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乐记》与儒家政治美学
- 格式:pdf
- 大小:378.52 KB
- 文档页数:5
周代儒家音乐思想在哪里有体现
周代儒家音乐思想在《乐记》有体现。
1、关于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乐记》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它认为:
“使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2、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乐记》主张使音乐与治理朝政、端正社会风气、礼治、伦理教育等相配合,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服务。
它认为: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
”
“是故先王之政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
”3、关于音乐的美感认识,《乐记》有比较深层的论述。
它强调音乐给人们的愉悦感受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它认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
《礼记·乐记》的乐教思想
《礼记乐记》是春秋时期一部杰出的儒家文献,孔子颂扬其为“乐其言而行之”,把它称为“乐记”中最优秀的著作。
乐记在西周朝建立了乐教,使乐及其礼俗成为国家正式的礼仪,乐记中乐教思想,主要以人的道德修养、平等对待和爱护他人为重点,它被誉为“以乐教化成国”。
从原文来看,乐记的乐教思想融合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之道,以礼仪为核心,以讲礼仪为前提,将自然礼仪与乐学相结合,以乐府、乐曲、乐动等呈现出来,以乐礼之序训礼仪,平衡礼乐之间的关系,充分体现出乐学之中注重人文关怀、乐道之义精神主义,以及礼乐共存、互赞之逻辑。
首先,乐教重要思想“以德训礼”,表明乐教以道德修养为核心,正是基于此,乐记记载了大量的礼仪,用以指导人们的行为,以传承礼乐之美。
其次,乐教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对待,使礼仪变得自然,不只是给君王,甚至是市井小民也能够接受。
再次,乐教注重“爱护他人”的思想,思想超越了等级观念,更加重视个体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让人们在个体尊严中实现自我,彼此尊重,把爱护他人融入到礼仪之中。
乐教思想对社会文明的创新作用巨大,其核心思想是“以乐教化成国”,以乐府吟咏训礼,以乐曲调节心情,以礼仪统一国家,让人们在乐府之中,感受到乐趣和礼仪的精神,使社会文明走向繁荣。
当今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文明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趋
势,乐记乐教思想也成为了当今人们追求道德完善,认识优雅礼仪和担当责任的重要参照。
回归乐记乐教思想,充分研究它,以它为指导,可以有助于构建文明的社会,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推进礼仪的发展,并使大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礼记·乐记》中的思想探析内容摘要:《礼记·乐记》是古代儒家礼乐方面的理论专著。
它对“乐”的起源,“乐”与人心,政治,礼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在儒家看来,乐发乎人内心,不仅能为人带来审美体验,更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之中接受“乐”中蕴含的道德理想。
乐折射社会现实,审乐可以知政。
乐蕴含了自然的和谐精神,礼体现了自然井然有序的特质。
礼乐教化,和而不同。
明礼乐,以别尊卑,序长幼,最终达到移风易俗,安邦定国和谐社会的目的。
关键词:乐政治道德礼美学儒家思想一乐本人情1 乐之发端《礼记·乐记》开篇有言:“凡音之气,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成变,变成方,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干戚羽旄,谓之乐。
”明确地把“乐”分为三个层次:声,音,乐。
关于声的产生,《礼记·乐记》中是这样描述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性焉。
”由此可见,人刚出生的时候拥有者喜怒哀乐等各种感情,但这种感情是处在未发端的状态,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人的内在欲望才被引发出,随着对外界的不断了解,好恶之情也随之产生。
而当人的内在感情被激发出之后,它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彰显出来,声则是其中的一种。
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心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
”不同的现实对应着不同的声以致心声相应。
感情的内容决定了声的内容,感情的深度也决定了内容的深度。
反过来,声中所蕴含的情感又能激发人的内心感受,从而与人心发生共鸣声,塑造了人性情的多样性。
然而声是未经加工的自然之声,是表达内心情感的最低层次。
它和音的区别在于是自然和艺术的区别。
只有发出来的自然之声经过艺术化的处理,按照宫商角徵羽的位置错落排列,互相应和,才能形成高低有致,曲调多样的音乐。
这样的音乐已经和今天的音乐大致相似,与人之情拥有很好的互动,因而也就能对人之心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从《乐记》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乐记》是古代中国音乐领域内的一部经典著作,以三代周朝(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乐制为主要叙述对象,详细记录了周朝乐制在乐器、乐章、音律等方面的规定及其相关的信仰文化等内容。
同时,《乐记》也涉及到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思考。
首先,从立法的角度来看,《乐记》可以视为周朝依据周公制定的礼乐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周朝的管仲、鲍叔牙等政治家的努力下,以乐为纲,通过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和规章,从而提高民众的道德素养和文化修养,同时也用以巩固周王朝的政治基础和朝廷威信。
可以说,周朝的文艺水平和公共文化的繁荣直接受制于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第三,文艺对于政治影响力的加强也表现在周朝实践期间的许多奏章中。
例如,“乐正夏侯氏奏事”,在该奏章中展示了夏侯氏在乐制方面的杰出贡献,通过对乐器的制作和音律的修整,在乐舞中表现出周朝至高无上的权威感。
该奏章也表明了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即文艺切实影响了政治的方针和决策。
文艺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并非单向的,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实践中是日益加强的。
最后,周朝乐制规定中的齐声和奏唱的原则,也反映了周朝重视文化传承和普及的精神。
文艺创作和演出要尽可能符合大众的审美和思维习惯,这是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同时,通过齐声奏唱,可以增强群体凝聚力,从而更好地配合政治需要。
综上所述,《乐记》揭示了中国古代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展示了政治体系、文化传承、审美与实践之间复杂而丰富的互动关系。
在这个历史时期,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新传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奠定了基础。
浅谈《礼记·乐记》体现的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浅谈《礼记·乐记》体现的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浅谈《礼记·乐记》体现的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2013-06-11文学评论论文浅谈《礼记·乐记》体现的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浅谈《礼记·乐记》体现的儒家乐教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吕思琪乐是西周时期国家教育的核心,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基于前期大量的文献梳理工作,以《礼记·乐记》为中心,在先秦思想文化的整体语境中,概述乐教思想的知识脉络、思想源流,并积极联系现实社会,力图探究乐教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儒家《礼记·乐记》乐教当代意义一、本文对乐的界定本着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我们有必要对本文所探讨的“乐”作一个明确的界定,以保证结论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儒家正统思想中礼乐文化当中的“乐”,是《乐记》所推崇的。
从概念来说,指的是先王的正统音乐。
它是古乐,与新乐相对;是雅乐,与俗乐相对;是正乐,与淫乐相对。
二、儒家乐教思想简述从源流上看,乐的发生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
《乐记》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这是对“物感说”最为完整的表述,乐根于人心,是人内心情感最自然的流淌,因此最具感染力。
作为周代教育的中心,乐所承载的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第一,乐之“和”的本质。
《乐记》中多次强调:“乐者天地之和”、“大乐与天地同和”等,形成了乐和,音和,政和的阐发逻辑。
音律触发人心、实现心之“和”,进而促进人际之和,社会之和,天人之和是最高理想。
第二,乐的等级性。
在古代礼法社会中,不同阶层的用乐标准是不同的。
如《周礼·春官宗伯·乐师》中有“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蘋》为节,士以《采蘩》为节”。
乐的本质是和,而“和”是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对礼治现状的维持和加固,因此二者并不矛盾。
从《乐记》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者:茹艳来源:《艺术评鉴》2019年第21期摘要:《礼记·乐记》中的礼乐辅政、礼主乐辅的思想传递着中国古人用“乐”来辅助治理国家的智慧,而古今关于“乐”(今之文艺)之功能的认识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根据今天的社会现实同时吸收借鉴先人的智慧,我们应该认识到文艺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乐文艺政治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17-0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文艺和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同时被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代学者不断地思考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不同的见解。
事实上,我国古人对于这个问题就有深刻的认识,这里,我们将透过《乐记》来看古人对文艺和政治的认识。
一、《乐记》礼乐辅政说作为《礼记》的第十九篇,《乐记》是《礼记》中的音乐论著部分,对《乐记》产生影响最大的是荀子的《乐论》。
“《乐记》与荀子学派的关系,明显的表现在《乐记》中有大量的文字和荀子的《乐论》相同或基本相同。
”①西汉初年,儒家作为主流思想文化登上舞台,为确保独尊的地位,必须处理好与君主政治权力的关系,这在《礼记·乐记》中有很明显的表现。
《乐记》介绍了乐的产生和乐与礼、社会、人的关系以及乐对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作用,其中礼乐辅政、礼主乐辅的思想是《乐记》的最重要的思想。
《乐记》首先论述了音乐的起源,“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②“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③《乐记》认为,音乐是由人心的变动产生的,且只有在受到外物感染的情况下才会有变化,将这种变化反应出来就是声音,声音又演变出音乐。
因此,音乐是由人心有感于外物而一步步产生的,且不同的内心情感产生不同的音乐。
相应地,当音乐作为一种外在事物,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心理和情感。
《乐记》提到,“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论《礼记·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乐记》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音乐美学理论著作,它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社会音乐美学原理和音乐创作的标准和原则,对我国两千多年来的音乐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乐记》概况:原有23篇或者24篇,现存11篇,保存在《礼记》和《史记》部分篇章中。
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学术界争论颇多,一说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一说是刘向、刘歆父子所作。
不管哪种说法,学术界一致认为该书所反映的主要是先秦时代的思想意识。
其书以音乐为代表,对先秦时代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总结,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一、音乐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即所有的音乐都来源于人的思想感情,而人的思想感情,却又受着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
受什么样的影响,就产生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样的感情变产生什么样的音乐。
音乐是从自然界的声音变化而来,有声、有色、有形的歌舞是对自然界的声音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
用现代哲学的观点来评论它属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二、音乐与社会的政治关系《乐本篇》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
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木,声乐之道,与政通矣。
”从这段话可以得知:太平年代的音乐安详,乱世年的音乐怨恨,亡国的音乐悲哀。
音乐的道理是和政治相通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音乐反映政治。
音乐作品都能反映一定的现实问题,而音乐的审美是人们认识现实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音乐与政治的标准、艺术标准的关系音乐的最高标准是“德音”“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观点,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和艺术界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也是对音乐作品批评的唯一标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符合礼的音乐方能称之为“乐”,否则只能称为“音”。
四、音乐的阶级化“宫为君,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音不乱,则物愤懑之音矣”。
《礼记·乐记》浅析【摘要】《礼记·乐记》作为我国第一篇音乐理论方面的专门文章,总结了先秦儒家有关音乐艺术的理论,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艺思想。
同时又处处渗透着儒家礼乐并举,治理社会的政治理想,并集中体现在乐的社会功能上。
【关键词】《乐记》;文艺思想;礼乐关系;社会功能今本《礼记》,亦名《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凡四十九篇,为西汉时期戴圣所传,是一部汇集先秦至西汉时期儒家所著录的关于礼学的文献汇编。
其中之《乐记》是儒家关于乐的理论之经典论著,郑玄《礼记目录》:名曰“乐记”者,以其记乐之义。
《乐记》的作者和成书时间,诸说不一。
郭沫若说是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
清人汪中说是荀子所作。
也有人说是思孟学派所作,或说是东汉儒者所作。
但他们的说法大都缺乏有力根据。
目前来看还是《汉书·艺文志》的说法较为可信:“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
”这里说的是汉武帝时众儒杂采先秦旧籍编纂而成,证之《史记·乐书》,内容与《乐记》基本相同,当是司马迁利用当时已成书的《乐记》。
《史记》是成书于武帝后期的,可证《乐记》成书于武帝前期。
西汉刘向曾校《乐记》二十三篇,今所存即其前十一篇,《礼记》合此十一篇为一篇。
今据孔《疏》所标起讫和篇目,可分为十一部分:一、《乐本篇》,论述乐的产生,乐的社会作用;二、《乐论篇》,论述乐与礼的区别及其不同的社会功能;三、《乐礼篇》,论述礼乐与社会人事即天地自然的关系;四、《乐施篇》,论述乐与人的德行和事功的关系;五、《乐言篇》,论述乐对于人的情性的影响,先王制乐的根据,及社会治乱与乐的关系等;六、《乐象篇》,论述乐对于人的思想情绪的影响以及乐教的社会作用;七、《乐情篇》,论述乐与情的相互关系,礼乐的区别及其不同的社会作用;八、《魏文侯篇》,论述古乐与郑卫之音的区别,及德音与溺音的区别;九、《宾牟贾篇》,论述《武》乐的结构,内容及其意义;十、《乐化篇》,论述乐对于人的内心修养和人伦教化作用,礼和乐对人的修养的不同作用,以及先王制定《雅》、《颂》之乐的意义;十一、《师乙篇》,论述什么样情性的人适宜唱什么样的歌等。
先秦儒家乐论的演进及路径——以《荀子-乐论》《礼记-乐记》为中心“乐”在古人生活与政治中占据重要地位。
我国乐论传统深厚绵远,上涉天人之际,下抵百姓日用,旁及文艺理论、美学美育、伦理观念。
先秦乐论异说纷呈,其中尤以儒家《荀子·乐论》和《礼记·乐记》最成体系,影响也最大,“它们奠定了中国音乐理论和中国艺术理论的基础,成为先秦美学集大成之作”。
《荀子·乐论》乃荀子及其后学记述荀子论乐的言论而成,继承了孔子的“礼乐”思想又有所发挥,较为完备地总结了先秦儒家礼乐美学体系。
《礼记·乐记》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的乐论著作(1)。
关于其主要内容及成书时间,孔颖达《礼记正义》引《汉书·艺文志》曰:“黄帝以下至三代,各有当代之乐名……汉兴,制氏以雅乐声律,世为乐官,颇能记其铿锵鼓舞而已,不能言其义理。
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博古,与诸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云乐事者,以作《乐记》。
”可见,孔氏认为《礼记·乐记》乃西汉河间献王及诸生编辑先秦古乐文献而成。
蒋孔阳先生谓:“它的成书,可能是在汉初,但它的基本思想、理论体系,以至主要的章节,却在战国末年,即已形成。
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把它看成是先秦儒家关于‘礼乐’问题的一个总结。
”王齐洲先生进一步认为,西汉以前,为学最重师法,一家一派的学术著作,往往由多代学人的学术累积而成,非一人一时所创制。
《乐记》文本写定时间应该在西汉前期后仓之时,而后仓是荀子学派的后裔。
《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有着共同的思想来源、师授系统、学派传承与话语体系。
这样看来,《荀子·乐论》成书及主要内容的形成时间,或早于《礼记·乐记》。
《乐记》的音乐思想以继承荀子学派为主,但因史料缺乏,在编辑过程中到底采用了多少先秦文献,已难以确证。
将现存《荀子·乐论》与《礼记·乐记》对读,两个文本相似甚至相同处常互文见义,体现出两者对荀子乐论思想的继承;其微妙差异处又表露出《乐记》试图突破荀子乐论思想的努力。
从《乐记》看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摘要】《乐记》是一部著名的文艺作品,其中展现了文艺与政治之间复杂的关系。
本文首先介绍了《乐记》的背景,然后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概述。
在探讨了《乐记》中文艺表现与政治关系的互动,讨论了文艺作品在政治中的影响力,以及文艺作品对政治的塑造和反映。
同时分析了文艺创作中存在的政治倾向以及文艺作品对社会政治的启示。
在总结了《乐记》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启示,讨论了文艺与政治关系在现代的重要性,以及文艺对政治的影响力。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艺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文艺作品在塑造和反映政治意识形态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乐记》、文艺、政治、关系、探讨、影响力、塑造、反映、倾向、启示、现代重要性、启示、影响力。
1. 引言1.1 《乐记》的背景介绍《乐记》是中国古代文献之一,是汉代文学家、音乐家司马迁所著。
这部文献记录了中国古代乐曲的演奏方式、乐器的制作、音律的理论等内容。
《乐记》反映了当时的音乐文化,对后世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概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文艺作品不仅仅是娱乐消遣,更是对社会、政治现象的一种表达和反映。
《乐记》作为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之一,也在其中展现了文艺与政治的密切关系。
在古代中国,文艺作品常常被用来宣扬政治主张、塑造驾驭民心的工具。
文艺作品的影响力往往超乎想象,能够深刻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走向。
了解文艺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解历史和预测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乐记》中文艺表现与政治关系,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文艺作品对政治的塑造和反映,同时也能够探讨文艺创作中的政治倾向,以及文艺作品对社会政治的启示。
在现代社会,文艺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启示作用。
2. 正文2.1 《乐记》中文艺表现与政治关系探讨《乐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它通过对乐舞、礼仪、音乐等方面的论述,探讨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