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字要略观 (1卷)〖 日本 实范撰〗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9基金项目: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项目“元代江西书院刻书与区域文化研究”(YG2018275I)作者简介:李福言,男,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元代圆沙书院性质及所刻《广韵》版本问题探究李福言(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摘 要:杜信孚、漆身起所辑元代江西刻书书院共有七个,经考察,真正属于元代江西刻书书院的可能只有兴贤书院、广信书院、武溪书院。
圆沙书院有可能是江西的书坊,由于江西、福建毗邻,所以其刻书具有建阳刻书的特点。
元代泰定年间,圆沙书院曾刊刻简本《广韵》,泰定圆沙书院本与原本《广韵》虽然同属略本系统,但是与原本《广韵》相比,泰定圆沙书院本与南山书院本的关系更近一些。
简本《广韵》主要是对注解、引文、典故进行省略,这种省略与《广韵》的前身《切韵》系韵书性质不同,简本《广韵》主要是在《广韵》基础上的省略,其又音异读并未省略,音系框架仍属于《广韵》系列。
略本《广韵》同样具有查找音义的作用,只是其类书功能有所减弱。
关键词:书院刻书;圆沙书院;简本《广韵》2021年第2期总第704期MODERN CHINESENo.2General No.704现代语文一、关于元代江西书院刻书(一)问题的提出在杜信孚、漆身起先生所著的《江西历代刻书》(下文简称“杜书”)第二章“元代江西刻书”中,共收录了七个元代刻书书院[1](P27-28),笔者转录如下:1.兴贤书院《滹南遗老集》45卷 (元•藁城)王若虚著。
至元二十年(1283)庐陵兴贤书院刻本。
2.广信书院《稼轩长短句》12卷 (南宋•历城)辛弃疾撰。
大德三年(1299)广信书院刻本。
半页9行,行16字,白口,左右双边。
此刻本为行书刻写,字画圆润秀丽,装印精善,流传最广,为历代所注重。
广信书院即铅山之稼轩书院,在铅山县期思渡,宋秘阁修撰稼轩辛先生弃疾寓居,旧名瓢泉书院。
3.临汝书院《通典》200卷 (唐•京兆万年)杜佑撰。
大德十一年(1307)临汝书院刻本。
第一章测试1【单选题】(1分)据日本史籍《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汉字在应神天皇时代,也就是在公元4世纪后期由()带到日本。
A.弥生人B.渡来人C.越南人D.绳文人2【单选题】(2分)从下列词汇中选出和“手帳”读音方式相同的词。
台所番組場所毎朝A.毎朝B.番組C.台所D.3【单选题】(1分)古代日本人发现有些日本特有的事物没有相对应的汉字来表达,于是就用汉字的造字法创造出了一些汉字。
这些汉字被称为(),也可以称为()。
A.和制汉字日本汉字B.日本文字日本汉字C.日本汉字日本文字D.国字和制汉字4【单选题】(1分)平假名被称为“仮の文字”,汉字被称为()A.名B.C.真文字D.男手5【判断题】(2分)日语音节种类少,相对容易发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就是日语中发音相同但意思不同的汉语词汇非常多。
A.错B.对6【多选题】(2分)下列词中哪些词属于近代音?A.麻雀B.C.扇子D.麻婆豆腐7【判断题】(1分)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古的汉字是殷周时期的甲骨文。
A.错B.对8【判断题】(2分)汉字文化圈包括使用汉字或曾经使用汉字,并承袭汉字文化传统的民族与国家。
A.错B.对9【判断题】(1分)世界上的文字大致可以分成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记录音节、音素的叫音节文字、音素文字,可以合称为表音文字。
平假名和片假名是音节文字,罗马字是音素文字,二者统称表音文字。
A.对B.错10【单选题】(1分)日本最早的识字歌是()。
A.万叶集B.历史假名C.伊吕波歌D.五十音图第二章测试1【判断题】(1分)日语里所说的“漢語”,它的来源不包括来华传教士创制的汉字词。
A.对B.错2【判断题】(2分)汉语和日语当中存在大量“同形词”,是因为甲午战争后到民国初期汉语大量输入日语汉字词而造成的。
A.错B.对3【判断题】(1分)汉日同形词如果从词义的角度区分,可以分为:同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同形类义词三类。
A.对B.错4【判断题】(1分)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两个时期,西方学术思想向东方传入的过程。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1、魏晋以来,佛道两教在哲理及人精神安顿方面有很强的优势,社会影响力广泛,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唐末五代,政权更迭,割据势力混战,违背儒家伦常的行为则层出不穷。
这表明当时儒学( )A.受到佛道两教的挑战B.纲常礼教遭到破坏C.理论存在严重的局限D.正统地位已经丧失2、下图为唐朝著名诗人籍贯所占比重分布图。
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A.经济政治影响文化发展B.科举选官凸显公平公正C.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D.文化重心北移趋势明显3、魏晋时期的书法家在一行字中有时会刻意使其中部分字倾斜,使其似出非出又与主体形离神连。
N0. 2542讀書二十二則昔者我宗祖遍照金剛和上。
聰明睿智能綜眾藝括種智。
初學習經史百家。
後洞達顯密億兆之教理。
若文若詩富盛唐之英華。
若教若理究顯密之深奧。
著二教寶鑰十住心等書乃以立一家之學矣。
其為書也。
文質彬彬莫往不文。
義理殷殷莫適不寄。
篇章句字之法莫適不法。
是故我祖所述筌兔皆有雅致。
不得以常人書看之。
不曉華人之語法不知華人之文辭。
則不能得其筌蹄。
不達顯密之法門不習諸師之立義。
則不能得其兔魚。
故達華學而不達佛理則不可讀。
達佛學而不達華文則不可讀若夫能詮所詮雨相兼者。
則始知筌蹄之美與兔魚之旨矣乎。
是以昔者我大師遍照和上。
殊慨嘆道藝之不開。
卜地於東九條創置三教學校。
題曰綜藝種智院。
取義於世曲則曰淤於藝。
藝謂六藝也。
取諸內曲則曰初阿闍兼綜眾藝。
所謂眾藝者。
聲論因論十八明處六十四能等數方藥觀相工巧世間種種伎藝也。
內外道藝是其所以兼綜而可發瞳朦助佛智也。
又論曰。
菩薩於王明處求法。
是即大師所以立三教大學令兼綜眾藝。
而以所以名於學也。
乃作學校式言。
招諸氏英哲諸宗大德。
自顯密二教外及九經九疏三玄七略十史百家文詩書書卜相數術音訓句讀誦習通義。
堪發瞳蒙者皆令入于此。
各眾其所請諄諄乎教授之。
乃誓曰。
所顯與我同志百世成繼。
嗚呼大矣我祖之顯。
美矣我師之志。
可謂大聖之使者真俗雙運者也。
叵夫後門徒繼彼志。
師師伏膺弟弟積習。
此風流於百世不以息。
則述作論章心傅微妙。
庶幾錢矣不逢其源者歟。
惜哉大師沒無幾何而此學廢焉。
門葉雖益多而會不有細先志與絕學者。
此風乃陰于地矣。
道藝之不講以來。
百世名德道德則雖高。
其於文章也盲矣。
五彩雖筆腱未嘗有能觀之。
大雅雖空耳未嘗有能聞之。
既無心于其結網則不知筌蹄之為用。
如是而兔魚惟羨。
豈可盡得乎。
而不知其不可。
而其講書求意也。
倭訓惟賴已。
其當相受授也。
口傅惟認。
師師執執弟弟仰仰。
以為真言百世不易之風矣。
嗚呼悲矣。
玄風一止。
祖道之不明百餘年。
于今。
弊風發發滿于字宙。
雖有迴天之力其奈之何為。
雖然若欲能為大師之徒者。
贵阳市六校2024届高三年级联合考试(二)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作为“农与工肆之人”的代表,墨子执着于破旧立新,建立一套符合小生产者、手工业者利益的新体制、新秩序。
为此他自立门户,聚徒讲学,且热衷游说,故有“孔席不暖,墨突不黔”之说。
墨子“有坚定的主义,有具体的政治主张”(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归纳起来有十项,或称“十论”。
即“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其中“兼爱”是核心,是其一切政治法律观的出发点和归宿,内里所涵摄的平等意识,值得挖掘和珍视。
墨子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使爱的思想破土而出的人”( [德] 阿尔伯特·史怀哲《中国思想史》),他“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其“兼爱”说首先是对无等级的氏族时代的缅怀与追思,是“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这种大同理想的绝唱。
墨子对当时社会的混乱痛心疾首,针对“当今之时,天下之害孰为大”这一问,他回答:“若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
强之劫弱,众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下之害也”(《兼爱·下》)。
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和“自爱”。
在战争频仍的时代,墨子目睹并亲身感受着战争带来的离乱痛苦,以一介布衣之身,满怀天真美好的愿望,企图借兼爱之说消弭战争的硝烟。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兼爱·上》)大到一国,小到一家一身,唯有兼爱方能杜绝一切“祸篡怨恨”。
《施氏七书讲义》东渐及其对日本的影响———兼论中日《武经》研究的异同◎翟士航内容提要 《施氏七书讲义》作为第一部系统注解《武经七书》的兵学著作。
因在国内失传较早而影响有限,但经高丽传入日本后,却受到日本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兵学文本体系、兵学研究与著述范式、兵学理念等方面均对日本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助力了“江户兵学”的奠立与发展。
作为中国兵学典籍东渐的一个典型案例,《施氏七书讲义》在中日两国的遭际,既充分表明东亚文化圈内紧密的文化联系,也折射出两国《武经》研究动力与取径的鲜明差异,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于军事学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施氏七书讲义》 兵学 武经 日本〔中图分类号〕K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0)04-0086-10 施子美所著《施氏七书讲义》成书于南宋中期,是“第一部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统一注释的兵书,在兵学编纂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①此书有宋刊本,但大约到明中期,全书即已在国内失传,因而影响力较为有限。
然而此书在东邻日本却流传甚广,不仅长期被幕府当局当作教育武士的重要官方教材,也受到江户兵学家的重视和青睐,对于江户兵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清末,日本文久三年(1863)官刻本《施氏七书讲义》反传入国内,此书才重新回到国内学界的视野中。
《施氏七书讲义》的历史遭际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从中又折射出中日兵学各自怎样的交流和发展图景?从军事学术发展的角度而言,此一案例又能带来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无疑值得加以深入探讨。
故笔者拟以《施氏七书讲义》为例,对其东传日本的历史轨迹加以考证和梳理,深入揭示其对日本兵学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就所述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施氏七书讲义》东传日本的途径及其在日流传轨迹 要理清《施氏七书讲义》东传日本的历史脉络,首先必须明确该书传入日本的时间和途径。
目前所见最早的《施氏七书讲义》版本是日本建治二年(1276)金泽抄本(仅存残卷),系北条文库创始人北条实时命其子北条显时抄录而成。
《画筌》(清)笪重光撰●画筌绘事之传尚矣,代有名家,格因品殊。
考厥生平,率多高士,凡为画诀,散在艺林。
六法六长,颇闻要略。
然人非其人,画难为画,师心踵习,迄无得焉。
聊摅所见,辑以成篇,纤计小谈,俟夫知者(绘苑流传,大都高人韵士,写其胸中逸气,此言人与画合,真为定论)。
夫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画家最重章法。
清浑二语,通体段落,始两得之)。
形势崇卑,权衡小大,景色远近,剂量浅深。
山之旁胁易写,正面难工;山之腰脚易成,峰头难立。
主山正者客山低,主山侧者客山远。
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群峰盘互,祖峰乃厚。
土石交覆,以增其高;支陇勾连,以成其阔。
一收复一放,山渐开而势转;一起又一伏,山欲动而势长(起伏收放,括尽纵横运用之法)。
背不可睹,侧其峰势;恍面阴崖,坳不可窥,郁其林丛,如藏屋宇。
山分两麓,半寂半喧;崖突垂膺,有现有隐。
近阜下以承上,有尊卑相顾之情;远山低以为高,有主客异形之象(山头山足,俯仰照顾有情。
近峰远峰,形状勿令相犯。
此章法要紧处,学者勿轻放过)。
危岩削立,全依远岫为屏;巨岭横开,还藉群峰插笏。
一抹而山势迢遥,贵腹内陵阿之层转;一峰而山形崒嵂,在岭边树石之缤纷。
数径相通,或藏而或露;诸峰相望,或断而或连。
峰夭矫以欲上,仰而瞰空;砂迤逦以同奔,俯而薄地。
山从断处而云气生,山到交时而水口出。
山脉之通,按其水径;水道之达,理其山形(水道乃山之血脉贯通处,水道不清,则通幅滞塞。
所当刻意研求者)。
地势异而成路,时为夷险;水性平而画沙,未许欹斜。
近山潆洄,每于村边石脚;远沙迢递,见之峰顶山腰。
树中有屋,屋后有山,山色时多沉霭;石旁有沙,沙边有水,水光自爱空濛。
平远一派,水陆有殊。
江湖以沙岸芦汀、帆樯凫雁、刹竿楼橹,戍累渔罾为映带;村野以田庐篱径,菰渚柳堤,茅店板桥,烟墟渡艇为铺陈(画中平远最难作。
此分江湖、村野、雨景、晚景处,即是画法。
野景以赵大年为宗,江景则江燕诸公为妙。
观此点缀,画法尽矣)。
No.2438阿字義上 中川上人阿聲字實相名體事(一)阿聲字為一切聲字之本體事(二)阿聲遍一切定惠等聲字事(三)一切文字無非阿字事(四)阿字悉遍一切情非情法而為其第一命事(五)阿字為一切真言之心亦生處住處亦最上又為一切法教之本亦所詮事(六)阿字為一切理之本事(七)阿字為一切行之要事(八)以阿字統如來無邊果德事(九)如來妙感妙應皆不出阿字門事(十)於阿聲字相辨能所詮事(十一)阿聲字實相之法然隨緣事(十二)阿聲字實相之迷悟損益事(十三)阿字之字相字義實相之有相無相事(十四)阿字義(私集)阿聲字實相名體事聲字實相義云。
內外風氣纔發心響名曰聲也○聲發不虛。
必表物名號曰字也。
名必招體。
名之實相(云云)聲之字聲有字。
字則聲。
聲字異如次。
依主有財持業相違四釋。
立聲字名。
聲字之實相。
聲字實相互有。
聲字則實相。
聲字實相極近。
聲字與實相異如次。
依主有財持業鄰近相違五釋。
得聲字實相名。
而五名中相違約淺略。
持業鄰近據深祕。
依主有財通二。
具見本文。
又云。
四大相觸音響必應名聲也(云云)又云。
一切音聲不離五大。
五大即是聲之本體(云云)大日經疏第十九云。
依喉舌齶等眾緣相觸而有聲生(云云)智度論第六云。
若深山夾谷中。
若深絕澗中。
若空大舍中。
若語聲。
若打聲。
從聲有聲。
名為響。
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
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
但以聲觸故名為響。
響事空能誑耳根。
如人欲語時。
口中風名憂陀那還入至臍觸臍響出。
響出時觸七處退。
是名語言。
如說偈。
風名憂檀那。
觸臍而上去。
是風七處。
觸頂及齗齒脣舌咽及胸。
是中語言生。
愚人不解此。
或著起瞋癡中。
中有智慧。
不瞋亦不著。
亦復不愚癡。
但隨諸法相(云云)私案。
大日經疏第三云。
齶者齗齶近故也。
又第二十云。
齒喉咽脣舌臍等眾緣者。
臍及七處也。
然悉曇藏第二云。
智度論云。
憂陀那風觸七處而成聲。
謂臍心頂喉齶舌脣者。
恐謬談歟。
臍為七處之內故也。
聲字義云。
法身如來說偈頌曰。
等正覺真言。
言名成立相○若作深祕釋者○等正覺者。
平等法身之身密是也。
N0. 2513^h□字義夫此鍐字者。
大日法知之妙體。
遍照性佛之密語。
祕教真言之帝王。
深理實智之尊主。
所以豎遮九種心智獨步五部之最頂。
橫貫十住人法。
普遍雨之大虛。
一右億部顯經。
吞半音而不足。
二十萬頌密藏。
入片書而無漏。
聲字實相各備無盡莊嚴。
性相人法同圓過恒功德。
是以見體聞聲功。
現生超九界心因。
依法持念力。
即身證三密佛果。
不法持誦。
天過如說之顯行。
無智信受。
大優順教之權修。
既謗違逆結緣。
既踰權教之六度。
信入歸順修因。
孰比顯乘之萬行。
論遮情用。
則變極惡為妙善。
語表德益。
則即三妄證五智。
佛道之難證也。
猶已易至矣。
法土之易往也。
豈亦難生哉。
何況應化淨剎。
況復世俗悉地。
祕密神通寶獨不共哉。
法佛性身金言實不虛哉。
餘與自行密記此文。
總有二八門。
分為一十卷。
今釋此一字略有十六義。
章句略少義理廣多。
一離言。
二水輸。
三塔婆。
四大悲。
五金剛。
六智身。
七灌頂。
八殊勝。
九周遍。
十證果。
十一心。
十二界。
十三密。
十四曼。
十五佛。
十六大。
已上十六門各具十門。
大文第一^h□字離言說義者。
此有十門。
一勝義遮情。
二密號差別。
三遮表實義。
四觀修行相。
五滅罪惑。
六往生淨剎。
七即身成佛。
八總攝法界。
九勸修利益。
十問答決疑。
第一勝義遮情門者。
懸秦鏡於一心。
正真偽於諸乘。
諸乘無量。
略攝十住。
十住者。
羝。
人。
天。
聲。
緣。
相。
絕。
一。
建。
祕。
前九名權偽。
後一稱真實。
後祕。
則一虛之月。
前顯。
則萬水之影。
今約二教淺深略出三十差別。
所謂又云(已下末草也)。
^h□字者離言說義。
瑜珈經說自性離言說。
大日經云出過語言道。
又云。
□字門一切諸法語言道斷故。
釋云。
梵音□劫跛名為語言。
若見□字時。
即知一切諸法不離語言地以是諸法無不有因有緣故。
若依法本來不生即是離諸因緣。
是故語言道斷。
復次若法是作相。
則可宣說。
無作則語言道斷。
若虛空相是有相。
則可宣主。
以諸法如虛空相。
亦復無相。
是故語言道斷。
若法有行有遷變有影像。
則可宣說。
若無行無遷變無影像。
則語言道斷。
乃至諸法若是有相則可宣說。
No.2439
阿字要略觀(并大意)
實範上人草
凡修阿字有三業行。
謂身語意。
字母釋云。
學之書之定得常住之佛智。
誦之觀之必證不壞之法身(文)書是身業。
誦是語業。
觀即意業。
學通三故(智度論有聞等六行)觀行有二。
觀能詮字。
觀所詮義。
祕藏記云。
聲字實相順逆往返觀想。
此觀能詮字及所詮義。
能詮亦二。
觀色文字與聲文字。
如大日經字輪觀等。
此是並觀色聲文字。
觀義多種。
或觀一義。
大日經等一切諸法本不生義。
或觀三義。
大日經疏吽字義等所謂不生空有義也。
或觀五義七義八義。
如守護經十住心論。
或觀十義。
如法華軌。
或觀百義·百二十義·百四十義·及無量義。
守護大集及大日經疏·十住心論廣說可見。
能詮具有六塵文字。
所詮亦有字相字義。
而令且論色聲文字。
唯字義耳。
雖觀能詮。
所蹄是義。
義雖無量要唯不生空有義也。
不生等義淺深重重。
蘇悉地經·菩提場經·大日經疏·十住心論·二教論等廣明可知。
而今觀則是究竟法身所說。
大真言之最深祕也。
若約橫義世天真言乃至究竟法身真言無差異也。
念持真言啟白文字。
世出世間凡開口音無非阿字。
內外一切文字點畫無非阿字。
是故當知。
一切色聲文字皆是不離阿字。
理實雖爾初學先須觀^h□一字。
其方法者。
大日經疏云。
然行者初學觀時心未純熟。
未得現前。
當先畫作妙蓮。
如上所說(上所說者八葉花也)極令微妙。
兼置阿字。
常現前觀之。
當於圓明中畫也。
此圓明由如圓淨之鏡。
其中極深阿字圓光。
於中諦觀久久即能現前分明見既於外處見已。
迴觀自心於圓明中。
見觀阿字蓮華。
若准三摩地法·菩提心論及疏上文當畫白色。
而一肘量圓明。
亦依法華儀軌可一肘量。
准疏上文字金剛色圓色字量計以知耳。
又疏云。
一切眾生為諸煩惱等之所纏繞。
所以不能自了其心如實之相也。
是故先當觀此心處作八葉蓮華。
觀令開敷諸蕊具足。
於此臺上思想阿字。
而在其中。
義釋云。
行者初習觀時雖暫得相應。
猶如電光倏見倏滅。
縱使明白不應味著而起意高。
設令隱滅亦勿追念而自愛悔。
但一心如說行之。
施功不已。
久久自當純熟。
乃至欲大便大。
欲小便小。
欲觀者皆現。
所欲作者皆成。
譬如巧工得百練^6□變轉無礙隨為施為。
真言行者常當觀念
我胸內有干栗馱心
狀如蓮華合未敷像
(凡夫心如合蓮。
聖人心似開華。
佛心如滿月。
今就凡故。
)
筋脈約之以成八分
上向而在(男子上向。
女人下向。
今就男。
)
即此八分肉心方作
八葉蓮華白色開敷
鬚蕊具足於其臺上
有一圓明於其圓明
^h□字在中此字方形
而金剛色言方形者
毘盧遮那本地形也
金剛色者自然性淨
不變色也從此字中
出無量光其光四散
而合為鬘(合無量光以為一光故。
若為鬘。
)
猶如華鬘圍繞此字
^h□字所表謂一切法
從本初來不生義也(阿提本初義。
阿耨波陀不生義。
)而於此中開有三義
本初中有有空二義
不生即是中一義故
初有義者謂一切法
若有本初則是因緣
所生之法故名為有
有者假有即是真有
待因緣義以為假有
體本有故以為真有
是故方有不出此有
次空義者若一切法
攬因緣成則無自性
是故為空此無性空
即是大空大空者謂
超十八空遍一切有
而彼所依如太虛空
遍一切色而為彼依
是故萬空此空為極
不生義者一切諸法
皆悉無不從眾緣生
能生之緣亦從緣生
展轉從緣誰為其本
如是觀時則知諸法
本不生際是萬法本
故見生時即見諸法
本不生際此不生際
即是名為第一義諦
即是自性清淨心也
若見諸法本不生際
即知諸法不可得義
所以然者本不生者
本有本空非有非空
是故不生名不可得
唯此道理是真實義
所以名為一實境界
一實境界即是諸法
之體性故名為法界
此不思議法界即中
即假即空不實不妄
無定相故離一切處
若欲云空即是有也
若欲云有即是空也
若欲云中有也空也
由是義故離諸表邊
欲云非空即是空也
欲云非有即是有也
又非非中而是中故
以此義故離諸遮邊(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名之中。
故以空有義成中義也。
)如是遠離一切諸邊
實智所行故名中道
如是有空及中三諦
不同而同不異而異
(上句遮義表體。
下句遮體表義。
是理甚非一切方便乘人之境界。
)
諸法三義為之所詮
自心阿字為之能詮
若據阿字自詮阿字
能詮阿字即所詮體
於其中間更無間雜
此所詮字從何處來
無別來處從我心生
是故即空即有即中
雖從心生展轉觀之
本來不生離諸戲論
一實境界法界中道
不實不妄無有定相
離一切邊不可思議
即是名為自心實相
即是名為諸法實相
即此阿字大日種子
亦名一切諸佛種子
亦是法身如來密號
非但密號即是諸佛
加持之身即是報身
即是法身是本地身
一切如來妙感妙應
皆不出於阿字門也
又是一切真言之心
亦是生處亦是住處
一切真言此為最上
一切法教此為根本
又此阿字菩提心故
若能通達則是通達
大菩提心即是通達
種智之源本不生際
即法界故若能悟入
則是悟入法界之門
即是名為初法明道
若人一緣住於阿字
是即名為阿字三昧
亦即名為真言三昧
亦為毘盧遮那三昧
亦即名為正覺等持
若人能行此阿字者
能除一切無明煩惱
隨彼所向無不摧滅
一切戲論無不永息
乃斯行人成金剛性
斷諸惡趣諸苦不生
又此阿字本不生故
有息災用一切功德
具足無缺即增益用
無量過失殄滅無餘
即降伏用無一法出
本不生者即攝召用(智度論有強識念等二十種功德)若行字門巧妙智生(巧妙智即一切智智)
若見諸法本不生際
即是如實知自心也
即是名為一切智智
若觀阿字即同大日
法身之體非唯大日
亦與諸佛同體無二
當知行者染欲之心
真實慧心而相和合
即同於真而共一味
如是觀者即是如來
入阿字故了知真言
行之與果若了知彼
即是授得無上大果
真言行者初發心時
直觀自心如實之相
了知諸法本不生故
人法戲論淨若虛空
成自然覺不由他悟
故此觀為頓悟法門
阿字要略觀
(本云)
永正十六天(己卯)卯月五日。
以良範法印御本書寫之。
源鏡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