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语文 名家名作阅读训练 龙应台(山间小路)外一篇

初中语文 名家名作阅读训练 龙应台(山间小路)外一篇

山间小路

龙应台

我到长沙,什么都不想看,只想去看一条小路,也是一条山中小路。在那条小径上,朱熹,王阳明,左宗棠,曾国藩……都曾经徘徊。从小径远眺,可以望见古长沙郡的城池和波光潋滟的湘江。

那条小路在岳麓山里,蜿蜒穿梭于书斋亭台,老树池塘之间,覆着青苔或落叶。小路没有名字,有名字的是它牵引环绕的范围,叫岳麓书院。

九月的一个下午,阳光穿过重重叶层,将老槐树的影子闪烁洒在地面,与书斋稳重密实的投影形成动与静的辉映。小径上光影错落,明灭之间时光恍惚,仿佛望得见前行者踽踽背影。也是九月,不到40岁的朱熹经过长途跋涉抵达长沙,也是别的都不看,渡过湘江,直奔书院小径,与张会面。他要和张面对面地讨论《中庸》里关于“中和”的概念。两个人不仅私下切磋,而且公开讲学辩论。开讲时,“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朱张两人渡湘江来回的地方就被老百姓唤为朱张渡。

一个爱思考的人行走千里只为追究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舆马争饮,座无虚席,只为听一场关于道德的辩论;渡口不以政治人物命名,却记念两个著书立言的人……什么样的社会才允许这样的事情那必定是一个认识文明,尊重文明的社会,800年前的中国。

可是文明又是怎么回事呢朱张讲学时如何的意气风发,谁能想见朱熹日后的命运,不同意他思想的人要求朝廷将他“枭首朝市”。朱熹虽然躲过了弃市的下场,却难逃被贬为伪学逆党命运,郁悒而终。发丧时,生徒不许聚集。然而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如果这是一个认识文明的社会,它又怎么会如此恣意横暴地玩弄文明于股掌之间

也许因为天气炎热,也许因为书院里没有附设歌厅茶座,游人零落。我竟然可以安安静静地举头细看那屋瓦的颜色。回廊肃静,听得见风吹的声音。可是这屋瓦回廊,我知道,并不都是这么平静的:作为文明的象征,书斋和人一样有时辉煌,有时覆灭。这千年书院,时而房舍巍峨,书声琅琅,时而断垣残壁,鬼影幢幢。决定他生死的,似乎也全是那政治的霸权。

文明竟是那么脆弱的东西吗沿着小径来到百轩泉,历代山长的住所。廊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院里一口小小的泉水。

不对吧,如果霸权决定一切,这百泉轩怎么还能在千年之后让我看见那泉里还冒着水呢!细读书院史,就发现书院之所以建了又毁,毁了却总能再建,是因为政治霸权一直有一个不灭的抗争力量。璧如朱熹的教育理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今日读来犹令人震动。一个社会已经体认到“学”与“问”是维系文明的根本,它一定是一个思想发达,海阔天空的社会吧。

譬如书院在1131年毁于战火,湖南安抚使刘珙“葺学校,访儒雅”,重建岳麓书院。刘珙是什么人呢身为礼官,“泰桧欲追谥其父,召礼官会问,珙不至,桧怒,风言者逐之”。不论是对秦桧的不从或者是在

废墟中兴学,刘珙对抗的都是政治霸权对文明的压迫。书院历史的构成,就是这两种势力不断的彼此抗衡与妥协的消长过程。

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见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

注释:(珙gǒng大璧)

1。第八段中提到的“不灭的抗争力量”指的是什么 (2分)

2。对于岳麓书院的兴衰与文明的关系,作者是怎样看的 (写出三点)(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写道:“我在树影斑驳的小路上徘徊,不忍离去。若有时间,真想在那百泉轩的廊下坐到黄昏,听风从最深邃的起点悠悠吹来。”(6分)

(1)写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深邃的起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对不对,请说明理由(4分)

作者介绍刘珙重建书院,还补充介绍了他抵制秦桧追谥其父的事迹,意在突现书院在精神上与当权者是始终对立的。

1。“不灭的抗争力量”指的是历史上对文明,对真理,对正义的认识,执著和尊重的力量。(意思对即可)

2。 (1)书院兴,说明文明受到尊重。

(2)书院衰,是政治霸权压迫文明的结果;

(3)不管书院兴还是衰,文明总是在前进的,是压制不住的。(意思对即可,每条2分)

3。 (1)再点“小路”,照应题目和开头;使文章意境得到升华。(2)既指岳麓书院初建的时候,更指中华文明初始的时代。(每条3分,每条中前半句1分,后半句2分)

4。不对,不能说“始终对立”,也有妥协的时候。[然而又哪里想象得到,再过30年,宋理宗会读朱熹的“四书”注解而爱不释手,“恨不与之同时”,于是逆党变成大师,于是“伪学”又成为官学。

只慢八分钟

龙应台

离终站还早,电车里的人突然纷纷起身,陆陆续续全走空了。我一边下车,一边问身旁的人发生了什么事。

瑞士是个难得“发生什么事”的地方。该送信的时候,邮差就到了门口。秒针走到了某一点,该进站

的火车就进站了。任何时候往街头一站,看见的是电车平静地滑行,行人耐心地等待红灯转绿,汽车耐心地等待行人过街。还有,河里的白天鹅排列整齐地游过桥孔。

看街景的人会觉得无聊:街上没有打架的人,即使有人打架,也不会有看热闹的人群。街上也难得听到尖锐刺耳的紧急刹车声,更不会有愤怒的驾驶者推门而出,挥着拳头破口大骂。偶尔碰到堵塞,瑞士人在车里冷静地等着,不会有人按喇叭。若有人按了喇叭,那大概是法国人,要不然是意大利人,反正不会是瑞士人。

有个修饰整齐的主妇对我说:“前面出车祸了,汽车撞上电车,铁道不通了。”我开始焦急起来:等警车与吊车抵达现场,拖开肇事车辆,铁路局重新调度通车,恐怕天就要黑了!我想起纽约的经验:车厢塞得满满的,陌生人带着汗味的肉体紧紧压迫,令人想别过头去大吸一口新鲜空气。等上一个小时,还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铁路局也不觉得有解释的必要,更别提道歉了。

这一回,要等多久呢?五分钟已经过了吧,正想看看手表,却瞥见一辆蓝色的公车从转角处缓缓开来,优雅的停在我们面前;是一辆空车,车门打开,制服笔挺的驾驶员阔步下来,向大家道歉,然后念出这辆临时车将停的站名,“下一班临时调度车将在五分钟后抵达。”乘客安静地顺序上车,安静地坐下,公车平稳地向前滑去。

从下车到上车,不过八分钟时间,车子经过车祸现场时,吊车正把肇事车前轮悬起,电车司机拿着一块抹布,正在擦拭玻璃车窗。周围,没有看热闹的人。

只迟到了八分钟!我应该满心感谢,但是我却觉得震惊,震惊中还有一点不寒而栗——把“效率”发挥到如此极致的人,是怎么样的一群人?

效率,其实只是瑞士人事事讲究“完善”的结果之一罢了。瑞士生活的悠闲就像浮游波上的野鸭,写意自在,唯一的痕迹就是水上的一缕涟漪。细看才会发觉水里的鸭脚划动得很费力,尤其当逆水的时候。在瑞士人闲适的生活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复杂的、一点都不闲适的机器在费力的运转着,其中每一个螺丝都上得很紧。

一定是先有千千百百人在做一板一眼、一丝不苟的事情,固执细心到连半截螺丝钉上的纹路都不会放过,然后才可能有悠闲的瑞士生活;一定是先有那么多分毫必争、锱铢必较的人民管理交通、组织金融、计划教育、督导政治,然后才可能产生这么安静的社会。

……走到家门口,看见自己的脚踏车斜靠着墙,那根支柱已经坏了三个月了,脚踏车必须倚墙而立。阳台上的天竺葵死了一棵。抬头一看,所有的阳台都缀满了怒放的、鲜红的花,我的阳台是唯一夹着一株死了的天竺葵的。拿钥匙启门时,在红色的门板上赫然发现一个小小的手掌印,巧克力糖的颜色——我们家,有一个不到两岁的国民。

我想,我是做不了瑞士人的:尺寸不合。

1.从文中摘抄语句。

(1). 从文中摘抄能表现瑞士人闲适、有序生活状态的句子1个。

(2)从文中摘抄揭示瑞士和谐社会形成原因的句子。(一个即可)

2.认真揣摩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说它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16.品读文中加横线的语句,说说这些细节描写能表现瑞士人的什么特点?

3.用几个词语简要地概括作者对瑞士和瑞士人的基本态度。

4.用一段话写出你读完本文的感受。(50字以内)

1.(1)能摘录1句即可。答案示例:①任何时候往街头一站,看见的是电车平静地滑行,行人耐心地等待红灯转绿,汽车耐心地等待行人过街。还有,河里的白天鹅排列整齐地游过桥孔。②街上没有打架的人,即使有人打架,也不会有看热闹的人群。③偶尔碰到堵塞,瑞士人在车里冷静地等着,不会有人按喇叭。④乘客安静地顺序上车,安静地坐下,公车平稳地向前滑去。

(2)能摘录1句即可。答案示例:①在瑞士人闲适的生活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复杂的、一点都不闲适的机器在费力的运转着,其中每一个螺丝都上得很紧。②一定是先有千千百百人在做一板一眼、一丝不苟的事情,固执细心到连半截螺丝钉上的纹路都不会放过,然后才可能有悠闲的瑞士生活;一定是先有那么多分毫必争、锱铢必较的人民管理交通、组织金融、计划教育、督导政治,然后才可能产生这么安静的社会。

2.意思是说自己的生活习惯与瑞士人认真细心、一丝不苟等生活习惯不相符合。意近即可。

3忠于职守、高效工作。评分说明:意近即可。

4、惊叹、敬佩等。评分说明:意近即可,不少于2个词。

5、无“标准答案”。感受与文章主题联系紧密,语言表达流畅、有表现力,得4分;感受与文章主题联系紧密,语言表达流畅,得3分;感受与文章主题联系不明显,但语言表达流畅,或感受与文章主题联系虽然紧密,但语言表达不流畅,得2分;感受与文章联系不明显,且语言表达不流畅,得1分;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点:在综合理解基础上表达独特感受和体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