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
- 格式:ppt
- 大小:1.74 MB
- 文档页数:51
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游山西村》)4
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前两首诗
2、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对诗的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点难点:朗读背诵前两首诗理解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策略方法:朗读法
教学媒体:录音机
教学设计:
课前二分钟演讲
学习《归田园居》学习《使至塞上》前两首。
1、老师范读,提出朗读要求
2、注音:荒秽草木长
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
分析思想感情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
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
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
1、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诗四首(归田园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游山西村)●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能力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
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教学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
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
2.联想法。
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像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
3.点拨法。
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
4.讨论法。
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指导学生自读《游山西村》,品味诗歌的人情美、风物美。
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背诵诗歌。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
他的诗歌现存120多首。
最能代表他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
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30.诗四首教学目标:1、朗诵这四首诗,要求能够正确背诵、默写。
2、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充分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以提高理解、欣赏古诗的能力。
学情分析: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任务:《归田园居》和《使至塞上》《归园田居(其三)》1、简介作者、时代背景,导入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
我们学过他的《桃花源记》,今天我们跟着陶渊明到他归隐的庐山脚下看看。
2、齐读诗歌,自学讨论①你在陶渊明归隐之处看到了什么情景?陶渊明辞官之后,过得舒适吗?②陶渊明为什么不愿做官而甘愿过这样的生活?“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3、师生讨论。
[点拨明确: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并非因田园劳作之乐,而是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宁愿做一个农夫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堕落官场。
]4、试背这首诗。
全诗可以分为几个层次?①种豆的地点以及劳动成果②劳作的辛苦与执著③自己的田园之乐(3)学生发挥想象本文描写了什么场景?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表面上写劳作之乐,实际上“愿”有它的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4)联想:鄙弃官场生活的诗文语句联想。
(5)诗歌特点:平淡自然,不见修饰。
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诗意和谐统一起来,形成了陶渊明的艺术特点。
《使至塞上》1、简介作者、时代背景,导入王维,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开元二十五年春,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今天,我们跟着王维问边的队伍到边塞走走。
2、齐读诗歌,自学讨论①诗人进入大漠,展现在他跟前的是什么样的景色?②《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