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保护着乙肝病毒?.docx
- 格式:docx
- 大小:46.90 KB
- 文档页数:3
龙源期刊网
“乙肝斗士”骆抗先教授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初中版》2018年第13期
骆抗先是著名的传染病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千万乙肝患者亲切地唤他“骆爷爷”。
骆老为乙肝患者,为传染病研究倾注了大半生。
今年已86岁的高龄,但骆抗先教授仍坚持每周出三次门诊。
为了不让患者白跑一趟,骆抗先不仅“早到”还“晚走”,每次等看完全部挂号病人,常常是下午一两点。
有一次临近下班时,骆抗先看到一对夫妇在诊室门口徘徊。
原来他们来晚了,没挂上号,又估计骆抗先要下班了,就没敢进来。
骆老看到后,就把他们叫进来,当即开始诊治。
他说:“你们要是今天看不上,又得花冤枉錢,说不定还延误病情。
”一席话说得夫妇俩热泪盈眶。
护士长告诉记者,每天上班早到1小时、晚走1小时,这是骆抗先几十年工作形成的习惯。
如果按照每周三次门诊计算,62年里他比别
人多工作近2万个小时,多诊治病人10多万人次。
(选自《广州日报》)
【素材解读】
人生虽然短暂,可为人民服务却是永恒的。
即使退休了,骆抗先仍坚守岗位,为乙肝患者送去福音。
“早来晚走”早已成为他的生命规律,“治病救人”一直印在他的心底,他真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实现了人生的最大价值。
【适用话题】
敬业、坚守、奉献、感动……。
“乙肝***斗士”雷闯:做活得更有尊严的公民他是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研究生,一名乙肝患者。
今年25岁的他曾在山东省济南市社保大厅门口,手举“我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牌子,他曾在上海的南京路征集路人共餐;他曾在公安局门前双膝下跪,只求对乙肝隐私侵权案立案,并成为领到健康证的乙肝携带者第一人。
2012年5月7日,他给温总理寄出了第413封信,希望能请到总理吃饭……雷闯,一个较真、屡遭误解、戏谑和嘲讽,却不知“悔改”的大学生。
在面对采访时,雷闯说,他不在乎外界的争议,他的愿望是做一名真正的公民,活的更有尊严。
乙肝健康第一证雷闯雷出了名2007年8月12日,杭州夏季的高温还没有消退。
当时还在浙江大学读本科的雷闯举着一个晾衣杆,支着一块纸板,纸板上写有:“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不会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我是一名乙肝病毒携带者,你还会担心吗?”的字样从浙大出发,游走于杭州的大街小巷。
当时,杭州的天气仍然很热,整整一天,雷闯穿的衬衫整个都湿透了,黏糊糊地贴在他前胸后背上。
就在那一天,大学生雷闯开始了人生第一次真正的*** “行为艺术”。
被同学们称为勇士的雷闯,事实上并没有人们面前看到那样的坚强。
在那次的*** “处女秀”前一天晚上,雷闯因为紧张焦虑而失眠了,他辗转反侧,担心第二天会遭到路人的鄙视甚至攻击,担心会被城管、交警抓;担心被熟人看到――第二天早上,雷闯发现自己的嗓子都发了炎。
他洗洗脸,照照镜子,跟自己打打气,雷闯还是拿起晾衣杆从学校宿舍出发了。
那一天,走在大街上,面对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议论纷纷的众人,雷闯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
他就像一个不被人理解的小丑,在做着仿佛只有他一个人才能理解的事。
那次的事情算是成功还是失败,雷闯自己也说不明白。
反正是在杭州大街小巷胡乱走了一天。
大家伙想不通这个白白净净戴着圆眼镜,斯斯文文的阳光男孩究竟是在跟谁较劲儿?自从那次“举牌游街”以后,雷闯又做出了一系列常人眼中的雷人举动: *** 中国移动拒录浙江大学乙肝学子、 *** 诺基亚员工招聘存在乙肝歧视、 *** 阿里巴巴拒录乙肝病毒携带者……2009年7月,国务院颁布《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在被禁止从事食品餐饮工作人员之列。
她是打响中国乙肝阻击战的第一人。
她在自己身上试验了国内第一支乙肝疫苗,使中国进入乙型肝炎有效预防的时代。
她叫陶其敏。
新式淑女陶其敏出生于苏州,家就在狮子林旁。
家境殷实、出身望族的陶其敏进入了当时苏州著名的“淑女学堂”——振华女中。
这座“淑女学堂”培育的可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淑女,而是“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新式“淑女”。
社会学家费孝通、物理学家何泽慧、妇产科专家王淑贞、作家杨绛都是这所中学走出的校友。
在这里,陶其敏受到的教导是,读好书不是为了相夫教子,而是振兴中华。
当时社会动荡,医疗技术落后,百姓常常有病不能治,陶其敏暗下决心,学习医学。
1951年,20岁的陶其敏考取了山东医学院。
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陶其敏被分配到了北京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领路人——汉斯·米勒。
汉斯·米勒是德国人,因不满法西斯的统治来到中国,担任北京人民医院副院长。
1972年,米勒随夫人/本刊记者 余双阻击乙肝第一人到日本探亲,了解到日本刚刚研制出乙肝病毒检测和诊断技术。
回国后,米勒找到时任生化实验室主任的陶其敏,说:“中国常常爆发甲肝,可见患肝炎的人很多,会不会也有乙肝呢?”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肝炎感染人数迅速爆发,每天都有人被肝炎夺去生命。
那时候的中国医疗很落后,在农村很多诊所出现不消毒共用一个针头的现象,肝炎飞快蔓延,每年有40万人因此死亡!陶其敏心急如焚,却无能无力。
当时,中国医学界对肝炎的研究是一片空白。
米勒提出后,中国的医学界才知道肝炎中有乙肝这一种类。
根据米勒的建议,陶其敏开始深入了解国内乙肝的流行和感染情况,她成为了专题小组的组长,北京人民医院也由此成为中国最早从事乙型肝炎研究和防治的阵地。
陶其敏后来多次提起自己的这位老师:“如果不是他,我可能根本不会走上治疗肝病的路。
”宣战乙肝为了提高科研水平,1973年,陶其敏东赴日本,学习最新的血凝法检测。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乙肝的科学介绍乙肝,全称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全球人类的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直致力于对乙肝的研究、防控和宣传,以减少乙肝的传播和危害。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如共用餐具、握手、拥抱等一般接触通常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然而,不安全的注射、输血、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操作,以及无保护的性行为等都可能增加感染乙肝的风险。
乙肝的症状表现多样。
在感染初期,很多人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或者仅出现轻微的疲劳、食欲不振、恶心等。
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肝区疼痛、腹胀等症状。
长期未经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约有 257 亿人患有慢性乙肝感染。
在一些地区,乙肝的流行情况较为严重。
特别是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卫生意识薄弱的地区,乙肝的感染率较高。
为了控制乙肝的传播,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首先是预防接种。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
新生儿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随后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完成后续接种,可以大大降低感染乙肝的风险。
对于成年人,如果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属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的人、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等,也应该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其次是加强血液安全管理。
严格规范献血和输血流程,确保血液和血液制品的安全性,避免因输血导致的乙肝传播。
同时,加强对医疗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防止医源性感染。
再者是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
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让人们了解乙肝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和危害,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不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物品。
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的患者,世界卫生组织强调了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的重要性。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乙肝病毒载量检测等,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乙肝患者要人人自危
在临床中常常遇到踏入治疗误区的乙肝患者,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对乙肝的基本转归与合理治疗不甚了解,或受到某些广告内容的负面影响而谈乙肝色变。
归纳广大病友所共同关心的几个问题,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1、长期病毒携带或患病怕传染给亲属和周边的人群,同时亦担心受到社会的歧视;
2、治疗乙肝和各种护肝药名目繁多,且各有利弊而不知所从;
3、长期病毒携带或久治不愈而演化成肝硬化甚至肝癌。
其实,固然乙肝可以传染,但也不是十分的可怕,传染和发病与否完全取决于各自的抗病毒能力和免疫功能,如果自身有健全的免疫系统即使病毒携带也往往终身无恙,尽管国内外尚无治疗乙肝的特效药,但我们发现有部分患者即使不通过任何治疗也有全部转阴甚至产生保护性抗体的,由此说明,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提高抗病毒能力才是治疗乙肝的关键。
最后,还要告诫广大病友,在乙肝患者中形成癌变的只是极少数,不必为此忧虑而紧张。
只要我们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积极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切实提高自身免疫功能,避免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如酗酒)等,我们就一定会像所有健康人一样拥有灿烂美好的明天。
更多传染病知识尽在>>>中国第一传染病门户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大蒜的又一作用:防乙肝
山东的大仓是“大蒜之乡”,居民素有吃蒜的饮食习惯。
90年代初,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的科研工作者在该县开展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时,从3年的食品从业人员和新兵的体格检查中发现,被检者中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很低,仅4%;通过对其他人群的调查还发现,HBSAg的阳性率随大蒜种植人均亩数增加而降低。
这种现象提示,经常吃大蒜可以预防乙型肝炎。
为了证实这一推测,研究者们对产蒜区和非产蒜区共754名健康居民进行了每周食蒜量与乙肝表面抗原关系的回顾性调查。
经过科学检测及严格对比后发现:吃蒜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是5.76%,不吃蒜组是21.71%,吃蒜者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不吃蒜者。
研究充分表明,吃蒜较多者、罹患乙型肝炎的机会较少。
这与他们以往所作的大蒜食用量与肝癌的发生率呈反比(即随着食用大蒜量的增加,肝癌的发生率与死亡率下降)的研究结果完全一致。
从而又从另一侧面证实了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率有密切关系,同时,证实大蒜确有预防乙型肝炎的作用。
大蒜为何具有预防乙肝的作用呢?科研人员认为,这主要与其所含的植物杀菌素“大蒜素”、微量元素硒以及丰富的钙、磷、氨基酸、维生素C有关。
所以,经常生吃大蒜有助于预防乙型肝炎。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抗乙肝用药“因人而已”
在日前召开的第17届亚太肝病年会上专家介绍,慢性乙肝在中国发病率很高,据估计人群中有约十分之一,即1.2亿,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其中约四分之一,即3000万为慢性乙肝患者。
这些患者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从而长期抑制乙肝病毒,阻止并延缓乙肝疾病进展到肝硬化肝癌。
专家表示,虽然目前乙肝很难完全治愈,但现有的两大类抗病毒药,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可以有效地把疾病控制住,如抑制乙肝病毒到最低水平乃至在血中检测不到,实现e抗原的转阴或血清转换(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转氨酶恢复正常等。
坚持长期正规的抗病毒治疗,定期复查,病情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患者可以正常地工作和学习。
根据乙肝病毒的不同基因型,采用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的治疗效果也会有所不同。
白种人中A基因型和D基因型较多,而黄种人尤其是中国乙肝病人中,绝大多数为B基因型和C基因型。
A 型和D型的病人使用干扰素治疗效果要好于B型和C型。
广州南方医院感染科侯金林教授报告了一类新型的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素比伏)专门在中国病人中进行的三期临床试验2年的结果。
结果显示,替比夫定用药2年,具有很强的病毒抑制作用。
在中国病人中e抗原转阴率也很高,达40%,血清转换率达29%。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中国乙肝疫苗之母”陶其敏:一辈子一件事“我一辈子就在做防治肝炎的事。
防的问题解决了,治的问题还在做。
治好病人是我一生的职责,不能懈怠。
乙型肝炎治疗问题一天没有解决,我就会在医疗第一线,除非有一天我治不动了,那就拉倒。
”这些坚定质朴的话语,出自“中国乙肝疫苗之母”陶其敏。
在她看来,这辈子只干一件事情,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
她是中国第一个研制出乙肝疫苗的科学家,更是甘当科学试验的“小白鼠”,第一个注射乙肝疫苗的人。
她不惜冒生命危险,为的就是研制出疫苗,治病救人!“谁愿意研究乙肝?”“我来吧!”1931年10月,陶其敏出生于江苏苏州,家就在狮子林旁边。
她的祖父开办了苏州最大的一家丝绸厂,给这个家族打下了殷实的家底。
陶其敏进入当时苏州著名的“淑女学堂”――振华女中学习。
苏州振华女中(现为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社会学家费孝通(该校当时招收的唯一男生)、物理学家何泽慧、妇产科专家王淑贞、建筑学家顾添籁以及作家杨绛等,有的是陶其敏的学长,有的是她的同窗好友。
青春飞扬的年纪,陶其敏对未来充满憧憬。
“振华女中的优秀传统注入了我的血液。
老师教导我们,读好书是为了振兴中华。
”虽然来自商人家庭,但陶其敏对经商却不感兴趣。
祖父和父亲都因积劳成疾过早离世,这对陶其敏触动很大,于是高中毕业后,她决定学医。
1951年,20岁的陶其敏考取山东医学院(前身是新四军创建的白求恩医学院)。
在这里,“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是每一位医学生的学习楷模,陶其敏逐渐树立起共产主义信念和救死扶伤、严谨务实的职业精神。
1956年3月,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山东医学院毕业后,陶其敏心怀理想,来到北京人民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参加工作。
经过两年住院医生临床训练,年轻的陶其敏被抽调出来组建生化实验室。
1963年,陶其敏出任检验科生化研究室主任及检验科主任。
从此,她用坚忍、执着、细腻、慎密做了一件默默无闻又功德无量的事情:研究肝病,一做就是一辈子。
65CHINA HEALTH HUMAN RESOURCES 2012.01 中国卫生人才潜心研究 打响乙肝阻击战记我国乙肝疫苗之母陶其敏文 ◎ 汪铁铮 潘效本制出的乙肝病毒检测和诊断技术,并带回来几个乙肝病毒检测试剂盒,供北京医学院几个附属医院做研究用。
当时担任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的陶其敏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人民医院从此成为中国最早从事乙型肝炎研究和防治的基地。
第二年,陶其敏赴日本学习一整套最新的血凝法检测。
回国后,她带领全国几个地区专家共同研究此检测方法并进行了鉴定。
为初步了解我国乙肝感染的流行情况,陶其敏和她的研究小组立即开始在少量人群中进行乙肝病毒感染情况调查,选择了特地向量的事情:研究肝病,一做就是一辈子。
自主研发第一套乙肝诊断试剂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只认识甲肝,对于乙型肝炎知之甚少。
乙肝病毒感染的识别指标是“澳抗”阳性,是1963年由美国科学家布兰博格(B l u m b e r g)在一个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血清中首次发现的。
1972年,它正式被命名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同年,时任北京医学院副院长汉斯·米勒教授(原籍德国,加入中国国籍,中国共产党党员)考察了日本刚研中国是乙肝大国,乙型肝炎在中国感染率高、感染后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乙肝疫苗”的诞生是中国百姓的福音,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国第一支乙肝疫苗是在研制者身上试验成功的。
她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创始人和名誉所长陶其敏教授。
研究肝病,一做就是一辈子1931年10月,陶其敏出生于江南名城苏州市,家就在狮子林旁边。
她的祖父开办了苏州最大的一家丝绸厂,给这个家族打下了殷实的家底。
但陶其敏对经商却并不感兴趣,进入了当时苏州著名的“淑女学堂”——振华女中学习。
1951年,20岁的陶其敏考取了山东医学院(前身是新四军创建的白求恩医学院)。
在那里,“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一直是每一位医学生的榜样和楷模,陶其敏逐渐树立起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救死扶伤、严谨务实的职业精神。
乙肝降酶治疗三大途径
很多病人都认为表面抗原(HBsAg)阳性就属于乙肝患者,应该尽快采取治疗措施,那么专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专家:表面抗原阳性一般说明乙肝感染,但发现表面抗原阳性不应盲目开始治疗,首先应查对肝功能是否异常。
若肝功能正常,通常属于乙肝携带者。
这部分人群还是处于相对健康的状态,工作学习都不受过多的限制,但不宜过度疲劳。
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同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我们建议观察1~2周,若通过复查肝功能仍然是异常,则说明这部分人群可能发展至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队列当中。
符合这样条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就需要接受规范的治疗。
很多乙肝患者都将治愈的焦点定位于肝功能的两个转氨酶,临床中专家也经常遇到这样的疑问。
这通常表现出乙肝患者在治疗时“急于求成”的心态,盲目追求治愈乙肝的心理并不利于临床治疗。
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乙肝病毒侵犯到肝脏,并感染肝细胞后,引起原发反应,破坏肝脏细胞,于是转氨酶释放入血,从而在肝功能检查中出现异常。
肝功能复常是乙肝治疗的目标之一,但不是根本目标。
降酶有三个途径:
a) 改变转氨酶的代谢途径
通过应用某些药物,改变转氨酶的代谢途径,从而降低血清中的转氨酶含量。
如临床中应用的联苯双酯。
b) 阻断或抑制肝细胞的炎症反应
通过阻断或抑制肝细胞的炎症反应的机制,降低血清中转氨酶水平。
临床中甘利欣等药物就属于这一作用机制。
以上两个途径都是短期“治标”方法,不是从乙肝感染这个病因出发进行“治本”的治疗方法或药物。
c) 抗病毒治疗
目前抗病毒治疗是通过抑制病毒复制,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肝细胞”,降低转氨酶的作用。
抗病毒治疗是最符合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治疗目标的治疗方法。
乙肝热文精彩推荐
哪些天然食物能保肝?乙肝病情可写在皮肤上乙肝到肝癌究竟有多远乙肝抗病毒讲究战术某食品乙肝患者碰不得
如何自测肝炎严重程度
小三阳在性爱中传播?
如何判断乙肝病情轻重
更多乙肝的疾病知识尽在>>>中国第一乙肝疾病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