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与出汗》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27.01 KB
- 文档页数:15
《赤壁赋》课堂实录师:上课前老师想问一个小小的问题,在文学史上是谁在江边吟咏“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惆怅?是谁在赤壁颂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豪迈?生:苏轼。
师:对,是一生坎坷却永不服输的苏轼。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坡,品情味理,跟随他的脚步共游赤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师:我们常说用镜头捕捉画面、用视频传递情感,所以老师为大家布置了一个情境任务——我校一年一度有“走进文人”系列展活动,我班拟拍摄与苏轼共游赤壁的短视频来参与本次活动,请同学们依照苏轼的《赤壁赋》来完成此项任务。
01活动一:因文求画师:为了让大家顺利完成这项拍摄任务,老师给大家设定了几个小活动,我们首先进入“活动一:因文求画”。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利用课下注解疏通文意,并注意几点要求:第一,读的时候放声读,这样我在巡视的过程当中能帮助正音;第二,边读边把不懂的字词圈画起来。
好,同学们现在来完成第一项。
(生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师:读完的同学可以停下来了。
我在巡视的过程当中,没有听见读音上的任何问题,并且我看到有同学在认认真真利用课下注解来疏通文意。
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择拍摄的场景,并利用“————图”进行概括。
这里也给大家提两点要求:第一,请在小组内部解决刚才圈画起来的不懂的字词句,如果组内解决不了,举手示意老师来帮助完成;第二,对拍摄场景进行概括时,一定要采用“————图”的形式。
(生热烈地讨论)师:大家果然展示了三中(注:伊宁市第三中学)骄子的优秀风采。
谁想先来分享自己小组要拍摄视频的场景?生1:我想拍摄赤壁泛舟。
师:这个场景对应的文本是在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我们要拍赤壁泛舟图呢?生1:第一自然段。
师:对,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在写什么?生1:交代背景。
师:哦?仔细想一想,究竟是背景还是美景?(生思考)生1:美景更准确。
师:概括得非常棒。
这位同学说完之后,老师眼前突然间就展现出这么一幅美景:泛舟在赤壁之上游玩。
谢谢你。
还有哪位同学想来分享其他的场景?生2:从第二段中可以概括出“江上吹箫图”。
古代文化与文学课堂实录时间:2021年11月15日上午9:00-10:30地点:XX大学古代文化与文学课堂本次古代文化与文学课堂以“中国古代诗歌与民间文学”为主题,旨在通过讲述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的发展历程,让学生们对古代文学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欣赏和鉴赏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
一、课堂导入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向学生们展示了一幅宋代画家郭熙的《十竹斋书画谱》中的一幅山水画作品,并让学生们自由发挥,通过观察这幅画作来感受其中蕴含的古代文化元素。
学生们踊跃回答,指出画作中所表现的山水景观与写意画的特点,以及在画中呈现的人物、文房四宝等。
二、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教师通过讲述和介绍,向学生们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楚辞、汉赋、魏晋乐府、唐诗、宋词等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
教师特别强调了古代诗歌在文字表达和艺术形式上的独特之处,比如诗经中的“六义”、“风雅颂”等不同的写作风格,唐诗中的格律与豪放,宋词中的婉约与抒情等。
三、民间文学的特点及代表作品欣赏教师进一步介绍了中国古代民间文学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如“白蛇传”、“红楼梦”、“西游记”等。
教师通过朗读和解读这些经典作品的片段,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包含的古代文化和价值观。
四、古代诗词鉴赏与创作在课堂的最后阶段,教师组织学生们进行古代诗词的鉴赏与创作活动。
教师选取了几首经典的古代诗词作为范例,包括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学生们分别列出自己对这些诗词的感受和理解,然后进行创作,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课堂总结在课堂结束前,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了简要总结,强调了古代文化与文学对于我们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们多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以扩展自己的文化视野。
通过这次古代文化与文学课堂实录,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古代诗歌与民间文学的发展历程,还学会了欣赏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
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和分享,我们加深了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和出汗》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文学作品的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寓意。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课文内容分析2.1.1 介绍课文《文学和出汗》的作者及其背景。
2.1.2 分析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1.3 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阅读与理解3.1.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1.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1.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文学和出汗》的基本内容。
4.1.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4.1.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5.1.1 学生对课文中的深层寓意理解困难。
5.1.2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不熟练。
5.1.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5.2 教学重点5.2.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文学和出汗》的主题思想。
5.2.2 学生能够分析和讨论课文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5.2.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请注意,以上仅是教案的前五个章节,后续章节待您提供要求后将继续编写。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课文《文学和出汗》的打印稿。
6.1.2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做笔记。
6.1.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2.1 学生阅读材料,包括课文和相关文学作品的打印稿。
6.2.2 学习任务单,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
6.2.3 小组合作学习工具,如讨论表格和报告提纲。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3 教学资源6.3.1 相关文学作品的音频和视频资料。
6.3.2 课文解析和相关学术文章的打印稿。
6.3.3 在线教学平台和论坛,用于学生交流和讨论。
(完整版)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档名师(特级教师)课堂实录集锦李镇西系列[/B]李镇西:《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B]李镇西课堂实录——《荷塘月色》[/B]李镇西老师讲《祝福》[/B]李镇西:我教《沁园春长沙》[/B]李镇西:我教《装在套子中的人》[/B]李镇西:再别康桥[/B]李镇西:《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B]李镇西上作文评讲课(课堂实录)[/B]李镇西老师作文讲评《温馨的记忆》(完整版)[/B]李镇西作文课堂实录[/B]李镇西专栏[/B](包括:在烈日和暴雨下冬天提醒幸福我教《孔已己》等)李镇西上《给女儿的信》[/B]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B]李镇西《提醒幸福》教学实录[/B]韩军系列[/B]韩军:我教鲁迅的《药》[/B]韩军:我教李商隐的《隋宫》[/B]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B]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B]《登高》课堂实录[/B](韩军)韩军:心灵的拜访——《紫藤萝瀑布》教后记[/B]韩军《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B]致大雁(韩军在新教育实验北京会议上的语文课)[/B]程少堂系列[/B]程少堂老师《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B]程少堂《诗经.子衿》香港教学实录[/B]程少堂老师《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B]程少堂主讲《荷花淀》公开课实录[/B]好课赏析:程少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实录[/B]程少堂《听陈蕾士的琴筝》香港公开课教学实录[/B]程翔系列[/B] 程翔《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B]程翔《散步》课堂实录[/B]程翔《琵琶行》教学设计[/B]程翔“感动”作文课教学实录[/B]程翔《雷雨》实录[/B]赵谦翔系列[/B]赵谦翔课题汇报课实录[/B]赵谦翔《早发白帝城》教学实录[/B]程红兵系列[/B]程红兵:多样化思维创新与作文[/B]《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程红兵[/B]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B]程红兵《雨霖铃》的教学实录[/B]于漪系列[/B]于漪专栏[/B]含:《往事依依》教学实录《春》教学实录宁鸿彬系列[/B]宁鸿彬专栏[/B]含:《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变色龙》教学实录《石壕吏》教学实录钱梦龙系列[/B]钱梦龙课堂教学专栏[/B]含:《死海不死》实录《谈骨气》实录《雁》实录《论雷峰塔的倒掉》实录《故乡》实录《岳阳楼记》设计钱梦龙老师讲《睡美人》[/B]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B]余映潮系列[/B]余映潮专栏[/B]含:《律诗二首》实录《纪念白求恩》实录《夏天也是好天气》实录《鹤群翔空》实录“中考信息提取题复习指导”教学实录余映潮评点《<老王>教学设计》[/B]许序修系列[/B]许序修专栏[/B]含:《想像表达训练》教学实录许序修:《登高》教学实录[/B]胡明道系列[/B]《狼》胡明道执教[/B]胡明道《老王》教学实录[/B]魏书生系列[/B]魏书生上《人生的境界》[/B]魏书生《统筹的方法》(实录)[/B]其他[/B]干国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堂实录[/B]方仁工作文教学课堂实录[/B]杨邦俊老师《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及评点[/B]洪镇涛《文学与出汗》教学实录及评点[/B]陈钟梁执教《致橡树》教学实录[/B]吴泓《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B]订阅到阅读空间。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和出汗》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逻辑结构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 学会如何运用文本信息,进行论证和分析。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学和出汗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解析2.1.1 课文简介:介绍《文学和出汗》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1.2 课文内容:详细解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2 教学方法2.2.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2.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3.1.1 引入话题:引导学生谈论对文学和出汗的看法。
3.1.2 简介课文: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2.2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3.3 合作探讨3.3.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3.2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第四章:课堂小结4.2 强调文学和出汗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文学和出汗》的读后感。
5.2 要求学生在作业中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6.1 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推荐6.1.1 推荐与本节课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其他关于文学和出汗的文章或小说。
6.1.2 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推荐作品,增加文学素养。
6.2 课堂讨论与辩论6.2.1 组织课堂讨论或辩论活动,让学生表达对文学和出汗的看法。
6.2.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高二上册语文课堂实录新学期开始了,我们迎来了高二上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
在这节课上,我们的老师带着我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实录课。
课堂开始,老师亲切地向我们打招呼,并迅速引入主题。
他说:“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语文课堂实录,通过亲身经历来感受语文的魅力,让我们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语文实录的主题是《古代诗词的韵律之美》。
首先,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
他解释说,古代诗词有着独特的韵律美,通过字音的押韵和平仄的对仗,展现了古人对生活、自然和情感的感悟。
为了更好地理解古代诗词的韵律之美,老师鼓励我们一起朗读和鉴赏几首经典的古诗。
接着,老师分组让我们进行小组朗读。
每个小组都选择了一首古诗,通过小组合作来感受韵律之美。
我们热情洋溢地演绎着诗句,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述的美好世界。
通过朗读,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古诗的文化底蕴,还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在小组朗读之后,老师组织了一场关于古代诗词韵律的知识竞赛。
通过答题竞赛,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相互切磋,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水平。
在竞赛中,我们不仅学到了更多关于古代诗词的知识,还培养了紧张思考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
随后,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次现场创作。
他给我们每个人发放了一张纸和一支笔,要求我们用三分钟的时间写下自己对古代诗词韵律之美的感悟。
这场现场创作既考察了我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也培养了我们的自主思考和表达能力。
最后,老师点评了我们的作品。
他一一读出了我们的心得体会,并给予了积极的鼓励和指导。
通过老师的点评,我们纷纷改进自己的作品,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整堂课下来,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诗词的韵律之美,更体验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参与,我们的语文学习变得更有趣,也更加深入。
通过这次语文实录课,我们收获了许多。
首先,我们理解了古代诗词的韵律之美,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其次,实录课增强了我们的参与感和团队合作意识,让我们更加积极地投身于语文学习中。
最重要的是,这节实录课唤起了我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让我们更加渴望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文学观,认识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2)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如何从文章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文章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发学生对文学的思考,如:什么是文学?文学有什么价值?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2)讲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练习与拓展:(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文学的价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学习笔记。
2. 完成练习题,提高文学素养。
3. 推荐一篇相关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欣赏。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作者的观点和论证方法。
2. 学生对文章论证结构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3. 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关注人生的情怀,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体现。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的价值。
3. 采用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文学和出汗》。
《高中语文课堂实录 [高中语文:《留取丹心照汗青》课堂实录]》摘要:师我们已学习了传记单元三基课今天学习扩展课《留取丹心照汗青》,前面、三、七段议论作者议论引用诗、打比喻、用故等也是借助想和想象进行,还有段非常精彩议论也是借助想赞颂天祥《正气歌》看看是哪段师我们已学习了传记单元三基课今天学习扩展课《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次我们要做深入研讨请思考哪些句段让你感受深?能体现作者独到眼光和深刻见评说句有哪些?出这些句子并讨论其含义、作用、容和技巧等先四人组讨论交流5分钟(教师巡视四人组讨论交流继续全班交流)生段他就7岁那年化作啼鹃了当他死不当他走向永生九州姓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根立柱虽共工也触不倒擎天玉柱我觉得这段议论写得它用了啼鹃和共工两故以及擎天玉柱这比喻强调了天祥人生价值师你对这段议论容和手法把握得不错老师想就这段议论提问题作者说天祥九州姓精神疆域陡地竖起了又根立柱什么用又?生又表明这立柱不止根师那么另外根指是什么?生指天祥是支撑危旦夕南宋厦支柱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生从上天祥独柱擎天力弗支诗句可知道师可见天祥生命价值、义是多么重啊生三段日月还要从他生命摄取更多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精神吸取更多钙质;盘古氏留下那柄板斧要新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更壮美音句话他生命还没有结束我认这段议论写得很这里作者用了排比句式和比喻修辞手法揭示了天祥生命义其光华钙质新磨刀石壮美音等比喻说明了天祥活着不死义所师所有议论都是对具体事件有感而发结看看这段议论是什么情境里生发吧生这是作者叙述天祥兵败被俘被押往北方途战友王炎午劝其就死事所发议论这天祥如死就可以保持节但他没死因他使命还没结束生七段真你让葵藿如何与狗尾巴草对话?你让铁石如何与秽土论坚?留梦炎流人对乃祖投降哲学又有发挥形象直白是有奶便是娘岂知这种奶里缺乏钙质他们骨头永远不得发育辈精神侏儒哪是识得天祥千年沧海上精卫是吾魂!哪是配闻他人生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曾任南宋状元宰相留梦炎劝天祥投降天祥身只给留梦炎冷背作者就冷背动作而发议论这段议论比喻、对比贬斥了狗尾巴草秽土侏儒样投降变节留梦炎歌颂了像葵藿样忠心像铁石样坚定精神巨人天祥师这么句子我们起吧(学生齐七段议论句)生我认这段议论还用了精卫填海故和反问等修辞手法生这不是用而是引用师这故是引所以说引用这几位学都研究得很仔细钟玮学到了作者这段议论是就天祥冷背动作而发由学们可以发现夹叙夹议什么候该发议论这有议论选择问题议论选择可以是举动、言行也还可以是某人某事某物生十段是亡国废帝南唐主李煜依恋春花秋月何了往事知多少恰似江春水向东流只怕他是既不识寻梦也不懂悲怀这是作者对南宋九岁恭帝赵显发议论作者通赵显与李煜对比表明赵是既不识梦寻又不懂悲怀不堪击废物师作者是写赵显却提到李煜是了形成对比对比更显得赵是废物而要出与赵对比人就要作者想加强议论力这想是不可缺前面、三、七段议论作者议论引用诗、打比喻、用故等也是借助想和想象进行生作者写元朝臣阿合马劝降被天祥回答激得恼羞成怒无奈词拙不到话反驳发表段议论试想草原马背上摔打出将军总共才几行论说理哪是江南士子对手何况他今天面临又是彻底陌生语言和行系统前面很多议论是就某人某事某句话而发议论而对这无话可说作者也发表议论这议论也很特别师洪庆明学这发现太了说明可议论还很多而且这段议论也很独到生作者让者试想其实是明摆事实没几行将军怎么斗得天祥这江南士子只是我还不理何况他今天面临又是彻底陌生语言和行系统这句话含义师谁说说?生这是说阿合马不理天祥说话生我认这是说阿合马想不到天祥会说这样话想不到天祥做出这样举动师这两位学说都不错劝降者看般人都贪生怕死面对天祥不肯下跪饶他们怎会不感到陌生?这也正是阿合马浅陋生我正想说这段这又显出了阿合马浅陋像天祥这样代奇男是杀头所能吓趴吗?岂不知高人名若浼烈士死如归这是写阿合马恫吓天祥作者发议论强调了阿合马浅陋天祥是杀头也不怕代伟男子师什么这段议论想到毛泽东、司马迁?作者概想说明阿合马浅陋就浅陋不懂得华民族有不怕死传统老子曰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用司马迁、毛泽东话证明了华民族这特天祥勉诗也说明了这生提到想我还有不太明白三部分作者议论到天祥撼天地慑鬼神诗什么突然将笔拐想起了但丁、马可波罗、司马迁和李煜?师是啊想是不是还有逻辑呢?谁能做阐释?生想但丁等人前作者有这样段议论纵观世界学史悲壮、高亢诗往往是人生激烈、慘痛漩涡里分娩因写它不是笔是生命孤掷从这议论我们可以这样认作者想也是要说明天祥撼天地慑鬼神诗也和但丁等人样是人生激烈、惨痛用生命写成师说得太了这其实提醒者天祥诗价值所我们从这段议论可再次体会到想对议论所起作用还有段非常精彩议论也是借助想赞颂天祥《正气歌》看看是哪段?生(齐)啊古今无穷雄宝这儿都要黯然失色这不是寻常诗这是华民族慷慨呼啸民族精魂历史发展紧要关头常常要推出些人社会立言有它是借屈原口朗吟哀民生多艰有它借霍病口朗吟匈奴死何以这次便是借天祥口朗吟《正气歌》歌临空则化作虹霓;歌坠地则凝作金石五岳千山因了这支歌而更增其高;北斗七星因了这支歌而益显其明;前朝仁人因了这支歌而放光彩;代志士因了这支歌而脊梁愈挺师这段议论精彩何处?生用了些判断句对天祥《正气歌》给予高评价说它是民族慷慨呼啸是民族精魂立言将天祥与屈原、霍病系起让人油然而生崇敬感生还用了三组排比句和化作虹霓凝作金石等比喻句是对《正气歌》热情洋溢赞美词气势非常磅礴师两位学对精彩所分析也不错作者对《正气歌》褒扬确实不是就可了结而是发挥了想、想象借屈原、霍病彰显《正气歌》代表民族精魂用比喻和排比句子赞颂《正气歌》巨影响师像以上学列举例子还有很多这节课学们对这评传精当议论句进行了认真地揣摩分析这使我们对记叙议论这问题得到了什么启示呢?让我们起根据这节课讨论作简单结生议论要选议论譬如就某行动某句语言或某人某事某物进行议论生要发表议论就要作者对所叙人或事物有独到眼光和深刻见生议论表达要借助想和想象要运用些能起强调作用句式如排比、反问、感叹等还可以运用些修辞手法如引用、用、对比、比喻等师议论表达些什么容呢?生可以评价义、价值、作用或释涵生也可以揭示实质、性质、特或谈体会等(教师根据学生归纳板)记叙议论、议论选择言行举动某人某事某物二、议论所条件作者对所叙人事物有独到眼光深刻见三、议论表达思维想想象容或评价义、价值、作用;或释含义涵;或揭示实质、性质、特;或谈感受体会等句式排比、反问、感叹等修辞引用、用、对比、比喻等布置作业截取《布衣总统孙山》或《华罗庚》两传记某叙述片段然写上议论性。
最新整理初三语文下册《文学和出汗》教案设计《文学和出汗》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九年级语文下册《文学和出汗》教案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的驳论方法和讽刺艺术。
2、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认清资产阶级“人性论”的虚伪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驳论的方法。
2、难点: 对文中锋利、精练的语言的理解。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背景简介:本文是鲁迅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批判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的一篇重要的杂文。
它写于1927年底,当时国内政治斗争很激烈。
在文化战线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得到广泛传播,左翼文艺运动在逐渐兴起。
新的革命形势使国民党反动派惶恐不安,他们一方面挥舞屠刀加紧镇压,一方面纠集形形色色的反动文人,对左翼文艺运动发动猖狂反扑。
这期间,“新月派”中一伙买办资产阶级文人,如胡适、陈西滢、梁实秋之流,便成了对左翼文艺运动实行反革命“围剿”的急先锋。
梁实秋曾留学美国,回国后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他打着文艺批判的幌子,系统地宣扬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鼓吹文学应写“普遍的”“永久不变的人性”,提出了“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妄图用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论”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否定文学的阶级性,从而达到扼杀新生的革命文学的目的。
这时鲁迅正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
梁实秋宣扬的“人性论”刚刚一出笼,鲁迅当即予以迎头痛击,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陆续写出了《文学和出汗》、《“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战斗性极强的杂文。
人性论: 一种主张人具有的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
由于它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性,掩盖了阶级斗争的现实。
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
文章以“出汗”这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为比喻,通俗而生动地论证了文学的阶级性。
标题把“文学”和“出汗”连在一起,幽默含蓄,发人深思,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文学和出汗教学教案第一章:文学的基本概念1.1 文学的定义: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表达,以文字为载体,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情感和思想。
1.2 文学的分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
1.3 文学作品的价值:文学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思想价值和教育价值。
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2.1 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理解作品的主题、分析作品的结构、欣赏作品的风格、体验作品的情境。
2.2 分析文学作品:通过人物、情节、背景等元素,理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3 文学作品欣赏:欣赏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思想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文学创作的基本技巧3.1 文学创作的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
3.2 文学创作的手法:写实、象征、比喻、拟人等。
3.3 文学创作的步骤:构思、写作、修改等。
第四章: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4.1 传达思想: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和情节的展示,传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4.2 教育意义: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和情节的塑造,传递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
4.3 审美情趣: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和形象的运用,提供审美享受,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
第五章:文学作品的评价与批评5.1 文学评价的标准:艺术价值、思想价值、文化价值等。
5.2 文学批评的方法:文本分析、历史文化批评、心理批评等。
5.3 文学作品的评价与批评的意义:促进文学创作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六章:中国文学的演变6.1 先秦文学:诗经、楚辞、诸子百家等。
6.2 秦汉文学:史记、汉赋、乐府诗等。
6.3 魏晋南北朝文学:建安七子、竹林七贤、唐宋诗词等。
6.4 唐代文学:唐诗、传奇、变文等。
6.5 宋代文学:宋词、话本、笔记等。
6.6 元明清文学:元曲、明清小说、戏剧等。
6.7 近现代文学:白话文运动、新文学运动、现代派文学等。
第七章:世界文学的概述7.1 古代文学:古希腊、古罗马、印度、阿拉伯等文学。
7.2 中世纪文学:基督教、伊斯兰、日本平安时代等文学。
高中语文:《文学与出汗》课堂实录九年前(2019年11月3日),洪镇涛先生在武汉市解放军通讯学院礼堂,面对近3000千听课的教师,讲鲁迅先生的《文学和出汗》。
我未能恭逢其盛。
今天读到洪先生的《<文学和出汗>教学实录》(以下简称“教学实录”),犹亲历其情其境,感受到洪先生“循循然善诱人”的风采。
《文学和出汗》,今天的语文教材已不选用了。
原因怕与对“新月派”、对梁实秋的“再”认识有关。
其实,对于“新月派”及其文艺理论家梁实秋等的批判,鲁迅写的《文学和出汗》、《“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言论自由的界限》等杂文,我们今天再去阅读它们,也仍然感到是正确的。
即使近几年来被非议最多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鲁迅也只是正当的防卫,要说“刻毒”则是他的论敌。
鲁迅的这一系列文章的写作目的,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本原理之一——文学的阶级性,而写作的出发点,则是还击梁实秋在《论鲁迅先生的“硬译”》和《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二文中的种种攻击。
这似乎是在今天评析“教学实录”时,先要做的一点“说明”。
2019年至今九年,随着2019年开始的新课程的实施与推进,语文教学的背景、教学的理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渗透在“教学实录”里的洪先生的“语感教学”思想,却可以处处看出与新课程理念的“一致”,其最大的特点是:倾听与对话。
倾听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不是着意于“灌输”自己的“预设”;他甚至没有“预设”、至少看不出有“预设”。
他总是留意学生、聆听学生、引导学生。
这种从倾听学生体现出来的民主的教育思想,“教学实录”中随处可见:⒈生:针对梁实秋等作出的超阶级的人性论而写的。
师:(侧耳倾听、及时地)你刚才说的“作出的超阶级的人性论”,这通顺吗?⒉生:对方的论点是“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
”论据是“例如英国……消灭了云”师:回答得基本正确,有一点毛病。
(提示、强调)我说的是“对方的论点是什么?”⒊师:谁来读一遍!读出嘲讽、蔑视的语气。
生:[读第一段]师:有这么一点讽刺的语气。
还不够。
听我读一遍。
[示范朗读、品析]“上海的教授……云”荒唐透顶啦!(为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语气)大家再读一遍,读出讽刺的语气。
生:[齐读]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教学原则、高超的教学技巧、圆熟的教学风格,更是一种优秀的教学品质。
它是一个在对话中聆听、在聆听中判断、在判断中评价、在评价中引领、在引领中训练的过程。
这一过程构成了一个个回环相扣的训练小环节。
透过倾听,学生口语表述中词语搭配不当的问题(“作出的……人性论”),论点概述有误的问题(在“对方的论点”中,参和进了“上海的教授”),朗读语气不够得体的问题……得以一一纠正。
这是积极的口语(当然也是“语感”)训练。
[4][5]对话新课程强调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实录”处处透着这种多重对话下解读文本的精彩。
尤其对于第三段的解析,这是整个“教学实录”的重头戏。
“只要流传的便是好文学,只要消灭的便是坏文学。
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
莫非中国式的历史论,也将沟通了中国人的文学论欤?”似乎是十分直白的了,还能再读出新的生成和新意?我们看到,通过师生共同评析、品读、商兑,掀起的一个个对话的高潮,使整个解析,一波三折,精彩迭出。
老师以探寻文学观、历史观的相同之处、共同点,作为“话题”,引领着对话的过程。
对学生“为统治阶级服务”、“唯心主义”的空泛议论(此种“书生议论”总是时有发生的),老师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有限”认可,委婉指正,巧妙宕开。
这是一种教育的智慧,这种智慧是立足于与学生对话的平等。
如果“一棍子打死”学生的这两种“说法”,则学生畏葸于问答,对话的氛围就会破坏。
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铺垫”,也才有了后面的新的对话生成。
“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引申,以及与“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的比较,是最为精彩的多重对话的课堂教学环节。
学生的悉心体味、老师的“情绪激昂”、无不与作者的说话口吻,精妙地密合成一个整体。
学生也才真正地做到了“心领神会”。
还有诵读。
诵读,也是一种“对话”,直接跟文本对话、跟作者对话,同时,也通过诵读跟学生对话。
第三段,师生前后共有八次诵读:第一次老师读,引出探讨话题;第二、三次老师读,“通过语气提示”;第四次老师读,强调对两个“抢”字的把握;第五、六次老师读,改换原文句式进行比较;第七次老师读,进一步“强调讽刺语气”;第八次,请看“教学实录”:生:(会心地笑)[齐读原文][此时,礼堂中听课的老师也会心地笑起来]。
这是一个在对话中诵读、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咀嚼、在咀嚼中赏析、在赏析中培养“语感”的教学过程。
相信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对两个“抢”字的把握、对梁实秋文学观、历史观的领会、对鲁迅幽默、讽刺的杂文风格,都会有更进一步的深刻的认识。
《文学与出汗》课堂教学实录(上课)师:(笑容可掏)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高中第六册中的一篇鲁迅的杂文《文学与出汗》(板书课题、作者),这是高三的课,又是难度很大的杂文,但我相信我们高二(3)班的同学有能力学好它。
大家预习过了,请说说,这篇杂文是针对什么写的?生:针对梁实秋等作出的超阶级的人性论而写的。
师:(侧耳倾听,及时地)你刚才说的“作出超阶级的人性论”,这通顺吗?生:(略作思考)提出了超阶级的人性论。
师:对。
梁实秋鼓吹超阶级的人性论,反对文学的阶级性,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鲁迅先生是针对他的这一谬论写的,所以这是一篇驳论。
(板书“驳论”)师:好,现在请大家看课文,谁能把第1段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第]段)师:好。
一般的驳论在开头都要树靶子(板书:“树靶子”),就是把对方的论点摆出来。
这一段实际上已摆出了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大家看一下,对方的论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论点和论据的照应表现在哪些词语上?好,大家举手发言。
生:对方的论点是“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
”论据是“例如英国……消灭了云。
”,[4][5]师:回答得基本正确,有一点毛病。
(提示、强调)我说的是“对方的论点是什么?”生:论点是“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师:对。
论据呢?生:论据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师:对。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鲁迅。
师:对,这是鲁迅说的,所以不是对方说的。
那么,论点和论据的照应反映在哪些词语上?生:关于论点,我觉得是分两层来说的,先从正面说,后用“否则”从反面说。
论据也是分两层来说的,先从正面说,后用“其余”从反面说。
所以我认为“否则”和“其余”照应。
师:还有什么词语照应?生:论点中说“文学当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论据中说“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可见,这两个“永久不变”相照应,还有“不久长”与“消灭”相照应。
师:(充分肯定)很好。
大家看第1段,朗读它的时候,应该表达什么语气呀!(提示)既然是树靶子,那么在朗读时应表达出什么语气,;生:我觉得应表达嘲讽和尖锐批评的语气。
师:对,嘲讽、蔑视。
(进一步追问)为什么呢?生:因为对方的观点是荒谬的,是谬论。
师:好。
现在各人练一下,读出嘲讽和蔑视的语气。
开始!大声渎。
生:(各自读一遍)师:谁来读一读!读出嘲讽、蔑视的语气。
(指名读)生:(读第一段)师:有这么一点讽刺语气。
还不够。
听我读一读。
(示范朗读、品析)“上海的教授……云”荒唐透顶啦!(为让学生进一步品味语气)大家再读一遍,读出讽刺的语气。
生:(齐读)师:好。
下面的2—7段,对对方的论点、对敌论进行了批驳。
下面请齐读第2和第3段。
生:(齐读2—3段)师:好,批驳对方言论,有一种是直接批驳论点,还有一种是通过驳论据来达到反驳对方论点的目的。
那么,请想一想,这两段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驳论据?一齐说。
生:(齐答)驳论据,师:(板书:驳论据)对。
在第2段里面揭示了对方论据的荒谬性,、对方论据的荒谬性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生:是站在对方的观点上来批驳的。
他说,梁实秋教授断定不描写永久不变的人性便不久长,那不久长的既然没流传下来,那么,怎么知道的呢?这里,还批驳了论据。
师:好,回答得不错。
但“站在对方观点上”不妥,这结论是对对方论据的引申,是顺着对方论点的逻辑,推出荒谬的结论。
你不是说,没有流传的就是坏文学,是没有描写永久人性的,那么,既然没有流传,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这个(反问)很有力。
这里引用圣西门的名言,很巧妙,起什么作用? 生:突出对方观点的荒谬性。
师:对。
荒谬。
师:(读第2段)大家想,我把这段中的“竟”和“居然”去掉,可不可以?生:“竟”“居然”表示超出一般想象或一般事实,出人意料,删去了就没有这层意思了。
师:(读)“竞”、“居然”加强了讽刺语气,增添了讽刺力量。
如果去掉,对方论据的荒谬性就难充分显示出来。
大家各自大声读第2段。
生:(读第2段)师:第3段,在揭示对方论据“荒谬”的基础上又深入一层,揭示反动文学观与反动历史现的一脉相通。
(师朗读第3段)这段话,我们想一想,中国式的历史论,是“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中国式的历史论就是指统治阶级的历史论,中国人的文学论就是指梁实秋这类资产阶级的文学批评家的谬论。
这里,它们的相通之处是什么?有共同点吗?[4][5]生:我认为相通之处便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师:你的说法没错,但两种说法的共同点表现在哪里呢?(师又读)生:我认为,都凭自己的主观意思下结论,这是唯心主义的表现。
师:“唯心主义”,说得好,说列实质上去了。
但是还没说清两种说法的共同点。
(师再读,通过语气提示)生:评判事物的标准不是进步不进步,正义不正义,仅凭主观臆断,文学好坏的标准仅凭流传与否来判断,就像“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一样,不管他是否使用了正当的手段。
这也就是成语“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这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论文学现。
师:(十分赞赏)很好。
生:(鼓掌)师:就是成语“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好!文中“抢得天下的便是王,抢不到天下的便是贼”若改为“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好不好?意思没变,但味道不同,有什么不同?可以讨论。
生:(热烈讨论,有的窃窃私语)师:(指名回答)生:不像原句那样句式对应,改后与前句字数不一样,而原句与前面一句构成对比,力量强。
师:句式对应,读起来流畅些。
对,还有呢?生:“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不一定是贬义。
师:(纠正)是贬义。
生:如果换了,就不是鲁迅的口吻了,而原句是作者的口吻,显得语气连贯。
师:(纠正)这句(成语)作者可以引用。
这不成其为理由。
生:(沉思)师:(再读,着重强调“抢得到”、“抢不到”等词,耐心启发)比较一下,一个“成”,一个“败”,跟两个“抢”字,哪个有力量些?生: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