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国际法依据辨证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从国际法角度论中日东海争端近年来,中日东海问题作为中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争端,时时泛起波澜,威胁着两国间的关系。
中日两国世代为邻,出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两国的双边关系一直阴晴不定,而现今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又为中日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
2004年起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突然发难,指责中国在主权范围内正常的海洋资源勘探,侵犯了日本的海洋权益。
尽管中国方面一贯认为中日专属经济区的界线应该在冲绳海槽,但考虑到存在争议,为维护两国关系,中国方面一直没有在争议海域进行资源开采活动。
鉴于东海划界问题的争议不仅涉及两国各自的国家主权,而且牵涉到重大的经济利益,因而我国对于这一问题,一贯主张双方应该通过谈判加以解决,多次强调"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解决东海问题的正确选择。
截至目前,中日之间已举行了七轮东海问题磋商,双方确认了把东海作为"合作之海"的方针,明确了维护东海局势稳定的重要性,也就各自共同开发的方案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尽管两国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双方仍表示今后将继续保持磋商的进程。
一、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及双方立场(一)东海的地理情况东海是我国东部的一个边缘海,北起中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海域东西宽约300至500公里,南北长约1300公里,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
东海的海底地形比较复杂,基本上可以分为两部分:西部为宽阔的大陆架,成为东海大陆架,占东海总面积的66.7%;东部为大陆坡。
东海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阔的大陆架之一,北宽南窄,平均水深72米,但是大部分海域的水深为60到140米,陆架外缘在水深120到200米处。
东海大陆架是我国大陆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直至冲绳海槽。
(二)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中日东海争端的起因源于日本自2004年5月起对中国开发"春晓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后导致的结果。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适用原则的法律分析摘要:本文以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为背景,结合相关国际公约和司法实践,通过解读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中间线”原则得出,中日东海大陆架不能适用日方所主张的”中间线”原则进行划界,因为中间线划界并非大陆架划界原则,而只是一种划界方法。
在东海问题上,冲绳海槽、海岸线长度等因素都决定中间线划界方法不能适用。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应适用公平原则,如果使用中间线方法划界,那么其前提也是要符合公平原则。
关键字:东海大陆架;大陆架划界;中间线;公平原则一、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之争的起因东海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海域辽阔,海底约有2/3的面积为大陆架。
由于东海大陆架堆积着很厚的含油地层,因此海底油气资源极为丰富。
近年来,我国沿海许多地区都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据估计,仅钓鱼岛周边海域的石油储量就高达1095亿桶,相当于曾经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的原油储量。
这对中日两国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此外,这片海域还储藏了大量可以用来制造航天航空器件、精密机床等高科技产品所需的钻、锰、镍等稀有金属。
可以看出,东海海域由于涉及到丰富的资源,中日两国又都是能源需求大国,中日之争由此展开。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七十六条规定了大陆架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在大陆边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算起超过200海里的情形下,则大陆架外部边缘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超过连接2500米等深线各点连线以外100海里。
”①尽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陆架有明确规定,但是却没有对大陆架划界原则有明确规定,只是笼统地规定为”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所指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
”《公约》并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解决办法,因此大陆架的划界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中日东海划界的依据与分歧山民侠风/改编近年来,中日两国的东海划界问题逐步升级、气氛紧张。
日方提出以“中间线”划分,中方提出“冲绳海槽”划分,双方争议不下,谈判未果。
2005年,**政府曾批准通过日本帝国石油公司对东海“中间线”以东油气试开采的申请。
中方立即指出:如果日本允许民间企业在东海争议区域内试开采,将“使问题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自此之后,中日双方,谈谈停停,始终没个结果,而中国只管开采油气,对日方的态度是:我开采无争议区的,你不能开采有争议区的,搞得日方如热锅蚂蚁,又是停止贷款,又是飞机驱赶、又是严正抗议,就是不敢开采。
为什么?理屈呀!一、中日东海划界的巨大分歧中日之间常说“一衣带水”,而这“一水”却纠结了太多恩怨。
扰资料显示,东海海域位于中国大陆和琉球群岛之间,北接朝鲜半岛,南北长约700海里,东西最宽处360海里,最窄处不过167海里。
据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靠海各国都有主张自海岸基线外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权利。
然而,中日相隔这“一水之间”,平均宽度仅为210多海里。
据外交部条法司的官员说:“中日各自要求200海里的海域管理权产生了重叠,需要进行划界。
”关于海洋管辖权的协商,始于1996年的《联合国海洋公约》,它给各国扩大海洋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中国和日本先后批准了该公约,该公约在中国1996年生效。
因此,发生了法律上的两国海洋管辖的冲突,中日之间开始磋商,其中就涉及到划界问题。
然而,双方在划界主张上的分歧巨大,至2004年,双方十几次谈判的惟一成果,是达成在2000年6月1日生效的《北京-东京渔业协定》,规定了双方的“暂定措施领域”。
但是,东海划界问题依旧毫无进展。
据参加过划界谈判的外交部官员说:划界依据不一致是最大障碍,“中国主张公平原则来划定两国的海洋分界线,但日本要求‘中间线’。
”1982年,日本大使馆将一幅标有“中间线”的地图递交给中国,自此以后,“中间线原则”成为日方的一贯说法。
从国际法上浅析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摘要本文从近期中日就东海资源之争切入,结合国际法上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划界规定,对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中日双方的立场进行分析阐述。
最后,参考国际条约规定,国际法院判例及公法学家学说提出解决此争端的可能方案。
关键词东海大陆架中间线原则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文2004年5月,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油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中日东海油气田的争端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关注。
其实,中日东海资源之争并非始自今日,早在1968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了,中日之间的东海是另一个波斯湾,该海域拥有众多被埋藏的宝藏,比如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之后,中日就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一直存在争端。
一、国际法上关于相向或相临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规定(一)大陆架划界在国际法上研究的必要性沿海国的大陆架是在其领海以外由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1)大陆架作为蕴藏资源丰富及开采相对便利的海域,加之其所具有的重要军事意义,从20世纪中叶起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在海洋中争夺的焦点之一,也随之出现了大陆架划界问题。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对大陆架外部界限采取了各取所需的态度,致使海域划界纠纷迭起,双边和多边矛盾不断产生,据统计,全世界144个沿海国家中,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间有380多处海洋边界需要划定,目前只解决了约三分之一。
(2)因此,解决好相向或相临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问题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国际法上关于相向或相临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规定国际社会关于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原则和方法一直存在严重分歧。
(3)根据1956年《大陆架公约》规定的“协议——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大陆架划界应由有关各国协议解决。
倘无协议,除因特殊情况应另定界线外,相向国家之间应以每一点均预测酸梅异国领海宽度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中间线为界线,相邻国家之间的界线应适用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等距离原则决定。
如何从国际法角度看待和解决中日东海大陆架争端一、东海争端的由来东海水域位于中国大陆与西太平洋岛弧之间,是中、日、韩、朝四国领土环绕的辽阔海域。
东海水域最明显的一道天然地质区隔界限就是冲绳海槽。
东海油气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东海大陆架坳陷带、钓鱼岛陆架边缘隆褶带以及冲绳海槽坳陷带。
“在这些地区,中国、日本和韩国单方面的权利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
”更为重要的是东海具有极为丰富的油气资源,在“蓝色圈地运动”盛行的今天,中国和日本相邻,又都是经济大国,日本作为一个贫油国家,在东海问题上中日两国面临着不可不免的冲突。
二、中日双方争执起因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的核心是冲绳海槽的地位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双方在划界原则上的严重分歧。
由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过于笼统且缺乏可操作性,使得中日两国分别按照不同的原则提出了有利于己方划界方法。
中国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强调东海大陆架是中国领土的自然延伸。
自1982年《公约》公布之日起,中国一直坚持以“公平原则”和“自然延伸原则”对东海宣示主权,主张“海洋划界应遵循的根本原则是公平合理原则”,而“等距离线只是划分海洋界限的一种方法,不应把它规定为必须采取的方法,更不应把这种方法规定为划界的原则”。
1996年中国在批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时声明:“将与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通过协商,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划定各自海洋管辖权界限”。
就东海大陆架划界而言,中国主张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领土,而非日本岛屿的自然延伸,因为冲绳海槽构成了两国大陆架之间的天然界线。
因此,应当以冲绳海槽,而不是中间线作为两国的大陆架边界。
日本主张“等距离中间线”原则,认为中日在东海的大陆架是中日共大陆架,应该使用中间线划界。
其1996年颁布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如果日本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外部界限的任何部分超过了从日本基线量起的中间线,则中间线(或日本同外国议定的其他线)将代替外部界限的那一部分”。
浅谈从国际法上浅析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浅谈摘要本文从近期中日就东海资源之争切入,结合国际法上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划界规定,对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中日双方的立场进行分析阐述。
最后,参考国际条约规定,国际法院判例及公法学家学说提出解决此争端的可能方案。
关键词东海大陆架中间线原则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文2004年5月,日本对中国开发“春晓”油气田的反应逐步升级,中日东海油气田的争端再次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关注。
其实,中日东海资源之争并非始自今日,早在1968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了,中日之间的东海是另一个波斯湾,该海域拥有众多被埋藏的宝藏,比如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
之后,中日就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一直存在争端。
一、国际法上关于相向或相临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规定(一)大陆架划界在国际法上研究的必要性沿海国的大陆架是在其领海以外由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1)大陆架作为蕴藏资源丰富及开采相对便利的海域,加之其所具有的重要军事意义,从20世纪中叶起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在海洋中争夺的焦点之一,也随之出现了大陆架划界问题。
目前世界上已有100多个国家对大陆架外部界限采取了各取所需的态度,致使海域划界纠纷迭起,双边和多边矛盾不断产生,据统计,全世界144个沿海国家中,海岸相向或相邻的国家间有380多处海洋边界需要划定,目前只解决了约三分之一。
(2)因此,解决好相向或相临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问题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国际法上关于相向或相临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规定国际社会关于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划界的原则和方法一直存在严重分歧。
(3)根据1956年《大陆架公约》规定的“协议——等距离——特殊情况”规则:大陆架划界应由有关各国协议解决。
倘无协议,除因特殊情况应另定界线外,相向国家之间应以每一点均预测酸梅异国领海宽度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中间线为界线,相邻国家之间的界线应适用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等距离原则决定。
论东海大陆架划界争议与发展趋势金[1]摘要东海大陆架划界已严重影响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认真对待。
本文首先以国际法理论剖析了双方各自的划界主。
其次,对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的前景作了探析,并提出了共同开发为解决双方争议切实而可行的方法。
最后,对共同开发的要义和我国近期的工作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关键词东海大陆架自然延伸中间线共同开发一、中日对待东海大陆架划界的立场与态度(一)东海大陆架概况东海大陆架位于中国、日本、朝鲜三国之间,东西宽150至360海里,南北长630海里。
[2]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关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的有关规定,在东西部中国与日本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存在部分重叠海域,因此,双方存在划界争议。
实际上,划界争议分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两种,考虑到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重叠,且根据公约的有关规定,沿海国对专属经济区海床和底土的权利应按大陆架制度执行或行使。
[3]可见,沿海国对于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的权利,大陆架制度优先于专属经济区制度。
为此,本文仅从大陆架(法律)制度论述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
(二)东海大陆架划界争议的焦点关于东海大陆架划界,我国主,应在自然延伸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协议划界以求得公平解决为东海大陆架划界遵循的主要原则。
[4]据此,冲绳海槽构成我国东海大陆架与琉球大陆架的自然分界线,我国东海大陆架可延伸到200海里至370海里。
对此,日本主,中间线或等距离线原则应为东海大陆架划界的原则。
[5]日方认为,中国与日本琉球之间是“共大陆架”,冲绳海槽不构成日中东海大陆架的自然分界,它只是紧密相连的中日大陆架之间的偶然凹陷,它同挪威海槽一样,不能成为划界的重要因素,因此,可不考虑中日相向大陆架间的具体情况而平分划界。
据此划界,中日大陆架界限将在冲绳海槽以西。
我国可能得到的大陆架围约为140海里至180海里。
而日本将获得冲绳海槽以西最有石油储藏远景的大部分海域。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各自所持原则的评析孙汀摘要自1958年的《大陆架公约》出台以来,中日两国针对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的争端不断。
1968年发表的《埃默里报告》更是为两国对于能源安全的角逐增添了一条导火索。
日本坚持以“中间线原则”划分我国东海大陆架,而中方则坚持“公平”、“自然延伸”等原则。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出台,以及国际法庭针对其他相似案例的评判,都彻底打破了日本平分我国东海大陆架的妄想。
关键词国际法大陆架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中间线原则作者简介:孙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3-156-02东海总面积约77万km2,是位于中国、韩国、日本三国陆地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域。
而在东海海水掩盖下的东海大陆架,作为世界上较为宽广的大陆架之一,面积约为54万km2。
1982年出台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第一款对大陆架所做的定义是“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架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东海大陆架的归属问题,自《大陆架公约》于1958年出台以来,在中日双方引起的纷争从来没有停止,且随着《埃默里报告》的出台不断升温。
对于中国和日本来说,这份报告所提供的最为重要的信息是,在台湾与日本之间的海域可能蕴藏着大规模的石油。
除此以外,钓鱼岛主权的归属也是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纷争中的焦点问题。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制定过程中,公平原则和中间线原则各有其拥护者。
坚持公平原则的国家一致认为,大陆架的划界主要通过协定的方式,在顾忌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必要时可以考虑中间线原则;而拥护中间线原则的国家则认为中间线是划界的唯一的合理原则。
一、中方一贯坚持的原则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在东海的争端中,中国主张公平原则以及与之相应的自然延伸原则。
试从国际法视角浅析中日东海划界争端内容摘要:面对日益升级的中日东海划界争端,本文试对争端的起由、划界过程中涉及的钓鱼岛问题、日方提出的中间线原则、我国所主张的公平原则和自然延伸原则以及解决争端的方案选择等方面运用国际法理论做出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东海划界;钓鱼岛;中间线;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共同开发A Brief Analysis of the?International Law?between?Sino-Nippon East ChinaSea Demarcation DisputeAbstract:Facing to the escalating Sino-Nippon East China Sea demarcation disputes, this?thesis is?trying to analysis those international problems,?which involving the process of demarcation of the Diaoyu Islands issue, the Japanese side proposed the principle of the middle line, our stands the principle of fairness and natural extension of the principles and the settlement of disputes op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This thesis is?making a brief theoretical analysis.Keywords:East China Sea demarcation; Diaoyu Islands; Middle Line; Equity Principles; Natural extension; Joint development2006年3月6至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轮中日东海问题局长级会议又一次无果而终,包括此前相关的系列谈判,其实都是中日双方为调和紧张的两国关系所做的尝试性努力;那么,中日东海划界争端缘何而来?为什么接连谈判均告失败?究竟又有哪些可行性方案可供选择?笔者试从国际法视角对以上问题做一点浅析,并提出些许建议。
如何从国际法角度看待和解决中日东海大陆架大陆架又称大陆棚、大陆台或大陆礁层。
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
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
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大陆架含义在国际法上,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
沿岸国有权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其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
因为大陆架资源丰富,对大陆架的划分和主权的拥有,就成为国际上十分重视和争议激烈的问题。
我国以及日本就因东海大陆架问题纠葛不断,涉及国家利益的方面,双方都很难让步。
关于大陆架划界的原则问题。
对此中国政府始终坚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规定认为,东海大陆架是中国大陆领土的自然延伸,理应由中国和有关国家协商确定如何划分。
对于日本以及韩国等不良行径予以斥责批评。
同时明确表示反对在不公平的条件下的中间线原则,因为中国的大陆架一直自然延伸到冲绳海槽中线。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规定,大陆架的边缘是2500米的等深线,而东海大陆架是一个广阔而平缓的大陆架,向东伸延到冲绳海槽,即在水深2940米的断层戛然而止,所以日本一贯坚持的所谓的共享大陆架根本就不存在。
划界应在平等的基础上,考虑一切有关的因素,通过协商加以解决。
等中间线的方法只有符合公平原则才能被接受。
我国在此主张自然延伸原则和公平原则关于冲绳海槽在大陆架划界中的地位问题。
中国认为,中日两国已被冲绳海槽隔开,不共大陆架。
冲绳海槽是我国东海大陆架和日本琉球岛架的天然分界线,海槽的因素在划界时不应被忽视且必须给予充分考虑。
但是日方避重就轻始终坚持对己方有利的但是又不切实际的观点,错误的主张中间线原则,该原则中日本忽视冲绳海槽对于东海大陆架划的决定性因素,坚持不予考虑,而以无人居住的小岛男女列岛和鸟岛为基点,按中间线原则划分。
同时,采取一国一半的解决办法,侵占中国大陆架。
此种方法忽视国际法中就大陆架的正确规定,日本始终坚持从本国利益出发试图侵犯中国主权,歪曲事实,违背国际法中的相关规定。
从国际法角度看中日东海争端本文从近期中日东海资源之争切入,结合国际法上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划界规定,对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中日双方的立场进行分析阐述。
进而对日本主张所谓的中间线原则进行深层次分析,并详细透视法理,揭露日本背后的领土野心,最后,提出一些可供双方参考的解决途径,希望能对解决目前中日两国的僵局特别是东海问题及钓鱼岛问题产生良好的作用。
中日之间的东海大陆架之争由来己久,由于东海大陆架事关两国的核心战略利益,而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与主张截然不同,可以想象,两国很难就这一问题取得一致。
但是,久拖不决只会令问题更加复杂,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所规定的时限,两国尤其是中国怕失去主张权利的机会。
在此情况下,全面理解国际法规则,并在处理争端中,乃至在可能的国际诉讼中,正确的运用规则,就成为当务之急。
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亦在对有关大陆架划界的国际法角度进行分析,重点强调对有关司法实践的把握,从中归纳了对这方面国际法规则的一系列的规律性认识,特别是对其中能够支持中国在东海大陆架争端中所持立场的几点规律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中日东海争端的由来和法理分歧(一) 东海争端的由来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导致争端的直接导火索,1969 年,美国海洋学家埃默里等人所著的东海和黄海的地质构造和水文特征一文发表。
文中提出在东海存在着世界上最有希望的尚未勘探的海底石油资源,这对资源短缺的岛国日本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关规定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在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上获得通过。
到1984 年12月9日,公约规定的签字截止日期时有159个国家和实体签了字。
我国政府也签署了该公约。
公约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力量逐步壮大的背景下出台的,力图在占世界面积2/3 的海洋建立一套全新的法律制度,客观上维护了第三世界国家的权益,也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
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可能给我国造成一定的困难。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的国际法分析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的国际法分析一、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概述自美国地质学家埃默里和日本专家新野弘预言东海海底特别钓鱼岛附近可能储藏着大量的石油资源,到1968年以埃默里为首的12位地质学家对东海和黄海海底进行地质构造的勘测,并报告称:“中国台湾与日本之间的大陆架很可能是世界上油气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1],日本就觊觎东海海域的海底资源,便开始对东海的油气资源进行大规模勘探。
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也对东海海底资源情况进行勘探与开发,并探测出后被命名为“西湖凹陷”的储油量丰富的地区,并开发了“春晓油田”等,从此储藏着大量资源的东海大陆架就变成中日两国之间纠纷的焦点。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以后(以下称公约),世界各国对海洋资源都越来越重视,海洋划界纠纷也越来越多。
而随着中国与日本对东海海底的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活动的深入,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愈演愈烈,中日也进行了长达4年的协商谈判,直到2008年才达成了原则共识,但随着钓鱼岛争端的问题,东海划界问题又搁置起来。
[2]故针对这一问题,探讨中日大陆架划界争端的由来,并通过借鉴借鉴国际案例,对东海大陆架划界进行国际法理分析,来探讨解决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方式很有必要。
二、中国与日本关于东海大陆架划分界线问题的观点及分歧根据《公约》第七十六条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
”也就是说,每个沿海国至少可以拥有从其领海基线量起200海里的大陆架,但是如果海岸相向邻国之间的大陆架宽度不超过400海里,当事国之间就会造成大陆架叠加的划界争端问题。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摘要:近几年,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引起了各国广泛的注意,中日双方也在此问题上产生过不少争议,且各执一词。
所以对此问题进行法律上的分析具有实际意义。
该海域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成为相关国家争夺的焦点,冲绳海槽在划界中的效力问题以及确定中日双方权利主张正当性的核心问题。
中方的主张是以自然延伸原则来划分,日方的主张是用等距离中间线原则划分。
本文主要介绍双方的不同主张以及理由,探讨冲绳海槽的法律地位,并通过借鉴类似先例来对此问题从国际法角度进行法律分析,以探求合理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大陆架划界;自然延伸;等距离中间线;公平原则一、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议的由来(1) 东海概况东海,是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北起我国长江口北岸到韩国济州岛一线,与黄海毗邻,东北面以济州岛、五岛列岛、长崎一线为界,南以广东省南澳岛到台湾省本岛南端一线同南海为界,东至日本琉球群岛。
东海的面积大约是70余万平方公里,平均水深在1000余米,最深处接近冲绳岛西侧(冲绳海槽),约为2700米。
由于其处于交界位置,中日双方对其产生了权利主张的冲突。
(2) 争端的核心问题:冲绳海槽的法律地位冲绳海槽在东海大陆架边缘,处于琉球群岛和钓鱼屿之间,是因琉球海沟的岩石圈扩展而形成的弧后盆地,大部分深度逾1000米,最大深度2716米。
冲绳海槽把中国的钓鱼屿列屿和琉球群岛分开。
对于冲绳海槽法律地位的争议是:冲绳海槽能不能成为中日领土自然延伸的分界线?如果可以的话,其在中日大陆架划分中必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它如何影响中日在东海地区大陆架的划界呢?二、类似国际案例分析―北海大陆架案西德、丹麦与荷兰在北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上也产生了与中日同样的争执。
西德反对用等距离原则来划分。
因为其海岸是内凹的,若以此方法划分西德所分到的大陆架区域十分有限。
而丹麦与荷兰坚持等距离原则。
1969年,此案被提交到国际法院。
国际法院在“北海大陆架案”中对挪威海槽的法律地位进行证明,最终论证了“应按照自然延伸为主,200海里为辅”的原则。
如何从国际法角度看待和解决中日东海大陆架争端商学(2)班孙小清 2012359992047一、东海争端的由来丰富的油气资源是导致争端的直接导火索。
2003年8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在东海距日本主张的“中间线”约5公里的中国侧海域开始实施开发活动(春晓油气田)。
2004年 6月9日,日本中川经济产业大臣在马尼拉与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张国宝副主任会谈,要求中国相关企业提供在春晓油气田建设勘探设施的相关情报。
中日双方东海争端就此正式让世人瞩目。
二、中日双方的深层次分歧(1)中国的大陆架划界原则--自然延伸原则从法律角度来看,大陆架被认为是沿海国的陆地在海水下面的自然延伸部分,与大陆形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整体。
根据自然延伸原则,我国对直至冲绳海槽的东海大陆架享有不可剥夺的主权权利。
(2)日本的大陆架划界原则--等距离中间线原则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仅是1958年《大陆架公约》第6条第1款确立的一项协定划界原则,即在无协议和除特殊情况另定边界外,大陆架界线是以每一点均与测算每一国家领海宽度的基线的最近各点距离相等的中间线。
三、思考与分析(1)对日方主张的所谓中间线分析日本提出的中间线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以中间线分割东海专属经济区,二是以中间线与我国共享东海大陆架。
中日两国都不是《大陆架公约》的缔约国。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4条和第83条没有提到中间线,只是规定在国际法基础上协议划界,以便得到公平解决。
中间线原则并不具有习惯法的地位。
东海海洋划界争端所涉及的海洋划界究竟是大陆架划界、专属经济区划界还是同时包括大陆架划界和专属经济区划界?显然,日方主要强调专属经济区划界,中方主要强调大陆架划界。
但事实上东海海洋划界争端同时涉及大陆架划界和专属经济区划界,这应该是中日双方需要达成的重要共识。
(2)日本大陆架划界背后的目的目前,东海油气田的开发涉及的是大陆架的矿物资源,而非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适用原则的法律分析摘要:本文以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为背景,结合相关国际公约和司法实践,通过解读公平原则、自然延伸原则、”中间线”原则得出,中日东海大陆架不能适用日方所主张的”中间线”原则进行划界,因为中间线划界并非大陆架划界原则,而只是一种划界方法。
在东海问题上,冲绳海槽、海岸线长度等因素都决定中间线划界方法不能适用。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应适用公平原则,如果使用中间线方法划界,那么其前提也是要符合公平原则。
关键字:东海大陆架;大陆架划界;中间线;公平原则一、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之争的起因东海位于中、日、韩三国之间,海域辽阔,海底约有2/3的面积为大陆架。
由于东海大陆架堆积着很厚的含油地层,因此海底油气资源极为丰富。
近年来,我国沿海许多地区都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据估计,仅钓鱼岛周边海域的石油储量就高达1095亿桶,相当于曾经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伊拉克的原油储量。
这对中日两国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此外,这片海域还储藏了大量可以用来制造航天航空器件、精密机床等高科技产品所需的钻、锰、镍等稀有金属。
可以看出,东海海域由于涉及到丰富的资源,中日两国又都是能源需求大国,中日之争由此展开。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七十六条规定了大陆架定义:”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
在大陆边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算起超过200海里的情形下,则大陆架外部边缘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或不超过连接2500米等深线各点连线以外100海里。
”①尽管《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陆架有明确规定,但是却没有对大陆架划界原则有明确规定,只是笼统地规定为”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三十八条所指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议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
”《公约》并没有规定一个明确的解决办法,因此大陆架的划界长期以来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国际法依据辨证“善意履行国际条约”是国际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所谓“善意”是指诚实和公平地,即按照条约的真实含义和精神去履行。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由于东海大陆架丰富油气资源的初步估计,以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提升和加剧了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的争端。
双方不仅划界的主X不同,而且国际法依据也有着很大甚至原则性的区别。
到底谁的划界主X和根据更符合国际公约和国际司法实践的真实含义和精神,需要认真辨证,以利于公平划界。
一、东海大陆架争端的起因和争端各方的划界主X 大陆架概念最初起源于地质学,后来形成地理和法律上的区分。
地理学上的大陆架是海岸向海延伸到大陆坡为止的一段比较平坦的海底区域,包括大陆棚、大陆坡和大陆边三个组成部分。
法律上的大陆架与地理上的大陆架有联系,但又不同。
法律上的大陆架概念,是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大陆架公告》中最先提出来的。
国际法委员会1950年开始研究大陆架的法律问题。
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大陆架公约》确立了国际法上的大陆架概念;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给大陆架确定了一个新的概念,即法律上的大陆架终止在大陆边外缘的海床和底土。
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的规定,“大陆边包括沿海国陆块没入水中的延伸部分,由陆架、陆坡和陆基的海床和底土构成”,属于大陆的一部分。
平均坡度约为1.7—2%,平均深度为60米,陆架边缘水深平均达130米,一般不超过200米。
在古代,人们由于无法测量海洋的深度,因而把海底看得很神秘。
20世纪20年代特别是60年代以来,随着回声测深仪的发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海底的面貌逐渐有了比较深人的认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成为可能。
大陆架作为蕴藏资源丰富及开采相对便利的海域,加之其所具有的军事价值,不可避免地成为海洋邻国之间划界争端及资源争夺的焦点之一。
东海是中国大陆东岸与日本海之间的一个半封闭海,西接中国,东面邻接日本的九洲和琉球列岛,北面濒临韩国的济洲岛和黄海,南以XX海峡与南海相通。
在“联合国勘探亚洲海底矿产资源协调委员会”赞助下,由美国地质学家埃默里为首的中、美、日、韩4国的12位专家,在对东海与黄海进行了为期6周的地球物理和地质构造勘测后提出的技术报告(1969年出版,简称埃默里报告)中称,“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大陆架可望成为世界上油气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由于这一未经证实的估计,使油气资源十分贫乏的日本对这一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1994年11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X围内的海洋事业的迅猛发展,各国以资源为重心,争夺海洋权益的斗争日益激烈,海洋划界争端不断。
不光是日本,很多国家都在加紧进行大陆架延伸的勘探工作。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于中日两国对新公约关于大陆架划界适用上的分歧,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遂成为中日两国一个新的争端。
在东XX部的大陆架上,中日、中韩、日韩存在着大片重叠区。
1974年,在未经中国同意的情况下,日本与韩国签定了《日韩东海大陆架共同开发协定》,所划定的共同开发区包括了我国主X的大陆架的一部分。
日本海上保安厅从1983年起就开始对日本大陆架的地形、地质和大陆架资源情况进行各方面的调查,为下一步“日本能够将目前的大陆架外侧界线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开始,向外延伸至350海里处”,以解决困扰日本发展几百年的资源问题。
更令人值得关注的是,日本政府决定从2004年度开始用6年时间,投入1000亿日元对包括日本东部、东南部太平洋上的小笠原诸岛、南鸟岛、冲鸟岛以及中国领土钓鱼岛、日韩有争议的竹岛(韩国称为独岛)周围涉及65万平方公里的9个海域的大陆架的地形、地质等,进行全面调查和勘探工作,钻探调查地点达299处,海底测量线82条,以争取在2009年5月前向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提交有关日本大陆架的测量数据及证明材料的报告,以证明东海大陆架是日本陆地的自然延伸,更远的动机是要把日本东海大陆架延伸到超过中间线以外的350海里处。
日本的调查,既涉及到尚未划界的东海大陆架,又包括中国钓鱼岛及其周围海域。
毫无疑问,中日两国在这个问题上是有争议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一是划界原则。
日本主X“中间线”方法,认为“中间线”是合适的界线。
中国主X在“自然延伸”和“公平原则”的基础上,考虑一切有关因素,通过协商加以解决。
并认为中间线方法只有符合公平原则,才能被接受。
1998年《中华人民XX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规定我国“与海岸相邻或者相向国家关于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主X重叠的,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以协议划定界限”。
国际法根据主要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国际法院有关判例。
二是钓鱼群岛及冲绳海槽在大陆架划界中的地位。
日本坚持对中国的钓鱼岛拥有主权,认为由于钓鱼岛的大陆架超过冲绳海槽,日本理应以中间线划分东海大陆架。
中国认为,钓鱼岛属于XX岛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而且根据海洋法公约规定,钓鱼岛不应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日本坚持冲绳海槽只是东海大陆架连续上的偶然凹陷,不构成划界中的地理标志和法律效力。
中国认为,冲绳海槽是中日之间的天然分界线,中日不共大陆架。
如果按照日本主X的“中间线”方法和所谓的依据划分,中国将损失东海大陆架约近一半的面积及资源主权,丧失对钓鱼岛及其领海的主权。
显然,日本的主X及所采取的行为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
二、“中间线”方法不构成东海大陆架划界的国际法规X,不具备法律效力日本主X与海岸相向国家之间的大陆架划界采用中间线方法,即应以一条其每一点均与测算各方领海宽度的基线的最近点距离相等的界线为基准,划定大陆架疆界。
日本的法律根据是:《大陆架公约》、《日韩东海大陆架共同开发协定》(日韩以协议方式制定的)、日本《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及有关国际司法实践。
这里,有必要逐一进行辨证。
(一)如何诠释《大陆架公约》中所指的“中间线”方法由于日本认为1958年的《大陆架公约》规定了“定居种的生物”属于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对日本捕获松叶蟹有影响,因而反对这个条约,不是公约的当事国,公约对其没有适用效力。
退一步讲,即使按照日本所认为的那样,“中间线”方法是《大陆架公约》所确认的一般原则,是公平、合理的标准,这种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大陆架公约》对大陆架划界的规定是,“同一大陆架邻接两个或两个以XX岸相对的国家时,则分属各有关国家的大陆架的界限由这些国家协商决定。
如无决定,除根据特殊情况可以另定界线外,分界线应采用每点均与划定各国领海宽度的基线最近点距离相等的中线”,“同一大陆架邻接两个领土相邻的国家时,其界线应采用每点均与划定两国中领海宽度的基线最近点距离相等的中线”。
显然,这里说的是比较清楚的。
首先,大陆架划界要由有关国家进行协商或以协议决定。
其次,要考虑大陆架的“特殊情况”。
第三,在考虑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后,才是等距离中间线。
这里,“中间线”既不是首要的、第一位的方法,也不是孤立、单独的方法,它必须和协定、特殊情况结合起来考虑。
尽管公约没有明确提及“自然延伸”和“公平原则”,但公约第1条用“邻接海岸”一词,就肯定了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起码可以看作是“自然延伸”的初步的意思表示;要考虑“特殊情况”,国际社会司法实践一般理解为,应是指大陆架地质、地貌、地形等基本特征和明显标志。
考虑“特殊情况”的目的和目标是为了达到公平合理。
尽管中日在东海大陆架尚未签定划界协定,但“冲绳海槽”理应作为东海大陆架划界必须考虑的“特殊情况”,如果把这种“特殊情况”抛在一边,单独以“中间线”作为划界标准,无疑,它既违背了大陆架公约的真实含义和精神,也是背离公平原则和公平目标的。
由此可见,大陆架公约并未抛开“特殊情况”与“协定解决而单独规定“中间线”方法。
”因而不能说《大陆架公约》确立了“中间线”原则。
(二)如何看待《日韩东海大陆架共同开发协定》中确立的“中间线”方法《日韩东海大陆架共同开发协定》是日韩当局为了在东海共同开发石油,背着中国政府于1974年1月30日签定的,有效期50年,双方国会均已批准此协定。
“协定”在东海海域片面划了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的大陆架,作为双方“共同开发区”,费用均摊,资源平分。
“开发区”位于日韩假想中间线的日本一侧,西部已深入中国东海大陆架中部。
在中国政府提出严重抗议之后,日本政府当年就有人辩解称,“日韩联合开发地区是我国同中国之间的等距离中间线,限定于日本方面设置的。
”现在又有人提出,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日中东海大陆架的划分。
中国政府对日韩以中间线方法片面划定东海一些海域大陆架作为共同开发区、侵犯中国主权和海洋权益的行为,多次表示强烈抗议,而且X重声明,日韩背着当事国中国签订的所谓协定,“完全是非法的,无效的”。
中方既不接受日方所谓的“中间线”方法,而且认为“中间线”并不是海域划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34条关于“条约非经第三国同意,不为该国创设义务或权利”的规定,日韩之间的协定以及划分共同开发区的划界方法,对中国是不发生效力的,更谈不上适用于当前东海大陆架的划界问题。
中国政府认为,根据大陆架是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XX国对东海大陆架拥有不容侵犯的主权权利。
主X 东海大陆架涉及其他国家的部分,理应由中国和有关国家通过协商加以划分,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做法都是缺乏法理依据的。
(三)从日本国内法对大陆架的规定与其签定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相互关系上看,日本既把国内法凌驾于公认的国际公约之上,又强加于人。
日本参加了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
在讨论大陆架的外部界限时,日本认为深度标准和自然延伸会导致不公平结果,为此,主X大陆架的最大宽度不应超过200海里。
但日本还是签署了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于1996年6月2日批准了该公约。
因为日本认为,公约将会产生稳定效果并能满足日本和其他国家的长期利益。
在日本政府签署公约之后、国会批准之前,却正式颁布了本国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确认根据公约第76条的规定,“日本的大陆架……同领海基线的最近点的距离等于200海里的线以内的海域的海床及其底土。
如果大陆架的外部界线的任何部分超过了中间线,中间线将代替那一部分线”;而且还规定,日本政府将另行规定200海里X围以外的海域的海床和底土。
日本的这一规定既不符合公约的基本精神,又是前后矛盾的。
第一,日本的大陆架法说是根据海洋法公约的规定,采取“中间线”方法划分大陆架的。
查遍公约的所有部分,特别是第六部分专门规定大陆架的第76条到第85条,没有一条一款确认“中间线”为划界原则的。
第二,日本的大陆架法称根据公约第76条规定,日本政府有权另行规定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
公约第76条专门讲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而且主X“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