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xx大学文学学院

目录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

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 (2) (一)教学内容改革 (2)

(二)教学方法改革 (2)

(三)考核方式改革 (4)

(四)教学模式改革 (5)

(五)师资队伍建设 (6)

(六)教材建设 (6)

(七)教学大纲 (6)

四、实施计划 (13)

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13)

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文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实施大学语文课程,制定一套科学合 理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和考核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一份大学语文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 和人文素养。具体包括: 1. 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准确、流畅地运用汉语进行 书面表达; 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通过阅读、分析和评价文 学作品,提升思维深度和广度; 3.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和人文情怀,增 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包括文学经典、现代文学、修辞学、写 作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 1. 文学经典:通过选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红楼梦》、《西游记》

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 现代文学:通过选读当代文学作品,如鲁迅、茅盾、巴金等作家 的代表作,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增强对当代文学 的认识和理解; 3. 修辞学:通过讲授修辞学知识,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学生了解文学语言的艺术特点,提升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4. 写作技巧:通过讲授写作技巧,如议论文、说明文、小品文等文 体的写作方法,使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提升文字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具体包括: 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互动式教学:通过讨论、辩论、小组活动等形式,营造轻松活跃 的课堂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体验。 四、考核评价 大学语文课程的考核评价应注重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价,具体包括: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课程标准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它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标准。 一、课程目标 《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维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具体目标包括: 1. 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基本功。包括语音语调、词汇理解与运用、句法结构和篇章组织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诗词歌赋的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和文学的理解更深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散文、小说等文体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和写作素养。 二、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 语言文字基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提供基础。

2. 文学名篇鉴赏。选取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培养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品味。 3. 阅读理解与批判性思维。选取各类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理解与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 写作训练。通过各种写作形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 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课程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具体方法包括: 1. 教师讲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 学生阅读和讨论。鼓励学生独立阅读和分析文本,通过小组讨论 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能力。 3. 写作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通过写作实践来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的教学资源,提供 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四、评价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应注重综合评价和能力评价,以考察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评价方式包括:

大学语文教学实施细则

大学语文教学实施 细则

大学语文(高职)课程教学实施细则 授课教师:郭建昌 第一部分课程总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一门面向高等院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修基础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示能力。作为一门非中文专业公共必修基础课,《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适应科学技术对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进行文理渗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示能力和与专业相适应的应用写作能力,用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来陶冶她们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她们的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觉悟。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 《大学语文》本书属于文史哲方面的文学类课程,常言道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在语文教学上能够适当与哲学、历史学等相关课程衔接,同时大学语文的教育意义主要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那么思想政治道德也能够参与其中,综上,几门课程能够很好地共同搭建一个学习平台,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能够综合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学习形式,以《大学语

文》教材为文学作品蓝本,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经过对作品经典性的讲解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启迪、道德熏陶、文学修养、审美陶冶、写作借鉴等多方面的综合效应。同时,本门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素质的主要课程之一。 第二部分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建议 一、教材 主教材名称:《大学语文》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主编:吕艺 二、本课程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7个章节,54学时,讲课学时为54学时。具体分配见附表。 附表:

三、教学中原则上是对中小学已学文学知识加以一番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个系统、粗略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朝、各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学生将学过的作家(流派)从宏观上加以审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渠道、自由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 四、教学方法、教学环节设计 教学方法:亲授法 教学环节设计:课程导入→文本解析→课程小结→知识拓展→作业布置→完成授课 五、课程考核方案 课程考核形式:闭卷 考核时间:学期末(具体时间待定) 课程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教学内容

试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试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文章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现存的不足出发,从课程设置的地位、课程的定位、教材的选用、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大学语文被称为高校基础公共课,是受众最多的课程之一。但是从现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来看并不使人乐观,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这门课程还未明定为公共必修课,多数学校仍将其列为选修课,在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投人明显不足,使其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大学语文已被公认为“文科生不屑学,理科生不爱学,老师难教学”的一门课。笔者根据自己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几点看法。 一、提高认识,确保其公共基础课的地位 为什么要开设大学语文?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就将大学语文定性为素质教育课程,随着

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重视。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相当不稳固,在目前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系列中,仅有“大学生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大学语文不在其列。至今还有高校未开设这门课。不少高校都将大学语文当作一门选修课看待。虽然有的高校将其作为必修课在部分理工类专业开设,但并未普及到所有的理工类专业,即使在同一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开与不开,也很不稳定,教学时数的安排也很随意,多数学校都是开设一学期。这样的状况使多数高校忽略了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究其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和国家教委指定的必要课时作为政策保障,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的“尚方宝剑”,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不断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压缩,有的甚至干脆取消,这样一来,大学语文就成了最脆弱的公共课程。 笔者在历年的毕业生论文指导中,发现多数学生不会写文章,网络语言比比皆是,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更不用说篇章结构了。还有些毕业生在接受单位应聘时不善于表达,说话逻辑性不强,不会写简单的公文,应聘时缺乏应具备的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大同大学文学学院

目录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1) 三、我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 (2) (一)教学内容改革 (2) (二)教学方法改革 (2) (三)考核方式改革 (4) (四)教学模式改革 (5) (五)师资队伍建设 (6) (六)教材建设 (6) (七)教学大纲 (6) 四、实施计划 (13) 五、《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 (13)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的精神和教育部《关于转发〈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的通知》(教高司函[2007]38号)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母语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离不开母语。同时母语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播民族文化的最重要的媒介,是记录和保存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学好《大学语文》,一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可以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审美文化素养;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风骨。 二、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大学都很重视对学生进行本国语的教育。因为母语是学习的主要工具,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有深厚的本国语的根基。我国老一辈的自然科学家如茅以升、竺可桢、华罗庚、苏步青、钱学森等,他们不仅自然科学方面的学术造诣极深,而且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也非常广博。他们扎实的母语基础,深厚的文学功底,优美的语言文字,使自然科学得到了最广泛的传播。 相形之下,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由于强调专业性,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母语运用能力和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 在当今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背景下,语文教育已经向着多元化、信 息化和开放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面,也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如何在面对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下,推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形势与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和 形式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比如,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如何将学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和效益,以及如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趋势等。 而当前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的一个较大的挑战就是,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 受到学生的普遍不重视。学生们往往认为,语文课程对于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太大的帮助,所以不太愿意花费大量精力来学习语文。这也可能导致一些学生在接受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学习兴趣不高、功效不佳等问题。 二、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高校在进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改革方面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下面我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 建立创新教育理念 当前大学语文教育亟需创新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创新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目标。具体而言,需要加强学生知识的实用性,注重知识结构的重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探索课程教学模式

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需要探索更加灵活、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需要 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主动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真正的效果。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巧,面对各种课堂情况,能够妥善处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三、具体实施的措施 以下是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系列具体措施: 1. 打造话题化语文教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该向话题化语文教育方向发展,既可挑战学生自己的思维,又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现实问题,让语文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成为创新性思维的载体。 2. 开展多形式的语文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除传统的讲授方式外,还可以开展语文作文比赛、主题演讲、 辩论赛、语文影视创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扩展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3. 推行多元化评价体系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应该向多元化评价体系方向发展,不仅仅要注重学生的语文 知识运用和语言能力的提升,更要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四、结语

基于文化自信背景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基于文化自信背景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随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文化自信成为了当下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文化自信指的是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是指以强大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觉自信,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坚定文化自信心,加强文化自觉,弘扬中华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程的改革也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那么,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如何探讨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呢?本文将基于文化自信的背景,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相关问题。 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需要在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作为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也要注重对先进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使学生们能够在学习语文课程的过程中,接触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增强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接纳能力。 基于文化自信的背景,大学语文课程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和创新。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古典文学的解读和理解,而在当下这个时代,学生们更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语文教育,需要注重实践和创新,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和富有趣味性。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与当下社会热点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基于文化自信的背景,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需要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语文课程不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事情,而是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在语文课程改革中,应该鼓励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合作,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语文知识。 基于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需要注重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平衡,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实践和创新,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以及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语文课程更加贴近时代需求,更加符合文化自信的时代精神。【2000字】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书

大学语文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书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学校教学工作将以“规范、质量、特色”为核心抓手,在总结“综合督导”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管理、提升效能,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绿色指标的学业质量评价为目标,以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为关键,加强教学工作的管理与指导,抓常规养习惯、抓教学、抓素质保质量。 不断提高语文课程的实施水平;积极组织、指导教师依据课程标准研读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提升语教学的质量和品位;努力推动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为语文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工作措施 (一)推进课程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继续组织组内教师对《上海市初中语文学科基本要求》《中小学基于学科标准的命题测试框架》等进行专题研讨,根据教研组、备课组围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集中开展深入研讨,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途径。深入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加深教师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为即将到来的新的课标和教材的施行做好理论准备。 (二)创新教研方式,提升学科教研品质。 1、立足课堂,专业成长。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本学期教研组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学习区级视频直播课,教研组每位教师必须听课,积极参与评课,扎扎实实开展教学研讨,继续开展听、说、评、讲等教研活动;各备课组本学期按照备课组计划

表的安排,探讨语文阅读课、写作课、名著导读课、综合实践活动课、专题学习课的教法、学法和评课标准。 2、利用网络,强化交流。 利用网络教研的形式充分发挥全体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凝聚语文教研的集体智慧,营造浓厚的语文教研的氛围。集体备课是上年度我们语文组的优良传统,不能流于形式。本学期要进一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首先备课组长思想上要重视,措施要到位,其它老师要紧密配合,讲究求真务实,对各种课型都要进行研讨,采取“分块备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注重反思”的总体思路思路。让教师沿着“备课——评议——修改——反思”这一互联互动的螺旋式的渐进过程,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促进教师间的互动式交流和教师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积极争取学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注与指导,争取更多的走出去的机会,加强交流,扩大视野。 3、以本为本,有序推进。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强调要重视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体例,有步骤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单元教学为“点”,以读写实践为“链”,精讲“教读课”,指导“自读课”,重视能力培养,不断提高语文积累和素质。总体上采取先慢后快、重点篇目慢非重点篇目快的原则,有变化有侧重地实施教学。初三毕业班严格按备课组制定的一轮复习计划执行,集中大家智慧,发挥集体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完成复习冲刺。 在作文教学上,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能借鉴手中配套的写作资料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克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形成作文教学的系列性。每一篇作文都认真批改,详细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线上教学实施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线上教学实施方案 语文学科线上教学方案1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中,我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了新学期的工作中来。本着求创新,求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的目的,根据学校20xx年教学方案来制定我的个人教学方案。 一、加强学习 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湛的专业水平,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新课程实验改革。为不被时代所淘汰,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一个学期的基础之上,要利用业余的时间进一步学习有关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知识及最新的教育理念。尝试着把学习渗透在工作的点点滴滴,融合到备课和讲课上来。把学习使终放在第一位,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才会有不断的创新,才会不断的发展,我将继续不懈地努力,刻苦专研,成为新型教师,适应时代发展 二、向科研教师型转变 1.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做到“放”“活”“趣”“新”“实”。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打算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入手,让学生们乐学、勤学、会学。我要养成每天记日记的习惯,注意总结经验,在课堂常规训练上有自己的特色。 2.扎实做好新课改的每一项工作。在比较准确地掌握了上一册教材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仍将毫不松懈地用好新教材,深入学习新课标。

新学期开始,我把“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在教学中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学期末将上交一份有价值的论文,同时会以年组研究课的形式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本学期我还会十分重视成长记录袋的使用,使其发挥应有作用。主要表现在:扩充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定期专人负责装袋、定期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家长参与,保持教育一致性。 3.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我将报着学习提高的态度积极参加六年制一年的校内“讲评推优”课、校内首届“教师基本功大赛”、“师徒结队验收课”、“校内评估课”等教研活动。在向别人学习的同时使自己的业务水平有所提高。 4.教案的编写是作为教师必做的一项工作。但如何使教案的编写更具科学性、实用性,我将尝试着冲破传统备课的清规戒律,编写实用、新颖、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教案。 5.根据学校这一学期对写字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打算在写字上要下大功夫,首先注重自身写字水平的指导,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写字指导,注意学生对汉字基本笔画、基本结构的把握,增强学生“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意识,使具备基本的写字技能和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 三、“备”、“改”、“批”、“辅”、“查”是教师的常规工作,每一项都十分重要 在备好课,上好课的同时还不要忘记对希望生的辅导工作,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用爱心去帮助每一个希望生,最重要的是有成效,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 一、语文课程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是当今每位大学生的义务教育课程,它既是知识学习的重要一环,又与学生的思想灵魂有着深厚的联系。大学语文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建立正确思想、增长知识,从而促进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人。另外,语文课程也能让学生拥有能力去理解、分析不同文章,从而激发他们思考、审视和运用文学知识创造新的文体。 因此,大学里的语文课程更应该从丰富的内容来增强学生的思想文化能力,让他们真正明白学习的意义并对个人的发展有实际的感知。 二、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 1、注重教材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具体就是教材和课时安排上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年龄水平,关心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发展,要有历史感、社会感。教材内容上要结合读书创作、文学创作、选读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今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很好地表现出来,体现中华优秀文明的魅力。 2、注重教学方法 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教育除了要注重教材内容外,还应在教学方法上发挥重要作用,

应把吸收、记忆和深刻理解揉合在一起,尤其是要做到把思辨课程和动手实践、多媒体技术等表达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多以活动形式指导学生,让大家多操练学习中不同水平的文本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文言和汉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经常参加文艺活动,以提升学习效果。 3、加强课堂实践练习 大学语文课的思政建设,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反映现实社会的文学创作实践,把小说、诗歌、剧本等文学形式的练习融入课堂练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流行的文学技巧,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挖掘学生的突出特长,结合现实,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思考社会发展、把握时代和社会对他们的期许,从而形成文化情操和民族觉悟,这样,才能把社会中的反映内容融入文学视野,实现文学思政的有机结合。 三、课外活动的作用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还应重视课外活动,将课外活动天顺接到课内学习,让学生发现真实世界、加深对真实体验、了解真实社会的突出需求。由此,他们可以从实践中把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增强升学考试应试能力,以及社会参与意识和行为能力。比如在探讨文化现象或社会现象时,可以采取开展参观、实地考察、被访谈、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文化思政的理解,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的思政建设应该注重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堂实践练习和各种课外活动,形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思想文化能力,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论文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探讨论文 大学语文课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对高职学生语文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边缘化处境及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并不容乐观:很多高职院校未将大学语文课确定为公共必修课,即使开设也存在着课时不足、教师转岗、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等一系列问题;大部分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词汇贫乏、句式单一、语句不通,学生大都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偏少,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不足,人文知识底蕴不足,文化意识淡薄。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文化精神的给养。因此,加强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改革十分迫切。实质上,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兴办与发展的进程中,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改革的步伐似乎从未间断过,因此,就原有基础而言,高职大学语文课现阶段应处于“再建设阶段”。所谓“大学语文课程再建设”,是指在已有的改革和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宏观上,建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微观上,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网络平台建设、师资建设、考核评价方法改革等方面,全方位、系统化、具体化的建设。2009年,原教育部张尧学司长提出“两个系统”理论,即针对高职学生,要注重“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和“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也就是主张建立基础理论课系统和实践课系统,这个主张针对高职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起到了及时纠偏的作用,对大学语文教学也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更多的高职教育工作者真正认识到:“高职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高职院校首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然后使其具有适应就业需要的专业技能,再是促进其能够可持续发展,提高终身学习能力。”教育部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的和意义做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高职院校作为全日制高校,是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类院校,毋庸置疑,应该秉承这样的根本原则。如何发挥好育人的根本作用,从实际出发、真正落到实处的课程再建设是每个从教者的根本任务。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改革的主要问题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改革和建设与高职专业课的改革和建设相比相对迟缓,成效也不够显著,甚至许多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里没有设置大学语文课,其原因在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要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课程设置需强调“实用”与“够用”,而高职学生都是普高或职高毕业,已经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被认为已经具备了“够用”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再开设大学语文课则是“不够实用”而“挤占”了专业课学时的。这种看似合理的观点,成为高职不设语文课的理论依据,造成语文课程的缺失。很多院校选择只开设《应用写作》《沟通与表达》等等其他与语文相关又看似更为实用的课程,大批语文老师不得不转而去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摘要】基于OBE理念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 实践,贯彻学以致用,明晰学习成果、明确就业导向,重视学习过程,激活评价模式四个思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以预期学习成果为主线,以教师与学生的第一次课的课程预期学习成果认知为起点,以学生学 习成果的存档为终点。实施过程以就业和职业发展为导向,服务职教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OBE理念;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肖发琼,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 基金资助:天府新区通用航空职业学院校级课题“基于OBE理念 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天府新区通用航 空职业学院为例”(项目编号:PC2021-07).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是构建高职大学语文课程 体系的发展需要,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育大国工匠、彰显职 业教育领域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我国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广泛应用,而专门应用于高职大学语文领域的改革 实践尚可深研。本研究专注于OBE理念指导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 教学方法改革,聚焦高职不同于其他学段的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模式,从问题着眼,进而提出主要思路,构想实施举措。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模式困境 OBE理念是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育改革理念,为高职 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思路,针对又务实地帮助解决“以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模式”创新困境,指导以专升本和就业为导向 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主要解决三大问题。 第一、产出导向不明确问题。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缺 乏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是单纯跟着教师的讲课、复习、考试”的 模式,运用OBE理念指导下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步骤,明确学以致用、 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以保证学习产出。 第二、过程性学习实施困难,评价模式凝滞问题。在过去的高职 大学语文课程实施中,教师通常是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实际是不注重过程性学习的问题。项目拟探索重视过程性学习,让学生切实完成学习成果,获得自主思 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课程实施不成体系,职业导向不明确问题。传统高职大学 语文课程存在教法、学法随着篇目走,跟着普遍本科“大学语文”教 法走,每篇每一种讲法,实质上又都基本是灌输式讲授,需要一个成 体系的、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做指引,基于OBE理念的高职大学 语文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即为这个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思路。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主要思路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以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追求,以成果导向教育核心理念为基础,改 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缺乏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是单纯跟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设置方案 (一)总体思路 汉语是汉民族的母语,在当今的社会文化中具有维系民族认同、弘扬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因此,提升汉语素养与能力,是关乎民族振兴的大事。大学生XX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与建设者,在专业学习的同时继续接受汉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与锻塑,是尤为重要、且十分必要的。为此,大学语文课程首先着眼于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通过“经典美文”的欣赏与体味实现母语能力的提升;其次着眼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通过“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实现文化修养的提高;最后着眼于健全人格的塑造,通过理性思辨的思维引导实现确立正确审美标准与价值观念的目的。总之,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放置在人文涵养的习得之中,在润物无声中培养时代新人、合格建设者。 (二)课程目标 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多学科交叉浸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较高的理性分析能力、审美能力和较广阔的文化视野,为学生精神发展和专业学习奠定人文基础。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以文学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及优秀传统熏陶、感染学生。以知识学习为基础,以能力培养和人格发展为目标,发掘教材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当代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普世价值和时代观念,健全人格精神。 第二,在感受、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阅读理解古今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培养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悟性,形成健康、高雅的审美心理和情趣。 第三,切实提高学生实际的语文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解读现代文字材料的能力,筛选信息、辨别正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口头与书面的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新与创造精神。 (三)课程设置方案 大学语文课程面向全校文(文学院各专业除外)、理、工、农、医等各类专业的27个学院开设。课程为2学分、40课时,其中理论学习1.5学分/24学时,实践学习0.5学分/16学时。课程设置方案具体见表3。

大文科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大文科下的大学语文课程建设 一、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内涵:通识启蒙教育与母语审美教育 通过汉语经典传承民族之魂,正是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使命。从此意义上讲,该课程也与童蒙教育一样,具有启蒙性质,有别者唯有对象而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懵懂稚嫩的小学生面临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用通俗易懂的人文经典涵养其品格,恰逢其时;而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大学生则面临各种纷至沓来的诱惑,如何把持自己不被西化的狂潮淹没,尤须开设一批大文科通识课程强势介入高等教育环节,对其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启蒙。这既可以调节大学生的思维习惯、文明素质单一西化的倾向,又可以让他们真正恢复民族自信心,为未来的民族复兴做好最生动坚实的心理铺垫。作为通识启蒙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它只有坚持大文科教育理念,以文史哲一体化的语文经典为基础、以文化传承为方向,真正成为一门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高校必修再启蒙通识课程,其存在价值才会不言自明。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这个昔日曾被妖魔化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掀起了汉语学习的一股股热潮,很多地方还建立了孔子学院。他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汉语"听说读写",试图更深地认识"中国速度",体味汉字这种神秘的象形文字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文化传播从来都是双向的交流活动,为了向世界科学地传播民族文化,帮助世界对中

华民族建立真实、立体、丰富的知见,我们必须盘点家底、自我认知。无论是自我认知,还是帮助世界建立真实的中国形象,都不能停留于机械的转介说明阶段。活的文化与文字、文学的持久的美密切相关。汉字"法天象地"的创造历程让我们感受到神奇的宇宙大美,让我们领略到华夏先人的智慧之美。每一个汉字都是一本书,一个世界,一座文化的宝库,一个审美的舞台,是一个衔接宇宙先天与人类后天的脐带。从汉字,到汉语言、汉文学、汉文化,这是一个美的链条。只有民族的母语审美能力成熟了,提高了,民族语言文字背后蕴含的文化之美,也即是民族化的美的创造才能征服世界,才能真正的走向世界。只有充分民族的,才是充分世界的。在十七世纪德国四分五裂的时代,民族作家席勒正是出于德国文化启蒙和统一的紧迫要求,才写下了《审美教育书简》这本小册子,希望德国人能从独特的民族审美中重拾自信,最终实现民族振兴。五四时代的蔡元培先生甚至提出以"美育代替德育"。蔡先生的提法当然有待商榷,不过以审美教育代替功利教育,以汉文化之美熏陶学生,指引他们,在高度的物质文化条件下过一种艺术化的人生,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其实也只有深入到这个层面去解读、传播华夏文化,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如何以母语审美教育来自我认知、建立真实的中国形象,杭州师范大学的何二元副教授做了大量的工作,他的自编教材就体现了这一思想,以文史哲一体化的"母语审美教育"代替单纯的"语文教育",通过提高审美能力来强化语文训练,在感受汉文学与文化之美的过程中感受汉语之美。这与当年站在新文化的立场上提出的"文学的国语"(审美的国语)的设想是

浅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浅论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职高专院校成为了越来越多学生选择的就 读选择。与传统的大学相比,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 尤其是在语文课程方面。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高专院校 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背景与现状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必修的重要课程之一。由于学生的基 础差异较大,以及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限制,传统的语文课程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也难以满足社会对学生语文能力的需求。 语文课程的改革也受到了传统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有必要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全面的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改革方向与内容 1. 提高课程实用性 传统的大学语文课程往往以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为主,学生对于实际应用的语文能 力培养不足。改革后的语文课程应该更加注重语言实用能力的培养,包括写作能力、口头 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事例配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实 现语文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2. 引入多元化教学资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资源的获取途径也变得更加多元化。改革后的语文课程应该引 入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包括网络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多媒体教学等,以丰富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开设在线作文、课外阅读、诗 歌鉴赏等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3. 强化实践与应用 改革后的语文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组织语言实践活动、文学创作比赛、辩论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与社会实际结合,开展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 活中,提高语文素养。 4. 创新评价体系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理念和构建大学课程 体系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 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课程思政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效地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并进行教学顶层设计。从思政课程到课程 思政是高校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最大限度发挥课堂教学育人“主渠道” 作用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抓手。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逐步发展,语文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在全国 高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融入教学之中,实现全方位育人。目前在人才培 养过程中,依然将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重点教育,忽略了学生的思政教育,因此 需要加强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而大学语文课程是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基 础课程,将其融入思政教育内容,不仅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质教育,还能够 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理念教学,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1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缺乏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将长期影响学生的思想 政治教育,在实现“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理念上,没有将思政 教育与专业课程融合到一起,存在教师对思政教学传授减少,学生对思政教育的 重视度降低,从而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在各门学科中充分利用起来。在大学语 文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需要对教师教学进行充分改革,不仅在教学理念、教学 内容、教学方法等有较大的变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引导,学校 需要做出全方位改革,在语文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价值 观和世界观,同时结合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知识,培养出综合素质型人才。 在语文课程中需要慢慢渗透思政教育,这样能够让学生慢慢理解思政教育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规划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规划 大学语文是面向我校本科各专业(中文专业除外)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中的一个站点,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对于人才的文化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等多项重任。大学语文课程应明确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建设。 一、现状分析 (一)教师队伍现状 大学语文教研室现有教师7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5人,在职攻读并已取得硕士学位者4人。大学语文教师敬业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科研水平比较高。这些教师中,有的曾公派到韩国讲学,有的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教师。据统计,近几年大学语文老师编教材3部,在核心期刊及一般高校学报上发表论文60余篇,参加研究各类课题4项。此外,还多次主持或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在演讲、辩论、征文、诗歌朗诵等大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学历、职称结构合理,教学水平较高、教学研究过硬,可以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特长。 (二)学生现状 大学语文教学对象是我校本科各专业(中文专业除外)的学生,语文基础比较弱,整体素质一般。尤其近年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大学生人文素质欠缺,主要表现在: 1(理想信念淡化。许多大学生没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缺乏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

2(民族精神流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科技发展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巨大贡献知之甚少,许多学生没有读 1 过四大古典名著,有些学生甚至连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不知道,而对于西方文化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追捧。 3(人格心理不健全。传统的美丑、善恶、雅俗的定义以及道德标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发生了错位。在校园里,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行为不文明,生活品位低下;追求个性自由,纪律观念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缺乏修养;对事物的美丑、善恶缺乏分辨力。 4(人文基础常识缺乏。长期以来,我国中学阶段实行的是应试教育,高中阶段就开始分科,阻碍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又存在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导致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合理。正如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所说的: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学,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与学术基础不宽;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扎实的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不少学生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浅薄,连最基础的文学常识、最基本的艺术欣赏能力都不具备;有的大学生写论文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 大学时期是增长知识、全面提高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阶段,也是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阶段。大学应为学生在精神上成人提供真正有效的营养。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大学语文教学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二、建设目标 (一)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根本宗旨。通过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提升其精神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其精神世界,提升语文

“教学做”运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经典案例-文档资料

“教学做”运用于《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经典案例 根据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下文简称我院)“十二·五”发展 规划的精神和教学工作会议的要求,结合《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实 际情况,我们制订的教研室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计划中,就把教学改 革课程建设作为关键,从我院发展定位和高职教育目标出发,从生源 实际状况和知识基础出发,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 手段和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 是在《大学语文》中如何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践与探索方面, 我们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读、写、演、展、集”五个步骤激发了 高职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现将我们在实践与探索中的最新成 果综述如下。 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坚持以“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为 标准 教育部2006 年16 号文明确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单纯的“教”师, 而是“导”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在做中学”为重点,以掌握听说读写的经验和能力为目标,融“教学做” 为一体,强化对学 生能力的培养。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在做上 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先生拿做来教,乃是 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 教,学也不成为学。”正是因为“教学做一体化设计”的重要性,所

以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教学做一体化设计” 为标准。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思 路 因为“创新能力”是最关键、最难培养的一种能力,所以我们着 力研究探索一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想象力与创新力并重的教改思路:人文与科学并不矛盾,想象力与创新力更是同胞兄弟。循着 这种思路,我们就能在《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做” 一体化设计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的教学设计全部都是以“任务驱动、能力培养”为主轴。在教学全过程中,要以若干个具体任务为 中心,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介绍和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为“任务驱动”就是 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 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动手实践能力,树立了探索创新精神。而在“能力培养”方面,我们着重培养学生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交流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正 是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最难培养的一种能力,所以 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思路。 三、“读、写、演、展、集”五个步骤彻底点燃了高职生学习 《大学语文》的热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