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16届高三语文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05 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1
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二)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内容理解】(3分)C(原文表述是‚融合了新闻报道的现实性与细致观察及小说的技巧与道德眼光‛,选项表述为‚运用小说家的直觉洞察力‛,与原文不符。
)2.【理解分析】(3分)D(原文表述是‚非虚构文学……总是容易被和虚构文学对立起来谈‛,选项表述为‚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与作者观点不符;‚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是对立的‛与后面的结果没有因果关系。
3.【概括分析】(3分)C原文是‚非虚构写作只能尽最大努力接近‘真实’‛,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真实‛,选项表述与原文不符。
)4.【文言理解】(3分)C(‚扫除之职固当‛作‚以为‛的宾语,‚尔‛是句末语气助词,‚所以‛表结果,因此A、B选项错误。
‚力士‛应做下句主语,结合上句意思,‚逐‛的不是力士,因此D选项错误)5.【实词理解】(3分)A(‚特指男女十五岁成年‛理解不恰当,应该是特指‚女子十五岁成年‛。
)6.【概括分析】(3分)B(牟子才作记不是‚以致‛后面内容的直接原因;‚从旁阻挠‛的是其他‚宦者‛,不是董宋臣。
)7.【文言翻译】(10分)(1)于是亲自写信给他说:‚我想见你很久了,所以有这个任命,你千万不要有疑虑,为了我(你就)勉为其难出来做官吧。
‛[5分。
‚赐御笔‛1分,‚是命‛1分,‚起‛1分,大意2分。
](2)当时士大夫稍微触犯当权者,就被流放,子才向皇上请求重罪的轻罚,轻罪的免除处罚。
[5分。
‚迕‛1分,‚窜流‛1分,‚放还‛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牟子才,字荐叟,井研人。
他的八世祖牟允良生下来一岁时,遇上淳化年间强盗作乱,全家在此难中灭绝,仅有一个未成年的姑姑幸免,她用缸盖住允良,允良得以辛免。
牟子才小时候跟着父亲寄居在陈咸家,陈咸大奏音乐大摆宴席,牟子才闭门读书好像没听到看到,见到他的人都觉得他与众不同。
嘉定十六年牟子才考中进士。
当时丁大全与董宋臣内外勾结败坏朝政,牟子才多次上疏请求辞职还乡。
2016专题突破训练:文言文阅读02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
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
”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
未久而罢。
性好文学,担笈负书,千里就业..,终有所成,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
世祖引允与论刑政,言甚称旨。
因问允曰:“万机之务,何者为先?”是时多禁封良田,又京师游食者众,允因言曰:“臣少也贱,所知唯田,请言农事。
古人云: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百里则田三万七千顷。
若勤之,则亩益三斗,不勤则亩损.三斗。
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二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若公私有储,虽遇凶年,复何忧哉?”世祖善之。
遂除田禁,悉以授民。
辽东公翟黑子宠世祖,奉使并州,受布千匹,事寻发觉。
黑子请计于允曰:“主上问我,为首.为讳乎?”允曰:“公帷幄宠臣,答诏宜实。
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
”中书侍郎崔览、公孙质等咸言首实罪不可测,宜讳之。
黑子以览等为亲己,而反怒允曰:“如君言,诱我死,何其不直!”遂绝于允。
黑子以不实对,竟为世祖所疏,终获罪戮。
给事中郭善明,性多机巧,欲逞其能,劝高宗大起宫室。
允谏曰:“昔太祖其所营立,非因农隙,不有所兴。
今建国已久,宫室已备,永安前殿足以朝会万国,西堂温室足以安御圣躬,紫楼临望可以观望远近。
若广修壮丽为异观者,宜渐致之,不可仓卒。
计斫材运土及诸杂役须二万人,丁夫充作,老小供饷,合四万人,半年可讫。
古人有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况数万之众?其所损废亦以多矣!推之于古,验之于今,必然之效也。
诚圣主所宜思量。
”高宗纳之。
(选自《魏书》,有删节)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孤夙.成,有奇度夙:早B.担笈负书,千里就业..就业:求学C.为首.为讳乎首:首先D.不勤则亩损.三斗损:减少9.下列六句话编为四组,能说明高允有远见的一组是①与论刑政,言甚称旨②遂除田禁,悉以授民③又自告忠诚,罪必无虑④竟为世祖所疏⑤非因农隙,不有所兴⑥宜渐致之,不可仓卒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⑥10.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允针对当时禁封良田的弊端,通过数据说明它的危害,说服世祖解除田禁,将良田还给百姓耕种。
广东省新课标2016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六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锦瑟.(sè)粗糙.(zāo)崔嵬.(guǐ) 癖.好(pǐ)B、浣.女(huàn)谄.媚(xiàn)邂.逅(xiè)浔.阳(xún)C、惘.然(wǎng)哨卡.(qiǎ)钿.头(diàn)荻.花(dí)D、猿猱.(náo) 慢捻.(niǎn)歼.灭(jiān)炽.热(zh 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清泉秋瞑抚膺羽扇纶巾B、巷陌宵夜暮霭良晨美景C、扪参故垒次第舞榭歌台D、社鼓仓皇咨嗟芳草凄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李梦乡与三十年前的同学张永久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他们高兴得热泪盈眶。
的歌舞、B、随着春节晚会的帷幕的拉开,那美轮美奂....品位脱俗的相声小品,使晚会高潮迭起。
C、经历了两次不幸婚姻的杏花,早已万念俱灰,对自己了。
的命运只能拭目以待....D、美国的“倒萨"计划正紧锣密鼓地实施,战火一旦....燃起,人类的环境将遭受巨大破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照片拍得好,诗歌写得有味,是由一个人的思想认识、艺术水平的高低决定的。
B、我国税务机关正在加紧完善涉外税收征管体系,以便更好地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的新变化。
C、19日1时30分起观测到迸发猛烈的狮子座流星雨,目测最大强度估计超过每小时1万颗以上.D、我们兄弟手足情深,怎能丢下生病的哥哥和弟弟去看演出呢?二、古诗文阅读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柳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1)本诗通过写“柳",抒发了什么情感?(2分).(2)请你对“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作简要赏析。
二轮复习专题测试题1.有关研究调查机构共同实施了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生活意识比较”课题研究。
调查结果表明,四国高中生学习生活意识各不相同。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1)综合图表内容,以“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为陈述对象,得出结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从人的综合素质发展的角度给中国高中生提出一点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中国高中生的幸福指数比较高,这与他们重视学习,没有经济压力,对生活有较高理想有关。
(2)中国高中生独立自主意识比较弱,应该把打工作为锻炼社会能力的方式,同时也应该注意生活能力的培养。
2.根据下面的图表和文字,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文字。
美国心理学家布克和诺非尔将两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学习效果实验。
在前九天,A组的学生知道自己的成绩,B组的学生不知道;从第十天起,再用相反的方法对两组学生进行实验,结果证明________________,可见________________。
(均限25字以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知晓自己成绩的一组学习效果高于不知晓自己成绩的一组知晓自己成绩的人比不知晓者学习的动力大【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和压缩语段的能力。
2016 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分析版)第 I 卷(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问题。
陶渊明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固然远离了凡间肮脏,却也要担当肢体的病衰、人生的艰辛。
田园破败了,改日趋贫寒,独一宝贵的财产就是理想的权益。
于是,他写下了《桃花源记》。
田园是“彼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
终点在彼岸,一个可望而不行即的终点,所以也能够不把它当成终点。
《桃花源记》用娓娓悦耳的叙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宏图与现实生活清楚地隔走开来。
这类隔绝,初一看是艺术手法,其实是真理设计。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先人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月。
“不知有汉,不论魏晋。
”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后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
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悠然自得,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光阴,终究有多少真切的意义?于是,应当遇到嘲讽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面形式。
这类嘲讽,对人们习惯于依赖着历史找寻意义的惰性,推翻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习的茫茫凡间切割得特别完全。
这类切割,并无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门,而是经过此外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
这是一个因漂亮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以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绚丽。
” 那位渔人是惊诧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
这就是说,即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照上“水火不容”。
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
这是一个凭着祥和安闲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以外。
和平的情形极其平时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这正是历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
但全部离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功业,大多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抢夺。
人们即即是把这些刺眼的东西全都加在一同,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时情形?所以,平时,反而有了超凡的力度,成了人们最豪侈的期望。
2016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10万户以上的城市达到46个,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城镇的房地产成了主、客户籍划分以及对城镇户征收赋税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出租房子也成了城市居民谋生的一种方式。
1086年,司马光指出,每月收入房钱15贯(1贯≈150元人民币)人家的经济状况,和乡村每年收获 100石(1石≈100斤)粮食相等。
宋代官方在开封专设店宅务管理经营官房租赁事务,房租也成为官府的一项收入。
没房产的城市居民和游学的士人、商旅等外来人口,必须租房居住。
连朝廷百官也多是长期在开封租赁住宅,在地方州县,甚至官衙、驻军也有租用民房。
宋代的客户,出于生计,频频更换地点和地主,也须租房居住。
人口流动量大也刺激了房屋租赁市场火爆。
富户在外地也多赁房居住。
宋代房租通常按天计算,宋真宗时,宰相向敏中一座价值 5000贯的住宅,每天的租金是 2贯。
南宋后期,朝廷官员租带园林的宅院,每月租金是30贯。
宋代下层人户一般每天收入数十文到100文(1文≈0.2元人民币),一个人最低生活费是每月20文左右。
房屋租赁市场中房租的涨跌成为宋代官民关注的焦点。
宋政府制定一系列制度来减免房租,除了规定节日、皇室重大事务、军情危机等常规性免租外,灾害发生时也减免房租。
如1054年初春降大雪,冻死百姓很多。
宋仁宗诏令各州县长官,无论官房、私房一律免除三天房租。
宋高宗时,杭州有年冬天下雪,且雷声阵阵,皇帝回应天谴的主要措施即免除房租。
地方知县为讨好百姓,造出种种借口减免房租若干日,如到任、生日、升迁等。
但房租的增长依然疯狂,宋政府不仅通过店宅务出租房屋来调和租赁市场,还屡屡颁布诏令禁止私房主疯狂加租。
宋徽宗时,开封的房产主多以翻修为名成倍增加房钱,使得贫民难以承受。
朝廷诏令今后京城内外业主增修屋业,如没扩大面积即不得增加房租,如有违犯,按违法惩处。
广东省新课标2016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十一一、(24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瘦削.(xuē)畏葸.(xǐ)苍劲.(jìn)聊以慰藉.(jiè)B.脸颊.(jiá)谄.媚(chǎn)睥睨..(pìnì)蚊蚋.之群(ruì)C.吮.吸(shǔn)呵.斥(hè)醴酪..(lǐlào)矫.首遐观(jiāo)D.凫.水(fú)讥诮.(xiāo)褐.色(hè)锱铢..必较(zīzhǖ)2.下列四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国萃九霄云外贮藏呕心沥血B.鱼场多姿多彩优惠幅圆广阔C.安详牛山濯濯骄痴筋疲力尽D.纲要博物学家盘恒鞠躬尽瘁3.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他的杂文像匕首,像投枪,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总是身先士卒....。
B.现在的艺术品市场非常复杂,仿制古画有一种手法,不置自己的姓名,以假乱真,鱼.龙混杂...,骗取金钱。
C.2007年“嫦娥奔月”,2008年“神舟七号”升空,2009年中俄开展火星联合探测,2012年“夸父计划”……中国太空探测计划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真是大快人心....。
D.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作家们以如椽大笔....,描绘了人的跌宕命运,呼唤时代精神,重铸民族灵魂,抒发赤子胸襟,挖掘了现实生活的意义。
4.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A.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创新,必须利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优势和独特的能力结构,加强言语操作,创设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动起来,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B.比利时诗人凡尔合仑的诗描绘了随着大都市的扩张许多农民濒于破产的景象,这对他这个来自农村的青年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C.老年人心力衰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劳累、用脑过度、精神紧张、食盐过多和感冒等诱发。
2016届广东省“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版)第I卷(选择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陶渊明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虽然远离了尘世恶浊,却也要承担肢体的病衰、人生的艰辛。
田园破败了,他日趋穷困,唯一珍贵的财富就是理想的权利。
于是,他写下了《桃花源记》。
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
终点在彼岸,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终点,因此也可以不把它当做终点。
《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
这种隔离,初一看是艺术手法,实际上是哲理设计。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
“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
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得,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
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
这种切割,并没有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门,而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
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那位渔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
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势不两立”。
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
这是一个凭着祥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之外。
和平的景象极其平常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这正是历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
但一切离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功业,大多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争夺。
人们即便是把这些耀眼的东西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景象?因此,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盼望。
广东省新课标2016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九一、语言知识及运用题(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国粹.(cuì)玄.虚(xuán)盘桓.(huán)出岫.(xiù)B.蹩.脚(bié)孱.头(càn)自诩.(xǔ)苍劲.(jìng)C.脑髓.(suǐ)朱拓.(tuò)慰藉.(jí)残羹冷炙.(zhì)D.冠.冕(guān)给.予 (jǐ) 炮.烙(páo) 针砭.时弊(biān)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有错误的一组是:()A. 陷阱自行其是无动于衷察言观色B. 诡密百无聊赖直截了当忧柔寡断C. 坐落恼羞成怒贻笑大方按兵不动D. 蹙缩礼尚往来迫不及待过犹不及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四婶,()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懒()馋,()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也还提起祥林嫂.A.只有因为或或而且反倒B.唯独由于非即或者因此C.只有因为非即或者所以D.只有因为或或甚至反倒4.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里.B.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C.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兴师动众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D.请你躲开我.我是个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沈从文的小说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语言,诗意的情绪,为我们营造出一个沈从文式的理想世界.B.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的母亲.C.六年间,我国航天技术完成了从单舱到三舱,从无人到有人,从“一人一天”到“两人五天”的进步.D.艾滋病有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三大传播途径,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它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将会迅速蔓延,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二、现代文课文片段阅读理解题(12分,每小题3分)(一)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6.对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常常见到这样一些事,本来不希望它像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也以为未必真会发生,却往往还是那样发生了,所以我一再担心的祥林嫂会死的事,恐怕也要发生 .B.我常常见到一些本来不希望它像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也未必真会发生的事,可是这样的事偏偏还是发生了,祥林嫂会死的事就是这样的,所以我很惊慌又自责.C.我常常见到一些本来不希望它像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也未必真会发生的事,可是这样的事偏偏还是发生了,所以对于祥林嫂的死,我感觉到很恐怕.D.我常常见到这样一些事,本来不希望它像自己所料的那样发生,也以为未必真会发生,却往往还是那样发生了,祥林嫂的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很惊慌又自责.7.四叔为什么骂祥林嫂是“谬种”?结合全文,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他思想僵化,正是因为他对祥林嫂的歧视,才彻底毁灭了她生存的信心.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C.女人再嫁,这在封建礼学的伦理观念上,是女人最大的罪恶,是鲁四老爷不能容忍的.D.他认为祥林嫂是个“罪恶深重”的女人,她“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死更显得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二)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是他们的主子,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家们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做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8.对这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所理解的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得作者深深地厌恶中国人的奴性,就算是自己的尊长或者师友也一样.B、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应该是民主的,或者至少是追求民主的.C、作者针对的是国民性格中奴性的残存,这是作者痛心的,因而期盼有朝一日能够消除它,获得真正的民主,如此才真正值得去喝彩“万岁,万岁,万万岁!”D、作者用假设论证的方法系统地证明了中国人的奴性是依然残存的,手法十分高明;但同时作者也指出没有办法疗救,除非把他们都杀光.9.“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这句话含义深刻,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句话前后矛盾,正是这种内心的矛盾冲突,表现了我做人的良知,也表现了我面对奴才社会的困惑.B.我若为王,将铲除一切奴种,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那样“我将没有一个臣民”,当然也就“将终于不能为王”.C.我终于不能为王,但我捍卫了人的尊严与独立思想,维持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我将是一个更加鲜明而独立的人.D.“古今中外最大的王”才是我心中真正的“王”,这正充分体现了我对人类的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尚和追求.三、文言文阅读理解题(12分,每小题3分)(一)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10.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击沛公于坐B.令将军与臣有郤君王与沛公饮C.籍何以至此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D.君王为人不忍庄则入为寿1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是:()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C.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D.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二)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12.下列与“知我不羞小节”中的“羞”字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A 、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B、乐琴书以消忧C、鲍叔终善遇之D、孟尝君客我13.下列与“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管仲囚焉B、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C、任政于齐D、吾幽囚受辱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1分)四.文言翻译与文学鉴赏题(23分)14.翻译上面两段文言文中加横线的句子.(9分,每小题3分)(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3)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6分)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注:同物,同乎异物.化去,指死亡.讵,岂.(1)填空:(4 分)开篇四句,选取了两个动态的特写镜头和,生动地表现了 ______ _精神;这首诗的基调,与陶公冲淡宁静的田园诗风迥然不同.(2)简答:(2分)诗的后两句写出了诗人豪迈的情怀和深沉的感叹,试析诗人所言“在昔心”具体指什么?16.课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①及至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赢粮而景从.③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④是日也,天朗气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⑤及其所知既倦,,感慨系之矣.⑥悟已往之不谏, .⑦云无心以出岫, .⑧木欣欣以向荣, .五.现代文阅读题(17分)五种作家的书我不读(1)如今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各种书籍多如恒河之沙.而人生苦短,一晃就过,要想博览群书,当是痴心妄想,所以只能有选择地读书,用有限的时间读最有价值的书.那么,如果你实在搞不清哪些书值得一读,至少可以给自己划个范围,确定哪些书不要读.书籍分类很细,譬如说艺术类的小说吧,我就给自己订了规矩:五种作家的书不读.(2)“用身体写作”的作家的书不读.几年前,上海一女作家率先提出“用身体写作”,某诗人不甘落后,也提出要“下半身写作”,并解释说:“下半身写作是一种诗歌写作的贴肉状态、一种肉体的在场感.”北京某女作家,最近又提出了“胸口写作”的口号,她说:“女人的乳房是很敏感的,是女人最漂亮的部位,‘胸口写作’对男人充满诱惑力.”作家本来是用大脑和心血来写作的,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可如果一旦蜕化成“用身体写作”,那就变成了无耻的堕落,看这种书,无异是对自己灵魂的伤害和精神的亵渎.“美女作家”、“美男作家”的书不读.文人写书,全靠作品来赢人,与作家容貌毫无关系,“好脸蛋不能出大米”,自然也无法出精品佳作.李杜文章流传千古,可他们长得胖瘦丑俊,谁也不知道,也没有必要知道.因而,对作家来说,“金玉其外”固然可喜,“败絮其内”未免可悲.一般来说,在头衔、前缀上大做文章者,其内力皆不足,用脸蛋为作品张目的作家,其文必不可读.(3)“高产”作家的书不读.什么是高产作家?举个例子吧,2001年,某作家出版七部长篇小说,2003年,出版六部长篇小说,连创文坛“奇迹”.想想看,一年出七部长篇,每部若按平均25万字计,七部就有175万字,平均每天就要写5000来字,作家还有时间思考、酝酿、升华吗?有时间阅读、学习、充电吗?更不待说深入生活了.那么,不经反复思考,没有丰富的生活积淀的作品,其阅读价值自然可想而知.一个作家十年写了一本书,我一定会认真拜读;一个作家一年写十本书,我连翻翻的兴趣都没有.(4)“前卫”作家的书不读.“前卫”作家们,不仅热衷于乱树旗帜,自封流派,各种旗号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故意把小说写成艰涩难懂,古灵精怪,让人读来很不舒服的“半论文”,成心不让人看懂.此外,他们还喜欢空洞冗长的东西,作品越拉越长,内容越写越空,言之无物,面目可憎;他们还把写小说变成炫耀写作技巧,玩弄文字游戏,扮酷装相,终日作曲高和寡状.那么,既然读不懂此类作家的书,我又何必自找麻烦?(5)热衷炒作的作家的书不读.热衷炒作的作家大约有几种:或自我吹嘘,自戴高帽,哗众取宠,不知天高地厚;或今天“封笔”,明天复出,反复无常,就为“吸引眼球”;或屡有新闻,花絮不断,四处作秀,频频“讲学”;或三天两头接受采访,特别喜欢充当各种大赛评委与“特邀嘉宾”;或攀龙附凤,经常奔走于权贵豪门,热衷于和名人政要拉拉扯扯,以为登龙之术.这些个作家,无心创作,热衷炒作,书是敲门砖,“工夫在书外”,读他们的书,岂不是浪费时间?(选自2005年11月04日《中华读书报》作者陈鲁民)17.第(2)段中的“金玉其外”和“败絮其内”是什么意思?(2分)答:“金玉其外”指________ _ ;“败絮其内”指______ __________.18.第(5)段中的“工夫在书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分条表述.(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从全文看,作者是个喜欢读书的人,那么他喜欢什么样的作品呢?(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作家本来是用大脑和心血来写作的”,以你作文的实践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50字左右)(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语言表达题(11分)21.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句话.(只写句子的序号)(3分)①百般不能排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阅读下面一则寓言,写出寓意.(4分)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感到自由自在,于是他积极修炼,终于化成了蝴蝶.蝴蝶日日为食物奔波,还要防备天敌.蝴蝶很怀念曾经是庄周的日子.答:.23、根据括号内的要求写一段树叶与阳光的对话.(4分)早晨,树叶与阳光亲密地交谈.树叶(感激地):(排比)阳光(谦虚地):(比喻)七、作文题(60分)24.以“一步与一生”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自选,不少与800字.。
2016专题突破训练:文言文阅读15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成4~7题。
程琳字天球,永宁军博野人。
举服勤辞学科,补泰宁军节度推官。
权三司使范雍使契丹,命琳发遣三司使。
太仓赡军粟陈腐不可食,岁饥,琳尽发以贷.民,凡六十万斛,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
迁给事中、权知开封府。
王蒙正子齐雄捶老卒死,贷妻子使以病告。
琳察其色辞异,令有司验得捶死状。
蒙正连姻章献太后家,太后谓琳曰:“齐雄非杀人者,乃其奴捶之。
”琳曰:“奴无自专理,且使令与己犯同。
”太后默然,遂论.如法。
改三司使,出纳尤谨,禁中有所取,辄奏罢之。
内侍言琳专,琳曰:“三司财赋,皆朝廷有也。
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帝然.之。
或请并天下农田税物名者,琳曰:“合而为一,易于勾校,可也。
后有兴利之臣,复用旧名增之,是重困民,无已时也。
”再迁吏部侍郎,遂参知政事,迁尚书左丞。
时元昊反,犹遣使来朝,众请按诛之。
琳曰:“遣使,常事也,杀之不祥。
”后使者益骄横,大臣患之。
琳曰:“始不杀,无罪也;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国法也,又何患耶?”元昊死,谅祚立,方幼,三大将分治其国。
议者谓可因此时,以节度使啖三将,使各有所部分,以弱其势,可不战而屈矣。
琳曰:“幸人之丧,非所以柔远人,不如因而抚之。
”议者惜其失几。
既而遣使册命,夏人方围庆阳。
琳曰:“彼若贪此,可缓庆州之难矣。
”命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果喜,即日迎册使,庆阳之围亦解。
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琳持重不扰,前后守魏十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
植杂木数万,曰:“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
”人爱之,为立生祠。
改武胜军,又换镇安军节度使。
上书曰:“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
”未报.,得疾卒。
赠中书令,谥文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岁饥,琳尽发以贷.民贷:借款B. 太后默然,遂论.如法论:判罪C. 帝然.之然:认为……对D. 未报.,得疾卒报:答复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程琳为官机智的一组是()①饥民赖以全活,而军得善粟②臣为陛下惜,于臣何有③今既骄横,可暴其恶诛之④具礼币赐予之数移报之⑤异时楼橹之具,可不出于民矣⑥臣虽老,尚能为国守边A. ①③⑥B. ①④⑤C.②③⑥D.②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程琳执法如山,不允许任何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王蒙正虽然与章献太后家连姻,但他的儿子王齐雄杀人,程琳同样对他进行依法严惩。
文言文阅读05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庆礼,洺州永年人。
举明经,授卫县尉。
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五回等路,以备突厥,特召庆礼以谋其事。
庆礼雅有方略,彦范甚礼之。
寻迁大理评事,仍充岭南采访使。
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更相侵掠,荒俗不安,承前使人,惧其炎瘴,莫有到者。
庆礼躬至其境,询问风俗,示以祸福。
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
开元中,为河北支度营田使。
初,营州都督府置在柳城,控带奚、契丹。
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两蕃反叛,攻陷州城,其后移于幽州东二百里渔阳城安置。
开元五年,奚、契丹各款塞归附,玄宗欲复营州于旧城,侍中宋璟固争以为不可,独庆礼甚陈其利。
乃诏庆礼等充使,更于柳城筑营州城,兴役三旬而毕。
俄拜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
开屯田八十余所,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数年间,营州仓廪颇实,居人渐殷。
庆礼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
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七年卒,赠工部尚书。
太常博士张星议日:“宋庆礼大刚则折,至察无徒,有事东北,所亡万计。
案谥法,好巧自是曰…专‟,请谥曰…专‟。
”礼部员外郎张九龄驳曰:“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户庭可乐,彼独安于传递;稼穑为艰,又能实于军廪。
莫不服劳辱之事而匪懈其心,守贞坚之规而自尽其力。
有一于此,人之所难。
请以所议,更下太常,庶素行之迹可寻,易名之典不坠者也。
”乃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宋庆礼传》)[注]安堵:安居。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仍充岭南采访使充:代理B.庆礼躬至其境躬:亲自C.遂罢镇兵五千人罢:撤去D.都督赵文翙政理乖方乖:背离【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答案】AA项的“充”在中学文言文中是个常见的多义词,在这里是“担当”“充任”的意思。
因为“仍”是“依然”的意思所以不会原来就“代理岭南采访使”因此“充”是“担当”“充任”的意思。
乖方是“违背法度”,乖:背离。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5.以下各组中,全都表明宋庆礼“雅有方略”的一组是(3分)①询问风俗,示以祸福②独庆礼甚陈其利③更于柳城筑营州城④并招辑商胡,为立店肆⑤为政清严,而勤于听理⑥所历之处,人吏不敢犯A.①②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③④⑤【高考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答案】A③是在皇上下诏命庆礼在柳城筑营州城,。
⑤是为政清严,⑥是为政清严的结果【备考提示】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
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
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
必须注意每一个句子和题干规定的中心要形成因果或解证关系。
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要注意题干的要求,注意主人公、关键词、“正面”、“侧面”等词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宋庆礼深受礼遇,治政有方。
武则天诏令桓彦范防备突厥,彦范特地召请庆礼共谋其事;岭南地区社会秩序混乱,庆礼受命治理以后,百姓安居乐业。
B.宋庆礼处事求实,勇于开创局面。
他坚持实施玄宗意图,另址再建营州城,管理归附的外族;又开屯田八十余处,使得营州仓廪充实,百姓逐渐富有。
C.宋庆礼生前的缺陷,死后受到非议。
朝廷商议给他加谥号时,张星认为他的为人和行事存在诸多过失,根据他的生前作为,应谥以“好巧自是”的“专”。
D.宋庆礼生前的功绩,最终得到朝廷认可。
张九龄反驳张星的主张,认为宋庆礼始终不懈地承担辛劳事务,竭尽其力地守护坚贞原则;于是加谥为“敬”。
【高考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答案】B此题四个选项分别概括原文语段的某个要点,考试需对照选项与原文,概括分析比较,找出概括不准确的的地方得出。
B 不是另址再建营州城,是原址再建。
【备考提示】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
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
总体把握文意。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
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有个别选项是对原文中的某一句中的一个词翻译得不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语。
(10分)(1)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
【答案】(5分)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2分;关键字“功役"、“嗤”、“切事”三处,每译对一处给l分。
(2)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
【答案】(5分)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
【高考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3分;关键字“苦节”、“所”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易.节》:"节,亨。
苦节,不可贞。
"孔颖达疏:"节须得中。
为节过苦,伤于刻薄。
物所不堪,不可复正。
故曰'苦节,不可贞'也。
"意谓俭约过甚。
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
所表大概数目,翻译为“左右”。
【备考提示】文言文翻译要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
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审视句子特点,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由现代词、成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
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
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参考译文】宋庆礼,是洺州永年人。
他考中明经科,授任卫县尉。
武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奉诏到河北断居庸、岳岭、五回等条道路,为了防备突厥,特意召宋庆礼来谋划这件事。
宋庆礼向来有计谋策略,桓彦范很敬重他。
不久迁任大理评事,并充任岭南采访使。
当时崖、振等五州首领,接连相互掠夺,边远地区不安,以前的使者,害怕那里的炎热瘅气,从没人到达过。
宋庆礼亲身到了那里,询问风情习俗,说明祸福之理,从这以后那里的人都安居,便撤除镇守的兵士五千人。
开元年间,作河北支度营田使。
当初,营州都督府设置在柳城,控制奚、契丹。
武则天时,都督赵文翙治理不当,奚和契丹反叛,攻占州城,那以后移到幽州东二百里的渔阳城安置。
开元五年,奚、契丹各自通好归附,玄宗打算在旧城恢复营州治所,侍中宋璟坚持争辩认为不可,只有宋庆礼陈述很有利。
于是下诏委派宋庆礼等人充任使者,再在柳城筑立营州城,调发劳役三十天而完成。
不久授任宋庆礼御史中丞,兼检校营州都督。
开屯田八十余处,并且招集行商的胡人,给他们建立店铺,几年间,营州粮仓很充实,居民渐渐富足。
宋庆礼为政清正严明,而且勤于判决诉讼,所任职的地方,百姓官吏不敢触犯。
但喜欢兴作工程,多有更改,议论此事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实际。
开元七年逝世,追赠工部尚书。
太常十二张星评议说:“宋庆礼为人太刚硬而易受挫,对人太苛察就无可用之人,在东北生出事故,损失的数以万计。
按照谥法,喜好取巧又自以为是叫做…专‟,请谥为…专‟。
”礼部员外郎张九龄辩驳说:“宋庆礼为人苦守忠节,是国家的辛劳之臣,一到边疆,历时三十年。
在家本厅欢乐,他独独甘心于来往奔波;农作本艰辛,又能使军粮充实。
无不是从事劳辱之事而兢兢业业,恪守坚贞之规而竭尽全力,即使其中的一样,都是别人难以做到的。
请把所议论的,再下发太常寺,希望体现平日的行迹,使立谥的典礼不至于坠失。
”于是议定谥号为“敬”。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始汲黯为谒者①以严见惮。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臣谨以便宜,持节发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上贤而释之。
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好清静,择丞之,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黯多赐告②者数,不愈。
庄助复为请告,上曰“汲黯何如人哉?”助曰:“使黯任居官,无以人。
然至其辅少主,守成深坚,招之不来,麾之不去,虽自谓贪、育③,亦不能夺之矣。
”上曰:“然。
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青④为大将军,诸将皆属。
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
人或说黯曰:“大将军尊重,君不可不拜。
”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⑤,反不重邪!”青闻,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
青虽贵,有时侍中,上踞厕而视之。
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账中黯前奏事不上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注】①谒者:官名。
②告:休假。
③贲、育:即孟贲、夏育,两人均为古代著名勇士。
④青:卫青,汉武帝时名将。
○5揖客:只揖不拜之客。
(节选自《纲鉴易知录》卷十三)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屋比延烧,不足忧也比:并排。
B.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矫:假托。
C.责大指而已指:意旨D.亦不能夺之矣夺:强取。
【答案】D夺是“改变”的意思。
【高考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备考提示】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1.下列各组词句中,家电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持节发仓粟以赈之作《师说》以贻之B.上贤而释之令人有大功而击之;C.庄助复为请告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D.尊宠于群臣无二以勇气闻于诸侯【答案】BA代词,他(们);B连词,表顺承,就/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替。
D介词,在。
【高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备考提示】要把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
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
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
备考需要夯实课本中的基本篇目中重点实虚词的含义。
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B.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C.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D.丞相弘燕见上/或时不冠/至如汲黯见上/不冠不见也/上尝坐武帐中/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帷中/使人可其奏【答案】C把握住重点实词“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