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科普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48.50 KB
- 文档页数:4
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控知识1.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
乙肝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2.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有哪些?乙肝病毒感染后,因机体差异可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无症状感染、急性自限性肝炎或暴发型肝炎。
研究显示,婴幼儿、小于5岁儿童以及免疫缺陷的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通常无症状;然而,30%~50%的≥5岁儿童及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会出现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早期临床体征或症状,也可出现皮疹、关节痛及关节炎等肝外表现。
乙肝病毒感染者如超过6个月,可发展为慢性感染,部分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
1%的急性乙肝会发展为暴发型乙肝,暴发型乙肝的病死率约70%。
高达25%的乙肝病毒感染的婴儿和年龄较大儿童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HCC);而成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发展为HCC的比例每10年约为5%,是未感染乙肝病毒者发生HCC概率的100~300倍。
80%的肝细胞癌病例可能由乙肝病毒感染造成。
3.感染乙肝病毒后能康复吗?乙肝慢性化的原因是什么?急性乙肝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对于成人来说,若能早期诊断,采取适当的休息、营养和一般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在3~6个月内自愈,少数可转为慢性。
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乙肝。
新感染者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与乙肝病毒感染发生时的年龄有关。
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越小,慢性化的可能性越高。
围生(产) 期、婴幼儿时期及5岁以上感染乙肝病毒者中,分别有90%、25%~30%及5%~1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
免疫缺陷者(如HIV感染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成慢性感染的风险较高。
4.乙肝的传染源有哪些?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慢性乙肝患者,亚临床感染者,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HCC)患者都具有传染性,其中以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最为主要。
乙肝防治知识知识点总结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病毒性肝炎,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预防和治疗乙肝的知识对于保护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乙肝防治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乙肝的传播途径: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其他传播途径包括共用针头、划伤或割伤感染的物体、经皮肤黏膜传播等。
2.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推荐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然后按照接种时间表接种剩余的疫苗剂次(通常是3针)。
3.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源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之一。
避免和他人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4.使用安全的注射器和毛刺物品: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因此在注射器、针头等卫生器具的使用上要格外注意。
使用一次性安全注射器和其他个人卫生用品,避免共用注射器。
5.保护性性行为:乙肝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因此使用安全套是预防乙肝的重要措施之一。
6.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如果出现乙肝相关症状,如黄疸、恶心、呕吐等,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乙肝病毒检测。
早期发现并及早治疗乙肝,可以减少肝脏损害并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
7.对于乙肝患者的护理:乙肝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要均衡、避免过度劳累、戒酒等。
在与乙肝患者接触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
8.乙肝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乙肝感染者应定期复查肝功和乙肝病毒相关指标,以及相关肝癌筛查等。
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大量饮酒,以降低肝损伤的风险。
总之,对乙肝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接种疫苗、遵守个人卫生习惯和避免高风险的行为,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的传播。
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病毒的人,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重要措施。
乙肝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乙肝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生殖器
官分泌物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和慢性
肝炎,还可能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2. 乙肝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输血、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共
用注射器等途径。
非规范操作、不洁针具、血液等感染源是传播病毒
的重要途径。
3. 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急性乙肝感染可能导致疲乏、黄疸、上腹痛、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
慢性乙肝感染往往无症状,但可能导致肝功
能异常、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4.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诊断乙肝病毒感染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查,如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e抗体(anti-HBe)等指标。
5. 乙肝病毒感染的防控措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关键措施包括接种
乙肝疫苗、安全用针、安全性行为、卫生教育和提高公众乙肝意识等。
6.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针对急性乙肝病毒感染,通常采取支持疗法;慢性乙肝病毒感染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免疫调
节剂等。
7.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后:大多数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可自愈,但部分患
者可能会发展为慢性感染。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增加肝癌和肝硬化
的风险。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乙肝基础知识点,如需详细了解,请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
乙型肝炎科普宣传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感染疾病,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
乙型肝炎不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而且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患者的数量众多。
因此,加强乙型肝炎的科普宣传至关重要。
一、乙型肝炎的病毒来源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被感染者的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分泌物中。
主要的传播途径有:1. 血液传播:血液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最主要途径。
通过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的方式包括输血、血液制品的使用、注射毒品、接触被感染血液等。
2. 母婴传播:乙型肝炎可以通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传给胎儿,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3. 性传播: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性传播途径传播,包括性接触、性交以及性爱玩具的共享等。
二、乙型肝炎的症状和危害乙型肝炎感染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一些症状:1. 乏力和疲劳:乙型肝炎会导致患者感到乏力和疲劳,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 肝炎表现:乙型肝炎患者还可能会出现肝脏病变的症状,如黄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3. 潜在的长期危害:乙型肝炎部分患者可能在感染后恢复,但大部分患者会成为携带者并可能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
长期的乙型肝炎感染会导致肝硬化、肝脏功能衰竭乃至肝癌的风险增加。
三、预防乙型肝炎的措施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
按照疫苗接种计划,建议接种者在出生后尽早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以增强免疫力。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可以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传播,如经常洗手、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用品等。
3. 安全性行为:性接触是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之一,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乙型肝炎的传播风险。
4. 避免血液传播:避免接触他人的血液,避免非正规医疗机构的注射行为等。
四、乙型肝炎的治疗方式乙型肝炎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
1. 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感染后,可通过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控制病毒复制,减缓疾病进展。
乙肝宣传日的健康宣教内容乙肝宣传日是为了增强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和预防意识而设立的宣传活动。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它可引发急性或慢性肝炎,还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为了保护个人和社区的健康,以下是乙肝宣传日的健康宣教内容的相关参考内容:1. 乙肝的基本知识- 乙肝是一种通过血液、性接触和共用针头等途径传播的病毒感染。
- 乙肝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但只有约1%的感染者表现出明显的症状。
- 乙肝可引发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2. 乙肝的传播途径- 血液接触:通过共用注射器、针头、注射时不洁的器具等传播。
- 性接触:与感染乙肝病毒的人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包括无保护的性行为、多个性伴侣等。
- 母婴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母体传给新生儿,常发生在分娩过程中。
- 共用物品传播:如共用牙刷、剃刀、指甲钳等个人卫生用品。
3. 乙肝的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最有效手段,婴儿出生后即应接种,并按时完成疫苗接种计划。
- 避免血液接触: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及其他血液污染的器具,避免输血和使用未经消毒的器具。
- 安全性行为: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如减少性伴侣的数量,正确使用避孕套等。
- 母婴预防:感染乙肝病毒的孕妇应接受医生指导下的积极治疗,新生儿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 保持个人卫生:不分享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剃刀、指甲钳等。
4. 乙肝的早期识别- 乙肝的早期症状包括疲劳、食欲不振、肝区不适等。
- 如果有上述症状,建议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包括血液检测以确定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
5. 乙肝的治疗与管理- 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应积极接受医生的治疗方案,并按时进行复查。
- 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抗病毒药物,以降低病毒复制,减少肝损害。
6. 社会支持与参与- 患者和家属应加入相关乙肝患者支持组织或社区服务机构,以获取更多信息和支持。
-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加强宣传教育,推动乙肝疫苗普及和确保患者的权益。
乙肝科普知识
一、什么是乙肝?
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慢性肝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乙肝患者可能无任何症状,但也可能出现黄疸、
恶心、呕吐等症状。
长期患有乙肝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
二、如何预防乙肝?
1.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三剂次的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肝感染。
2.避免使用共用注射器:使用共用注射器易造成血液传播,应避免使用。
3.安全性行为: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如多个性伴侣或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4.注意个人卫生: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刮胡刀等个人物品,以减少感染风险。
三、如何治疗乙肝?
1.抗病毒治疗:目前可用于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酸类药物,其作用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损伤。
2.肝移植:对于晚期乙肝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
3.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饮食均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减轻肝脏负担,提高免疫力。
四、乙肝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1.避免共用个人物品: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刮胡刀等个人物品。
2.定期检查:定期检查肝功能和HBV DNA水平,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劳累会加重肝脏负担,应注意休息和调整工作状态。
4.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应戒烟限酒或完全戒除。
五、结语
乙肝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但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和注意个人卫生
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感染。
对于已经患有乙肝的人群,应定期检查
和治疗,并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以减轻肝脏负担,延缓病情发展。
乙型肝炎知识点总结一、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方式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
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1. 从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时,可将病毒通过血液或体液传播给胎儿。
2. 血液传播:接触受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如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等途径。
3. 性传播: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乙型肝炎传播途径。
4. 母婴传播:从感染的母亲到新生儿病毒传播。
5. 接触受污染的物体:接触受污染的物体或表面,如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DNA病毒,属于家庭Hepadnaviridae。
病毒主要通过肝脏进行复制,但也会在其他组织中复制。
乙型肝炎病毒分为表面抗原阳性(HBsAg阳性)和表面抗原阴性(HBsAg阴性)两种类型,前者是活动性感染者,后者是慢性感染者。
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血液、唾液、精液、乳汁和其他体液中均可检测到病毒,以及HBV基因。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两种类型。
急性感染通常症状轻微,可自愈,但也有可能转为慢性感染。
慢性感染者症状轻微,但可能存在长期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
三、乙型肝炎的预防策略预防乙型肝炎的关键在于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主要的预防策略包括:1. 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的主要手段,婴儿出生后即可接种首剂疫苗,全程接种三剂疫苗可提供长期保护。
2. 避免高危行为:避免使用共用注射器、避免性行为高风险者、减少输血和器官移植等高危行为。
3. 保护个人卫生:避免共用个人清洁用品,妥善处理血液和体液污染物品。
4. 早期筛查和治疗:对高危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早期发现感染者并进行治疗。
四、乙型肝炎的治疗策略对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一般采取对症治疗和休息,多数患者可自行康复。
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则需要进行长期的抗病毒治疗。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1. 具有强烈抗病毒活性的核苷酸类药物:如阿德福韦酯、替加波韦和伊巴韦林等,可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减轻肝脏病变。
乙肝基础知识培训内容一、乙肝的概述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这种病毒主要侵害肝脏,可能导致肝脏炎症、坏死,甚至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乙肝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
在日常生活中,如共用牙刷、剃须刀,或者在不正规的场所进行纹身、穿耳洞等,都有可能通过血液接触感染乙肝病毒。
母婴传播则是指乙肝病毒阳性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通过密切接触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性传播也是常见的传播方式之一,尤其是在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情况下。
二、乙肝的症状乙肝的症状因人而异,部分感染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被称为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
然而,在病情活动期,患者可能会出现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皮肤和眼睛发黄)、肝区疼痛等症状。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症状的轻重并不一定与肝脏的损伤程度成正比。
有些患者可能症状不明显,但肝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而有些患者症状明显,肝脏损伤却相对较轻。
因此,不能仅仅根据症状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需要结合相关的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
1、乙肝五项(两对半)这是诊断乙肝感染的常用检查方法,包括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 e 抗原(HBeAg)、乙肝 e 抗体(抗HBe)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
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判断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以及感染的状态(如大三阳、小三阳等)。
2、肝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了解肝脏是否受到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
3、乙肝病毒 DNA 定量检测通过检测血液中乙肝病毒的数量,来评估病毒的复制活跃程度,对于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评估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4、肝脏 B 超、CT 或磁共振成像(MRI)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结构等,有助于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肝硬化等并发症。
乙肝防治知识宣传资料一、乙肝简介乙肝,全称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三种途径传播。
乙肝可导致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因此,乙肝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二、乙肝预防1.接种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的关键措施。
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并全程接种三针乙肝疫苗,以形成长期免疫保护。
此外,对于未感染乙肝病毒的高危人群,也应积极接种乙肝疫苗。
2.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与他人共用帅、牙刷、剃刀等个人物品,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同时,保持个人卫生,勒洗手,预防病毒感染。
3.加强血液制品管理:对于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不建议进行献血,以免通过血液将病毒传播。
接受输血、注射等医疗操作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使用安全自毁型注射器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杜绝医源性传播。
三、乙肝治疗目前,乙肝病毒感染尚无理想的特异性治疗药物。
乙肝治疗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要客观、全面地了解疾病,对治愈疾病有充分的信心。
尽量戒酒,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卧床休息。
2.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胶衰拉米夫定片、阿德福韦酯片等进行治疗。
3.手术治疗:对于终末期的患者,一旦出现肝功能衰竭的症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肝移植手术。
四、乙肝携带者注意事项乙肝病毒携带者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没有区别,但应定期接受医学观察和随访,确保病情稳定。
同时,乙肝病毒携带者应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
五、乙肝防治的社会责任乙肝威肋着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预防乙肝是全社会的责任。
政府、医疗机构、学校和社区等应共同开展乙肝防治知识宣传,提高公众对乙肝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同时,社会各界应关注乙肝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总之,乙肝防治工作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乙肝科普知识什么是乙肝?乙肝,全称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包括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接触等途径。
乙肝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感染人数众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乙肝的传播途径1.血液接触:与感染者共用注射器、针头、刺青用具等;2.性接触:与感染者发生不安全性行为;3.母婴传播:孕妇携带HBV时,通过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给新生儿;4.医疗操作:手术、血液透析等医疗操作中可能存在血液污染;5.日常生活:个人卫生不良、使用未经消毒的美容工具等。
乙肝的症状和并发症1.急性期:多数人在感染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等。
少数人可能出现黄疸、尿色加深等症状。
2.慢性期:乙肝感染者中约10%会发展为慢性乙肝,长期持续感染HBV。
慢性乙肝患者可能无任何自觉症状,但长期潜伏的HBV会导致肝脏损害,并可能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癌。
3.肝硬化:长期慢性乙肝引起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肝脏纤维化和结构改变,引起肝功能不全。
4.肝癌:长期慢性乙肝感染是引起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乙肝的预防和控制1.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接种后能有效产生免疫力,提供持久保护。
中国已将乙肝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建议所有新生儿进行接种。
2.避免血液和体液接触: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等,避免不安全性行为,注意个人卫生,使用消毒的美容工具。
3.母婴传播阻断:孕妇在怀孕期间进行乙肝病毒筛查,如果携带HBV,则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传播风险。
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4.定期体检和监测:对于已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HBVDNA检测,以及其他相关检查。
乙肝的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对于慢性乙肝感染者,抗病毒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
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1、什么是乙肝?我们通常说的乙肝,就是指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在我国流行广泛。
目前全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0多万。
部分患者可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
2、乙肝的传播途径是什么?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血液,造成感染,主要传播方式有:1)母婴传播: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讲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2)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甚至不消毒而重复使用的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牙钻、纹身针等器具;3)性传播:通过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发生感染。
3、慢性乙型肝炎有什么特别的症状?答:许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在体检时才发现自己有病,有些肝硬化的患者直至出现腹水才知道病得不轻,甚至有些肝癌的患者直至影像学发现肿瘤才大吃一惊,从乙肝病毒感染到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需要十数年,为什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呢。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内脏,慢性乙肝可以全无症状而发展成肝硬化,自我感觉也并不经常与病变严重程度一至。
肝病患者多无特异性症状。
疲乏无力是最常见症状,也有部分会有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肝区闷胀不适,尿黄。
4、哪些途径不会传播乙肝?1)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接触;2)无血液暴露的接触3)共用马桶、游泳池等公共设施;4)蚊虫叮咬5)乙肝妈妈为打过乙肝泌尿疫苗的宝宝喂养母乳;6)咳嗽、打喷嚏,同室就寝。
5、什么是乙肝大三阳?什么是乙肝小三阳?大三阳,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
小三阳是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为阳性。
6、大三阳比小三阳严重吗?乙肝“大三阳”比“小三阳”严重,提示病情重,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乙肝“大、小三阳”只是乙肝病毒存在的形式,并不代表病情轻重,"大三阳"与 "小三阳"都可轻可重,都有轻病人,也有重病人。
乙肝防治知识科普宣传
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预防和控制乙肝的传播,我们需要了解乙肝的相关知识,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一、乙肝的症状和传播途径
乙肝的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在医疗机构和美容美发场所等需要注射的场所,一定要注意注射器的消毒和使用。
二、乙肝的预防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的风险。
建议婴儿出生后尽早接种乙肝疫苗,成年人也可以接种乙肝疫苗。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分享个人用品、不随地吐痰等都是预防乙肝的基本措施。
3.避免性接触:不随便与陌生人发生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都是预防乙肝传播的重要措施。
4.避免母婴传播:孕妇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产妇在分娩时要进行乙肝病毒筛查,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接种乙肝疫苗。
三、乙肝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对于慢性乙肝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但是治疗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2.免疫调节治疗:可以通过免疫调节治疗来提高机体免疫力,抑制病毒复制。
3.手术治疗:对于肝硬化、肝癌等乙肝并发症,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总之,预防乙肝是最重要的,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对于已经感染乙肝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同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传播给他人。
1、什么是乙肝?
我们通常说的乙肝,就是指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在我国流行广泛。
目前全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9300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0多万。
部分患者可发展成为肝硬化、肝癌。
2、乙肝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乙肝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人体血液,造成感染,主要传播方式有:
1)母婴传播: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讲病毒传染给胎儿或新生儿;
2)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血液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甚至不消毒而重复使用的被乙肝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牙钻、纹身针等器具;
3)性传播:通过进行无保护的性行为发生感染。
3、慢性乙型肝炎有什么特别的症状?
答:许多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是在体检时才发现自己有病,有些肝硬化的患者直至出现腹水才知道病得不轻,甚至有些肝癌的患者直至影像学发现肿瘤才大吃一惊,从乙肝病毒感染到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需要十数年,为什么一点感觉都没有呢。
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内脏,慢性乙肝可以全无症状而发展成肝硬化,自我感觉也并不经常与病变严重程度一至。
肝病患者多无特异性症状。
疲乏无力是最常见症状,也有部分会有食欲减退,恶心、厌油腻,肝区闷胀不适,尿黄。
4、哪些途径不会传播乙肝?
1)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接触;
2)无血液暴露的接触
3)共用马桶、游泳池等公共设施;
4)蚊虫叮咬
5)乙肝妈妈为打过乙肝泌尿疫苗的宝宝喂养母乳;
6)咳嗽、打喷嚏,同室就寝。
5、什么是乙肝大三阳?什么是乙肝小三阳?
大三阳,即是乙肝两对半检查中,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HBcAb)为阳性。
小三阳是表面抗原(HBsAg)、e抗体(HBeAb)和核心抗体(HBcAb)检测为阳性。
6、大三阳比小三阳严重吗?
乙肝“大三阳”比“小三阳”严重,提示病情重,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个误区,乙肝“大、小三阳”只是乙肝病毒存在的形式,并不代表病情轻重,"大三阳"与 "小三阳"都可轻可重,都有轻病人,也有重病人。
所谓 "大三阳” 与 "小三阳"代表的只是病毒数量的多少,而不能反映肝损害的严重程度。
8、如何治疗乙肝?
目前世界上没有可以彻底根除乙肝病毒的特效办法,抗病毒治疗是关键,抗病毒药物可选择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具体治疗方案请遵循正规医院的专科医生指导。
1)乙肝或乙肝病毒携带者,俗称乙肝大三阳;
2)乙肝病毒感染者,俗称乙肝小三阳;
3)以前打过乙肝疫苗或以前感染过乙肝病毒,已获得保护性抗体,需要化验乙肝表面抗体滴度;
4)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包括急性乙肝的恢复期,已获得保护性抗体,需要化验乙肝表面抗体滴度;
5)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注射疫苗可促使尽快产生保护性抗体。
10、什么样的乙肝病毒感染者需要抗病毒治疗?
建议下列人群应进行抗病毒治疗: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ALT>80u/L,HBV DNA 阳性的患者;
(2)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HBV DNA阳性。
(3)应用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4)肝移植患者
11、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的特点
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各有优缺点。
用核苷类药物比较稳定,大多数人都能控制病情,但需要长期服药,维持治疗才能维持效果,长期治疗可能发生耐药;用干扰素比较积极,如能治疗成功,绝对比用核苷类药物好,可以停药,可以防止发生肝硬化和肝癌,但目前只有少数患者能治疗成功,而且还有一些不良反应。
你想用哪一种,要根据你的年龄、病情、工作条件和你的要求等综合因素,个体化治疗,规范性用药。
11、哪些乙肝患者可以使用干扰素?
1)治疗前血清ALT或AST有反复波动或酶的活力持续升高者,且ALT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的3—5倍而小于10倍者;或肝组织炎症病变较明显者(炎症分级在G2—
G4);无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小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并且不是处于上升趋势者;2)治疗前血清 HBV DNA水平较低,一般不超过10的七次方;3)病程较短者;4)无重叠感染者(如丙型、丁型肝炎等);5)无HIV感染或免疫抑制剂治疗者;6)肝组织内含铁量低者;7)治疗期间血清中无干扰素中和抗体产生者;8)相对来说,女性患者疗效比男性为佳。
12、哪些乙肝患者不适宜使用干扰素?
1) 肝病病情严重的病人。
2) 白血球和血小板低于2.0-3.0×10^9/L的病人。
3) 曾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人。
4) 有精神障碍、癫痫、抑郁病病史及其他中枢神经功能紊乱的病人。
5) 有严重心脏病或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忍受本药之不良反应者。
6)已知对干扰素制品或其中成分过敏者。
13、干扰素的副作用有哪些?
1)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和乏力等;2)一过性外周血细胞减少主要表现为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3)精神异常可表现为抑郁、妄想、重度焦虑等精神病症状;4)自身免疫性疾病一些患者可出现自身抗体,仅少部分患者出现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糖尿病、血小板减少、银屑病、白斑、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样综合征等;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肾脏损害(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等)、心血管并发症(心律失常、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视网膜病变、听力下降和间质性肺炎等;6)体重减轻、脱发等。
15、慢性乙肝患者是否可以结婚、生育?
绝大多数乙肝患者在肝功能稳定、病毒不复制的情况下可以结婚、生育,对方应该注射乙肝疫苗并产生保护性抗体,女性乙肝患者尤其要注意预防母婴传播。
对于症状严重、肝功能明显异常的慢性患者,暂不宜结婚,应积极治疗,待病情稳定后再结婚。
16、乙肝病毒感染者有哪些注意事项?
1、定期检查;
2、谨听医嘱,不要乱服药;
3、忌烟酒;
4、有规律的生活;
5、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孕妇应讲乙肝感染的情况告诉医生,并进行母婴阻断;
6、不要献血,应让你的家庭成员去医院注射乙肝疫苗,
17、肝病患者多长时间做一次检查?需要做哪些检查?
病毒携带阶段:每三个月化验一次肝功能,每半年检查一次腹部彩超、肝脏硬度、AFP;
慢性乙型肝炎阶段:肝功能异常时每个月化验一次肝功能,肝功能正常后每三个月化验一次肝功能;每3个月化验一次HBV DNA、两对半;每半年检查一次AFP、腹部彩超、肝脏硬度;
代偿期肝硬化阶段:每三个月化验一次肝功能、HBV DNA、AFP、血常规,每半年检查一次腹部彩超、肝脏硬度;
18、如何避免感染乙肝?
①接种三针乙肝疫苗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办法;
②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液制品;
③避免使用消毒不彻底的工具纹身、纹眉、穿耳洞、针灸、修脚等;
④避免和他人共有容易被血液污染的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⑤遵守性道德,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
⑥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静脉注射毒品。
19、慢性乙肝患者需要检查什么?
血清生化试验,肝功能试验除一般的转氨酶、白蛋白、球蛋白、胆红素之外,还应包括转肽酶和胆碱酯酶;
病毒学试验,慢性乙肝是乙肝病毒引起的,当然要做HBV-DNA(乙肝病毒定量)的检查,了解你的感染状态很重要;
肝脏影像学检查,肝脏彩超了解肝脏形态,肝脏硬度值了解肝纤维化程度。
20、抗病毒治疗能阻止代偿期肝硬化加重吗?
能,当然能!能够使你过以前差不多的生活,做以前差不多的工作,只是生活质量要稍稍打折扣。
不能饮酒,不能暴饮暴食,不能做重体力活。
你过去耽误的主要是抗病毒治疗,现在还得从抗病毒开始。
乙肝肝硬化是乙肝病毒引起的,现在肝脏还是被炎症损伤,还是活动性的肝硬化。
因而,清除病毒,控制炎症,才能刹住病变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