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狭窄的治疗和预后
- 格式:docx
- 大小:16.86 KB
- 文档页数:3
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经验分享我是如何战胜疾病的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经验分享——我是如何战胜疾病的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其特征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导致心脏血液流动受限。
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我有着自己的经验和感悟。
本文将分享我是如何战胜主动脉瓣狭窄的经历,希望能为其他患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疾病的诊断和认知在我初次感到胸闷、气短等症状时,我并未过多重视,直到出现剧烈的心绞痛时,方才就医。
经过心脏超声和其他相关检查,确诊为主动脉瓣狭窄。
面对这个诊断,我既焦虑又恐惧,但我明白积极面对疾病才是应对之道。
手术治疗——取舍之间在医生的建议下,我了解到手术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最有效的方法。
然而,手术治疗固然有着显著的疗效,却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手术途中可能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术后恢复同样需要一段时间。
在手术取舍之前,我积极收集相关资料,咨询不同医生的意见。
手术准备和心理调适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我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体检、血液检查、心脏超声等。
除此之外,我也通过运动和心理疏导等方式调适自己的心态。
积极乐观的态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手术后的康复效果。
手术经历和术后治疗手术当天,我接受了主动脉瓣置换手术。
手术虽然顺利完成,但术后的恢复并不容易。
为了加速康复,我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按时服用药物,遵循康复锻炼计划。
术后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确保瓣膜功能良好,心脏活动正常。
康复心得和护理建议在恢复期间,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康复的知识和心得体会。
首先,规律的生活作息和健康饮食对于康复至关重要。
定期的锻炼可以帮助恢复心功能,但一定要遵循医嘱,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社交圈子也对康复有着极大的帮助。
如何预防和管理疾病尽管手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能够有效改善病情,但在术后的管理和预防方面也需要我们的重视。
定期到医院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坚持使用药物,避免身体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等,都能够减轻疾病的复发风险。
主动脉缩窄的治疗方法选择(全文)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CoA)是指主动脉弓降部与动脉导管或导管韧带附着点连接处远端之间主动脉的先天性狭窄,发病率在20-60个/10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8%左右,解剖学上分为婴幼儿型和成人型,95%以上缩窄位于主动脉弓远段与胸降主动脉连接处,部分发生在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
无治疗患者平均生存年龄为35岁,75%患者于46岁前死亡。
主要临床表现:心脏疾患,脉压差。
合并症:二瓣型主动脉瓣(80%)。
动脉导管未闭(66%),主动脉瓣下狭窄,左心室流出道阻塞,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室间隔缺损(35%),房间隔缺损,重度二尖瓣畸形(10%),右位心等。
晚期常见的并发症有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周围动脉瘤破裂出血、主动脉夹层等。
其中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动脉炎、颅内出血、心肌梗死与死亡相关联。
CoA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但手术创伤大,手术相关并发症如高血压、脑卒中、心肌供血不足、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等仍不少见,有报道可达5%~10%,病变再狭窄发生率在30%左右。
随着技术进步,目前手术相关死亡率已明显降低。
自1982年Singer等首先试行球囊扩张以来,CoA逐步成为介入治疗对象。
方法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与血管内支架置入。
球囊扩张是早期介入方法的首选,短期效果非常明显,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等症状显著改善;但约25%的患者出现再缩窄,其中再缩窄发生率在新生儿高于婴幼儿,婴幼儿高于儿童;而在大于14岁患者中再狭窄发生率较低,因此,球囊扩张不再作为婴幼儿型CoA的首选;但仍可作为成人患者局限隔膜型CoA 的选择之一。
球囊扩张可对主动脉壁造成损伤,无论在婴幼儿或成人型患者中均可导致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形成,本组一例采用球囊扩张的患者,术前即考虑到球囊对动脉壁损伤的可能风险,我们在术中预先采用小球囊扩张后,再使用大直径球囊扩张,但扩张后仍发现有主动脉壁内膜撕裂,幸运的是无假腔形成,后自行愈合。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预后治疗效果产前超声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胎儿心脏疾病能够在胎儿阶段进行准确诊断和干预治疗,预后效果也逐渐得到改善。
胎儿主动脉缩窄是一种常见的胎儿心脏疾病,指的是主动脉弓管狭窄或其附属分支狭窄引起的狭窄病变。
本文将从预后治疗效果的角度来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
1. 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产前超声诊断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主要依赖于超声技术,通过评估胎儿主动脉血流速度和结构异常来判断是否存在缩窄病变。
超声技术可以实时观察胎儿心脏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提供了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
这种检查方式具有快速、安全、无创伤的特点,准确率也较高。
2. 胎儿主动脉缩窄的治疗方法产前治疗主要通过胎儿手术干预来改善胎儿主动脉缩窄的预后效果。
胎儿手术主要有两种方法:胎儿封闭术和胎儿扩张术。
胎儿封闭术是指在胎儿主动脉狭窄部位进行球囊封堵或支架置入,以扩张狭窄的血管。
而胎儿扩张术则是通过胎儿心脏穿刺、给予血管扩张剂来改善狭窄血管的通透性。
3.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预后效果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预后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胎儿主动脉缩窄的程度和位置,病变越严重,预后效果可能越差。
其次是手术干预的时机和方法,早期干预和合理选择手术方法对预后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
最后是个体差异和潜在基因遗传的影响,个体差异可能导致预后效果的不确定性。
4.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临床应用前景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技术和治疗方法不断改进,为胎儿心脏疾病的早期干预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前超声诊断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程度和位置,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
这将进一步提高预后治疗效果,降低胎儿病患的风险。
总结: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预后治疗效果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病变程度、手术干预时机和方法以及个体因素。
随着技术的进步,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疾病的准确性和治疗手段的完善,预后效果将会持续改善。
心血管外科主动脉缩窄手术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主动脉缩窄处的主动脉管腔横截面积小于正常的50%或压力阶差∙⅛50mmHg o2.由于出生2个月内主动脉缩窄有继续纤维化和发展的趋势,对于无症状的病儿,一般不选择在此阶段手术。
3.建议5岁以内手术。
超过5~10岁未行手术治疗,成年后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术前准备】1.对于主动脉缩窄的重症患儿,其药物治疗的基本方法与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和主动脉弓中断相同.首先要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静脉泵入前列腺素K1,约80%的患者情况会立即得到改善,股动脉搏动再次出现,代谢性酸中毒消失。
4.保持合理的体肺循环阻力。
5.吸入的气体氧浓度保持在21%,血二氧化碳分压45mmHg0术前患者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控制呼吸。
6.应用多巴胺,保持酸碱平衡,血肌好水平正常。
患者病情稳定后6-12h后再行手术。
【麻醉、体外循环方法】静脉吸入复合麻醉.在常温麻醉卜阻断主动脉进行切除缩窄段及对端吻合术,为不致发生脊髓缺血损害,导管前型或缩窄范围长以及需长时间阻断主动脉者,为防止脊髓损伤,手术应在低温(30°C)麻醉下进行或采取特殊措施。
应用体外循环者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ACT保持在400s以上,使用抑肽酶者保持在750S以上。
特别强调在开始休外循环及降温前,要插好左心房引流管,以避免心脏过分膨胀;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病例,切开主动脉,直接由冠状动脉开口注入心脏停跳液。
【手术方法】1.体位及皮肤切口患者左侧向上卧位选择后外切口,经左侧第4肋间剖胸。
或患者仰卧位,按常规做胸正中切口剖胸及深低温低流量或深低温停循环做准备。
2.介入治疗主要为球囊扩张+血管内支架置入。
一般认为,单纯球囊扩张术治疗新生儿期的主动脉缩窄,缩窄的复发率很高。
球囊扩张术用于婴儿及儿童期主动脉缩窄的治疗其复发率与外科手术治疗相等。
由于未能将动脉导管组织除去,晚期动脉瘤的发生率较高。
另一个重要的后遗症是一旦动脉瘤出现,由于没有缺血的刺激,侧支循环发育不良,再次手术治疗的截瘫发生率较高、外科手术后主动脉缩窄复发的标准治疗方法是球囊扩张术。
针对主动脉瓣狭窄的常见治疗方法
针对主动脉瓣狭窄的常见治疗方法如下:
1.内科治疗
主要目的为观察狭窄进展情况,为有手术指征的病人选择合理手术时间包括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及风湿热复发;预防心房颤动、
心绞痛
发作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2.手术治疗
人工瓣膜置换术为治疗成人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方法,重度狭窄伴
心绞痛
、晕厥或心力衰竭为手术的主要指征。
儿童和青少年可在直视下行瓣膜交界处分离术。
颈动脉狭窄治疗方法有哪些颈动脉狭窄是指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从而影响血液流动和供应大脑的血流。
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方法根据狭窄程度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可以采用保守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不同的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治疗方法。
1. 保守治疗:对于轻度颈动脉狭窄,无明显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的患者,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这包括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等。
此外,还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来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 介入治疗:对于中度到重度的颈动脉狭窄,或有明显症状的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S)。
经皮血管成形术是通过导丝和导管引导下,在麻醉或局部麻醉下,将扩张球囊导管置入狭窄的血管部位,然后扩张球囊,将狭窄的血管腔重新扩张。
这种方法可以改善血管通畅性,恢复血流,减少症状。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把颈动脉狭窄处的斑块切除,恢复血管畅通。
手术时,医生切开颈部的动脉,将导丝和导管引入狭窄部位,然后使用特殊的刀具将斑块切除,并植入支架来维持血管的通畅。
3.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颈动脉狭窄,或在介入治疗失败的情况下,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剥离术(CEA)和颅颈动脉路桥术(EC-IC Bypass)。
颈动脉内膜剥离术是通过手术切口,将颈动脉内膜剥脱出来,并修复血管。
手术时,医生切开颈部的动脉,将斑块剥离出来,然后缝合血管恢复通畅。
颅颈动脉路桥术是通过手术切口,在颅内和颈内动脉之间建立一条桥梁,绕过狭窄处,恢复大脑的血流供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狭窄处较长或病变严重的情况。
除了以上的治疗方法,还有一些新的治疗方法在不断发展和研究,如颈动脉支架植入术(AAA),通过支架植入的方式来扩张血管和恢复血流。
还有药物治疗,如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和减少血管炎症反应等。
主动脉缩窄病情说明指导书一、主动脉缩窄概述主动脉缩窄(coarctation of aorta)是一种较多见的先天性主动脉局限性管腔狭窄,常见部位在主动脉弓降部、动脉导管附近。
本病病因尚未明确。
症状轻重、出现早晚与缩窄程度、是否合并心血管畸形有关;缩窄较轻者多无明显症状,缩窄较重者可见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气促、心悸、面部潮红等高血压症状。
本病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若未经及时治疗,可导致多种严重并发症。
英文名称:coarctation of aorta。
其它名称:无。
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循环系统疾病。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一般不会遗传。
发病部位:心脏。
常见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花、气促、心悸、面部潮红、喂养困难、发育迟缓。
主要病因:本病病因尚未明确,主要与胎儿发育异常有关。
检查项目:体格检查、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磁共振成像(MRI)检查、CT成像检查、主动脉造影。
重要提醒:本病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效果,建议一经发现及早手术治疗,避免进展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临床分类:基于缩窄部位与动脉导管或动脉韧带的关系分类1、导管前型(复杂型、婴儿型)此型比较少见。
缩窄位于动脉导管开口的近心端,动脉导管呈未闭状态,并供应降主动脉血液;缩窄范围较广泛,多累及弓部;常合并室间隔缺损、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和二尖瓣狭窄等。
2、导管后型或近导管型(单纯型、成人型)此型比较常见。
缩窄位于动脉导管远心端或邻近动脉导管,动脉导管多已闭合,较少合并心脏畸形。
缩窄段以下第3~7对肋间动脉常与锁骨下动脉分支建立广泛侧支循环。
多数患者可活至成年。
二、主动脉缩窄的发病特点三、主动脉缩窄的病因病因总述:主动脉缩窄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由于98%病例的缩窄段位于主动脉峡部,因此推论可能与胚胎时期血液循环的特殊形式有关。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研究胎儿主动脉缩窄是一种常见的胎儿先天心脏病,其临床表现和预后对于早期干预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情况。
一、引言胎儿主动脉缩窄是指胎儿主动脉管狭窄,导致胎儿主动脉血流受限。
该病在产前超声检查中有明显表现,因此产前能够对这一疾病进行早期诊断。
二、临床病理特点1. 超声表现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胎儿主动脉缩窄的典型特点。
超声表现包括左心室增厚、主动脉瓣狭窄和附属血管供血减少等。
这些特点的存在使得产前能够准确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
2. 病理学改变胎儿主动脉缩窄的病理学改变主要包括主动脉狭窄、左心室壁肥厚、二尖瓣闭锁以及附属血管的供血减少等。
这些病理学改变导致了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临床表现和预后。
三、预后分析1. 一般预后情况胎儿主动脉缩窄的预后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
对于严重的病例,胎儿可能在出生后不久出现呼吸困难、循环不稳定等症状,需要进行立即的干预和治疗。
而轻度的病例则可能不需要立即干预,但需要密切观察和随访。
2. 干预措施对于产前诊断出胎儿主动脉缩窄的情况,需要在胎儿出生前进行干预和管理。
干预措施主要包括产前手术治疗和出生后早期治疗。
产前手术治疗可以通过胎儿心脏导管手术或胸腔镜手术等方式进行。
出生后早期治疗则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3. 预后评估胎儿主动脉缩窄的预后评估主要通过产前超声检查和产后的临床观察来进行。
预后评估指标包括胎儿的生长情况、出生后的症状和体征以及长期的心脏功能等。
通过这些评估指标可以了解胎儿主动脉缩窄的预后情况并进行相应的干预和治疗。
四、结论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技术,对于早期诊断和干预胎儿主动脉缩窄具有重要意义。
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研究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为临床医师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情况,并在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
主动脉瓣狭窄分度标准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Valve Stenosis,AS)是指主动脉瓣口狭窄,导致左心室排血受阻,引起左心室压力升高和容量负荷增加,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
本文将对主动脉瓣狭窄的分度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诊断该疾病。
一、主动脉瓣狭窄的分度标准。
1. 轻度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口面积>1.5cm²,最大梯度<25mmHg。
2. 中度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口面积1.0-1.5cm²,最大梯度25-40mmHg。
3.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口面积<1.0cm²,最大梯度>40mmHg。
二、主动脉瓣狭窄的临床表现。
主动脉瓣狭窄的临床表现与狭窄的程度密切相关。
轻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通常无明显症状,中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出现轻度劳力性呼吸困难和胸闷,而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则可出现明显的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绞痛、晕厥等症状。
三、主动脉瓣狭窄的诊断方法。
1. 体格检查,包括心脏听诊、测量血压等。
2. 超声心动图,是主动脉瓣狭窄诊断的主要方法,可准确测量主动脉瓣口面积和梯度,判断狭窄的程度。
3. 心导管检查,对于部分疑难病例,可行心导管检查明确诊断。
四、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策略。
1. 药物治疗,对于轻度和中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缓解症状。
2. 主动脉瓣置换术,对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3.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对于高危患者,可采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进行治疗。
五、主动脉瓣狭窄的预后。
主动脉瓣狭窄的预后与狭窄的程度、患者的年龄、合并症等因素密切相关。
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如不及时治疗,预后较差,易发生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六、结语。
通过对主动脉瓣狭窄的分度标准、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和预后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这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提高患者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动脉瓣狭窄概述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致主动脉瓣病变导致其在收缩期不能完全开放称为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病变在住院病人中仍占较大比例,但单纯病变者仅占少数,常合并其他瓣膜病变。
该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先天性畸形所致者常为瓣叶的数量异常,以两叶型瓣最常见。
风湿性常为男性。
后天性非风湿性主要为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硬化。
该病发展常较缓慢,无症状期长,但预后恶劣,出现心衰后病情将急剧恶化。
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高,外科手术治疗可根治。
临床表现1.早期可有疲倦感,劳力性心悸,气促。
2.后期可有或晕厥,心绞痛,左心衰竭,甚至猝死。
3.狭窄重的脉压变小,心尖搏动呈抬举性,心底部收缩期震颤,主动脉瓣区最明显。
4.第一心音较轻,第二心音减弱且呈单心音,可有第二心音逆分裂及第四心音,瓣膜弹性好时可有主动脉瓣喷射音。
5.主动脉瓣区有Ⅲ级以上较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可向两侧颈部及锁骨下传导。
诊断依据1.代偿期无症状,重度狭窄可疲乏、无力、劳累后呼吸困难、心绞痛、眩晕、猝死。
2.主动脉瓣区闻响亮粗糙的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向两侧颈部及锁骨下动脉传导,常伴收缩期震颤;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减弱及逆分裂;左心衰时可闻第四心音奔马律。
重度患者心率常缓慢,脉细弱,收缩压降低,脉压变小。
3.X线检查:左心室增大,升主动脉可有狭窄后扩张。
4.心电图:左心室肥厚及劳损。
5.超声心动图:主动脉瓣膜增厚,开放受限,开放速度减慢。
主动脉根部活动幅度降低,左心室壁增厚。
6.心导管检查:左心室-主动脉压力阶差明显增加,左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室造影示主动脉瓣口狭窄及狭窄后主动脉扩张。
治疗原则1.减轻心脏负荷或强心治疗;2.手术治疗;3.对症支持治疗。
用药原则1.轻度狭窄无症状者,无需治疗,但须经常检查。
2.风湿性者应预防链球菌感染,已有风湿活动者应严格抗风湿治疗。
3.出现症状(心绞痛、晕厥、右心衰)或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积极综合选用“A”、“B”、“C”中药物行内科治疗,争取尽早手术(球囊导管主动脉瓣成形术、直视瓣叶切开术、主动脉瓣换置术)。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临床作用及预后探讨发表时间:2018-11-22T10:33:52.1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7期作者:吴小霞[导读] 主动脉缩窄(CoA)主要就是指胎儿心脏出现畸形,血管病变,同时,胎儿主动脉的部位出现狭窄性病变的现象。
(福建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 362000)摘要:目的分析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临床作用及预后。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主动脉缩窄胎儿,均实施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其声像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对42例胎儿实施产前超声诊断,通过随访后证实32例为主动脉缩窄,诊断率为76.19%。
结论对胎儿主动脉缩窄实施产前超声诊断,具有显著临床诊断意义,对胎儿的预后也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缩窄(CoA)主要就是指胎儿心脏出现畸形,血管病变,同时,胎儿主动脉的部位出现狭窄性病变的现象,且缩窄通常会发生在主动脉肾与弓动脉的中间位置。
心血管造影虽然是对CoA进行诊断的金标准,但是,其对胎儿时期的诊断却比较困难[1]。
随着超声诊断的逐渐发展,以及实施超声检查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其对胎儿的主动脉缩窄的有效诊断具有显著效果。
为此,我院选取了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主动脉缩窄胎儿,对其是是是产前超声诊断的临床作用以及预后进行分析,并做出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42例主动脉缩窄胎儿,所有胎儿均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主动脉缩窄。
1.2 方法通过GE-E8超声诊断仪,对胎儿实施检查,腹部探头主要为 C1-5-D。
产科实施超声检验,需要依据OB条件实施操作,超声心动图的检查主要根据Fetal Cardio条件实施相应操作。
通过ISUGO孕中期常规超声指南,以及胎儿心脏超声筛查,对胎儿的状况进行诊断。
超声心电图主要通过飞利浦超声诊断仪实施检查,其探头型号为S5-1。
可治性罕见病—主动脉缩窄一、疾病概述先天性主动脉缩窄是一种主动脉局限性狭窄,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3%,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4~5):1。
缩窄段绝大多数位于主动脉弓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靠近动脉导管韧带连接处。
主动脉缩窄的形成与妊娠4~8周时左侧第4和第6弓的连接和左锁骨下动脉向头端迁移有关。
如果左侧第4和第6动脉弓的连接不完全,则动脉导管组织延伸到降主动脉,动脉导管与降主动脉形成结构连续的共同峡部。
出生后动脉导管开始收缩,受累的主动脉峡部随之收缩产生缩窄。
此外,流经主动脉血流量的改变也影响主动脉缩窄的形成。
大的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左室流出道梗阻等心脏畸形时,无论是胎儿时期还是出生后流经主动脉峡部的血流量始终较少,缺乏对主动脉峡部扩张的刺激,可能逐渐出现主动脉缩窄。
综上所述,主动脉缩窄的形成既受主动脉弓胚胎发育异常的影响,也兼有主动脉血流减少的影响。
二、临床特征主动脉缩窄的临床表现与患者的年龄及缩窄类型相关,主要表现有3种形式:婴儿期呈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儿童和青少年期呈现体动脉高血压;儿童期呈现心脏杂音。
婴儿主动脉缩窄常因动脉导管突然关闭而出现充血性心为衰竭和休克,多数为导管前型主动脉缩窄。
较大儿童导管后型主动脉缩窄,15岁前往往无自觉症状,以后可出现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疼等症状。
上肢血压高而下肢血压低,腹主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摸不到[1]。
未经治疗的患者自然预后差,平均死亡年龄34岁,75%死于46岁前。
死亡原因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主动脉破裂、感染性心内膜炎和脑出血等[1]。
因此,经诊断后均应进行干预[2]。
三、诊断对于儿童有高血压和股动脉搏动减弱的患儿应高度怀疑主动脉缩窄,对于婴儿的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也应考虑主动脉缩窄的可能性。
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发现主动脉弓峡部狭窄伴高速血流或降主动脉血流频谱减速时间延长可以明确诊断,严重病例可以伴有左心室壁肥厚和收缩功能下降[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主动脉瓣狭窄的几种治疗方法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主动脉瓣狭窄这样的症状肯定不会太过于熟悉吧,主动脉瓣狭窄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但是主动脉瓣狭窄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还
相信大家对于主动脉瓣狭窄这样的症状肯定不会太过于熟悉吧,主动脉瓣狭窄并不是一种常见的病症,但是主动脉瓣狭窄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还是要多了解一些关于主动脉瓣狭窄的信息,一旦出现了主动脉瓣狭窄的症状,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并且及时去治疗,避免疾病出现恶化而给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下文我们介绍一下主动脉瓣狭窄的几种治疗方法。
1.轻度狭窄无症状,无需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
如一但出现晕厥、心绞痛、左心功能不全等症状考虑重度狭窄,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需要介入或手术治疗。
2.主动脉瓣膜成形术
主要适应证为①儿童和青年的先天性主动脉狭窄;②严重主动脉狭窄的心源性休克不能耐受手术者;③重度狭窄危及生命,而因心力衰竭手术风险大的过渡治疗措施;④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妊娠妇女;⑤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拒绝手术者。
3.瓣膜置换治疗
主动脉瓣病变技术已十分成熟,手术的成功率在98%以上,而且效果良好。
主要适应证为①有晕厥或心绞痛病史者;②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③心功能Ⅲ-Ⅳ级;④左心室-主动脉间压力阶差>6.65kPa(50mmHg)。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疾病,那就是主动脉瓣狭窄了,我们知道主动脉瓣狭窄的发生容易给患者带来多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病症,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主动脉瓣狭窄的几种治疗方法。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血管狭窄治疗方法血管狭窄是指动脉或静脉管腔变窄、阻塞或变形的一种疾病。
血管狭窄可以影响全身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发生。
其他与血管狭窄相关的疾病还包括颈动脉狭窄、下肢动脉疾病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血管狭窄,治疗方法也不同。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血管狭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最常见且有效的血管狭窄治疗方式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降脂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降压药物和降脂药物可以降低高血压和高血脂患者血管狭窄的风险。
2. 血管扩张治疗:血管扩张治疗是通过扩张血管来改善血管狭窄的症状。
常用的血管扩张治疗方法包括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
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等器械将血管内的狭窄段进行扩张,常用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颈动脉介入治疗和下肢介入治疗等。
药物治疗是指使用药物来扩张血管,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盐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
3. 外科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病情或介入治疗无效的血管狭窄患者,外科手术治疗是一种常见选择。
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包括血管重建术和搭桥术等。
血管重建术通过对狭窄部位进行切除或缝合修补,恢复血管的通畅;搭桥术则是将狭窄段与健康的血管相通,以绕过狭窄部位。
4. 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治疗血管狭窄的重要措施。
包括戒烟、限制饮酒、保持正常体重、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
这些措施可以降低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从而减少血管狭窄的发生。
5. 中医治疗:中医药在治疗血管狭窄中有一定疗效。
中医治疗血管狭窄主要通过调整人体内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血液循环以及消除炎症反应等方式来改善血管狭窄症状。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调理、推拿等。
总之,血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而治疗血管狭窄的方法多种多样。
通过药物治疗、血管扩张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改变生活方式等综合手段可以有效改善血管狭窄的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动脉瓣狭窄正常主动脉瓣口面积超过3.0cm2。
当瓣口面积减小为1.5cm2时为轻度狭窄;1.0cm 2时为中度狭窄;<1.0cm2时为重度狭窄。
【治疗措施】(一)内科治疗适当避免过度的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定期随访和复查超声心动图。
洋地黄类药物可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利尿剂时应注意防止容量不足;砂酸酯类可缓解心绞痛症状。
(二)手术治疗治疗的关键是解除主动脉瓣狭窄,降低跨瓣压力阶差。
常采用的手术方法有:①经皮穿刺主动脉瓣球囊分离术。
能即刻减小跨瓣压差,增加心排血量和改善症状。
适应症为:儿童和青年的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不能耐受手术者;重度狭窄危及生命;明显狭窄伴严重左心功能不全的手术前过渡。
②直视下主动脉瓣交界分离术。
可有效改善血流动力学,手术死亡率低于2%,但10~20年后可继发瓣膜钙化和再狭窄,需再次手术。
适用于儿童和青少年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且无钙化的患者,已出现症状;或虽无症状但左心室流出道狭窄明显;心排血量正常但最大收缩压力阶差超过6.7kPa(50mmHg);或瓣口面积小于1.0cm 2。
③人工瓣膜替换术。
指征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在出现临床症状前施行手术远期疗效较好,手术死亡率较低。
即使出现临床症状如心绞痛,晕厥或左心室功能失代偿,亦应尽早施行人工瓣膜替换术。
虽然手术危险相对较高,但症状改善和远期效果均比非手术治疗好。
明显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病变时,宜同时施行主动脉瓣人工瓣膜替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病因学】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可由风湿热的后遗症,先天性狭窄或老年性主动脉瓣钙化所造成。
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80%为男性。
单纯风湿性主动脉瓣狭窄罕见,常常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二尖瓣病变合并存在。
病理变化为瓣膜交界处粘连和纤维化,瓣膜的变形加重了瓣膜的损害,导致钙质沉着和进一步狭窄。
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可为单叶式,二叶式或三叶式。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临床作用及预后探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诊断手段的不断完善,产前超声成为目前诊断胎儿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中,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临床作用及预后。
一、胎儿主动脉缩窄的基本概念及发病机制主动脉缩窄是一种以胎儿期主动脉流出道狭窄为主要表现的心脏畸形。
主动脉缩窄分为正常输出型和非正常输出型,其中,非正常输出型较为罕见,但危害更大。
正常输出型主动脉缩窄是由于大血管间隔的缺陷或主动脉瓣环上的瓣膜畸形所致。
瓣膜畸形表现为主动脉瓣狭窄或闭锁,或伴随有肺动脉瓣狭窄。
非正常输出型主动脉缩窄是由于大血管间隔完全闭锁,使得心脏右室排出到主动脉中的氧血混合物无法通过大血管间隔进入左室,从而导致心脏右室充盈不足而血流方向倒流进入室间隔缺损,进而形成“压力负荷-容积负荷”交替出现的心室搏动。
二、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产前超声诊断方法1. 产前超声检查方法:主要采用腹式超声、经阴道超声、经肛门超声和经胸超声四种方式。
2. 检查指标:针对胎儿主动脉缩窄,产前超声的检查指标主要包括主动脉弓内径、主动脉瓣环直径、主动脉流速、心功能状态等。
其中,主动脉弓内径是诊断胎儿主动脉缩窄的重要标志之一。
3. 诊断标准:胎儿主动脉弓内径<1mm、主动脉瓣环直径<原应有大小的2/3、主动脉流速小于1m/s均为胎儿主动脉缩窄。
三、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临床作用1. 预测胎儿预后:产前超声可以提前发现胎儿存在的主动脉缩窄,从而使医生及早处理,预防其对胎儿的不良影响。
同时,可以根据产前超声所确定的主动脉缩窄的程度、病因及有无其它病变,对胎儿的预后进行评估。
2. 评估导管治疗效果:胎儿心脏导管治疗是治疗胎儿主动脉缩窄的一种有效方法。
通过产前超声所得到的胎儿主动脉缩窄的相关指标,可以评估导管治疗的效果。
3. 指导产科医师进行准确的分娩管理:针对胎儿主动脉缩窄,产科医师应根据胎儿的情况确定产时给予的麻醉、分娩方式等,以达到最优的分娩效果。
主动脉狭窄的治疗和预后
现在人们都有很多疾病,但是也有很多疾病大家都不了解他,也不敢做手术我就算是做了手术也不知道它的治疗到底好不好还有它的预后工作是什么,比如主动脉狭窄的治疗和预后,有这样疾病的人们也不在少数但是人们毕竟还是很担心她的治疗
到到底是有效不有效,今天我们就来说也说主动脉狭窄的治疗和预后。
1.无症状轻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需定期密切随访①有风
湿活动者应抗风湿治疗;②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在进行牙科、胃肠道和生殖泌尿道手术及器械检查时。
应进行抗生素预防。
2.有症状主动脉瓣狭窄者处理①限制体力活动防止晕厥
加重或猝死;②伴室性
手术治疗
心动过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严重窦性心动过缓时,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详见心律失常);③有胸痛者需作冠状动脉造影,以诊断伴发的冠心病,此种情况应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时。
注意剂量宜小,防止在原先存在心排血量减少基础上剂量过大引起外周动脉扩张<,导致晕厥发生;或因动脉压下降使冠脉血流更为减少;④左心功能不全时可用利尿药。
但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心排血量减少。
3.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和人工主动脉瓣置换术适应
证
(1)有反复发作晕厥、心绞痛史或经药物已控制的左心衰竭者。
(2)主动脉瓣口面积<0.7cm:跨瓣压力阶差≥50mmHg。
(3)瓣膜本身发育完全并由交界处粘连引起的先天或后天性狭窄。
(4)瓣膜无明显钙化:可伴有轻度关闭不全。
主动脉狭窄预后与左心室-主动脉之间的压力阶差有关。
某些极轻度的瓣口狭窄,患者可终身无症状;轻度瓣口狭窄的患者,可有20~30年的无症状期;中度狭窄的患者,可有10~20
年的无症状期;重度狭窄的患者也可有较长的缓慢进行的病程。
但多合并有严重的并发症,如晕厥或心绞痛,当出现这两种并发症时,患者平均寿命有2~3年,某些可发生猝死主动脉狭窄的患者最终可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在出现心衰后均寿命2~3年。
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约20%可发生猝死。
主动脉狭窄的治疗和预后就是这么个情况,有此疾病的患者还有你们的亲属都不要紧张,也不要怀疑现在的医学技术,有此疾病的人们都要细心地询问医生,合理地遵循医生的指导治疗自己的病情让自己的身体很快的恢复好起来,如果身边有这样的患者大家买应该多多关心他们多多支持他们,希望他能很快的好起来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