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
- 格式:docx
- 大小:37.37 KB
- 文档页数:1
我国生物农药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本文介绍了我国取得农药登记的生物农药分类及应用情况,分析当前我国生物农药在应用和推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生物农药类型应用存在问题建议生物农药是利用生物资源开发的农药。
按其来源可分为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抗生素和生物化学农药。
我国每年需使用化学农药约25万吨,过度使用化学农药导致环境污染、农作物及制成品农药残留、作物病虫害抗性等诸多问题,而生物农药因其具有毒性低、选择性强、高效低残留、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特点,起到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作用,被称之为绿色农药、生态农药。
一、我国生物农药类型及其应用1.植物源农药植物中可分离出多种具有杀虫作用的有效成分。
萜烯类、生物碱类等物质起抑制昆虫取食和生长发育作用。
萜烯类存在于楝树,从川楝、印楝种核中分离出印楝素对多种昆虫有较强的拒食作用,应用于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等,被列为无公害农业生产的指定农药品种。
生物碱是通常存在于植物体或者动物体中的一类具有碱性的含氮有机化合物,我国目前已有苦参碱、氧化苦参碱、藜芦碱、百部碱、烟碱等取得农药登记用于防治蚜虫、菜青虫、斑潜蝇、矢尖蚧等。
除虫菊素提取自菊科菊属除虫菊亚属植物的花中,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开发应用,现已发现6种有效成分能起到触杀作用,主要加工成喷射剂、气雾剂、蚊香用于防治蚊、蝇、蜚蠊等卫生害虫。
19世纪中叶我国已用鱼藤根制作杀虫剂,从中提取的鱼藤酮是一种强接触杀虫剂兼具有胃毒作用,残效期短,基本无残留,对作物安全,登记用于防治蚜虫、小菜蛾等。
植物中的生物碱、糖苷、各种酚类、香豆精素、特种蛋白质具有杀菌或抗菌活性。
大蒜素在植物病害防治中最先得到应用,1958年科学家发现其同系物乙基大蒜素具有杀菌作用,现已制成乳油、可湿性粉剂防治枯萎病、稻瘟病等。
我国已经取得登记的植物源杀菌剂还有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儿茶素、混合脂肪酸、小檗碱、氨基寡糖素、低聚糖素、几丁聚糖、葡聚烯糖超敏蛋白、苦参碱等。
植物源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摘要】植物源农药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种农药类型,具有天然、环保、低残留等优势。
本文首先介绍了植物源农药的定义及分类,探讨了其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同时指出了提高植物源农药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性。
最后强调了植物源农药对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呼吁加强植物源农药研发,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源农药的发展将是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方向,并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关键词:植物源农药、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分类、优势、作用、应用、环境、人类健康、发展方向、效率、安全性、推动、研发、生产、可持续发展。
1. 引言1.1 植物源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植物源农药具有天然、无毒、无害、高效等特点,对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造成的影响较小。
相比化学合成农药,植物源农药更安全,更环保,更符合现代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植物源农药的研发和生产具有较低的成本,可以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植物源农药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益。
植物源农药还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和抗药性较强的优势,可以有效防治各类农业病虫草害问题。
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植物源农药的应用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植物源农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加强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将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2. 正文2.1 植物源农药的定义及分类植物源农药是指从植物提取得到的农药,主要成分为植物提取物或植物精油。
根据来源和制备方法的不同,植物源农药主要可以分为植物提取类、植物精油类和植物发酵类三大类别。
1. 植物提取类农药:这类农药是从植物的根、茎、叶、果实等部位提取得到的活性成分,如菊花、茶叶、丁香等。
常见的植物提取类农药有绿豆叶提取液、植物硼酸提取液等。
2. 植物精油类农药:这类农药是通过蒸馏或榨取植物花、叶、根、果等处的精油,如薄荷油、橙油、茶树油等。
我国农作物种植面积广阔,种植作物种类多样,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常常受到多种病虫草害的危害。
化学农药因其适用范围广、作用效果迅速、使用方便等被广泛用于防治各类病虫草害,但使用化学农药也容易造成人畜中毒、杀害有益生物等,同时由于化学农药的滥用使得部分害虫、致病菌和杂草的抗药性增强,导致防治难度加大。
相比于化学农药,以真菌、细菌和病毒等生物活体或其代谢产物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农药对生物和环境更加友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农药迅速发展,行业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生物农药可分为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经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查询,截至2022年12月31日,我国在有效登记状态的农药登记产品为45172个,其中生物农药产品2159个 (未包括农用抗生素和天敌),占全部农药总数的4.78%,占比非常低。
在生物农药中,微生物农药是研究热点之一。
在《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中规定,微生物农药是指以天然的或经基因修饰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活体为有效成分的农药,按用途可分为微生物杀虫剂、微生物杀菌剂和微生物除草剂等。
该类农药具有有效成分来源广泛、选择性强、对人畜毒性低等优点。
经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查询,截至2016年12月31日,我国已登记微生物农药有效成分42个,到2022年12月31日,已达56种,可见微生物农药呈逐年增长趋势。
我国的微生物农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快速发展的阶段,生防微生物不断增多,各种新型微生物农药也不断涌现。
已有研究对微生物农药常见剂型种类及特点、产品质量、安全性评价和使用技术相关标准、助剂研发、管理现状、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但尚缺乏典型微生物农药在防治重大病虫害方面应用情况的综述报道。
鉴于此,本文梳理了我国近几年一些原创的、新型的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在生防菌株筛选、产品创制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微生物农药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旨在为行业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参考。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摘要:植物源农药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源农药以其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来源广、成本低等多种优点,成为近年来农药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关键词: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进展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选择性高、有害物质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农药相混配等优点, 倍受全世界农药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已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烯类、酮类和番茄枝内酯类,此外还有木脂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羟酸酯类,如除虫菊酯等。
1。
1 生物碱类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薜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拒食和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等。
1。
2 萜烯类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源农药中含量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其中精油的大部分组成为萜烯类化合物.目前从植物源农药中发现的萜烯类主要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单萜类主要有柏科植物砂地柏叶精油中的有效杀虫成分松油烯— 4 —醇,它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熏杀作用。
倍半萜类有马桑科植物马桑中所含的羟基马桑毒素 B;卫矛科植物中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主要有各种β-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型多醇酯;苦皮藤根皮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有近 20 个α—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拒食、胃毒、内吸作用和影响试虫的产卵、孵化等生殖行为消灭害虫。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大戟科大戟属、巴豆属及瑞香科植物中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另外还有闹羊花中主要杀虫有效成分闹羊花素—Ⅲ。
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中国生物防治学报一、研究背景植物寄生线虫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
随着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线虫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寻求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物防治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我国在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研究进展1. 天敌微生物筛选与应用研究发现,许多微生物对植物寄生线虫具有拮抗作用。
我国科研人员从土壤中筛选出了一批对线虫具有高致病力的微生物菌株,如淡紫拟青霉、厚壁孢子轮枝菌等。
这些微生物通过产生代谢产物、竞争营养和空间、寄生等方式,有效抑制线虫的生长和繁殖。
2. 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应用植物源农药具有环境友好、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
我国研究人员从植物中提取出了一系列具有杀线虫活性的成分,如生物碱、黄酮、酚类等。
将这些成分应用于农业生产,可有效降低线虫对作物的侵害。
3. 生物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生物信息素是生物体分泌的一种信息传递物质,可用于引诱、驱避或干扰线虫的行为。
我国科研团队成功解析了线虫信息素的化学结构,并研发出了一系列生物信息素产品。
这些产品在田间应用,可有效降低线虫对作物的侵害。
4. 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三、展望1. 生物学基础研究不足,对线虫与天敌微生物、植物之间的互作机制尚不明确;2. 生物防治产品研发和应用水平有待提高,部分产品效果不稳定、成本较高;3. 农户对生物防治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较低,推广难度较大。
为进一步推进植物寄生线虫生物防治研究,我国应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生物防治产品的研发水平,促进生物防治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同时,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户对生物防治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为我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四、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1. 微生物菌剂创新研发在微生物菌剂方面,我国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发酵工艺和配方,以提高菌剂的效果和稳定性。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对有益微生物进行改造,增强其在线虫防治中的作用。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植物源农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不同植物源农药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效果,为有机农业的病虫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材料1. 害虫:茶尺蠖、茶小绿叶蝉2. 植物源农药:5%鱼藤酮乳油、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0.2%苦皮藤乳油、0.3%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7.5%鱼藤酮乳油3. 仪器设备:喷雾器、量筒、电子天平、培养皿、显微镜等4. 试验地:有机茶园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将实验地划分为若干小区,每个小区种植相同数量的茶树。
2. 害虫处理:在茶尺蠖低龄幼虫和茶小绿叶蝉高峰期,对每个小区进行不同植物源农药的喷施处理。
3. 数据收集:喷施处理后,每隔1、3、7、10天调查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5%鱼藤酮乳油对茶尺蠖的防治效果:喷施5%鱼藤酮乳油800倍液,茶尺蠖的虫口减退率在喷施后1、3、7、10天分别为85%、90%、95%、100%。
2. 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喷施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减退率在喷施后1、3、7、10天分别为80%、85%、90%、95%。
3. 其他植物源农药的防治效果:0.2%苦皮藤乳油、0.3%苦参碱水剂、0.3%印楝素乳油、7.5%鱼藤酮乳油对茶尺蠖和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其中0.3%印楝素乳油600倍液对茶小绿叶蝉的持效性最好,药后7天防效达100%。
五、结论1. 植物源农药在农业害虫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 5%鱼藤酮乳油和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对茶尺蠖和茶小绿叶蝉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 0.3%印楝素乳油对茶小绿叶蝉的持效性较好。
4. 植物源农药在有机茶园害虫防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六、建议1. 进一步研究植物源农药的复配作用,提高防治效果。
2. 探究植物源农药在防治其他农业害虫中的应用效果。
植物源农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植物源农药是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活性成分加工而成的生物制剂,用于防治植物病虫害等且可降解于自然界,一般不会残留在农产品中,也不会污染环境,高效、低毒害、低残留是其突出特点,已成为农户的首要选择。
现阶段已成熟应用于市场的药物种类主要有黄酮类、菊酯类、蒽醌类、萜烯类、生物碱类等,可靶向于目标物质,且对非靶向物质具有安全无残留、不产生抗体等特异性特点,且不会对环境产生破坏,广泛受到农业领域的认可。
1植物源农药的发现及现状20世纪初期,有机化学发展迅速,化学农药迅速崛起,逐步占据农药市场的主导地位。
而随着有机杀虫剂(如菊酯类药物)的產生和使用,有机磷以及有机氯农药的推出,化学农药逐渐显示出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到20世纪后期,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带来一系列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农药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量的问题,并开始研究对环境友好的化学农药。
植物源农药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重点研究对象。
我国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天然的优势。
目前,人们已经在植物资源中发现并提取了很多可以杀虫、除草甚至杀菌抗病毒的天然活性物质,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合成植物源杀虫剂、除草剂以及杀菌剂抗病毒剂等植物源农药。
这些农药由于其生物副作用小、残留少、危害少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经济价值,已成为无公害农产品优先选用的农药品种。
2植物源农药的种类及数量植物源农药现在主要分为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除草剂、植物源杀菌剂和植物源抗病毒剂四种。
据报道,全世界已有6300余种植物被发现具有控制甚至杀害生物的功效,其中具有杀虫活性有2400种,杀线虫活性的有108种,引起昆虫不育的有4种,调节昆虫生长发育的有31种,对昆虫具有拒食活性的有384种,忌避活性的有279种,引诱活性的有28种,具有杀螨活性的有39种,杀软体动物活性的有8种,杀鼠活性的有109种;抗真菌的94种,抗细菌的11种,抗病毒的17种。
3植物源农药的应用示例植物源农药对茶树害虫——小绿叶蝉和茶尺蠖的防治:当小绿叶蝉发生时,选用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当茶尺蠖发生时,选用7.5%鱼藤酮乳油800倍液,均可取得良好药效;当这两种害虫同时发生时,选用7.5%鱼藤酮乳油800倍、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800倍液、0.2%苦皮藤乳油1500倍液等均能起到控制作用。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文献综述姓名邯郸学院2009级生物科学系生物科学专业前言:我国现有人口已达13亿,并且每年以1 700万的速度增长,而耕地面积却逐渐减少。
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满足对粮食增长的要求,将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药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发展高效农业如果没有现代化的植物保护措施,农作物的保收增产将无法实现。
化学农药在使农业生产受益的同时,也呈现出种种弊端,最为关注的是农药残留、害虫对农药的抗性和害虫再猖獗问题以及农药对人类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恶果。
植物是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天然宝库,它在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特别是长期与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许多具有特殊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类黄酮、萜烯类、酚类、甾体、独特的氨基酸和多糖等,数目可超过40万种,其中大多数具有杀虫活性。
植物源杀虫剂就是一类利用从植物中提取的活性成分而制成的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无污染、选择性高、不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等优点,符合农药从传统的有机化学物质向环境和谐农药或生物合理性农药转化的趋势。
目前,对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和开发是当前新型农药创新的热点[1]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在药物发展的早期阶段,利用天然产物防治作物病虫草害几乎是唯一选择。
从天然物质中开发药物和农药已经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例如,三大植物性杀虫剂(除虫菊、鱼藤和烟草)已经被使用了数百年,但由于早期天然产物的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随着提取及分离分析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一系列先进的结构鉴定手段的广泛采用,天然产物的研究开发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时至今日,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体内分离、鉴定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仍然是获得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手段。
各种分离手段如层析法(薄层层析、气象层析和高效液相层析等),电泳、凝胶过滤等方法的采用和包括X射线晶体学在内的仪器分析方法用于确定天然产物的化学结构、绝对构型和构象,使分离鉴定天然产物的研究工作能够迅速、准确地完成,微量复杂结构成分也因使用先进的鉴定手段而得以成为有价值的先导化合物[2]我国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有些植物体内含有的某些成分可以用来杀虫,我们把这些植物称之为杀虫植物,而把这些植物的根茎花、果实、种子等进行提炼加工而制成的杀虫制剂称为植物杀虫剂。
我国植物源农药商品化应用现状及产业发展建议1 主要植物源农药品种的商品化 第一个商业化的植物源杀虫剂出现在17世纪,烟草中的尼古丁被发现并开发上市,用以防治豆象虫。
19世纪上半叶,除虫菊素和鱼藤酮也先后从经验利用迈入研究应用阶段,并商品化。
很早人们就利用精细研磨的除虫菊花粉来防治虱子和跳蚤等寄生虫。
除虫菊素的主要成分为天然除虫菊酯,是从除虫菊植株中提取的有机酸和醇酮形成的酯类化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除虫菊素Ⅰ和Ⅱ是主要的杀虫活性成分。
1828年,除虫菊酯类农药首先在美国上市。
1848年,Oxley最先报道了从毛鱼藤(Paraderris elliptica (Wall.) Adema)的根部提取出杀虫活性物质鱼藤酮,自此鱼藤酮作为杀虫、杀螨剂和鱼毒剂开始在亚洲和南美洲使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分离纯化得到鱼藤酮化合物,并确定其分子式和结构式。
上述植物源杀虫剂一直沿用至今。
二战后高效化学农药蓬勃发展,一跃成为控制农业害虫的主要手段。
植物源杀虫剂的应用与研发一度陷入低谷。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农药的弊端逐渐暴露。
化学农药滥用所造成的生态问题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农药这把“双刃剑”。
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有机合成农药的“3R”问题凸显,农药残留(Residue)、害虫的再猖獗(Resurgence)与抗性(Resistance)问题促使人们着手发掘环境友好型农药,于是人们又重把目光投向古老的植物源领域。
植物源农药的有效成分多为植物在进化中产生具有保护作用的次生代谢物质,这些物质往往可以抵抗其他生物的侵害。
自然界中具有杀虫或杀菌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如萜烯类、生物碱、类黄酮、甾体、独特口/张正炜1,郗厚诚2,常文程1,黄璐璐1,陈秀1,3(1.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3.上海市农药检定所)的氨基酸和多糖等。
而这些物质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较低,并且易降解,不会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持久性影响,安全性较高。
植物源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植物源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利用研究随着全球农业的发展,农药的使用量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传统的化学合成农药不仅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还对人类健康产生了潜在的威胁。
因此,寻找一种环境友好、高效、安全的农药成为了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植物源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利用研究逐渐受到了广泛关注。
植物源生物农药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杀虫、杀菌或除草作用的活性物质。
相比于化学合成农药,植物源生物农药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环境友好。
植物源生物农药在环境中降解速度较快,不会在土壤中积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
二是安全性高。
植物源生物农药对人畜无毒副作用小,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威胁。
三是具有广谱性。
植物源生物农药可以同时对多种害虫或病原体起到作用,减少了农民的使用成本。
植物源生物农药的开发与利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从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质,二是对活性物质进行改良和优化。
从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质是植物源生物农药研究的第一步。
目前,已经有许多植物被发现具有杀虫、杀菌或除草作用。
例如,茶树叶中的茶酚类物质具有杀虫作用,金鸡纳树的树皮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杀菌作用,苦参中的黄酮类物质具有除草作用。
通过对这些植物进行提取和分离,可以得到具有农药活性的物质。
然而,由于植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往往较低,提取过程中的损失较大,因此需要对活性物质进行改良和优化。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手段来合成活性物质的类似物。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活性物质的稳定性和活性,同时减少对植物资源的依赖。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来提高植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与活性物质合成相关的基因导入到植物体内,从而提高植物中活性物质的含量。
除了从植物中提取活性物质,还可以利用植物本身的抗虫、抗菌或抗草性来开发植物源生物农药。
这种方法被称为植物保护剂。
通过研究植物的抗虫、抗菌或抗草性机制,可以开发出具有农药活性的植物品种。
21世纪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各行各业,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了时代主题。
近些年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天然、无污染的观念深入到了各个领域,深入推进污染防治已迫在眉睫。
在农业领域,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使得人们更加青睐环保型农药。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
其中,植物源农药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植物源资源、活性成分的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
此外,在农药剂型上,研究者也将目光投向了新剂型微囊悬浮剂的合成和改良开发等方向。
微囊悬浮剂是一种高效率的环保剂型,国内外已经有大量工作对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将微囊悬浮剂新剂型运用到植物源农药上,能够实现两者的协同,开发出高效的环保型新型农药。
因此,本文拟对这些年关于植物源农药微囊悬浮剂的研究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旨在促进植物源农药微囊悬浮剂的产业化,推动农业的长足发展。
1微囊悬浮剂概述微囊悬浮剂是一种利用各种高分子材料将农药活性物质包裹起来的微小囊状制剂,用来包裹的成囊材料称为壁材,而被包裹起来的活性物质称为芯材[2]。
相比于国外,中国对于微囊悬浮剂的研究起步较晚。
经过努力,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在中国农药信息网上登记的微囊悬浮剂产品已超过200种[3]。
尽管微囊悬浮剂与其他农药剂型相比,生产成本及生产技术要求较高,但微囊悬浮剂因具有保护有效成分不分解、提高农药持效期、对环境污染较小的优点而备受研究者青睐。
1.1制备方法微囊悬浮剂的制备方法有几百种,目前在农药领域运用较多的有原位聚合法、复凝聚法、界面聚合法、喷雾干燥法等[4]。
此外,纳米技术这种新的制备方法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原位聚合法属于化学法,是指两种及以上的水溶性物质通过聚合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高分子壁材。
它要求壁材能溶于水,而反应后的产物不得溶于水中。
常洋辉等利用原位聚合法以十四烷为芯材,脲醛树脂为壁材,促进了相变材料微胶囊的成核结晶,从而提高了壁材的热稳定性[5]。
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随着化学农药广泛的使用,靶标生物的抗药性逐渐增强,对其控制越来越难,使得近几年的化学农药毒性更强、浓度更高,导致整个农业生态系统已经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而这些化学农药的开发难度和开发成本也很大, 同时化学农药毒性大、残留量高, 长期使用会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生物农药得以迅速发展,并获得独立的知识产权,成为创制新农药的重要途径。
开发安全性高、残留量低、无公害、生物活性高、选择性强的生物农药成为当今农药发展的趋势和迫切需要。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物农药将有较大发展,它将成为今后农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并逐渐成为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生物农药指用来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和转基因产物, 并制成商品的生物源制剂。
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的区别在于它们通常是控制而不是消灭病虫,具有延迟的作用,更具有选择性。
生物农药具备以下优点:第一,活性高, 选择性强,对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第二,不易产生抗药性;第三,高效,低残留,无污染,常常能迅速分解,不破坏生态环境;第四,种类繁多,研发、利用途径多;第五, 作为病虫综合防治项目 IPMP 的一个组成部分,作用机理不同于常规农药,不影响作物产量。
因此,生物农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生物农药的研究进展据“发展中国家生物农药国际研讨会”上的专家们介绍,目前全世界投入化学农药的总投资平均每年 280亿美元,但生物农药的投资只有 3.8亿美元,只占总额的 4%, 在中美洲生物农药只占地区农药市场的 2-3%,亚洲和拉美的生物农药的生产能力也很弱,但是鉴于世界各国消费者对于无害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生物农药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天地。
在拉美,目前在使用生物农药方面领先的国家有古巴、哥伦比亚和巴西等。
世界上生物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有墨西哥、美国和加拿大,三国的生物农药使用量占世界总量的 44%。
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
我国植物源农药是指使用来自植物源的有机农药制剂进行农药控制。
它不仅有更强的防治作用,而且易于生产,且环境污染低。
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农药具有特定的作用成分,特定的性质,且低毒,无残留性,可以更好、更有效地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害虫等有害生物。
随着市场对环保农药的需求不断增加,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植物源农药研究的发展,植物源农药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目前,在我国植物源农药的分类和作用方面有大量丰富的研究,对重要作物病虫害的控制也有了较好的效果。
其中,植物生物农药在杀虫、抑菌、抗草及功能农药等领域的应用,有显著的成果,用来防治一些病虫害和害虫已被建议为一种补充农药措施。
研究资料表明,部分植物源农药能够有效控制常见植物病虫害,发挥出Kill both昆虫防治常见病虫害的良好作用。
然而,我国在植物源农药研发方面仍存在一定困难。
首先,植物源农药研究在小麦条锈病和水稻稻瘟病等植物病害防控方面尤其薄弱,且相关研究工作仍尚不够深入和充分。
其次,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生产仍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诸如制剂的成本低、稳定性低、生产工艺困难等,这也阻碍了植物源农药行业的发展。
此外,植物源农药也受到市场立法的影响。
因此,建立有效的市场立法机制和规范有助于植物源农药的发展。
最后,借助国家技术推广与科普宣传,提高农户对植物源农药的认知,发挥其必要的说服作用,以鼓励农户更多使用植物源农药。
综上所述,我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
迫切需要突破现有的技术瓶颈,加快植物源农药技术的创新,解决植物源农药行业得到市场认可的重要问题,确保植物源农药有效防治植物病虫害和害虫。
同时,应采取措施强化市场立法的执行,借助技术推广与宣传等工作,打造深受农户欢迎的农药类型。
以上是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的综述。
国内植物源农药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如技术问题、市场管理及技术推广等。
为了促进植物源农药行业的健康发展,应采取以下发展措施:一是要深入探索植物源农药的新成分,优化配方,提高稳定性和抗药性。
二是要加强植物源农药的生产工艺,确保其制剂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良好的环境治理性能。
三是要完善规范市场立法,加强质量控制,以确保植物源农药安全有效、使用可控。
四是加强宣传技术推广,提高农户对植物源农药的认知,以鼓励农户更多使用植物源农药。
五是开展吸收使用境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植物源农药技术创新,推动其新技术应用,加快行业发展步伐。
总之,这是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及发展策略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