

p

N

M M k ∑∑=

0 (2-11) 式中:k 0为抗倾覆安全系数,可根据防治工程安全等级及荷载组合取值;∑M N 为抗倾力矩的总和(kN ·m );∑M P 为倾覆力矩的总和(kN ·m )。

(3)地基承载力满足下式:

max σ≤[σ]

min σ≥0 (2-12)

其中: max σ=

???? ??+∑B e B

N 061 min σ=???

? ??-∑B e B N 061 式中:max σ为最大地基应力(kN );m i n σ为最小地基应力(kN/m 2

;∑N 为垂直力的总和(kN );B 为坝底宽度(m );e 0为偏心矩;[σ]为地基容许承载力。

(4)坝身强度计算,可按结构力学公式计算。 2.2 排导工程

第2.2.1条 排导槽的基本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土压力、泥石流体重量和静压力、泥石流的冲击力。特殊荷载为地震力。

基本荷载组合:结构自重、土压力、设计情况下的流体重量和流体静压力、泥石流的冲击力。

特殊组合:结构自重、土压力、校核情况下的流体重量和流体静压力、泥石流的冲击力、地震力。

第2.2.2条 排导槽在设计中,必须满足:

(1) 整体式框架结构和全断面衬砌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刚度,设计荷载作用下地基有

足够的承载力。

(2) 验算挡土墙在设计荷载作用下,抗滑、抗倾和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 (3) 验算倾斜的护坡厚度和刚度,避免由于不均匀沉陷变形和局部应力而折断、开

裂。验算砌体和下卧层之间的抗滑稳定性应满足设计要求。

(4) 验算最大冲刷深度,槛基不得悬空外露,槛基埋深应为槛高的1/2~1/3。同时,

槛顶耐磨层的耐久性满足使用年限。

(5) 结构的顶冲部位应具有较好的抗冲击强度。泥石流的抗冲击力按式2-8计算。 第 2.2.3条 渡槽的基本荷载包括结构自重、填土重量及土压力(进、出口段槽体)、泥石流体重量和静压力、泥石流的冲击力。特殊荷载为地震力和温度荷载引起的结构附加

应力。

基本荷载组合:结构自重、土压力、设计情况下的流体重量和流体静压力、泥石流的冲击力。

特殊组合:结构自重、土压力、校核情况下的流体重量和流体静压力、泥石流的冲击力、地震力、温度荷载引起的结构附加应力。

第2.2.4条渡槽为一空间结构,其纵、横方向结构与受力均不相同。计算时选不同的结构计算单元,既作纵、横向结构总体计算,又分别计算侧墙、底板、肋箍、拉杆、腹拱、竖墙、立柱、拱墩、基础等的强度、抗裂性以及稳定性等。上述计算可参照同类结构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

6.1 一般规定

第6.1.1条 治理的目的是控制泥石流发生和发展,减轻或消除对被保护对象的危害,使被保护流域恢复或建立起新的良性生态平衡,改善环境。

第6.1.2条 必须在查清泥石流活动的规模、频度、发展趋势和危害性的条件下,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设计。

第6.1.3条 对泥石流从形成区、流通区到堆积区宜分别采用以护坡、拦截、排导和防护等工程为主的治理措施。

第 6.1.4条 对处于重要城镇或交通线上方,且坡降比较陡的有较强活跃性的泥石流沟,不宜多用中途拦截工程,以免积少成多,酿成大祸。而应当加强上游的护坡和下游的排导及防护工程。对补给量有限、纵坡度较缓的泥石流沟,或者下游危害对象不太重要或为临时性设施时,可以拦截工程为主。

第6.1.5条 泥石流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规划,突出重点。

(2)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除害兴利的方针。 (3)结合实际,做到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靠。

第6.1.6条 根据被保护对象所在的区位条件等选择不同的防治工程类型,并按其重要性选择设计标准。

第6.1.7条 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主要泥石流参数计算。 (1)泥石流体重度γc :

根据泥石流易发程度(N )查N —γc —(1+φ)对照表(表6.1-1)。

(2)泥石流流速U C :

式中:γH 为泥浆体容重;H c 为计算断面的平均泥深;I c 为泥石流水力坡度;n 为泥石流沟床的糙率系数。

(3)泥石流流量计算: ①现场形态调查法:

式中:F c 为泥石流过流断面面积;U C 为泥石流流速。 ②雨洪计算法:

式中:Q B 为青水洪峰流量。按所在地区省水利厅印发的水文手册中计算公式计算。

K Q 为泥石流流量修正系数,可如下式计算获得: D 为堵塞系数,可查表获得。

Q K Q B Q C ?

?=-1

c r 2

1

32111

C

C H C I H n

U ?+=?γC

C C F U Q ?=

(4)弯道超高ΔH :

式中:B 为泥面宽;R 为主流中心弯曲半径。 (5)沿程泥沙级配及河床表面巨石三轴向尺寸。

6.2 排导槽

第6.2.1条 排导槽是一种槽形线性过流建筑物,其作用是将泥石流顺利地排泄到指定的区域。 第6.2.2条 排导槽纵向轴线布置力求顺直,尽可能利用天然沟道随弯就势。出口段与主河应锐角相交。 第6.2.4条 排导槽纵坡设计最好一坡到底,必须设计变坡的槽段,两段纵坡的变化幅度不应太大。 第6.2.5条 排导槽常用断面形状有梯形、矩形和V 型三种,也有复合型,见图6.2-1。应按泥石流的性质和规模选择断面形状。 第6.2.6条 根据流通段沟道的特征,类比法来计算排导槽的横断面积,应满足如下公式:

(6.2-3)

图6.2-1 泥石流排导槽横断面形状图

式中,B X 为排导槽的宽度(m );B L 为流通区沟道宽度(m );I X 为排导槽纵坡降,(‰);I L 为流通区沟道纵坡降(‰);H L 为流通区沟道泥石流厚度,H X 为排导槽设计泥石流厚度。 第6.2.7条 排导槽的深度可按下式计算确定(图6.2-2a ):

H H H H d c ?++= (6.2-4)

式中:H 为排导槽深度(m );Hc 为设计泥深(m );H d 为排导槽淤积高度(m );ΔH 为排导槽安全超高(m),一般取ΔH =0.5~1.0m 。 排导槽弯道段,深度H ω还应考虑泥石流弯道超高,H ω按下式计算(图6.2-2b ):

ωωH H H ?+= (6.2-5)

式中:H ω为排导槽弯道深度(m );?H ω为泥石流弯道超高(m),?H ω可查表6.2-2获得。

R

B g U H c

22

=?1212

1

35

35=???X

L L X X L X L I I n n H H B 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