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4
预防食物中毒安全教案【篇一:预防食物中毒安全课例教案】预防食物中毒教学目的1、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2、学会一些辨别食物优劣的方法,提高学生识别能力。
3、懂得食物中毒后的处理方法。
教学重难点、关键识别食物质量的优劣。
教具准备:小黑板,食品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教学相关预防食物中毒知识。
1、从外包装上识别食物可不可以吃。
①提问:平时你是否购买过食品?你是怎样挑选才做出决定是否购买来吃的?②学生自由回答。
③教师出示一些包装食品,学生小组辨别这些食品可不可以吃,并说明理由。
2、从食品质量上识别食物可不可以吃。
①教师再出示一些质优和质劣的食物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识别。
②小组内讨论,交流。
③各组派代表反馈。
3、不明真相的食物可不可以吃。
①教师提出疑问。
②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③自由回答。
4、中毒后应该怎样做。
①提出疑问:在你们当中,万一有人食物中毒,你会怎样做?②学生交流,自由回答。
5、出示相关句子,学生熟读。
预防疾病常体检,有病即把医生找。
发现病人带菌者,尽快隔离送治疗。
疾病流行莫上街,宣传消毒要抓好。
6、教师总结三、作业将你学会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传授给伙伴或亲人。
四、板书设计预防食物中毒过期食品不能吃质劣食物不能吃不明食物不能吃食物中毒送院疗安全优质课例教案课题:预防食物中毒授课教师:2013年3月20日【篇二:小学生预防食物中毒安全教育教案】小学生预防食物中毒安全教育教案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认识食物中毒特征,提高自我救护意识,预防发生食物中毒。
教学重点:1、认识食物中毒特征。
胃肠道症状:腹泻、腹痛,有的伴随呕吐、发热。
2、提高自我救护意识:出现上述症状,应怀疑是否食物中毒,并及时到医院就诊,同时报告老师。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记得有个伟人说过我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未来属于我们,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应该珍爱它,才能为祖国的未来贡献力量。
《细菌性食物中毒》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同砚将进修有关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知识,包括病原体、症状、预防方法等内容,培育同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认识和正确的饮食习惯。
二、作业内容:1. 进修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细菌;2. 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症状,如腹泻、呕吐、发热等;3. 精通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包括加热食物、保持食品卫生、储存食品时注意卫生等;4. 设计一份食品安全宣扬海报,包括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知识点、预防方法等内容;5. 撰写一篇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探究报告,包括病原体特点、症状表现、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三、作业要求:1. 食品安全宣扬海报设计要简洁明了,图文并茂,突出重点;2. 探究报告要求内容详实,结构明晰,语言流畅;3. 作业完成后,同砚需做口头汇报,与同砚分享所学知识。
四、评分标准:1. 食品安全宣扬海报设计:30分;2. 探究报告内容:40分;3. 口头汇报表现:30分。
五、作业打算:1. 第一周:进修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知识,包括病原体、症状、预防方法等;2. 第二周:设计食品安全宣扬海报,并撰写探究报告;3. 第三周:口头汇报作业效果,并进行评分。
六、备注:本次作业旨在提高同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防范认识,期望同砚们能够通过本次作业深度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相关知识,从而保障自身身体健康。
第二课时一、教学背景与目标:细菌性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率较高。
为了让同砚了解食物中毒的原因、预防方法以及处理措施,本次作业设计旨在提高同砚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熟识,使他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更好地保卫自己的健康。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1. 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和症状;2. 精通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方法;3. 进修处理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紧急措施。
三、教学步骤:1.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和症状(同砚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或进修教材,了解各类细菌在食物中的繁殖条件以及引发食物中毒的症状表现)。
食物中毒预防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健康与生活》教材第四章“食品安全与卫生”第三节“食物中毒的预防”。
详细内容包括食物中毒的定义、分类、常见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特别是针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识别和预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食物中毒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原因,掌握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食品安全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学会在生活中预防食物中毒。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增强健康饮食观念,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食物中毒的分类、原因及预防方法。
教学重点: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识别和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实物模型、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笔记本、笔、食物样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食物中毒案例,引发学生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1)讲解食物中毒的定义、分类、原因。
(2)分析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和预防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共同讨论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2)展示食物样品,引导学生识别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隐患。
4. 例题讲解:(1)讲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识别和预防方法。
(2)讲解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识别和预防方法。
5. 随堂练习:(1)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并回答问题。
(2)邀请学生上台展示答案,并进行讲解。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食物中毒的预防2. 内容:(1)食物中毒的定义、分类、原因。
(2)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识别和预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食物中毒的定义、分类和原因。
(2)如何识别和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细菌性食物中毒?2. 答案:(1)食物中毒是指摄入含有有毒物质的食物或饮料后,引起的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中毒。
幼儿园安全《食物中毒怎么办》教学设计(精选3篇)幼儿园安全《食物中毒怎么办》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安全《食物中毒怎么办》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安全《食物中毒怎么办》教学设计1一、活动目标:1、教育孩子认识什么是食物中毒。
2、使孩子认识食物中毒的危害及知道如何防止食物中毒。
二、活动课时:1课时三、活动准备:食物中毒情景表演、演示仪四、活动重难点:重点:引导孩子知道病从口入,教育他们有正确的饮食习惯。
难点:用自己的话能叙述自救方法。
五、活动过程:1、导入语:看小朋友表演:一包膨化食品。
、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来看一个表演,看看有谁,在干什么?后来怎么样了?、幼儿观看一小朋友表演,内容大致如下:小朋友手里拿着一包膨化食品,说:“我今天在商店里买了一包膨化食品。
”然后,打开食品袋吃这包食品,接着假装肚子痛。
、引导幼儿讨论:师:这位小朋友怎么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肚子痛和不舒服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
幼儿:吃了这包食品就肚子痛了。
幼儿:老师,我有一次吃了一个烂苹果,后来也肚子痛的,还拉肚子了呢。
小结:看来小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啊?2、物中毒有哪几种呢?师逐一介绍、夏天,天气炎热,各种病菌繁殖最快,这时候人如果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就会得痢疾、霍乱、伤寒等病。
这种中毒叫细菌性食物中毒。
、中毒还有化学性的食物中毒。
如:吃了沾有残留的农药的蔬菜就会引起中毒。
、吃了有毒的动植物,也会这样中毒,这种叫做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后,对人体健康有什么损伤呢?凡食物中毒,对人体的健康损伤是很大的,轻的可损伤肠、胃,严重的还会损伤肝、肾等器官,有的还可能会留下终身的病根……后遗症。
3、发生食物中毒之后你应该怎样做呢?马上用手指轻搅喉咙,把吃进去的东西吐出来。
幼儿园安全《食物中毒怎么办》教学设计(精选3篇)幼儿园安全《食物中毒怎么办》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安全《食物中毒怎么办》教学设计(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安全《食物中毒怎么办》教学设计1一、活动目标:1、教育孩子认识什么是食物中毒。
2、使孩子认识食物中毒的危害及知道如何防止食物中毒。
二、活动课时:1课时三、活动准备:食物中毒情景表演、演示仪四、活动重难点:重点:引导孩子知道病从口入,教育他们有正确的饮食习惯。
难点:用自己的话能叙述自救方法。
五、活动过程:1、导入语:看小朋友表演:一包膨化食品。
(1)、师:今天,老师要请小朋友来看一个表演,看看有谁,在干什么?后来怎么样了?(2)、幼儿观看一小朋友表演,内容大致如下:小朋友手里拿着一包膨化食品,说:“我今天在商店里买了一包膨化食品。
”然后,打开食品袋吃这包食品,接着假装肚子痛。
(3)、引导幼儿讨论:师:这位小朋友怎么了?是什么原因造成肚子痛和不舒服的?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
幼儿:吃了这包食品就肚子痛了。
幼儿:老师,我有一次吃了一个烂苹果,后来也肚子痛的,还拉肚子了呢。
小结:看来小朋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啊?2、物中毒有哪几种呢?师逐一介绍( 1)、夏天,天气炎热,各种病菌繁殖最快,这时候人如果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就会得痢疾、霍乱、伤寒等病。
这种中毒叫细菌性食物中毒。
(2)、中毒还有化学性的食物中毒。
如:吃了沾有残留的农药的蔬菜就会引起中毒。
(3)、吃了有毒的动植物,也会这样中毒,这种叫做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后,对人体健康有什么损伤呢?凡食物中毒,对人体的健康损伤是很大的,轻的可损伤肠、胃,严重的还会损伤肝、肾等器官,有的还可能会留下终身的病根……后遗症。
食物中毒及预防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学生卫生与健康》教材第四章“食品安全与营养”,详细内容涉及食物中毒的分类、原因、症状、预防措施等。
重点讲解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
2. 使学生掌握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食物中毒的分类、症状及预防措施的掌握。
教学重点:细菌性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的识别和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展示(如食物样品、消毒用品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近期发生的食物中毒案例,引起学生对食物中毒的关注。
2. 讲解:详细介绍食物中毒的分类、原因、症状及预防措施。
(1)细菌性食物中毒:以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为例,讲解其症状和预防方法。
(2)化学性食物中毒:以亚硝酸盐、农药等为例,讲解其症状和预防方法。
(3)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以河豚、毒蘑菇等为例,讲解其症状和预防方法。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情况,并提出预防措施。
4. 例题讲解:解答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食物中毒案例,并提出预防策略。
六、板书设计1. 食物中毒分类:细菌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
2. 食物中毒原因、症状及预防措施。
3. 课后作业:分析食物中毒案例,提出预防策略。
七、作业设计案例一:某学校食堂发生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
案例二:某家庭因误食有毒蘑菇导致食物中毒。
2. 答案:案例一:加强食堂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案例二:提高食品安全意识,不采摘、购买、食用不认识的蘑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导入、讲解、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提高了食品安全意识。
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教案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教案教学内容:食物中毒应急处理教学目标:1、了解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分类,提高鉴别能力。
2、学会预防食物中毒的常识和方法,学习处理食物中毒的简单方法。
3、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食物中毒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对食物中毒。
难点: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饮食习惯,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拿出一个发了芽的土豆。
问:你们觉得这个土豆能不能吃?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师总结:发芽的土豆含有毒素,所以发芽的土豆是不能吃的。
如果我们吃了发了芽的土豆会引起食物中毒(出示PPT课题)学习提高部分:(一)什么是食物中毒?食物中毒是指食用了被细菌性或化学性毒物污染的食物,或误食了本身有毒的食物,就会引起急性中毒性疾病。
食物中毒既不包括因暴饮暴食而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食源性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也不包括因一次大量或者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毒性为主要特征(如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疾病。
(二)食物中毒的原因?1.食品被污染,如蔬菜未洗净;2.食品加热不充分或未煮熟烧透;3.半成品放置时间太长4.食品保管不当导致食品变质或冰箱食品直接食用;5.生食未洗净的食品;6.误食混入农药的食品和有毒动植物食品。
(三)食物中毒的分类1、细菌性食物中毒2、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3、化学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多发生在夏秋季。
因为食物没有烧熟煮透,或放置时间过长,或操作中不注意卫生,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而引起。
有毒动、植物食物中毒:多因误食本身含毒素的河豚、发芽的马铃薯、生扁豆、腐烂的甘薯、有毒的蘑菇等食物,或因烹调处理不当而引起。
化学性食物中毒:是食用了被农药(有机磷等)、有色金属化合物和亚硝酸盐等污染的食品而引起的中毒。
温馨提示:扁豆,又叫四季豆,是我们都爱吃的蔬菜之一,但烹调时一定要炒熟煮透,否则可能发生中毒。
生四季豆的中毒作用常在食后0.5—1小时即开始,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恶心或呕吐,还有些患者会有头痛、心慌、遍体麻木等症状。
《细菌性食物中毒》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定义和病因;2. 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和预防措施;3. 能够正确处理食物遭受细菌污染的情况,避免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二、导学内容:1. 什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细菌在食物中繁殖产生毒素,人体摄入这些被细菌污染的食物后引起的一种食物中毒疾病。
2.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因有哪些?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它们通过食物被污染后,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
3.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有哪些?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腹痛等,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昏迷、休克等症状。
4. 如何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 食品加工前要洗手,保持食品加工环境的清洁;- 食品储存时要注意食品的保存温度和时间,避免食品变质;- 食用生食时要确保食材新鲜,煮熟煮透;- 食用外出餐饮时要选择正规餐饮处所,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食品。
5. 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时应该怎么处理?- 起首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注意多饮水,补充体液;- 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传染给他人。
三、导学活动:1. 分组讨论:请同砚们分组讨论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和预防措施,每组撰写一份小结报告;2. 观看案例视频:播放细菌性食物中毒案例视频,让同砚们观看后讨论案例中的问题和处理方式;3. 制作宣传海报:让同砚们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一份关于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的宣传海报;4. 角色扮演:分角色扮演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时应该如何处理,让同砚们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应急处理的理解。
四、导学评判:1. 参与度评判:观察同砚们在分组讨论、观看视频和角色扮演等环节中的参与情况;2. 知识掌握评判:通过小结报告和宣传海报的内容,评估同砚们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认识和掌握水平;3. 应变能力评判:通过角色扮演的表现,评估同砚们在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方面的能力。
食物中毒教育教学教案及反思教案标题:食物中毒教育教学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了解食物中毒的定义、常见原因和危害。
2. 掌握预防食物中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 培养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责任心。
教学重点:1. 食物中毒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2. 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
3. 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责任心。
教学准备:1. PPT或教学板书。
2. 食物中毒的案例分析和相关图片。
3. 食品安全宣传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5分钟)通过引入食物中毒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食物中毒的危害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PPT或教学板书,讲解食物中毒的定义、常见原因和危害。
重点介绍细菌、病毒、寄生虫和化学物质对食物中毒的影响。
Step 3:案例分析(15分钟)给学生分发食物中毒的案例分析,让他们分组讨论案例中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Step 4:预防措施讲解(15分钟)讲解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包括食品的储存、加工、烹饪和消毒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强调个人卫生的重要性,如勤洗手、使用清洁的食具等。
Step 5: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提出自己的食物中毒预防方案。
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展示。
Step 6:总结与反思(10分钟)与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强调食物中毒的预防意识和责任心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宣传食品安全知识,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符?2.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有序?3.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5. 教学过程中是否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食物中毒的危害和预防措施,培养他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责任心。
同时,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细菌性食物中毒》导学案一、导入食物中毒是指通过摄入受到细菌、病毒、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其中,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为常见的一种食物中毒形式。
本次导学案将重点介绍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症状和预防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如何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
二、知识梳理1.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食物被细菌污染而引起的。
常见的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细菌可能存在于食物中,如果食物没有被妥善处理或保存,就会导致细菌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食物中毒。
2.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症状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
有些细菌性食物中毒还可能引起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症状的严重水平取决于细菌的种类和感染水平。
3.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预防方法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做好食物安全措施。
包括:- 保持食品卫生:在烹饪、储存和食用食物时,要保持手部清洁,避免交叉污染。
- 确保食物烹饪到达适当温度:烹饪食物时,要确保食物内部温度达到杀死细菌的温度。
- 避免生食:生食食物可能存在细菌污染的风险,尽量避免生吃海鲜、生肉等食物。
- 注意食品保存:将食物储存在适当的温度下,避免食物变质。
三、案例分析小明在一家餐馆吃了一碗不新鲜的海鲜面后,第二天开始出现腹痛、呕吐和腹泻等症状。
根据他的症状,很可能是因为海鲜面被细菌污染而引起的细菌性食物中毒。
这时,小明应该及时就医,并避免再次食用不新鲜的食物。
四、知识拓展1. 除了细菌,食物中还可能存在其他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如病毒、真菌等。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的食物中毒的原因和预防方法。
2. 食物中毒不仅仅是在外出就餐时容易发生,家庭烹饪和食品储存也可能存在食物中毒的风险。
学生可以进修如何在家中做好食物安全措施,避免食物中毒的发生。
五、教室讨论1. 你有没有遇到过食物中毒的情况?你是如何处理的?2. 你认为在平时生活中,如何做好食品安全措施,避免食物中毒?六、总结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学生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症状和预防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教学单元教学设计
一、学生特点的分析:指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
教学对象: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大三上学期的学生。
基础知识:学生已学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食品毒理
学》等课程。学生前面章节已经学习食品的腐败变质、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
污染及各类食品的卫生等重要知识点,而且本章开篇又学习了食源性疾病和食品
中毒的相关内容,以上都为更好的学习细菌性食物中毒打下基础,有利于学生理
解和知识的内化。
认知特点:有一定的先修课程基础,学生基础牢固,可以理论联系实际。
学习风格:学生学习能力强,但普遍缺少课前预习及课后归纳和总结,应发挥主
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发生原因及发病机制;
2、熟悉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原则。
能力目标:通过对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学习和认识,学生能够正确区分细菌性食物
中毒、其他食源性疾病及传染病,可以独立开展卫生宣传教育,日常生活中注重
食品卫生,做到生熟分开,防止交叉污染,促进公众健康。
情感态度目标:能够充分认识到“病从口入”的道理,细菌性食物中毒对人体健
康造成的危害是可以有效预防的,生活中人们只要做好三级预防,必能防患于未
然。
三、教学内容(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及其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教学重点: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发生原因及发病机制。
教学难点:
细菌性食物中毒与非细菌性食物中毒、霍乱、急性菌痢、病毒性胃肠炎
的鉴别诊断
解决方法和处理措施
理论课上,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案例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提问,
了解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熟知情况;实践课再安排几个案例进行分组讨论,理论联
系实际,调动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
(包括教学组织形式、师生互动;符合教学目标、
围绕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法和多媒体技术)
教学 步骤 教学内容 用时 min 教学 方法 教学
媒体
启动 通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切实案例,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相关内容。 2 讲授法、提问法 板书
导入 结合上面案例,导入“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流行病学特点、发生原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治及防治” 等重要知识框架。 2 讲授法 PPT
展开 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 把概念细化,通过提问前面的知识点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生机制 通过示意图,直观地介绍了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三种发生机制,同学们之前有生物化学、基础营养学的基础,显得通俗易懂。 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 (1)发病原因:致病菌的污染、贮藏方式不当、烹调加工不当。 (2)流行病学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急,病死率低、发病与进食有关、无传染性。 4、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1)临床表现:以急性胃肠炎为主,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2)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材料、判定原则。 (3)鉴别诊断:细菌性食物中毒与非细14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PPT
板书
菌性食物中毒、霍乱、急性菌痢、病毒性
胃肠炎的鉴别诊断
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防治原则
(1)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加强食品卫生质量检
查和监督管理、建立快速、可靠的病原菌
检测技术。
(2)处理原则
现场处理、对症治疗、特殊治疗。
结束 总结重点和难点,希望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有效鉴别细菌性食物中毒等食源性疾病,保障身体健康。 2 讲授法
五、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该教学单元的突出特点,以往教学的反思与改进)
该教学单元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较实用,在教学中尽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
案例、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六、板书设计或课件
(阐明思路与设计)
1、PPT以教学设计为中心进行展开,重点难点突出,能尽量总结归纳,使得知
识点一目了然。
2、将要点进行适当板书,而不是通过满堂灌的形式,教学有互动,注重以学生
为中心,从而有效改善死板沉寂的课堂氛围。
七、教学改革
(与以往教学相比,本节教学内容、方法有哪些革新)
本节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合“案例教学法”,理论联系实际,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教学。
八、自主学习资源
(其他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自主学习资源)
(1)电子资源:
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视频全集
http://www.xxw001.com/player.php?player=cmp&mov_id=1836&look_id=23
②《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天津医科大学省级精品课程
http://tj.jingpinke.com/xpe/portal/c8b61bc9-1272-1000-84d1-e2511f149c
90?start=31&courseID=S0700561&uuid=8a833999-1e4881f5-011e-4881fc59-0a
21&resourceType=courseware
③食品论坛
http://bbs.foodmate.net/forum.php
④食品伙伴网
http://www.foodmate.net/
(2)教材及参考书
①《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孙长颢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8月第八版.
②《现代食品卫生学》,陈炳卿、刘志诚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年.
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习指导》, 李勇、赵秀娟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年3月第四版.
④《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习指导》, 李华文、邵继红主编,科学出版社, 2012年
1月第一版.
⑤《食品卫生与安全》,王亚伟主编, 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