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2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专题2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专题2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专题2细胞的基本结构与物质的跨膜运输

1.SARS是由一种冠状病毒引发的严重传染病。2003年,我们亲历了与它斗争的过程。下列有

关SARS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SARS病毒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B.SARS病毒能在空气中代谢、传播,并不只依赖活细胞

C.SARS病毒主要通过入侵并破坏肺部细胞使人致病

D.SARS病毒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增殖

【解析】选B。本题考查SARS病毒的生活方式。没有新陈代谢所需要的酶和核糖体,必须在宿主细胞内才能进行代谢和繁殖,SARS病毒主要通过侵入并破坏肺部细胞使人致病。

2.关于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原核细胞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真核细胞具有更为发达的生物膜系统

C.二者都具有细胞壁,且成分相同

D.二者的遗传信息均储存在DNA分子中

【解析】选C。本题以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点为载体,考查分析判断、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原核细胞没有由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真核细胞具有细胞膜、双层膜细胞器、单层膜细胞器、核膜构成的生物膜系统;真核细胞中植物细胞壁的成分含有纤维素和果胶,原核细胞细胞壁成分一般为肽聚糖;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含有DNA和RNA,DNA是两种生物的遗传物质。

3.可以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为实验材料进行的实验有( )

①制备较纯净的细胞膜②运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各种细胞器③DNA的粗提取④分

离并纯化血红蛋白⑤制成细胞悬浮液进行细胞培养

A.②③

B.③⑤

C.①④

D.④⑤

【解析】选C。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无DNA,不分裂,不能用来分离各种细胞器、DNA的粗提取、制成细胞悬浮液进行细胞培养。

4.不能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的是( )

A.由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子细胞

B.高尔基体产生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C.萎蔫的植物细胞出现质壁分离

D.细胞膜糖蛋白的识别过程

【解析】选D。因为细胞膜糖蛋白识别过程,是细胞膜的一种特点,与流动性无关。流动性是细胞膜上的成分的移动,因此,D项没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分裂末期细胞膜被分到两个细胞中,细胞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膜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这都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5.下列有关生物体中有机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C、H、O、N元素的有机物属于生物大分子

B.DNA分子解旋后,空间结构改变,将失去其功能

C.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氧化分解时都能释放出能量

D.动物激素是基因表达的直接产物,可调节生命活动

【解析】选C。蛋白质、核酸和多糖分别以氨基酸、核苷酸和单糖为单体组成单体的多聚体,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称为生物大分子。DNA分子解旋后,其功能不变。动物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6.某同学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不同处理和染色剂染色,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B.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绿色的细胞质

C.经健那绿染色,可观察到蓝绿色颗粒状的线粒体

D.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蛋白质

【解析】选C。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经吡罗红甲基绿混合液染色后,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经苏丹Ⅲ染色,可观察到橘黄色颗粒状的脂肪粒。

7.下列有关细胞核的说法,除哪项外都是错误的( )

A.原核细胞的拟核除没有核膜外,其他方面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没有差别

B.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多种大量的酶,有利于多种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

C.在显微镜下观察分裂间期的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

色体

D.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脱氧核糖核酸等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

【解析】选B。原核细胞中的DNA是裸露的,没有与蛋白质结合,A选项错误。在真核细胞的核膜上进行的反应很多,所以酶也很多,B选项正确。分裂间期的细胞核中存在着染色质,没有染色体,C选项错误。在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中,RNA是通过核孔出细胞核的,DNA无法通过核孔,D选项错误。

8.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被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下列各种生理功能的完成,与其有密切关系的是( )

①胃黏膜上皮细胞的保护作用②呼吸道上皮细胞的润滑作用③主动运输④使细

胞与周围环境分开⑤卵细胞膜表面对同物种精子的识别⑥人体免疫细胞识别外来侵入物⑦对O2的运输

A.③⑤⑥⑦

B.①②⑤⑥

C.①③⑤⑦

D.②⑤⑥⑦

【解析】选B。细胞膜的糖被具有识别、保护、润滑、免疫的功能,一般不具有运输功能。

9.水在生命活动中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代谢活动的强度与细胞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无关

②线粒体、核糖体、中心体等在其活动中都可以产生水

③糖类、蛋白质、脂肪在彻底氧化分解过程中都产生水

④水分和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平衡有利于保持内环境稳态

A.两项

B.三项

C.四项

D.一项

【解析】选A。代谢活动的强弱和细胞内自由水和结合水的比值密切相关,比值越大,自由水的含量越多,代谢越强;反之,代谢越弱。线粒体中可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可以产生水,核糖体中可进行氨基酸的脱水缩合过程,也可以产生水,而中心体不能产生水。

10.生物膜系统是真核细胞中重要的结构,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

B.细胞中组成各种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都可以运动

C.生物膜系统使细胞内多种化学反应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

D细胞膜是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等组成的双层膜结构

【解析】选D。细胞膜、细胞器膜和细胞核膜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可以流动,导致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生物膜系统将细胞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区室,使细胞中的化学反应能够独立有序地进行;细胞膜是单层膜结构。

11.蛙的神经元内、外Na+浓度分别是15 mmol/L和120 mmol/L。在膜电位由内负外正转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中有Na+流入细胞,膜电位恢复过程中有Na+排出细胞。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Na+流入是被动运输,排出是主动运输

B.Na+流入是主动运输,排出是被动运输

C.Na+流入和排出都是被动运输

D.Na+流入和排出都是主动运输

【解析】选A。静息电位时,Na+浓度膜外高于膜内,受刺激时,Na+顺浓度梯度由膜外运输到膜内,不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运输,故B、D两项错误;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位的过程中,Na+由膜内运输到膜外,属于逆浓度梯度运输,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故C项错误、A项正确。

12.如图表示人体内某种酶促反应的反应速率受温度和pH的影响情况,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在a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B.在b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不可能增大

C.在c点,将酶的浓度增大一倍,反应速率可能增大

D.该图不能反映唾液淀粉酶催化能力的变化特征

【解析】选B。题图可以反映温度和pH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但是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不仅包括温度和pH,还有酶的浓度等。在底物充足的条件下,增大酶的浓度,可以提高反应速率,所以A、C正确,B错误。题图显示,该酶的最适pH为2左右,因此这种酶可能是胃蛋白酶,而不会是唾液淀粉酶,D正确。

13.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参与ATP形成的化学元素包括C、H、O、N、P ②衣藻和黑藻细胞产生ATP的场

所有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和线粒体

③小麦根尖产生ATP的细胞器有线粒体、细胞质基质

④ATP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体内来源相同⑤ATP断裂了所有高能磷酸键之后可作

为合成脱氧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之一⑥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和ADP仍能达到动态平衡

A.2项B.3项C.4项D.5项

【解析】选B。细胞质基质属于细胞结构,不属于细胞器,③错误;动物和微生物细胞通过细胞呼吸产生ATP,而植物细胞除了呼吸作用,还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ATP,

④错误;ATP断裂了所有高能磷酸键后可作为合成核糖核酸的基本单位之一,⑤错误。14.离体叶绿体在光下进行稳定的光合作用时,如果突然中断CO2的供应,下列关于短时间内叶绿体中ATP与O2的相对含量变化的示意图中,正确的是( )

【解析】选B。光合作用稳定时,ATP与ADP的转化也相对稳定;突然中断CO2的供给使C3骤减,ATP因失去作用对象而终止水解,此时的光反应继续利用ADP合成ATP。当ADP和NADP+耗尽后,光反应也停止,不再产生O2。

15.有一瓶混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产生的酒精和CO2的量

氧浓度(%)a b c d

产生CO2的量9 mol12.5 mol15 mol30 mol

产生酒精的量9 mol 6.5 mol 6 mol0 mol

A.氧浓度为a时,酵母菌有氧呼吸速率等于无氧呼吸速率

B.氧浓度为b时,相同时间内酵母菌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消耗的多C.氧浓度为c时,有50%的葡萄糖用于酵母菌的酒精发酵

D.氧浓度为d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不进行无氧呼吸

【解析】选D。氧浓度为a时,产生CO2的量和产生酒精的量相等,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无氧呼吸;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的量为6.5 mol,消耗的葡萄糖为6.5/2=3.25 mol,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为(12.5-6.5)/6=1(mol),即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氧浓度为c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之比为[(15-6)/6]∶[6/2]=1∶2,故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氧浓度为d时,没有酒精生成,此时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

16.以测定的CO2的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 ℃时相等

B.光照相同时间,在20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

C.温度高于2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开始减少

D.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适当增强时,两曲线的交点将向左下方移动

【解析】选A。分析题意与图像可知,图中的虚线代表净光合作用,实线代表呼吸作用。

在光照下,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总量(真光合作用量)=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呼吸量)+有机物的净积累量(净光合作用量),即某温度下图中实线所对应的量加上虚线所对应的量就是真光合作用量。读取图中20 ℃、25 ℃、30 ℃、35 ℃等温度下对应的CO2的吸收速率与释放速率,根据上面的等式关系可以推断出:光照相同时间,35 ℃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30 ℃时相等;光照相同时间,在25 ℃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温度高于25 ℃时,有机物的净积累量开始减少;两曲线的交点表示某温度时,有机物的净积累量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的量相等,当其他条件不变,光照强度适当增强时,净光合作用量增大,两曲线的交点将向右上方移动。

17.已知某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是25 ℃和30 ℃。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该植物在30 ℃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若将温度调节到25 ℃条件下(原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不变),从理论上讲,图中相应点的移动分别是( )

A.a点上移,b点左移,m值上升

B.a点不移,b点左移,m值不变

C.a点上移,b点右移,m值下降

D.a点下移,b点不移,m值上升

【解析】选A。弄清各点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a点是呼吸作用强度,b点是光补偿点,m是光合作用净积累量。当温度降到25 ℃时,呼吸作用强度减小,则a点上移;要使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则b点左移;25 ℃时光合作用强度增大,呼吸作用强度减小,光合作用净积累量增加,则m值上升。

18.如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只有CD、GH、MN段

B.着丝点分裂只发生在DE、NO段

C.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MN段相对于AB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图示中的a、b分别表示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核DNA含量变化,c表示受精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除CD、GH和MN段以外,还有IJ段;着丝点分裂除发生在DE、NO 段以外,还发生在JK段,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在GH段染色体数没有变化,而

OP段着丝点已分裂,应是GH段的2倍;MN段包含分裂间期,故发生了DNA的复制,复制后DNA含量是AB段的2倍。

19.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都具有同源染色体

B.动物睾丸或卵巢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④的子细胞是精细胞或极体

D.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①②③

【解析】选C。分析细胞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可知,①②③④所示细胞分别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有丝分裂中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①中无染色单体,

④中无同源染色体。由于不能通过①②③④所示细胞确定是雄性动物还是雌性动物,故

动物睾丸或卵巢中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④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其子细胞可能是精细胞或极体。

20.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场所,没有线粒体的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B.核糖体是分布最广泛的细胞器,各种生物都具有核糖体

C.液泡内部的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对细胞内部环境起到调节作用

D.叶绿体可以合成ATP,因此叶肉细胞不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解析】选C。有些细胞没有线粒体仍然可以进行有氧呼吸,如蓝藻细胞;无细胞结构的病毒无核糖体;叶绿体在光反应阶段可以合成ATP,但是此ATP只用于暗反应阶段,所以叶肉细胞在进行生命活动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呼吸作用提供能量。

21.美国和以色列的三位科学家因在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中做出巨大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奖。下图为核糖体立体结构模式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分布

B.核糖体是蛔虫细胞和绿藻细胞中唯一共有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C.发菜的核糖体一部分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一部分附着在内质网上

D.通常情况下,一条mRNA上可以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肽链的合成

【解析】选D。虽然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但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核糖体。蛔虫细胞和绿藻细胞中共有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发菜是原核生物,不含内质网。

22.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抑制线粒体的功能会影响主动运输

B.核糖体由RNA和蛋白质构成

C.有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高尔基体

D.溶酶体可消化细胞器碎片

【解析】选C。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线粒体是“动力车间”;核糖体中含有RNA(如rRNA)和蛋白质;大多数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有高尔基体,并非具分泌功能的细胞才有;溶酶体中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3.与生物膜的功能直接相关的一组是( )

①水的光解②神经纤维的兴奋③胰岛素调节血糖

④受精作用⑤氨基酸脱水缩合⑥乳酸菌转化丙酮酸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⑤⑥ D.②④⑥

【解析】选A。氨基酸脱水缩合在核糖体上进行,核糖体是无膜结构的细胞器;乳酸菌转化丙酮酸是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的,不需要生物膜的参与。

24.下列关于生物膜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胰蛋白酶处理生物膜不会改变其选择透过性

B.大鼠脾细胞与兔骨髓瘤细胞实现融合的基础是膜的流动性

C.相对于线粒体外膜而言,线粒体内膜上分布的糖蛋白种类与数量更多

D.相对于胰岛细胞,心肌细胞中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更快

【解析】选B。生物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而胰蛋白酶能水解蛋白质,从而使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发生改变;线粒体内膜上没有糖蛋白;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胰岛细胞能分泌胰岛素,而心肌细胞没有分泌功能。

2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颤藻和衣藻都能通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B.癌细胞中糖蛋白和核糖体的数量明显少于衰老细胞

C.Na+进入神经元的方式与神经元释放递质的方式不同

D.所有细胞中核糖体的形成都与核仁密切相关

【解析】选C。颤藻是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的特性,在增殖过程中要合成蛋白质,因此癌细胞中核糖体的数量较多;原核细胞中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也没有核仁。

26.如图表示在胰岛B细胞中,将胰岛素原分子的C段切除后加工成具有活性的胰岛素,并被包裹在囊泡中的过程。胰岛素和C段肽链在从胰岛B细胞排出前,一直储存在此囊泡中。该过程发生的场所应是( )

A.核糖体B.细胞核

C.高尔基体D.细胞质基质

【解析】选C。在核糖体中完成氨基酸合成多肽的过程,在内质网中实现蛋白质的加工如糖基的形成、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等;在高尔基体中进行再加工,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依题意,图示过程发生在高尔基体中。

27.细胞内很多化学反应都是在生物膜上进行的,如图表示真核细胞中4种生物膜上发生的化学变化示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与抗体的加工有关

B.破坏根尖分生区的②,将会形成多核细胞

C.③是叶绿体内膜

D.④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

【解析】选C。图中①是内质网膜,②是高尔基体膜,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③是叶绿体类囊体膜,④是线粒体内膜。

28.关于线粒体的起源有多种观点,其中“内共生起源”学说被普遍接受(如图所示)。下列事实中,不支持线粒体“内共生起源”学说的是( )

A.线粒体内含有DNA和RNA,在遗传上具有半自主性

B.线粒体在细胞内可以运动,并大量集中在代谢旺盛部位

C.线粒体的外膜成分与细胞的其他内膜系统相似,内膜与细菌的细胞膜相似

D.吞噬现象普遍存在,如白细胞吞噬病菌

【解析】选B。线粒体在细胞内可以运动,其他细胞器也可随着细胞质的流动而运动,这一事实不支持线粒体“内共生起源”学说。从图示可知,线粒体内膜来自需氧原核细胞。

29.如图为分泌蛋白从合成到排出细胞外的全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分泌蛋白是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

B.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囊泡

C.④代表的物质是ATP

D.图中表示的过程在原核细胞中也能进行

【解析】选D。图中①是内质网,②是高尔基体,③是囊泡,④是ATP。原核细胞无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结构。

30.如图代表自然界中处于不同分类地位的6种体现生命现象的单位。图中Ⅰ、Ⅱ、Ⅲ、

Ⅳ绘出了各自区分其他生物的标志结构,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Ⅰ、Ⅱ、Ⅲ与Ⅳ比较,共同具有的无膜细胞器是⑨核糖体

B.可以判断Ⅲ为低等植物,因为它同时具有①和⑥

C.Ⅱ、Ⅲ与Ⅳ类中都有生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D.Ⅴ生物一定营寄生生活,Ⅰ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是消费者

【解析】选D。结合图中特定的细胞结构分析:Ⅰ无细胞壁,有中心体,为动物细胞;

Ⅱ有细胞壁、叶绿体,无中心体,为高等植物细胞;Ⅲ有细胞壁、中心体、叶绿体,应为低等植物细胞;Ⅳ无细胞核,应为原核细胞。动物中存在腐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等,它们是分解者。

31.将某植物细胞各部分结构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后,取其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蛋白质(%)脂质(%)核酸(%)

细胞器甲6720微量

细胞器乙59400

细胞器丙61039

A.

B.细胞器乙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细胞器丙中进行的生理过程产生水,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于羧基和氨基

D.蓝藻细胞与此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可能有甲和丙

【解析】选C。细胞器甲含蛋白质、脂质和少量的核酸,为线粒体或叶绿体,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不一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例如液泡等;细胞器丙为核糖体,其中进行的氨基酸的脱水缩合产生水,由羧基提供—OH、由氨基提供—H合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

选项细胞结构功能

A内质网蛋白质的合成与加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B中心体在有丝分裂前期能发出星射线,从而牵引染色体运动

C溶酶体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与病菌

D核仁在有丝分裂中,调节核膜的消失与重新形成

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在分裂前期,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牵引染色体的运动。

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够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以及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菌或病毒。核仁的主要功能是组装蛋白质合成的机器——核糖体,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核仁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33.苏丹Ⅳ是一种致癌的有机染料,其分子结构简式如图。某地区的一些养殖户用掺入苏丹Ⅳ

的饲料喂养蛋鸭,结果产出了有毒的“红心”鸭蛋。由此推断,苏丹Ⅳ能进入卵黄,说明它可能是( )

A.脂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主动运输

B.脂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被动运输

C.水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主动运输

D.水溶性物质,进入方式是被动运输

【解析】选B。细胞膜上含有磷脂,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判断,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磷脂双分子层进入细胞,且物质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被称为被动运输。

34.将同一植物的细胞分别放在0.3 mol/L的蔗糖溶液、0.5 mol/L的甘油溶液和清水中,

测得细胞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a、b、c依次代表( )

A.蔗糖溶液、甘油溶液、清水

B.甘油溶液、蔗糖溶液、清水

C.清水、蔗糖溶液、甘油溶液

D.清水、甘油溶液、蔗糖溶液

【解析】选D。将植物细胞放在清水中,细胞会不断地从外界吸水,细胞体积不断增大,但由于有细胞壁的保护,细胞体积不可能无限增大,故a曲线代表清水;植物细胞放在0.3 mol/L的蔗糖溶液中会出现质壁分离,故c曲线代表蔗糖溶液;细胞放在0.5 mol/L的甘油溶液中,先出现质壁分离,再出现质壁分离复原,故b曲线代表甘油溶液。

35.关于下列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涉及的细胞器只有①②⑤

B.①③⑤上进行的反应一般都需要②提供能量

C.观察活细胞中的②常用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

D.①与③之间的转化能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

【解析】选A。由图可知①是高尔基体,②是线粒体,③是内质网,④是叶绿体,⑤是核糖体。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还需要线粒体供能,A选项错误。在生物体中物质合成的过程一般都需要能量,B选项正确。对线粒体染色常用的染液是健那绿,C选项正确。在内质网膜和高尔基体膜转化的过程中有膜的分离和融合,这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D选项正确。

36.如图中Ⅰ~Ⅲ说明了物质和离子通过细胞膜的转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所有图中均有主动运输

B.所有图中均有被动运输

C.图Ⅰ、Ⅱ和Ⅲ可表示自由扩散

D.图Ⅲ中细胞内ADP含量会增加

【解析】选D。图Ⅰ中物质透过膜时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协助是自由扩散,图Ⅲ则需载体协助,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可判定为主动运输,所以A、B、C均错误,D项正确。

37.如图所示,溶液X中含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红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蓝色染料。实验

开始时,两支漏斗中溶液液面的高度一样。10min后观察的结果是:溶液X液面上升,溶液Y液面下降;溶液X中只有绿色染料,溶液Y中含有红色和蓝色染料,溶液Z中含有绿色和蓝色染料。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Z的浓度最高

B.溶液Y的浓度最低

C.溶液Y中的溶质分子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X中

D.溶液X中的溶质分子不能够通过半透膜进入溶液Z中

【解析】选B。由溶液X液面上升,溶液Y液面下降可判断出浓度X>Z>Y。溶液X中只有绿色染料,表明Z中的溶剂进入了X,溶质没有进入X;溶液Y中含有红色和蓝色染料,表明Z中的蓝色染料进入了Y。

38.关于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B.卵细胞、神经细胞虽没有细胞周期,但化学成分都不断更新

C.蓝藻之所以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因为细胞内含有叶绿体

D.肺炎双球菌等原核细胞、酵母菌等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解析】选C。细胞核是DNA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线粒体和叶绿体中DNA复制、转录和翻译都能发生,而上述过程均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A正确。

卵细胞、神经细胞都是高度特化的细胞,不再分裂,没有细胞周期,但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化学成分均不断更新,B正确。蓝藻不含叶绿体,但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因此能进行光合作用,C错误。所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D正确。

39.如图所示,一分子的胰岛素原切去C肽(图中箭头表示切点)可转变成一分子的胰岛素(图中数字表示氨基酸序号)。下列分析正确的

是( )

A.胰岛素分子具有50个肽键,合成它的过程中共脱去50分子水

B.胰岛素分子含有一个游离的氨基和一个游离的羧基

C.沸水浴时肽键断裂导致胰岛素生物活性的丧失

D.理论上可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

【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看出,保留的肽链中含有51(30+21)个氨基酸,所以肽键的数目=51-2=49(个),故A错。胰岛素分子至少含有两个游离的氨基和两个游离的羧基,也可能含有更多的氨基和羧基(存在于R基),故B错。沸水浴时破坏的是胰岛素的空间结

构而不是肽键,故C错。因为合成一个胰岛素分子就要切去一段C肽,所以可以通过测定C肽的含量间接反映胰岛B细胞的分泌功能。

40.李斯特氏菌的致死食源性细菌会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其原因是该

菌的一种InIC蛋白可通过阻碍人类细胞中的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InIC蛋白和Tuba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B.该细菌和酵母菌一样,不具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C.如果某噬菌体侵染该细菌,则其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均由该细菌直接提供

D.该细菌能使人类细胞膜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解析】选D。据题意,InIC蛋白是细菌细胞的,细菌细胞内无内质网;Tuba蛋白是人类“细胞中”的,不需要内质网的加工,A错误。酵母菌是真核细胞,具核膜包被的细胞核,B错误。子代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都是在噬菌体遗传物质的控制下,利用细菌内的原料和场所合成的,而不是由细菌直接提供,C错误。“细胞膜变形”反映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正确。

41.如图是番茄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和氧分压的关系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B两处用于根代谢活动的酶不同

B.A→B段,ATP是限制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的主要原因

C.在B点以后,通过中耕松土可进一步促进对K+的吸收

D.氧分压为8时,AB曲线将演变为M2形态

【解析】选C。A处主要进行无氧呼吸,参与的酶是与无氧呼吸相关的酶;B处进行有氧呼吸,参与的酶是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因此A正确;A→B段,氧分压增加,细胞的有氧呼吸速度加快,ATP产生增多,细胞对K+吸收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而ATP增加从而促进根细胞对K+吸收速率,B正确。中耕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氧气的浓度,但是B 点以后,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矿质元素的吸收量不再增加,此时限制因素是细胞膜上载体的数量,C错误、D正确。

42.某同学在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时,观察到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中央液泡逐渐缩小,这说明( )

A.洋葱表皮细胞是活细胞

B.细胞液的溶质透出细胞

C.蔗糖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D.细胞壁收缩导致中央液泡失水

【解析】选A。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由于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又因为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所以可观察到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的中央液泡逐渐缩小。细胞膜和液泡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细胞液的溶质不能透出细胞。如果洋葱表皮细胞失活,原生质层失去选择透过性,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43.下列关于植物对离子选择吸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植物对离子选择吸收的特性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

B.根细胞膜上某种离子的载体的有无,决定对离子选择吸收的种类

C.根细胞膜上某种离子的载体的多少,影响对离子选择吸收的多少

D.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影响植物对离子吸收的选择性

【解析】选D。根细胞膜上某种离子的载体的多少,影响离子选择吸收。在一定范围内,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强度影响植物对离子吸收的速度,但与离子吸收的选择性无关。

44.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红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相同

B.线粒体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质基质

C.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因而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

D.将酶解法去除细胞壁后制备的原生质体置于蒸馏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胀破【解析】选A。人体内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海带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积累I-等溶质,使细胞液浓度增大,因而不会在海水中发生质壁分离。酶解法制备的原生质体去除了细胞壁,因而将其置于蒸馏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胀破。

45.实验研究发现Na+、K+均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人工质膜(如图)。但如果在人工质膜中插入缬氨霉素(由12个氨基酸构成的环状肽)后,可使K+的运输速率提高100000倍,但它不能有效提高Na+的运输速率。据此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缬氨霉素的作用类似于载体蛋白

B.载体蛋白能极大地提高运输速率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练习题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练 习题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计时双基练(七)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计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5分) 1.关于细胞膜和液泡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 B.细胞膜和液泡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C.细胞吸水或失水取决于细胞内外液体的浓度差 D.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解析细胞膜和液泡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以跨膜运输的方式通过细胞膜,其他小分子物质则不能通过,大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吞方式进入细胞膜,A项错误。 答案A 2.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中,某同学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实验试剂有滴加了红墨水的质量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蒸馏水等。如图是某同学根据光学显微镜所观察到的图像绘制而成的。下列对图和有关实验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图绘制正确,处于该状态的细胞依然保持活性 B.该图所示细胞一定正在发生质壁分离,1内液体为红色 C.除图中5以外,其他细胞成分均属于原生质层的范畴 D.若将该图所示细胞放于清水中,预测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解析本题以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为背景,考查细胞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分析能力。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线粒体、高尔基体等亚显微结构,A错误;该图所示细胞也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错误;原生质层仅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而细胞核不属于原生质层的范畴,C错误;红墨水未进入细胞质,说明该细胞依然保持活性,将其置于低渗溶液中将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D 正确。

生物细胞的物质转运方式

细胞膜对物质转运形式 (一)单纯扩散 单纯扩散是指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扩散量的多少,既取决于膜两侧该物质的浓度梯度(浓度差),也取决于膜对该物质通过的阻力或难易程度,即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浓度梯度大、通透性大,则扩散量就多;反之就少。由于细胞膜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因而仅有脂溶性强的物质(如O2 和CO2)才真正依靠单纯扩散通过细胞膜。 (二)易化扩散 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借助于细胞膜上的运载蛋白或通道蛋白的帮助,顺浓度梯度和(或)顺电位梯度(电位差)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过程,称为易化扩散。根据细胞膜蛋白质特性不同,易化扩散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 1.载体转运这是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载体是指膜上运载蛋白,它在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能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然后可能通过其本身构型的变化而将该物质运至膜的另一侧。某些小分子亲水性物质 如葡萄糖、氨基酸就是靠载体转运进出细胞的。载体转运的特点是:①特异性。即一种载体只转运某一种物质,如葡萄糖载体只转运葡萄糖而不能转运氨基酸。②饱和性。即载体转运物质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转运某一物质的载体已被充分利用时,转运量不再随转运物质的浓度增高而增加。③竞争性抑制。即当一种载体同时转运两种结构类似的物质时,一种物质浓度的增加,将会减弱对另一种物质的转运。 2.通道转运这是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通道是指通道蛋白,它像贯通细胞膜的一条管道,开放时,被转运的物质顺浓度梯度通过管道进行扩散;关闭时,该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当膜电位改变或膜受到某些化学物质的作用时,通道蛋白的构型可发生改变,于是出现通道的开放或关闭。由膜电位改变引起开或关的通道称为电压依从性通道;由化学物质引起开或关的通道称为化学依从性通道。通道对被转运的物质也具有一定的特异性,K+、Na+、Ca2+等都借助于专用通道即钾通道、钠通道、钙通道等进行顺浓度梯度转运。易化扩散和单纯扩散一样,物质转运过程所需能量主要来自浓度梯度所包含的势能转运的当时不需细胞另外供给能量,属于被动转运。 (三)主动转运 小分子物质在膜上泵蛋白的作用下,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耗能性跨膜转运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或泵转运。泵有多种,如钠-钾泵(简称钠泵)、钙泵、负离子泵、氢泵和碘泵等,其中最重要的和研究得最充分的是钠泵。钠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Na+-K+依赖式ATP酶,当细胞内Na+或细胞外K+增加时,钠泵就被激活,于是分解ATP,释放能量,并利用此能量逆浓度梯度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同时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从而形成和维持了细胞内外Na+、K+的不均匀分布和一定的浓度差。如静息状态时的神经和骨胳肌,其细胞内K+浓度约为细胞外的30 倍,细胞外Na+浓度约为细胞内的12 倍。此浓度差即是一种势能贮备,它对于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能力和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等都是非常必的。主动转运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转运形式。 (四)出胞与入胞 出胞与入胞是细胞膜对某些大分子物质或团块的耗能性转运过程。 1.出胞又称胞吐,是指物质由细胞排出的过程。如各种细胞的分泌活动,其分泌物大都在内质网形成,经高尔基复合体加工,形成分泌颗粒或分泌囊泡,渐渐向胞膜移动,贴靠以后膜融合并出现裂孔,于是将内容物一次性全部排空。 2.入胞又称内吞,是指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如进入的物质是固体,称为吞噬;进入的是液体,则称吞饮。入胞进行时,首先是细胞膜伸出伪足,将物质包围,然后发生膜的融合和断裂,异物进入细胞内。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习题精选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是指()。 A.细胞质和细胞壁分离 B.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 C.细胞质和液泡膜分离 D.细胞质和细胞膜分离 2.成熟区的外层细胞不断吸收水分到根内部的导管中去,水分由外向内逐层渗过各层细胞,从而导致各层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A.逐层降低 B.逐层升高 C.不变 D.取决于土壤液浓度 3.用0.3g/mL的蔗糖溶液浸泡下列细胞,可能发生质壁分离的是()。 A.根尖分生区细胞 B.根尖成熟区细胞 C.干燥的种子细胞 D.茎的形成层细胞 4.除哪项外,下列其余各项都可以通过质壁分离实验加以鉴定?() A.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 B.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递减 C.能进行渗透吸水 D.原生质层和细胞壁伸缩性大小 5.将n块(n>5)质量、体积相同并去皮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放在不同的质量浓度的蔗糖溶液中,15min后,测定马铃薯块茎的质量,并根据测定结果制成直角坐标图。在图4-1中,你认为能表示本实验结果的是()。 图4-1 6.将新鲜的苔藓植物叶片,放入其中加有少量红墨水的质量浓度为0.3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你会看到苔藓细胞的状态如图4-2所示。此时,部位①和②的颜色分别是()。 A.①无色、②绿色 B.①红色、②绿色 C.①红色、②无色 D.①红色、②红色 图4-2 7.酵母菌培养基中,常含有一定浓度的葡萄糖,但当葡萄糖浓度过高时,反而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原因是()。 A.失水影响其生活 B.碳源太丰富 C.改变了酵母菌的pH D.葡萄糖不是酵母菌的原料

8.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A.氧分子通过细胞壁 B.葡萄糖分子通过细胞膜 K通过原生质层 D.水分子通过原生质层 C. 9.将成熟的植物细胞放在溶液中能够成一个渗透系统,主要原因是()。 A.液泡膜内外溶液有浓度差 B.细胞内原生质层可看作一层选择透过性膜 C.细胞壁是全透性的 D.水分可以自由出入细胞 10.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内因是()。 A.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B.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C.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大,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 D.原生质层的伸缩性较小,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大 11.用蔗糖浸渍冬瓜,能使冬瓜变甜,这是因为()。 A.蔗糖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 B.蔗糖分子分解为葡萄糖分子进入细胞 C.蔗糖分子进入细胞间隙 D.细胞脱水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蔗糖分子进入细胞 12.若向日葵的某种细胞间隙的液体浓度为A,细胞浓浓度为B,细胞质基质的浓度为C,则当它因缺水而萎蔫时,三者之间的浓度关系为()。 A.A>B>C B.A>C>B C.B>C>A D.B>A>C 13.在干旱地区正常生长的一棵植物,从理论上推测,其体内哪一部位的细胞细胞液浓度最低()。 A.根毛区细胞 B.叶肉细胞 C.导管细胞 D.茎的皮层细胞 14.将已经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浸入清水中,其吸水力的变化应当是()。 A.由大到小 B.由小到大 C.吸水力不变 D.吸水力等于0 15.下表表示某一洋葱表皮细胞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发生变化的实验记录,该实 A.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测定细胞液浓度为0.25g/mL左右 C.验证原生质具有选择透过性 D.证实细胞是有生命的 16.根毛细胞的原生质层是指()。 A.细胞壁、细胞膜和液泡膜 B.细胞膜、细胞质和液泡膜 C.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D.细胞膜、原生质和液泡膜 17.下列有关生物膜概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细胞内组成具有膜结构的细胞器的膜 B.在细胞内所有细胞器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C.在细胞内特指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以及细胞膜 D.在细胞内组成细胞器的膜以及细胞膜、核膜的统称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第3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知识点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渗透作用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知识点二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巧记细胞吸水和失水的“一、二、三”

2.一个实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 3.辨析有关渗透作用的“三”个易错点 (1)渗透系统的溶液浓度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如质量分数为10%的葡萄糖溶液和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其质量浓度相等,但质量分数为10%的蔗糖溶液的渗透压小,故水分子可通过半透膜由10%蔗糖溶液向10%葡萄糖溶液移动。 (2)水分子双向移动,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较多。 (3)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 4.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 (1)自由扩散:高浓度→低浓度;不需载体蛋白;不需能量。 (2)协助扩散:高浓度→低浓度;需载体蛋白;不需能量。 (3)主动运输:低浓度→高浓度;需载体蛋白;需能量。 5.必记物质运输的三个“不一定” (1)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不一定都是跨膜运输,如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 (2)生物大分子不一定都是以胞吞、胞吐方式运输的,如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 (3)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并不一定就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也消耗能量。 6.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四个条件 (1)具有细胞壁,如动物细胞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2)具有大液泡,如根尖分生区细胞可以观察有丝分裂,但不能观察到质壁分离。 (3)必须是活细胞,无论质壁分离还是质壁分离复原,细胞都必须是活的。 (4)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能力方面: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积极主动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决方法: (1)介绍扩散现象,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现象,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解决方法:通过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播放相关的多媒体动画,讲清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给学生呈现P70图,提出下列讨论题: 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回答。 讲述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1.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进出细胞,这种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类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 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2)协助扩散 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总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异同。 2.主动运输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Na+、K+、Ca2+的吸收。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需要消耗能量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练习题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选择题 1.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之所以用已经成熟的洋葱表皮细胞作实验材料,是因为这样的细胞具有() A.伸缩性很小的细胞壁 B.功能完善的细胞膜 C.能够流动的细胞质 D.大而醒目的液泡 解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条件:植物细胞必须是活细胞;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必须有浓度差;植物细胞必须有大的液泡,最好细胞液中带有色素,这样便于观察。已经成熟的洋葱表皮细胞就能很好地满足这些条件。 答案:D 2.一个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它的吸水能力、液泡逐渐() A.减小、增大 B.增大、减小 C.不变、增大 D.等于0、减小 解析:一个正在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其液泡吸水,细胞液浓度逐渐降低,其吸水能力逐渐减小,液泡逐渐增大。 答案:A 3.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实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细胞膜、核膜等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B.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 C.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 D.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解析:生物膜都是主要由脂质、蛋白质构成,都具有选择透过性。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一些离子、小分子也可以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不能通过。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水分子进出细胞,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 答案:C 4.以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为材料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在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中能观察到紫色中央液泡逐渐缩小 B.滴加质量浓度为0.3 g·mL-1的蔗糖溶液比质量浓度为0.2 g·mL-1的蔗糖溶液引起细胞质壁分离所需时间短 C.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又复原,说明细胞保持活性 D.用高浓度的NaCl溶液代替蔗糖溶液不能引起细胞质壁分离 解析: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半透膜和其两侧溶液的浓度差,而且浓度差越大,渗透速度越快。高浓度的NaCl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能引起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 答案:D 5.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将装片中的材料浸润在质量分数为8%的HCl溶液中,然后再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解离液,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适当高于细胞液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能观察到细胞质壁分离及自动复原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有正常生理功能 解析: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操作和结果。实验过程中不需要对装片用质量分数为8%的HCl溶液处理,A项错。用适当高于细胞液浓度的KNO3溶液处理时,能观察到细胞发生质壁分离,而且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复原。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说明细胞因过度失水而死亡。 答案:C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 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能力目标:1、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对探究活动进行设计。 2、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情感目标:1、积极参与讨论,学会合作,踊跃发言,在交流中建立自信心。 2、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严密分析的习惯,在发现过程中提高思维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 (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2、教学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 价值的问题。 三、教学用具:课件(幻灯片)、导学案。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述法、启示法、演示法、自学讨论法。 六、教学程序: 引言: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物质的进进出出都要细胞的边界——细胞膜。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水分进出细胞的情况。首先我们来探究渗透现象。 第1课时 (一)、渗透现象 [问题探讨]:演示“渗透作用实验”——介绍实验装置,指导观察实验结果。 在屏幕上打出渗透现象示意图提问: ⑴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⑵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⑶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导学案中自主预习成果,并结合导学案内容对上述问题讨论总结。 教师评价并归纳讲述: ⑴半透膜的特性:水分子等小分子可以通过,蔗糖等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⑵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它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⑶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有浓度差。 ⑷原理:当溶液浓度S 1> S 2 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S 2 流向S 1 ;当溶液浓度S 1 < S 2时,水分子就通过半透膜由S 1 流向S 2 ;当溶液浓度S 1 =S 2 时,则处于动态平 衡。 ⑸渗透作用的结果:水分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进行双向扩散。从宏观观察,水分是 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直到达到动态平衡。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请同学们回忆细胞膜制备的实验。 分析“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验现象。 在屏幕上打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示意图。 2、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 ⑴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等有机物能够透过细胞膜吗? ⑵红细胞的细胞膜是不是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 ⑶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低时,红细胞一定会由于吸水而涨破吗? ⑷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什么条件? 3、学生小组代表展示导学案中自主预习成果,并结合导学案内容对上述问题讨论总结。 4、教师归纳讲述 ⑴动物细胞的吸水: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的失水: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的浓度。 动物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等于细胞的浓度。 ⑵动物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总结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开课教师:蔡文春开课级别:县级 开课时间:2017-12-8 开课班级:高一(4)班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3节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图表数据的解读。本节课在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机制,体现生命物质性观点,强调了生命活动具有的物质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体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教材先介绍了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不同方式,之后又简单介绍了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完整呈现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并通过图形、文字结合的方式,将微观问题宏观呈现、抽象问题具体呈现,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提供给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使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呈现、梳理和提升知识。本节教材有较多的图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表转换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本节课主动运输方式需要能量,这能量来自哪里为后续课程《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三章和本章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明白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通过细胞膜模型的建构过程,学生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因此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知识贮备。本班学生中等生较多,对生物有钻研的偏少,因此对主动运输的特点及意义以及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和转换能力及探究能力偏弱,需要利用本节课加强训练。 教学策略: 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学生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建构出来,是本节课设计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动画和实验数据等,采用提问、设计问题串、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接近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 本人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本节课题,引发学生兴趣,继而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的简单复习,让知识复现,为理解本节内容做铺垫。通过扩散的概念将生命现象引入到对生命的物质本质的讨论,然后引入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两组实验数据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式的异同。怎样让学生理解难以肉眼看见的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①木材(或竹捆)从河的上游随水漂到下游;②船装白糖(或食盐、化肥)从河的上游漂到下游(不开发动机);③船装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运城中学冯建宇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的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介绍的是以水和无机盐的跨膜运输为例,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中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通过这项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环节得到一定的体验和感悟,从而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一定的基础。本节课既与前面学习过的组成细胞的分子和细胞的基本结构等内容相联系,同是又为即将学习的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奠定了基础,因此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及发生条件; ②说出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与失水; ③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④概述水的跨膜运输方向与水浓度的关系。 (2)、能力目标 ①尝试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②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②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①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②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难点: ①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②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4、课时安排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2课时完成,为了适应教学实际,我把渗透作用、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及“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作为第一课时,探究实验方案的实施及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作为第二课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做过或见过这样的实验:泡在盐水中的萝卜条会软缩,泡在清水中的萝卜条会更加硬挺。学生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做菜馅时加入一些盐,蔬菜中的水分会大量渗出;对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现象等,这些生活经验对学习本节内容都有帮助。而本节内容需要学生从微观水平上理解细胞吸水、失水的过程,理解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内容本身较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重点: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难点:主动运输 二、学习活动 (一)、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内容。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大分子物质的通过方式: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下面的物质分别是通过何种方式进出细胞的?请归类,并在相应的位置画出其跨膜运输的示意图。 氧气,二氧化碳,甘油,氮气,苯,维生素D,性激素,乙醇,葡萄糖,钾离子,碘,氯离子 (1)自由扩散(2)协助扩散(3)主动运输。

探究活动二:探究影响细胞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因素 (一)下表为自由扩散实验的数据,请分析数据,绘出物质运输的速率与浓度关系的坐标曲线。 结论:物质的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差成_____关系, 自由扩散过程受________影响。 (二)下表为协助扩散实验的数据,请分析数据,绘出物质运输的速率与浓度关系的坐标曲线。 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物质的运输速率 与物质浓度成____关系,协助扩散过程中物 质运输速率受________________限制。 (三)下表为胡萝卜在不同氧分压情况下从KNO 3溶液中吸收K +与 NO 3— 的数据,请根据数据绘出K +与 NO 3— 吸收速率与氧分压的坐标曲线。 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物质的运输速率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探究活动三:按照表格归纳出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小组合作填写。 运输方式 概念 运输方向(浓度梯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需要能量 举例 影响 因素 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浓度差(mmol/L ) 5 10 15 20 25 30 运输速度(离子/秒) 2.4 4.7 7.3 9.5 12.2 14.4 浓度差(mmol/L ) 1.5 3 4.5 6 7.5 9 运输速度(离子/秒) 8 15 24 30 31 31 氧分压 0 2 4 6 8 10 K + 20 25 40 41 42 42 NO 3— 30 35 40 50 52 52 氧分压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理学

医学基础知识重要考点: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生理学生理学属于医学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内容,中公卫生人才招聘考试网帮助大家梳理知识-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是一种简单的物理扩散,即脂溶性高和分子量小的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运动。扩散的方向和速度取决于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和膜对该物质的通透性。脂溶性高、分子量小的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脂质双层,如O2、CO2、N2、乙醇、尿素和水分子等。扩散的最终结果是该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消失。 例题: 人体内O2、CO2、N2、水和甘油等进出细胞膜是通过 A.单纯扩散 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 D.入胞 E.出胞 正确答案:A

2.经载体和通道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带电离子和水溶性分子的跨膜转运需要由膜蛋白的介导来完成。其中经载体和通道膜蛋白介导的易化扩散属于被动转运,转运过程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是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①经载体易化扩散指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等许多重要的营养物质借助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 ②经通道易化扩散指溶液中的Na+、Cl-、Ca2+、K+等带电离子,借助通道蛋白的介导,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扩散。通道对离子的导通表现出的开放与关闭两种状态,受膜电位、化学信号和机械刺激等调控,因此,离子通道又分为电压门控通道(细胞膜Na+、K+、Ca2+通道)、化学门控通道(终板膜ACh受体离子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听毛细胞离子通道)。 氨基酸跨膜转运进入一般细胞的形式为 A.单纯扩散 B.通道转运 C.泵转运 D.载体转运 E.入胞 正确答案:D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渗透作用现象的观察,阐明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推导渗透作用的概念;说出水分子跨膜运输的特点;举例说明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由“问题探讨”入手,从“扩散”迁移到“渗透”,理解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感受科学的严谨性;设计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 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动物细胞膜和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解决方法:(1)通过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渗透现象。归纳总结渗透作用的概念、条件、原理、结果,指出半透膜的特性。(2)通过分析水分进出红细胞的状况,总结出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3)通过相关探究实验的设计,理解植物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教学难点】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进行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 解决方法:(1)通过名人名言使学生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现象深入思考,提出相关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活动讨论确定有价值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渗透作用的相关flash动画、大宝SOD蜜广告视频、红细胞在显微镜下吸水与失水的实拍视频 【教学方法】学生观察、讨论、合作探究与教师讲述和启发引导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前分组:4人一组。 创设情境激趣,诱发探究心理: 视频播放:大宝SOD蜜广告。 过渡:看完广告后,大家有没有买大宝的冲动?SOD是什么呢?我利用百度搜索了一下,网络告诉我(投影展示): 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是一种源于生命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人体不断地补充SOD具有抗衰老的特殊效果。 大宝SOD 蜜,内含丰富的SOD 活性物质,并加入人参、黄芪等天然植物的有效成分,它极易被皮肤吸收,并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能不断地对皮肤补充SOD 活性物,并能有效地防止角质层水分的散失。经常使用大宝SOD蜜,能延缓皮肤衰老,快速渗透,深入滋润,全家适用,四季皆宜。令您皮肤白皙,容颜娇美,青春永驻。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练习题(供参考)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选择题 1.(2012·泉州高一期末)如图表示一个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由图分析可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依靠() A.自由扩散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D.渗透作用 【解析】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存在差异,即存在浓度差,该浓度差的维持依靠主动运输。 【答案】 B 2.(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期末)关于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细胞内释放的能量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只有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蜜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①和②有关 【解析】图中①代表主动运输,②表示协助扩散,②过程需要载体,不消耗ATP;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大分子物质以胞吞或胞吐的方式通过膜;蜜饯腌制时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 【答案】 B 3.下图表示植物细胞正常生活过程中的细胞膜对物质的运输。物质运输的方向如箭头所示,黑点的数量表示物质的浓度,则该物质可能是() A.甘油B.叶绿素 C.花青素D.Na+ 【解析】此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由细胞内向细胞外,需要载体蛋白,而且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甘油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叶绿素、花青素分别是存在于叶绿体、液泡中的色素,不在细胞间转运。Na+可由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且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 D 4.(2012·浙江高考)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是() A.CO2B.O2 C.K+D.Na+ 【解析】可通过肝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关系作出判断,K+逆浓度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部,其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答案】 C 5.(2013·青岛高一检测)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如胃蛋白酶原)的出胞方式是() A.胞吐B.自由扩散 C.协助扩散D.主动运输 【解析】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以及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对于生物大分子物质,则不能以跨膜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只能以胞吞和胞吐的形式进出细胞。 【答案】 A 6.下图是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某矿质离子示意图。据图判断,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 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D.被动运输 【解析】本题考查了物质的运输方式。根据图中信息:需要载体,消耗能量以及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即可判定该离子跨膜进入根毛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答案】 C 7.下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某物质浓度变化与该物质进入细胞膜内速度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和方式 知识点

第7讲物质跨膜运输实例和方式 一、细胞失水和吸水的方式:渗透作用 1、渗透作用概念: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称为渗透作用。 2、必备条件 ①具有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3、概念辨析

二、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原理 ①: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 ②:浓度差:细胞质与外界溶液(人: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 2、现象 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③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水分进出动态平衡 注:细胞内外浓度差(物质的量浓度差) 三、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 四、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分析及应用 1、原理 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③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得多。 2、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流程 略

3、结果与分析 (1)质壁分离 现象:液泡体积(变小);液泡颜色(变深);细胞大小基本不变 内因:原生质层收缩性大于细胞壁。 条件、外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植物渗透失水,体积缩小。 ⑵质壁分离复原 现象:液泡体积(变大);液泡颜色(变浅),细胞大小基本不变。 条件、外因:当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会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4、易错警示 略 5、判断细胞是否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时的规律 (1).从细胞角度分析: ①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才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2).从溶液角度分析: ①在溶质可穿膜的溶液中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 ②在溶质不能穿膜的溶液中细胞只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不能自动复原。 ③在高浓度溶液中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但会因过度失水而死亡不再复原。 6、质壁分离实验的拓展应用 略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案 A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三、情感目标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反映了细胞膜的功能,这是在细胞膜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引入 观察与思考 演示实验:向一杯清水中加入某种棕色液体,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扩散是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现象。通过扩散,整杯清水中都有了棕色物质分子的存在。) 我们怎样判断出这是什么物质呢? (可以闻出这是醋的味道。说明醋分子除了在水中扩散,还进入了我们的肺泡,进入我们的嗅觉细胞。) 那么这些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人体细胞的?会遇到什么障碍吗? 回顾旧知识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 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脂质与蛋白质可以(运动),故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生物学基本的观点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就是:物质怎样进行跨膜运输来出入细胞? 学生阅读观察并思考讨论“问题探讨”,学生回答。 提示 1.从图上可以看出,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2.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脂双层,但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推测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够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 3.通过观察此图还可联想并提出,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等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70页、71页内容)思考: 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 2.什么是主动运输,被动运输? 3.被动运输的特点和种类。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和回答进行讲解) 一、被动运输 (一)自由扩散 生答师讲 能够通过脂双层膜的物质中,我们已知水进入细胞的方式是渗透作用,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也都是以这种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入细胞膜的,把这种方式叫做自由扩散。 学生总结自由扩散特点。 生答师讲 自由扩散中,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运输。物质运输的动力是浓度差。以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通常是一些小分子物质,气体或是脂溶性物质。 思考 不能通过脂双层膜,但细胞又需要的物质,比如葡萄糖怎样进入细胞? 生答师讲 实验表明,葡萄糖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某种蛋白质,葡萄糖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该实验说明什么? 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说明葡萄糖可以借助载体通过脂双层。 (二)协助扩散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都是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浓度差是运输动力,均属于被动运输。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

高考生物真题章节汇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高考生物真题章节汇编: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1.[2018·全国卷Ⅱ]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 B.固醇类激素进入靶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C.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属于被动运输 D.护肤品中的甘油进入皮肤细胞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答案C 解析巨噬细胞摄入病原体的过程属于胞吞,不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固醇类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靶细胞,属于被动运输,B错误;神经细胞内的Na+浓度比细胞膜外低,受刺激时,产生的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被动运输,C正确;甘油是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属于被动运输,D错误。 2.[2018·全国卷Ⅰ]下列有关植物根系吸收利用营养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酸性土壤中,小麦可吸收利用土壤中的N2和NO-3 B.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 C.土壤微生物降解植物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可被根系吸收 D.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因根系水分外流引起“烧苗”现象 答案A 解析植物根细胞从土壤中能吸收无机盐,但无机盐需以离子形式存在,所以N2不能被直接吸收利用,A错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农田适时松土能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为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农田适时松土有利于农作物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土壤中微生物可以分解植物秸秆中的有机物,产生无机盐离子,从而可以被根系吸收,C正确;给玉米施肥过多时,会使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大于根系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植物细胞失水,导致植物因失水而萎蔫,引起“烧苗”现象,D正确。 3.[2018·北京高考]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保证了细胞内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下列物质中,以(自由)扩散方式通过细胞膜的是() A.Na+B.二氧化碳 C.RNA D.胰岛素 答案B 解析以自由扩散方式跨膜运输的物质有O2、CO2、H2O和脂溶性物质等,B正确。] 4.[2018·海南高考]将水稻幼苗培养在含MgSO4的培养液中,一段时间后,发现营养液中Mg2+和SO2-4的含量下降,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Mg2+通过自由扩散进入根细胞 B.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根吸收 C.根吸收的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 D.降低温度会影响水稻根系对Mg2+的吸收 答案A 解析Mg2+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根细胞,A错误;MgSO4必须溶解在水中呈现离子形式,才能被根吸收,B正确;Mg2+可以参与叶绿素的形成,C正确;降低温度会影响膜的流动性和酶的活性,则对Mg2+的吸收也会造成影响,D正确。

细胞跨膜运输实例的教案

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教案 授课内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授课班级:高一某班 教师:XXX 授课时间:20**年*月*日 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 1、学情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在上一章中他们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细胞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第三章对细胞膜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但同时也会存在一些不科学的前科学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情境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转变他们的错误观点。 学生可能存在的前科学概念如:动物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同植物细胞的完全一样。 2教学内容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性的实验即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并比较其与动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异同。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定的自主性,能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进一步探究来实现对知识点的学习。 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如下图:

(2)本节课的生物学概念 半透膜:指水分子、一些离子及部分小分子物质可以自由通过,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 原生质层细胞膜与液胞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复原:细胞在与自身浓度不同的溶液中表现出的细胞膜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称为质壁分离;在质壁分离的细胞中滴加比细胞所处环境底的溶液后细胞膜与细胞壁恢复原来形状的过程称为质壁复原。 3、学习动机的唤起和保持 实验前展示课件,帮助学生回忆第三章细胞膜的知识。让学生回答所给的问题,从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学生分成小组学习,争对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主动参与学习,做到人人动手、动脑的分工合作。 实验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落实课程标准 本节课要实现高中生物学课程内容标准是: 第四章:“物质的跨膜运输” 5、教学目标 同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达到以下的目标: (1)知识目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