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5
九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一)历史注意事项:1.全卷满分60分,答题时间为6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题2分,计24分。
每道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 古埃及君王的王名通常被赋予“我的主人与太阳神”“太阳神属于我”“我的主人是太阳神”等含义。
这反映了古埃及()A. 宣扬神话故事B. 法老具有无限权力C. 商品经济发达D. 用神权来强化王权【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的主人与太阳神”“太阳神属于我”“我的主人是太阳神”可知,古埃及君王的王名通常被解释为和神相关的含义,用神权来强化王权,是为了维护王权的最高统治权威,D项正确;题干材料重在反映古埃及君王利用神权强化王权,不是宣扬神话故事,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强调法老具有无限的权力,排除B项;题干信息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C项。
故选D项。
2. 某校九年级历史课堂上提到“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君主专制制度”等内容。
据此判断这节课主题是()A. 古代埃及B. 古代两河流域C. 古代希腊D. 古代罗马【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美索不达米亚”“古巴比伦”“君主专制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两河”是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两河流域中下游的统一,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加强中央集权,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B项正确;古代埃及在尼罗河流域,排除A项;古代希腊、古代罗马在地中海沿岸,排除CD项。
故选B项。
3. 下表为世界上主要的农业文明类型及其发源地。
这反映了农业起源()农业文明类发源地型西亚、北非小麦文明中国稻米文明等美洲玉米文明A. 具有多元性特点B. 都发生在大河流域C. 由地理环境决定D. 齐头并进,相互交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西亚、北非”“中国”“美洲”“小麦文明”“稻米文明等”“玉米文明”等结合所学可知,不同地区的文明有不同的特色,说明文明具有多样性,A项正确;美洲农业并不是在大河流域,排除B项;地理环境只是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项;齐头并进的说法太绝对,不同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不一样的,排除D项。
陕西省西安中学高2025届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 C C B A C A B C D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 B B C B D B A C D二、材料解析题(共4题,21题14分,22题12分,23题12分,24题12分,共50分)21.【答案】(14分)(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市民阶层文化需求的扩大;文学世俗化、平民化趋势的加强;商人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有所提高;等等。
(5分,任答三点即可)(2)信息:阿寄身为徐家仆人,经商致富后却将财富还给徐家;商人施复和吕玉检到巨额财物后归还给失主,这些行为体现了儒家的“仁”“义”等思想,说明儒家思想的世俗化趋势。
冯少卿作为传统儒士,打破门户之见,将女儿嫁给商人蒋生;程宰、程寀“世代业儒”,但却弃儒从商,最终成为徽州巨商,这些现象体现了社会对商业及商人价值的认同,说明商品经济的繁荣冲击了明代“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结构,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三言二拍”中商人追求金钱、酒色的欲望得到充分肯定,说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物质生活的富足促使人性得到解放,但过度的私欲膨胀也会导致悲惨的结局,如商人阿寄心存善念,最后积累了巨额财富,而商人王禄却纵欲而亡。
(9分)22.【答案】(12分)参考标准要点:(1)分类与价值史料1、5、6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档案与文书,是最原始、可靠、权威性的记录,史料价值最高。
可用于研究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研究李鸿章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和作用。
史料2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报刊类,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参与洋务运动的情况。
史料3、4属于文献史料中的文集与书信,内容丰富,史料价值较高,可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可用于研究李鸿章在清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活动。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宜城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1. 大约距今5000年前后,中华文明自北向南发现了红山、仰韶、大汶口、屈家岭、良渚等几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出现了祭坛、神庙、大墓、殿堂类建筑、大型聚落或城址等。
如图主要展现了()A.华夏文明尚未出现贫富分化B.社会结构超越部落形态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融合D.南北文化系统孤立发展2. 阅读以下楚国历史年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C.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D.地方行政体制转变符合时代潮流3.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祭祀活动有所不同。
秦国人祭祀的是华山,而楚国则祭祀的是冈山,赵国则为霍太山。
据出土的秦朝《律令杂抄》证实,秦始皇统一后,特意颁布了《祠令》和《祀令》,把楚、齐、赵等六国本土的山神、水神、鬼等都纳入了秦朝统一的官方祭祀当中,而秦始皇也远赴泰山封禅。
始皇此举意在()A.认同中央集权制B.镇压六国反叛C.形成文化向心力D.扩展国家疆域4. 汉代河内郡南倚黄河,北缘太行山。
《史记》记载,河内郡民风彪悍、豪侠横行,武力强宗势力发达。
但自西汉中后期以降,河内郡社会风气发生了“由武入文”的明显转变,一些累世通经的家族开始出现,并在仕途上取得了成功,《后汉书》中关于河内籍士人的记载颇多。
河内郡的这一变化主要缘于()A.庄园经济的发展B.社会主流思想发生变动C.政治中心的变动D.中央任用酷吏治理地方5.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迭基本都采取“禅让”模式。
王朝国史书写必须在前代王朝纪年之下书写本朝的“创业之主”,行用本朝之纪年须待“禅让”完成之后。
这一做法意在()A.为王朝的更迭制造社会舆论B.突显新朝皇权来源正当性C.维护断代体的史书编纂体例D.发挥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6. 唐德宗时,“州刺史月俸至千缗,方镇所取无艺,而京官俸寡薄,自方镇入八座(高级京官),至谓罢权。
薛邕由左丞贬歙州刺史,家人恨降之晚。
崔祐甫任吏部员外,求为洪州别驾”。
由此可推知,当时()A.两税法的纳税负担较沉重B.藩镇维系了唐朝统治C.政局呈现内轻外重的特点D.官僚队伍的急剧膨胀7. 乡愁的产生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
2024-2025学年陕西省西安市西工大附中高三(上)月考数学试卷(二模)一、单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i 2+i 3|=( )A.2B. 2C. 3D. 42.设集合A ={y|y =x 2+1,x ∈R},B ={y|y =x +1,x ∈R},则A ∩B =( )A. {(0,1),(1,2)}B. {(0,1)}C. {(1,2)}D. {y|y ≥1}3.cos 2π12−cos 25π12等于( )A. 12B.33C.22D.324.若向量a ,b ,c 都是单位向量,且a +b =c ,则a 与a−b 的夹角为( )A. π6B. π3C. 2π3D. 5π65.已知椭圆C:x 2m +y 2=1,则“m=2”是“椭圆C 的离心率为22”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6.某商场举办购物抽奖活动,其中将抽到的各位数字之和为8的四位数称为“幸运数”(如2024是“幸运数”),并获得一定的奖品,则首位数字为2的“幸运数”共有( )A. 32个B. 28个C. 27个D. 24个7.已知正项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满足a n S n =4n −2n2,设b n = 2log 2(S n +1),将数列{b n }中的整数项组成新的数列{c n },则c 2024=( )A. 2022B. 2023C. 4048D. 40468.已知可导函数f (x )的定义域为R ,f (x2−1)为奇函数,设g (x )是f (x )的导函数,若g (2x +1)为奇函数,且g (0)=12,则∑10k =1kg (2k )=( )A. 132B. −132C. 112D. −112二、多选题:本题共3小题,共1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届高三年级9月份联考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20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古史传说中,后人不仅把夷人和羌人的一部分列为黄帝的后裔,而且把各部族劳动人民的许多伟大发明,如衣服、文字、舟车、历法、蚕丝等都归功于黄帝。
这表明()A.中国已经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B.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根基C.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文明中心D.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基本具备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应付大规模而又频繁的战争,既需要一支可以直接调遣的庞大常备军,也需要一套完善的国家行政机构,以便有效地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
就此分析各国最有可能()A.打出“尊王攘夷”旗号号令天下B.改革税制事实上承认土地私有C.实行军功爵制打破旧贵族特权D.建立以国君为首的中央集权制3.下表为《史记》中关于秦王子婴身份的部分记载。
由此可见()记载出处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史记·秦始皇本纪》高立二世兄子婴《史记·六国年表》高(赵高)乃召始皇弟,授之玺《史记·李斯列传》A.《史记》有意混淆子婴的身份B.本纪作为《史记》主体最为可信C.秦朝宗法血缘关系等级森严D.使用史料时要谨慎对待和考证4.《元史·刑法志》载:“米粮军器等,不得私贩下海”。
但当时“广州官民于乡村籴(买)米伯(百)硕(石)、阡(千)硕至万硕者,往往搬运前去(越南)占城诸番出粜(售),营求厚利”。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高三年级上学期9月份考试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所示文物出土于河北尚义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据此,对该遗址解读正确的是()不同类型的打制石器石磨棒、石磨盘①兼具新旧石器时代特征②人们饮食讲究多种搭配③生产方式呈多元化趋势④以农耕和定居生活为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2.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尊贤使能”,墨子则主张“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而韩非等法家代表则主张量能授官。
任人唯贤、因功赐禄的人才选拔、选官制度,在当时被诸侯国广泛采用。
这反映出当时()A.人本意识逐渐觉醒B.政治制度的演变C.诸子思想的趋同化D.宗法观念的淡化3.秦朝户籍登记地点在乡部,由里典、伍老等乡吏登记和编制户籍;若出现里民“占癃不审”或逃亡等情况,罪在里吏。
西汉在继承秦制“自占乡部”的同时,将流民的户籍登记改为“自占县道”。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三老“非吏得与吏比者”。
据材料可知,秦汉时期()A.政府重视改造乡里秩序B.基层自治特征明显C.乡里制度逐步走向成熟D.地方事权趋向分化4.魏晋南北朝政权常在境内设置侨置州郡(统治者按移民原籍郡县地名另设立的州郡县地方政府)。
在相关史书中会看到,江南的会稽郡出现在敦煌,河北的冀州出现在江苏,远在南海边的广州出现在河南桐柏山,山东的兖州在豫皖苏鲁四省反复“迁移”。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I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下表说明,江苏地区()新石器时代江苏地区部分遗址概况高邮龙虬庄遗址(距今约7000年)该遗址中首次发现,有陶片和鹿角上带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有学者称之为“陶文”,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A. 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B. 出现了成熟的早期国家C. 提前了可考信史的时间D. 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2. “年”的叫法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变化过程。
商朝因非常重视年头岁尾时对祖先的祭祀,故称之为“祀”;周朝认为农业的丰歉关乎社会的正常运作,人背禾形象的“年”受到了特别的推崇,故称之为“年”,并祭祀天地和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从“祀”到“年”的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A. 宗族观念淡化B. 农业技术的进步C. 民本思想的发展D. 血缘关系的疏远3. 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
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
南郡守腾这一做法()A. 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B. 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C. 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D. 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4. 《史记·循吏列传》开篇说道:“法令所以导民也,刑法所以禁奸也。
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以此为标准,以下汉代人物可列入循吏传的是()选项人物事迹A洛阳令王涣“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宝鸡中学2022级高三第一学期月考(一)考试试题数学本试卷共三大题,19小题:考试时长120分钟,卷面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粘贴处。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涂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作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单选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集合}0,1,2,{,34,5A =,{ln 1}B x x =≤∣,则A B = ()A.{1,2}B.{1,2,3}C.}0,1,2,3{D.}0,1,2,3,4,5{2.在复平面内,复数12z i=+对应的点位于()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3.已知向量(1,1)a =- ,()22,b x x =- ,则“2x =-”是“//a b ”的()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4.已知椭圆22221(0)x y a b a b+=>>,若圆心在坐标原点,直径为a 的圆与该椭圆有四个交点,则称该椭圆为“圆椭圆”,则下列椭圆中是“圆椭圆”的是()A.2212x y += B.2215x y += C.22132x y += D.22162x y +=5.如图,一环形花坛分成A ,B ,C ,D 四块,现有4种不同的花供选种,要求在每块里种1种花,且相邻的2块种不同的花,则不同的种法总数为()A.96B.84C.60D.486、科技是一个国家强盛之根,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铸就国之重器,极目一号(如图1)是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自主研发的系留浮空器,“极目一号”Ⅲ型浮空艇成功完成10次升空大气科学观测,最高升空至9050米,超过珠穆朗玛峰,创造了浮空艇大气科学观测海拔最高的世界纪录,彰显了中国的实力。
鹤岗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历史试题分值:100 时间:75分钟一、单选题(每题2分,50分)1.两汉时期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志向,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壮志,张骞“凿空”的勇气,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 的追求,这反映了汉代()A.放眼全球的世界视野B.以武力安天下的情怀C.追根究底的史家风采D.昂扬进取的时代精神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编造胜利的“捷报”,有关敌军伤亡的数字完全是闭门造车;德国则在纽约出版《祖国》周刊,动员德裔知识分子等发表著述、演讲等,进行宣传;英国政府派遣国会议员、小说家吉尔伯特·帕克爵士赴美组织宣传机构。
据此可知()A.美国成为英法争取的重要对象B.舆论宣传决定战争的发展走向C.宣传战成为参战国的重要战略D.夸大胜利成果是各国惯用伎俩3.1932-1934年,湘赣苏区通过立法建立土地税制,在规范税务管理基础上依法征收谷税。
此外,还通过发行革命公债进行公债借谷、行销谷子期票收买谷子等。
这些举措的实施()A.冲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确保了抗日根据地的收入C.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新道路D.体现了新政权的制度建设4.熙宁年间,河北屯田都监程昉在黄河下游引水淤田,淹没了部分县区的农田、房舍和坟墓民众上访的信件不仅遭到拦截,还被修改为对淤田的赞扬。
真相查明后,神宗和王安石认为程昉为朝廷增加数千顷良田有功,当赏而不当罚。
这说明()A.宋朝以儒家标准评价官员政绩B.王安石变法注重实利与功状C.农田水利法有效增加政府财税D.宋朝政令不通中央集权削弱5.璎珞为传统佛教造像装饰品。
不同于古印度的斜披、腰带式,唐代出现胸式、周身式,且搭配宝冠、颈饰、胸饰、臂钏、腕钏等配饰,整套造型和谐统一。
唐代妇女也以佩戴璎珞为风尚。
这主要反映了唐代()A.手工技艺水平高超B.佛教本土化的深入C.中外文化交流密切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6.1840年8月,英人到达天津白河准备赴北京谈判,道光帝指示直隶总督琦善,要英人南返,在谈判中,琦善视此为最重要的使命,最终英人也表示可以赴广州商谈,这被清朝君臣认为是天津交涉的最大收获。
陕西省高三上学期历史9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1. (2分) (2016高二上·长春期末) 《史记·龟策列传》载:“太史公曰: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记已。
自三代之兴,各据祯祥;涂山之兆从而夏启世,飞燕之卜顺故殷兴,百谷之筮吉故周王。
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
”这反映出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 没有形成权力高度集中B . 宗法制与分封制结合C . 神权与王权结合D .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2. (2分) (2019高一下·辽宁期中) 在古代中国,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
佃农则以分成或者定额的方式交纳地租。
这种土地经营方式是()A . 雇佣关系B . 租佃关系C . 集体耕作D . 庄园经营3. (2分) (2017高一上·宜昌期中)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 . 察举制B . 九品中正制C . 科举制D . 世卿世禄制4. (2分)《皇明职方地图》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部军事地图。
上卷为两京十三省图表,中卷为边镇、九边、三关图表,下卷为川海、江山、漕黄、海运、江防、外夷图表。
该图绘制于A . 秦朝B . 唐朝C . 宋朝D . 明朝5. (2分) (2017高二上·宁夏期中) 胡绳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成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
列强的这种政策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A . 《南京条约》B . 《天津条约》C . 《马关条约》D . 《辛丑条约》6. (2分) (2020高二上·双鸭山开学考) 1912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
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之丽芙照相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A .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 .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 . 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 .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7. (2分) (2019高二上·官渡期中) 1937年12月,有人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拥护统一指挥,八路军也要统一受蒋指挥。
我们不怕统一纪律、统一作战计划、统一给养,不过注意不要受到无谓的牺牲。
红军的改编,不仅名义改变,而且内容也改变了。
”该言论()A . 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 及时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C . 是指导中共抗战的正确理论D . 脱离了当时中国的革命实际8. (2分)(2017·河南模拟) 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倾,少者三十倾;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倾,少者一倾;农民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脾受田,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人之间,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
这种均田制度()A . 抑制了土地兼并B . 加强了中央集权C . 促进了隋朝经济的繁荣D . 对地主官僚有利9. (2分) (2016高一下·沈阳期末) 唐长安城中设有东、西两市,市下设行,如肉行、绢行、药行、鼓行、铁行等。
可见唐都长安()A . 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监管B . 商品交易打破了空间限制C . 城市的政治功能日益减弱D . 商品交易市场专业化明显10. (2分) (2017高一下·济南期中) 宋元时期,江苏吴郡“地沃而物移,稼则刈麦种禾,一岁再熟”。
这证明该地区在推行()A . 垄作法B . 套作制C . 稻麦复种制D . 一年三熟制11. (2分) (2020高一下·开封月考) 1875年,英国怡和洋行的“海洋”号轮船在黄海海域将中国轮船招商局的“福星”号货轮撞沉,造成中国大量财物损失和63人罹难。
然而“海洋”号及其船长却被上海的英国领事法庭放走,没有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究其原因是英国在中国享有()A . 领事裁判权B . 领海航行权C . 片面最惠国待遇D . 自由通商权12. (2分) (2017高三下·山西模拟) 李鸿章致郭嵩焘的信中写道:“曾竭晤恭邸,极陈铁路利益……渠谓两宫亦不能定此大计……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
”这主要反映了()A . 经济近代化与思想近代化脱节B . 李鸿章与文人学士为敌C . 单纯改良方式不适合近代中国D . 晚清时期文人相轻严重13. (2分)(2019·南平模拟) 《孟子·梁惠王》记载,周文王治理歧地时,减轻赋税并实施仁政于鳃寡孤独者。
这表明周文王()A . 践行孟子的仁政主张B . 重视民生与社会关怀C . 推行与民休息的政策D . 提倡用儒学治理国家14. (2分) (2019高二上·建瓯期中) 明清之际,“蕺山学派”的刘宗周等从理、欲协调角度,初步反思了理学的理欲观;王夫之更以“理高欲中”,系统地分析道德理想和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而清代戴震则从自然人性论和理欲论,深刻地揭露了理学家“以理杀人”的本质。
这反映了当时()A . 理学统治地位已丧失B . 市民阶层的个性追求C . 开始向近代社会转型D . 官方哲学受到了冲击15. (2分) (2018高二下·南宁期中) 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
这说明了当时()A . 儒教受到了其它思想的挑战B . 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C . 封建迷信左右了民众的思想D . 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16. (2分) (2018高二上·德惠月考) 中国古代科技主要限于农业水利工程、时令、气象科技等,其他如机械、纺织、印刷等也有所发展,但都未能推动古代科技向近代转化。
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 . 儒学长期处于正统地位B . 中国传统文化关注重点是人际与社会的和谐C . 中国推行闭关锁国政策D .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二、材料分析题 (共5题;共60分)17. (15分) (2019高一下·蛟河期中)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如下图)。
农具的改进,耕作技术进步,水利灌溉的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的精耕细作生产体系的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即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材料二中国古代没有完整意义的、现代观念的土地“私有制”,或者说“私有产权”没有保障机制。
……土地允许买卖似乎是私有的表现,但是,权势再大的官僚地主,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的土地就被全部没收。
现在惩处贪官要分清合法收入与违法收入,古代不仅没那么多讲究,皇帝的这种行为还被视为“圣明”之举。
……农民的土地也是无论来源,都要负担国家定量的赋税和徭役,而且农民种植什么也要接受行政指令。
私有权应具有绝对的唯一性,而中国古代是“朕即国家”,“国有”高于“私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生产体系的特征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状况,并说明其政治原因。
18. (15分)(2017·四川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李自成,原名鸿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参加农民起义以来,李自成在各地流动作战,并无固定的据点和严密的组织,也没有提出过明确的战斗目标。
他在河南聚众获胜后,军中文士牛金星与李岩向李自成献策,提出均田免粮的战斗口号。
均田免粮这一朴素的口号,恰好反映了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从而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极大地便利了农民军的发展。
李自成还提出农民军平买平卖的口号。
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不久攻占北京,取代明朝而处于四面受敌的被动地位。
特别是北面的清国和江南的明室残余,构成了夹击大顺的严重形势。
北京城内的大顺政权正忙于筹备李自成做皇帝的登基大典,军士们则竞相追赃积财,准备还乡。
大顺强敌压境,而军心涣散,失败不可免了。
──整理自《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自成“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口号的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
19. (10分) (2019高二下·平遥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户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据殷商墟卜辞中记载商朝已经有了征派民力共耕公田的籍田之制。
战国时期,商鞅将户籍制度发展为“什伍连坐”法。
两汉时期,口赋和算赋(人头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主要来源,兵役与徭役则是国家要求每个丁男承担的重负,为此,两汉政权一直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编户齐民制度的形成与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户时时处在封建国家政权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风行,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徭役来源日益枯竭,为了解决危机,唐政府改革征税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
明洪武年间,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
万历年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身丁税与户籍相分离。
从此,地籍便成为统治者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而户籍的作用则退居其次了。
清政府下令彻底废除人丁编审,户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节选自《中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1)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主要功能。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的特点,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
20. (10分) (2017高三上·河北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按照贫困户的收入来源、财产状况、家庭劳动力等因素将其分为极贫、次贫等层级,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古代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还注重采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
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如政府资助贫民春耕的种子。
规定扶贫是各政权的重要职责,需设立独孤园等恤养老幼贫疾的常设机构。
北朝在以“三长制”重建乡里机构时,特别强调三长有照顾乡里贫弱的责任。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中国近代天灾人祸不断,1875-1878年的“丁戊奇荒”使死者超过1000万人。
郑观应在上海募捐,英国人李提摩太主张以工代赈,引起他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