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古代诗歌的 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 诗,题名为“歌”和 “行”的颇多。其音节、 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 形式采用五言、七言、 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行”是乐曲 的意思,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通过这首诗歌我们看到了哪些画面?
悲惨送别图 血流成海图 田亩荒芜图 健妇犁耕图 县官索租图 青海白骨图
杜甫长安十年生活概况及诗歌特点
• 杜甫到长安后满以为从此可以“立登要路津” , 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政治抱负, 但他的希望落空了。“每一个伟大的灵魂都是 痛苦的”。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伟大的诗人 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 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 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 杜甫一生“忧”,其现实主义诗风凸显一个 “悲”字,具爱国性和人民性,有责任感、忧 患感和苍凉感。
闻一多先生这样评价杜甫: “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 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 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
诗人郭沫若题联: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大诗人,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 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 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 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 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代表作《春望》、《羌村》、“三吏”、“三别”等,创 作达到了现实主义高峰。 ——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以后 成都浣花溪建草堂,在漂泊的十一年间,写诗一千多首,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770 年冬,死在由长沙至岳阳的一条破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