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及说明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1
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与互联网搜索整合的教学方案一、教案背景1、对象:小学四年级学生2、学科:数学3、课时:1课时二、教学课题苏教版第八册实践活动课《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三、教材分析这是一次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是四年级(上册)统计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发展。
选择“我们的生存空间”这样的内容让学生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间状况,体会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和环境两大因素。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并用实际调查或通过现代媒体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
2.学生能对统计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简单的判断、猜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尤其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统计方式的能力。
3.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有和同学合作的愿望与态度,并能感受环境保护的意义与重要。
教学重点:学生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间状况,体会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和环境两大因素;合理选择统计方式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判断。
教学难点:学生能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并用实际调查或通过现代媒体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根据统计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或利用数据获得相应的结论。
四、教学方法: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视频播放地震,洪涝等灾害),让学生体验自然灾害的可怕,激发学生灾难背后的思考。
2、课堂上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平等,情感交融的教学氛围。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3、创设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充分调动学生对自己生存空间已有的了解,使其自觉地思考,有和同学合作的愿望与态度,并能感受环境保护的意义与重要。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互联网连接,准备一周的报纸。
学生准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阅图书、上网收集等)了解环境及保护的相关问题。
苏教版《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次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是四年级(上册)统计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发展。
选择我们的生存空间这样的内容让学生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发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折线统计图等统计方法与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2、进行相关的环境教育,从小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要聊聊我们的生存空间,你知道影响我们生存质量的自然条件主要有哪些吗?(依次板书:空气、水、树木)简单介绍老师自己写的一篇blog:天赐童年捉鱼现在大家吃鱼,一般都是从菜市所购,偶尔也会到鱼塘捕捉。
回忆我的童年,总觉得捉鱼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虽然说是女孩子,但天性顽皮,总喜欢跟着哥哥的后面去看、去学。
春天的鲫鱼会打气,哥哥会把自制一个个网兜藏到水草下面,第二天一早,总能从那兜里倒出不少活蹦乱跳的鱼儿。
水桥缝里藏着塘鲤鱼,有一次小伙伴在洗手的时候突然一声惊叫,原来他的小手被一条鱼咬住了,情急之下,拼命甩,才算是鱼口脱险。
后来大家七嘴八舌地把这事报告给大人,大人哈哈一笑,说:真傻,应该把它甩到岸上,就可以蒸一碗塘鲤鱼炖蛋。
很多年后,另一朋友介绍另一方法:当塘鲤鱼妈妈产下子后,用手去掐那子,会发出清脆的声音,鱼妈妈听见声音就会跑出来咬人,就可以顺手把它捉住了。
(可惜只是听说,没机会尝试。
)夏天常有暴雨,天上下雨,地上到处水汪汪,好动的鲫鱼又要开始运动了,它们从河里挣扎到了岸上的稻田里。
雨停后,稻田里过多的水哗哗哗地流回河里,此时,只要在稻田里开个流水口,缺口处套上袋子,鱼儿们又会傻傻地自投罗网。
夏天天气炎热,鱼儿们会成群结队地游玩,而且紧贴水面,男孩子们便会拿着鱼插,总能有收获。
苏教版数学四下《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下《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生活的空间,包括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并掌握这些概念,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这些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长度、面积的概念,但对于体积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深入理解体积的概念。
同时,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空间概念可能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空间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的概念,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度、面积、体积的概念及运用。
2.教学难点:体积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长度、面积、体积的概念。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空间概念。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长度、面积、体积的模型和实例。
2.学具准备:学生尺子、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教室的长度、面积、体积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教室的长度、面积、体积分别是多少?怎样测量?2.呈现(10分钟)介绍长度、面积、体积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呈现,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室的长度、宽度、高度,并用剪刀、胶水等制作教室内物品的模型,如桌子、椅子等,从而加深对长度、面积、体积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设计一些有关长度、面积、体积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长度、面积、体积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如住房面积、容积等。
苏教版《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是一次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是四年级(上册)统计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进展。
选择我们的生存空间如此的内容让学生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进展统计观念;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进展。
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悉折线统计图等统计方法与过程,进展统计观念。
2、进行相关的环境教育,从小使学生意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要聊聊我们的生存空间,你明白阻碍我们生存质量的自然条件要紧有哪些吗?(依次板书:空气、水、树木)简单介绍老师自己写的一篇blog:天赐童年捉鱼现在大伙儿吃鱼,一样差不多上从菜市所购,偶然也会到鱼塘捕捉。
回忆我的童年,总觉得捉鱼是一件专门欢乐的事。
尽管说是女小孩,但天性顽皮,总喜爱跟着哥哥的后面去看、去学。
春天的鲫鱼会打气,哥哥会把自制一个个网兜藏到水草下面,翌日一早,总能从那兜里倒出许多活蹦乱跳的鱼儿。
水桥缝里藏着塘鲤鱼,有一次小伙伴在洗手的时候突然一声惊叫,原先他的小手被一条鱼咬住了,情急之下,舍命甩,才确实是鱼口脱险。
后来大伙儿七嘴八舌地把这事报告给大人,大人哈哈一笑,说:真傻,应该把它甩到岸上,就能够蒸一碗塘鲤鱼炖蛋。
专门多年后,另一朋友介绍另一方法:当塘鲤鱼妈妈产下子后,用手去掐那子,会发出清脆的声音,鱼妈妈听见声音就会跑出来咬人,就能够顺手把它捉住了。
(惋惜只是听说,没机会尝试。
)夏天常有暴雨,天上下雨,地上到处水汪汪,好动的鲫鱼又要开始运动了,它们从河里挣扎到了岸上的稻田里。
雨停后,稻田里过多的水哗哗哗地流回河里,现在,只要在稻田里开个流水口,缺口处套上袋子,鱼儿们又会傻傻地自投罗网。
《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及说明◆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及说明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及说明教材内容: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实践活动课《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教学背景:随着人类文明、科技的所谓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无论是学习知识的需要,还是生活本能的需要,《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这一课都值得教师和学生好好学习、讨论,我们应该认真地去了解我们生存空间的环境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情分析:本节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统计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发展。
此时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发展。
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的资源包括了书中的四张折线统计图和补充的三张折线统计图,以及大量的图片、录像和音乐。
图片、录像、音乐主要来自百度图库以及用数码相机自拍的。
补充的折线统计图的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网和江苏气象网等网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间状况,体会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和环境两大因素。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并用实际调查或通过现代媒体来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
2.学生能对统计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简单的判断、猜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尤其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统计方式的能力。
3.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培养同学之间合作交流的愿望与态度,并能让学生感受环境保护的实际意义与重要性。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间状况,体会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和环境两大因素;合理选择统计方式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判断、猜测。
《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及说明◆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及说明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及说明教材内容: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实践活动课《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教学背景:随着人类文明、科技的所谓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无论是学习知识的需要,还是生活本能的需要,《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这一课都值得教师和学生好好学习、讨论,我们应该认真地去了解我们生存空间的环境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情分析:本节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统计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发展。
此时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发展。
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的资源包括了书中的四张折线统计图和补充的三张折线统计图,以及大量的图片、录像和音乐。
图片、录像、音乐主要来自百度图库以及用数码相机自拍的。
补充的折线统计图的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网和江苏气象网等网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间状况,体会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和环境两大因素。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并用实际调查或通过现代媒体来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
2.学生能对统计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简单的判断、猜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尤其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统计方式的能力。
3.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培养同学之间合作交流的愿望与态度,并能让学生感受环境保护的实际意义与重要性。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间状况,体会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和环境两大因素;合理选择统计方式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判断、猜测。
第5课时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二)教学内容:p102-105教学目标:1.让学生围绕自身的生活与生活空间,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调查、统计身边的数据,进一步熟悉统计方法与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及其在生活里的应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2.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了解自己的生存空间以及影响生存空间的一些因素,初步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3.让学生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获取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二阶段:实践活动。
一、讨论统计内容——提出现实问题1.选择研究主题。
(1)思考:在我们的周围,同样能了解到有关我们生存空间的一些资料。
你想了解些什么?学生可能选择的项目:气温变化情况;空气质量情况;缺水情况;最近的天气情况……(2)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课题。
2.成立研究小组。
根据各人选择的小课题,成立相应小组,每组推选组长,展开研究。
3.确定研究方法。
(1)小组讨论怎样开展研究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小组交流,适时指导。
(2)交流方法: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分析图表。
二、指导收集数据——加强统计策略1.谈话:收集数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统计工作,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来收集到这些数据?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每天测量,在报纸或网上查资料,走访有关单位……4.技术指导:在收集数据时还要注意些什么?可能会碰到哪些困难?又如何克服? 学生交流。
说明:要按时收集数据,及时记录下数据,防止资料的流失。
如果了解空气质量或气温变化情况,至少要积累十天的数据。
三、经历统计过程——提升统计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如下的统计活动(预留两周的活动时间):1.收集数据;2.整理数据,用统计图、统计表呈现数据信息;3.分析、描述数据,并作出相应的判断和预测。
四、分析、交流想法——获得统计结论1.展示与交流:组织研究成果的展示与交流活动。
《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及说明◆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及说明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及说明教材内容:苏教版国标本第八册实践活动课《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教学背景:随着人类文明、科技的所谓的迅猛发展,我们的生存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无论是学习知识的需要,还是生活本能的需要,《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这一课都值得教师和学生好好学习、讨论,我们应该认真地去了解我们生存空间的环境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情分析:本节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统计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发展。
此时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知识。
这一教学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应用所学的统计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发展。
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的资源包括了书中的四张折线统计图和补充的三张折线统计图,以及大量的图片、录像和音乐。
图片、录像、音乐主要来自百度图库以及用数码相机自拍的。
补充的折线统计图的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网和江苏气象网等网页。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间状况,体会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和环境两大因素。
学生能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并用实际调查或通过现代媒体来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
2.学生能对统计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简单的判断、猜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尤其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统计方式的能力。
3.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统计活动,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培养同学之间合作交流的愿望与态度,并能让学生感受环境保护的实际意义与重要性。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自身的生存空间状况,体会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和环境两大因素;合理选择统计方式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判断、猜测。
教学难点:学生能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并用实际调查或通过现代媒体收集数据和相关资料;根据统计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或利用数据获得相应的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1.出示地球自转的图片(茫茫宇宙中,众多星球中地球由远渐近地转到屏幕中间放大后定格,周围配上闪烁的星星)。
师:你看到什么了?(对,这是我们的地球妈妈)(音乐响起:地球是我们的妈妈,我们都是她的孩子)师:你对地球有多少了解呢?(生:地球上有充足的水和空气等,适宜人类生存。
她有能养育万物的土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师:我们作为地球的小主人,要充分地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2.你们喜欢我们现在的生活吗?说说为什么?学生汇报。
A.生说到生活美好时,师:大家都是热爱生活的好孩子!出示相应的优美图片,师:我们的生活环境多么美好,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今天的生活!B.生反映不良的方面时,师出示(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伟大的思想家恩格斯。
)比如说我们2009年有一天白天变成了黑夜一样,还有2019年4月15日影响我国首都及华北等地区的特大沙尘暴就是最好的例子。
出示:沙尘暴的图片3.师:其实我们的环境遭受污染的方面还有很多很多!(表情沉重、严肃)出示:环境污染图片。
师:你想说什么?(生谈想法)指出: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主要因素有:环境(板书)【设计说明:让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但也要让他们同时了解到我们的生存空间正在遭受一些因素的破坏,让学生体会到防治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应成为每个公民的基本意识。
教师考虑到学生对影响人类生存的两大主要因素,首先认同的会是环境。
因此由环境污染导入,了解主要有水环境污染、空气污染、固废污染等,也由此激发学生想通过统计进一步了解更多信息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通过观看图片资料,我们对环境的污染已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下面我们以水环境污染为例子,从数学的角度看看环境污染的情况。
1.出示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变化情况统计图(2019~2019)(1)观察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呢?(分析数据)学生观察统计图,自由交流得到的信息。
从图中看生活污水排放最多的是哪一年?增长最快的又是哪一年呢?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呢?(2)通过观察统计图,你有什么想说的?(交流体会)出示:地球上97%的水是海水,不能饮用,仅3%是淡水,且大部分以冰的形式贮存在南极和北冰洋,我国六百多个城市,有三百多个缺水,其中185个严重缺水,水资源十分有限。
师:我们一定要珍惜水资源,要不然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2.猜一猜: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呢?(人口数量在迅速增加)根据回答相机板书:人口◆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及说明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教学设计及说明(1)猜一猜:我国人口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生猜:增长趋势)出示:我国人口增长变化统计图观察统计图,你能得到哪些信息?(指名学生读读数据,注意要读成12亿5786万人说明了我们中国的人口还在增长。
)(学生提问:我们泰兴/江苏/世界的人口是不是也呈上升趋势呢?)(2)依次出示:江苏人口增长变化统计图、世界人口增长变化统计图。
让学生进一步对比联系,感受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也可多提供一些解放初的人口数据,简单向学生介绍有关中国人口增长的基本情况等。
)(3)说一说:人口过多会怎样呢?(上学难、交通难、就业难、住房难)出示相关的生活场景图片以及影相资料。
师指出:也就是说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主要因素除了环境以外还有人口,你认为两个中哪个是最关键的因素呢?(体现数学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这两个是影响人类生存空间的主要因素。
)人口过多该怎么办呢?板书:控制人口增长出示:20世纪80年代,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3.师:其实我们国家不仅在控制人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板书:保护、恢复生态环境出示(2019~2019)我国污水治理投资情况统计图(1)说一说你通过观察得到了哪些信息?(2)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呢?4.出示:我国造林面积增长情况统计图和自然保护区增长情况统计图。
师:从这两幅统计图中,你又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
师:我们国家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环境保护还需要我们每个人继续努力,以确保我们有良好的生存空间。
5.小结:人口的增长、污水排放量、造林面积、自然保护区等,这些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空间,除了这些,你知道还有哪些因素吗?把你所知道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比如说气温变化情况;空气质量情况;缺水情况(板书省略号)还有地壳运动或者海啸等。
〕【设计说明:让学生通过对四副统计图里数据的分析、对数据变化的了解,进而展开合情推理和联想,让学生了解影响我们生存空间的相关因素的同时,意识到环境的恶劣变化以及我国政府为保护环境所作的努力,让学生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动手实践、内化发展师:在我们周围你还了解些什么?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了一些数据,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收集的是哪一方面的?你是用什么方法了解到的这些信息的?(测量,查资料,走访有关单位)你们能自己动手做出一个适合你调查内容的统计图吗?1.收集数据(课前);2.整理数据,用统计图、统计表呈现数据信息;电脑出示:以小组为单位将你们收集的信息选择合适的统计方式表现出来,并分析一下数据所体现的信息以及你的感受。
友情提醒:(注意帮助学困生)(1)统计时尽量在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中选择合适的一种。
(2)小组长要尽量发挥每一位组员的能动性,积极合作,主动交流。
(3)汇报时由小组长主讲,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3.分析、描述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和预测组织汇报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交流统计图第一小组:我们组了解的是(天气)情况,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从图中我们发现(),我们想到了()。
第二小组:我们组了解的是(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从图中我们发现(),我们想到了()。
4.展示与交流分析图表学生完成创作,讲评后将作品贴在准备好的板报纸上,师贴上张桥小学四(4)主办的字样,形成一份完整的板报!【设计说明:激发起学生为了解生存空间而去进行统计的愿望,激活学生有关数据收集和整理的经验,让学生能对统计过程深入反思,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全课总结,交流感想师:环境情况,是我们人类都应该关心的话题。
我觉得简单地看书上的几张图是不够的。
通过二十年环境的巨大变化,大家很自然地体会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感生:【设计说明: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资料链接: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这是联合国史上首次研讨保护人类环境的会议。
这次会议提出了响遍世界的环境保护口号:只有一个地球。
出席会议的代表,广泛研讨并总结了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问题和现实问题,制订了对策和措施,会议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为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造福全体人民,造福子孙后代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