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尊严权之姓名权
- 格式:ppt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8
人格权的内容包括哪些?
小编希望人格权的内容包括哪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
现在我们越来越在乎自己的隐私了,各项隐私都有法律保护的,你们知道人格权是什么吗,他里面的内容是什么,你们可能知道里面的一些内容,但是可能还不是特别的了解,下面我就整理了一些人格权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人格权的内容有什么。
一、人格权
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其法律人格而享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其独立人格所必需的权利。
人格权又包括具体人格权和一般人格权。
具体人格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信用权。
(一)生命权
生命权是指人身不受伤害和杀害的权利或得到保护以免遭伤害和杀害的权利,取得维持生命和最低限度的健康保护的物质必须的权利。
也是人权最基本的权利。
(二)身体权
身体权是指自然人对保持其肢体、器官和其他组织的完整而依法享有的权利。
身体权有其独特的保护范围,对身体权的侵害行为,不以对身体的侵害造成生命、健康的损害为。
人格尊严不可辱聚焦考点☆温习理解一、教材重点回顾:1、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及表现:含义:公民都享有作为“人”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
表现为自尊和他尊。
表现: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
2、名誉权的含义及表现:含义:指们依法享有的对自己所获得的客观社会评价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表现:名誉利益支配权和名誉维护权。
3、侵犯名誉权的行为①侮辱:指语言、文字或暴力手段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分为口头侮辱、文字侮辱和暴力侮辱。
②诽谤:指无中生有、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分为口头诽谤和文字诽谤。
③新闻报道失实。
④诬告。
4、肖像的含义及表现方式:含义: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
表现方式:肖像可以是绘画(自画像)、雕塑、剪纸、照相、摄像等。
5、肖像权的内容: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6、侵害肖像权行为:①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广告、杂志封面、挂历等)。
②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肖像。
③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7、姓名权的含义及内容:含义:指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内容: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有权自主决定自己起什么名字,有权决定、使用自己的姓名、笔名、艺名,有权依照规定变更姓名。
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
8、人的姓名包括的内容,姓名的地位内容――姓名包括正式姓名、曾用名、笔名和艺名。
地位——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9、侵害姓名权的行为①干涉他人决定姓名、使用自己的姓名。
②干涉他人改变自己的名字。
③盗用、冒用他人姓名。
二、中考考点梳理1、人格尊严权包括哪些内容?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2、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①侮辱:指语言、文字或暴力手段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分为口头侮辱、文字侮辱和暴力侮辱②诽谤:指无中生有、捏造并散布虚假的事实,恶意中伤他人的行为,分为口头诽谤和文字诽谤。
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兼论中国宪法第38条的解释方案关键词: 人格尊严/人的尊严/个人尊严/宪法上的人格权/宪法的基础性价值内容提要: 我国现行宪法文本上虽然仅有“人格尊严”这一用语和条款,而缺落了可以与诸多立宪国家宪法上的“人的尊严”又或“个人尊严”相提并论的基础性价值原理,但彼此之间在语义脉络上也存在着某种相通之处,尤其是与德国基本法中的那种以“人格主义”为哲学基础的“人的尊严”这一概念之间就存在着某种可互换的意义空间。
正因如此,同时也基于对我国现行宪法第38条本身内部规范结构的规范分析,吾人也可以对这一人格尊严条款作出一种新的、更为合理的解释,此即本文所提出的“人格尊严条款双重规范意义说”。
一、引论“人”在公法上的问题,应可理解为宪法学的一个重大原初问题。
有鉴于此,近年来笔者较为集中地关注“公法上的人”之学理,并在此延长线之上, 进而思考“人的尊严”这一主题。
而在宪法之中,“人的尊严”本身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乃被誉为现代宪法的“核心价值”,甚至被德国学界定位为是“最上位之宪法原则”(oberstes Konstitutionsprinzip)、“宪法之基本要求”(Grundforderung der Verassung)、“客观宪法之最高规范”(Oberste Norm des objektiven Verfassungsrechts)或“实质基本规范”(materiale Grundnorm)等等,可谓构成了宪法的基础性价值原理之一。
然而,综观迄今为止有关“人的尊严”原理的研究,特别是联系到中国宪法上的自身状况,这一论题也面临着如下两点问题。
其一,有关“人的尊严”之研究,在国外许多国家的法学界已有汗牛充栋之观,既便在当今华人圈法学界之内亦并不鲜见,但由于我国现行宪法文本中仅有“人格尊严”(第38条)之谓,而无“人的尊严”之说,为此, 如何在中国宪法的语境中把握这一概念及主题,也便构成理论上的一种挑战。
【备考2023】2020—2022年道德与法治中考试题汇编八年级下第二单元理解权利和义务一、单选题(共21题;共42分)1.(2分)(2022·昆明)张某的超市失窃后,怀疑是王某所为,于是向王某询问,王某拒不承认,随后张某便将王某关进自家仓库。
张某的行为侵犯了王某的()A.人身自由B.政治自由C.劳动权利D.物质帮助权2.(2分)(2022·武汉)图示法是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直观方法。
如下图表示的是规则与纪律的关系。
下列各组概念之间关系与下图所示关系一致的是()A.姓名权与肖像权B.国有经济与私营经济C.刑罚与刑事处分D.社会经济权利与劳动权3.(2分)(2022·武汉)武汉市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每学期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生活补助,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这一举措有利于保障学生的()A.政治权利B.受教育权C.荣誉权D.财产权4.(2分)(2022·云南)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这表明公民的()A.人身自由不受仅犯B.住宅不受侵犯C.人格尊严不受侵犯D.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5.(2分)(2021·云南)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下列行为与相关权利对应正确的是() 行为权利①同学甲把自己的校牌头像私自换成同桌的照片肖像权②同学乙经常被人起侮辱性绰号姓名权③同学丙在朋友圈晒出他人的身份证信息隐私权④同学丁在请假条上冒用老师签名名誉权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6.(2分)(2020·新疆)读下图并思考,图中人物的行为()①是民事违法行为②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③警示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④告诉我们行使权利无界限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②④7.(2分)漫画《如此维权》提醒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人格尊严权包括:
肖像权、姓名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
公民享有肖像权:
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
故意丑化公民的画像。
公民享有名誉权:
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
1.
公民享有荣誉权:
禁止非法剥夺公民的荣誉称号、荣誉证书和奖章。
公民享有姓名权:
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和假冒。
2.
公民享有隐私权:
1.未经同意,不私看他人的信件或日记;不私自闯入他人住宅;不私自发布和传播他人的隐私等,尊重自己的隐私和他人的隐私,也是我们人格尊严的体现。
2.对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的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致使他人的名誉受到损害的,既侵犯公民的隐私权,也侵犯公民的名誉权。
3.
1/ 1。
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兼论中国宪法第三八条的解释方案法学类早上起床,一杯咖啡,坐在电脑前,思绪开始飘散。
关于“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这个议题本身就充满了深度和广度,就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小径,引人深入。
那么,关于中国宪法第三八条的解释方案,我又该如何下笔呢?一、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的内涵我们要明确什么是“人的尊严”和“人格尊严”。
人的尊严,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享有平等的尊重和待遇。
人格尊严,则是指人的精神层面的尊严,包括自尊、自爱、自尊心等。
1.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来源于人的生命价值。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隐私权等,都是人的尊严的体现。
这些权利,是每个人最基本的权利,也是宪法所保障的。
2.人格尊严人格尊严,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体现。
它涵盖了自尊、自爱、自尊心等各个方面。
一个人的人格尊严,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心理健康,也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二、中国宪法第三八条的解释方案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宪法第三八条的解释方案。
宪法第三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1.解释方案一: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尊重公民的人格尊严,要从法律层面予以保障。
对于侵犯公民人格尊严的行为,应当依法予以处罚。
同时,要加强社会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使每个人都具备尊重他人的意识。
2.解释方案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保障公民的人格尊严,还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例如,对于网络诽谤、侮辱等行为,应当明确法律责任,加大处罚力度。
还要加强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3.解释方案三:加强教育引导教育是培养公民尊重他人人格尊严的重要途径。
学校、家庭、社会应当共同加强对公民的教育引导,培养他们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意识。
同时,要关注心理健康,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尊严。
三、结论人的尊严与人格尊严是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