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水环境中的界面过程(分配)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44
第六章水环境中的胶体与界面作用第六章水环境中的胶体与界面作用天然水体是个多相体系,在水与气体、水与底质、水与生物、水与悬浊物质、胶体粒子相互接触之处,都有巨大的界面。
物质在界面处的行为与均相溶液内不同,水中的化学反应,大多发生在相间不连续的界面上,在很大程度上为发生在界面上的各种现象所制约。
界面上的化学过程极其复杂,本章主要讨论与水生生物活动较为密切相关的液—固及气—液之间的若干重要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的作用。
第一节胶体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
胶体由于其具有巨大的比表面、表面能和电荷,能够强烈地吸附各种分子和离子。
天然水体悬浮物和底泥中均含有丰富的胶体,这些胶体与水生生物关系较为密切的是对重金属离子、持久性有机物的吸附作用和凝聚作用。
胶体粒子固有的物理化学特性,使其在海洋化学、环境化学和生物地球化学等研究工作中成为研究热点,许多研究者就环境中胶体粒子的作用及重要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胶体的基本知识1、胶体的基本概念(1)胶体的分类在常见的物理化学教科书中,胶体被定义为“任何线形直径在10-9m到10-6m间的粒子”,即胶体粒径大小范围为1-1000nm,故也可称其为“纳米粒子”。
所以在透过0.45μm微孔膜的水样中,除了真正的溶解态组分外,还存在着胶体,此时水中某化学要素的含量,实际上也包括了胶体部分。
在海洋科学中,用0.45μm微孔膜来区分颗粒态与溶解态,膜上截留的为颗粒态,通过滤膜的为溶解态。
故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可将胶体粒子定义为“能透过0.45μm 微孔膜,但却能被可截留分子质量1000Dalton以上物质的超滤膜所保留的粒子”。
上世纪初,人们把胶体分为两类:亲液胶体和憎液胶体。
如蛋白质、明胶等容易与水形成胶体的溶液叫做亲液胶体,而那些本质上不溶于介质的物质,必须经过适当处理后,才可将它分散在某种介质中的,叫做憎液胶体。
如金溶胶等,都是典型的憎液胶体。
三农田水利设施三农田水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第1章引言 (3)1.1 三农田水利设施概述 (3)1.2 三农田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第2章三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分析 (4)2.1 水利设施基本情况 (4)2.2 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 (4)2.3 水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4)第3章三农田水利设施规划与设计 (5)3.1 规划原则与目标 (5)3.1.1 规划原则 (5)3.1.2 规划目标 (5)3.2 水利设施布局 (5)3.2.1 灌溉设施 (5)3.2.2 防洪排涝设施 (6)3.2.3 水质保护设施 (6)3.3 水利设施设计 (6)3.3.1 灌溉设施设计 (6)3.3.2 防洪排涝设施设计 (6)3.3.3 水质保护设施设计 (6)第4章水资源合理配置 (7)4.1 水资源供需分析 (7)4.1.1 分析方法 (7)4.1.2 供需现状 (7)4.1.3 供需预测 (7)4.2 水资源优化配置 (7)4.2.1 配置原则 (7)4.2.2 配置方案 (7)4.2.3 配置效果评估 (7)4.3 水资源保障措施 (8)4.3.1 工程措施 (8)4.3.2 非工程措施 (8)第5章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8)5.1 水质保护 (8)5.1.1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8)5.1.2 生活污水治理 (8)5.1.3 生态缓冲带建设 (8)5.2 水生态修复 (8)5.2.1 河道整治与生态恢复 (8)5.2.2 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 (9)5.3 水环境监测与管理 (9)5.3.1 水环境监测 (9)5.3.2 水环境管理 (9)5.3.3 信息化管理 (9)第6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 (9)6.1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9)6.1.1 建设原则 (9)6.1.2 建设内容 (9)6.1.3 建设标准 (10)6.2 农田水利设施维护 (10)6.2.1 维护内容 (10)6.2.2 维护制度 (10)6.3 农田水利设施管理 (10)6.3.1 管理体制 (10)6.3.2 管理措施 (10)6.3.3 激励机制 (10)第7章农田水土保持 (10)7.1 水土流失现状分析 (10)7.1.1 水土流失类型 (11)7.1.2 水土流失分布 (11)7.1.3 水土流失程度 (11)7.1.4 影响因素 (11)7.2 水土保持措施 (11)7.2.1 农业水土保持措施 (11)7.2.2 工程水土保持措施 (11)7.2.3 生态水土保持措施 (11)7.3 水土保持效益评估 (11)7.3.1 生态效益 (12)7.3.2 农业效益 (12)7.3.3 社会经济效益 (12)第8章农田水利信息化建设 (12)8.1 信息化建设目标与内容 (12)8.1.1 建设目标 (12)8.1.2 建设内容 (12)8.2 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12)8.2.1 信息化技术 (12)8.2.2 应用场景 (13)8.3 信息化管理平台 (13)8.3.1 平台架构 (13)8.3.2 功能模块 (13)8.3.3 运行维护 (14)第9章农田水利与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规 (14)9.1 政策法规体系 (14)9.1.2 地方层面政策法规 (14)9.1.3 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4)9.2 政策法规实施与监管 (14)9.2.1 政策法规宣传与培训 (14)9.2.2 监管体系构建 (14)9.2.3 跨部门协作 (15)9.3 政策法规完善与建议 (15)9.3.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5)9.3.2 强化政策法规实施保障 (15)9.3.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15)9.3.4 加强政策法规宣传教育 (15)第10章实施保障与效果评估 (15)10.1 实施保障措施 (15)10.1.1 政策保障 (15)10.1.2 组织保障 (15)10.1.3 资金保障 (15)10.1.4 技术保障 (16)10.1.5 监管保障 (16)10.2 效果评估方法 (16)10.2.1 评价指标体系 (16)10.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16)10.2.3 评估方法 (16)10.3 长效机制建设与优化建议 (16)10.3.1 完善政策法规 (16)10.3.2 强化监督管理 (16)10.3.3 提高技术水平 (16)10.3.4 加强人才培养 (16)10.3.5 推进公众参与 (16)10.3.6 建立激励机制 (17)第1章引言1.1 三农田水利设施概述三农田水利设施是指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三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包括灌溉设施、排水设施和农田水土保持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