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o2F26gamma3B-Al2O3催化剂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60.81 KB
- 文档页数:5
Mo /Al 2O 3催化剂中钼配位结构的原位红外和拉曼光谱表征辛 勤X 熊 光 高兴涛 李 灿(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连 116023)引 言单组元及双组元的钼基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工业催化过程中,如加氢精制催化剂的前趋态物相,因此其结构表征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大量的表征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表面物种配位结构的确定和活性位本质的了解(1,2)。
迄今为止,在表征方法中,采用CO 和NO 双分子探针的共吸附方法对M o/A l 2O 3催化剂中钼的配位结构的研究还未见报道(3)。
我们以前的工作表明NO/CO 的竞争吸附对钼和钴的活性位是非常敏感的(4,5)。
在本文中我们首次采用原位红外和原位拉曼的方法,对还原态的M o/Al 2O 3催化剂进行CO 和NO 共吸附的研究,以此有效区分钼的配位和六配位的结构。
实 验M o/Al 2O 3催化剂的制备采用浸渍的方法:Al 2O 3载体浸渍于钼酸铵溶液中,然后干燥并在450℃焙烧。
光谱表征采用PE -580B 红外光谱仪和JY -1000拉曼光谱仪。
制好的自支撑片放入双光束原位池中测试,先在400℃氢气吹扫2.0小时,然后在400℃抽空2.0小时。
CO(P=30to rr)的吸附和CO 和NO(P=60tor r 1÷1)的共吸附在室温下进行。
结果和讨论图1为不同钼担载量的M o/Al 2O 3催化剂的拉曼光谱。
如图所示。
2%和4%M o/Al 2O 3的拉曼光谱出现320和925cm -1两个峰,分别被归属于四配位Mo -O 键的弯曲和对称伸缩振动。
这表明在低担载量时(<4%)只有四配位的钼物种(M o (T ))存在。
而担载量达到8%M o /Al 2O 3以后,两个新峰(220,958cm -1)出现了,这两个峰被分别归属于六配位的M o-O-Mo 变角振动和Mo -O 对称伸缩振动。
这说明担载量达到8%以后六配位的钼物种开始出现,而且随担载量的提高六配位钼的数量在增加。
原位红外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
原位红外光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是一种利用红外光催化技术将二氧化碳还原为有价值的化学品的手段。
在光催化反应中,催化剂吸收光能后,会将电子从价带激发至导带,形成光生电子和空穴。
光生电子具有还原能力,而空穴具有氧化能力,它们可以分别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碳氢化合物或氧化的有机物。
而原位红外光催化技术则是在反应过程中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对反应产物进行实时分析,探究反应机理、反应物的转化程度以及产物的结构等信息。
这项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例如将二氧化碳还原为CO、CH4等。
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用于表征反应中间体和催化活性中心,对光催化CO2还原反应的机理研究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当前该领域的研究还存在一些挑战,如缺乏大量反应机理研究、还原产物的选择性难以调控等。
原位表征电催化综述
电催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外加电场来促进化学反应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能源转换、环境处理和有机合成等领域。
为了实现电催化反应的高效性和选择性,需要对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特性进行详细的表征。
原位表征技术是一种在催化剂在反应条件下进行表征的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催化剂的结构和活性变化。
利用原位表征技术可以揭示电催化反应中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和反应机理,有助于设计和优化高效电催化材料。
本综述对电催化原位表征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包括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原位红外光谱、原位拉曼光谱、原位电化学表征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对原位表征技术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详细描述,包括氧还原反应、电解水反应、CO2还原等重要电催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通过对电催化原位表征技术的综合分析,可以为电催化材料设计和催化机理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推动电催化技术的发展并解决相关能源和环境问题。
γ-Al2O3表面结构的红外光谱研究赵国利;王少军;凌凤香;吴洪新;崔晓莉;张玉涵【摘要】OH groups and Lewis acid sites on the surface of γ-Alumina dehydrated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 (100~500 ℃) were studied by using conventional pyridine adsorption/FT-I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five OH groups (3 785, 3 762, 3 725, 3 697, 3 674 cm-1) are found on the surface in the process of increasing dehydration temperature. The resul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only three types of Lewis acid sites on the surface correspond to the three possible Al3+ coordination configurations, and five-coordination Al3+ sites are weak Lewis acid sites, while the three- and four-coordinate Al3+ sites are strong and medium strong Lewis acid sites, respectively. The numbers of weak, medium and strong Lewis acid sites change with dehydration temperature, and all types of Lewis acid sites have adjacent OH groups.%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对不同温度(100~500℃)脱水γ-Al2O3的表面羟基进行了研究,同时应用吡啶吸附原位红外光谱法对γ-Al2O3表面上路易斯酸(L酸)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升高脱水温度的过程中,在γ-Al2O3表面共出现五个羟基谱带,分别为3785,3762,3725,3697,3674 cm-1.在γ-Al2O3表面上存在三种L酸性位,分别对应于五配位(酸性最弱)、四配位(酸性中等)和三配位的Al3+(酸性最强).这三种Al3+的数量随脱水温度升高而增大,而且γ-Al2O3表面上的L酸性位均有羟基与其相连.【期刊名称】《当代化工》【年(卷),期】2012(041)007【总页数】4页(P661-663,667)【关键词】红外光谱;γ-Al2O3;羟基;L酸性位【作者】赵国利;王少军;凌凤香;吴洪新;崔晓莉;张玉涵【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辽宁抚顺 113001;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辽宁抚顺 113001;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辽宁抚顺 113001;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辽宁抚顺 113001;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辽宁抚顺 11300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抚顺 11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624.4氧化铝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催化材料[1]。
CuO—La2O3/γ—Al2O3上CO和NO吸附的红外光谱研
究
田扬超;伏义路
【期刊名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3(023)004
【摘要】应用XRD分析了催化剂的体相结构,用红外光谱研究了CO和NO存
在CuO-La2O3/γ-Al2O3催化剂上的吸附,并对表面铜的价态进行了表征。
氧化态样品的体相存在CuO、CuAl2O4,可能还有CuLa2O4物相,表面铜以+2价的形式存在。
还原态样品的体相存在Cu^0、CuLa2O4,可能还有CuAlO2,表面存在Cu^0、Cu^+和少量的Cu^2+。
CO容易在Cu^0、Cu2O及CuAlO2上形
【总页数】7页(P414-420)
【作者】田扬超;伏义路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643.3
【相关文献】
1.原位红外光谱研究Ni/Al2O3催化剂上CO的吸附态:Ⅰ.CO的倒式吸附态 [J], 马兵;吕永安
2.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NO和NH3在CuO/γ-Al2O3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
[J], 孙路石;赵清森;向军;石金明;王乐乐;胡松;苏胜
3.低温红外光谱研究CuO/r—Al2O3上CO和NO选择性吸附 [J], 伏义路;田扬超
4.MgO和La2O3对Ni/Al2O3上CO吸附影响的红外光谱研究 [J], 谭维衍;张永敏
5.Pd-Ag/Al2O3催化剂上CO吸附的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 [J], 吕曼丽;龚珣;秦玉才;张晓彤;宋丽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指南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催化剂研究领域。
本文将介绍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指南。
一、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是利用红外光谱仪对催化剂进行实时监测和表征的方法。
在实验中,催化剂通常被制备成片状、粉末状或块状,并安装在红外光谱仪的样品室内。
通过红外光的照射,催化剂中的吸附物种和反应产物会产生特征性的振动谱带,从而可以对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活性进行研究。
二、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催化剂研究中的应用1. 表征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催化剂的活性中心是催化反应能量屏障降低的关键位置。
通过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研究催化剂表面特定位置的吸附物种和特征振动频率,从而确定催化剂的活性中心。
这对于进一步优化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监测催化反应过程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催化反应过程中的物种转化和反应动力学。
通过观察吸附物种的变化和振动频率的演化,可以了解反应物的吸附和解离过程,以及反应中间体的形成和消失。
这对于揭示催化反应的机理和优化反应条件非常重要。
3. 研究催化剂表面结构催化剂表面的结构及其与吸附物种的相互作用是催化反应活性的重要因素。
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通过观察特定波数的振动谱带强度的变化,研究吸附物种在催化剂表面的位置和分布。
这有助于揭示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和吸附物种的吸附机制。
4. 分析催化剂失活原因催化剂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失活,导致催化活性的降低。
通过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可以研究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吸附物种和反应产物的演变,分析失活原因。
这有助于了解催化剂的寿命和优化催化剂设计。
三、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注意事项与发展方向1. 温度和压力调控催化反应通常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
在使用原位红外光谱分析技术时,需要精确控制和调节反应体系的温度和压力。
这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反应装置和选择适当的控温和控压设备来实现。
低温红外光谱研究CuO/r—Al2O3上CO和NO选择性吸附伏义路;田扬超【期刊名称】《物理化学学报》【年(卷),期】1990(6)2【摘要】CuO作为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已应用于氧化、加氢、CO和碳氢化合物的燃烧,N0x还原等多种催化反应中,有关N0、CO在CuO上吸附的红外光谱研究已有一些报导.London和Bell曾研究CO和NO在CuO/SiO_2上的反应,他们根据红外光谱和动力学测量结果推测NO主要离解吸附于Cu^0上,而CO则吸附在Cu^+或Cu^(2+)上.Busca在未还原的CuO样品上,观测到CO在Cu^+上的红外吸收峰最强,从而认为体相为CuO的样品,铜在其表面主要由Cu^+并伴以Cu^(2+)构成.本文研究了CuO/γ-Al_2O_3上NO、CO单独、交替和共吸附时的低温红外光谱,证明当NO和CO共存时,NO选择吸附于Cu^(2+)上,而CO选择吸附于Cu^+上。
【总页数】3页(P129-131)【作者】伏义路;田扬超【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26.81【相关文献】1.K2O-CuO-Cr2O3/Al2O3催化剂上异丁烷脱氢制异丁烯的催化性能研究 [J], 王秋萍;孙果宋;雷福厚;黄青则;王金淑2.硫化态K—Mo/γ—Al2O3上CO吸附低温红外光谱研究 [J], 宁文生;伏义路3.CuO/Al2O3催化剂上CO还原NO反应条件的研究 [J], 任丽萍;滕加伟;李斌;赵国良;金文清;杨为民4.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NO和NH3在CuO/γ-Al2O3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J], 孙路石;赵清森;向军;石金明;王乐乐;胡松;苏胜5.CuO—La2O3/γ—Al2O3上CO和NO吸附的红外光谱研究 [J], 田扬超;伏义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第八章红外光谱法(下)
辛勤;梁长海
【期刊名称】《石油化工》
【年(卷),期】2001(030)003
【摘要】@@6 加氢精制催化剂活性相和助剂作用研究rn 炼油工业中的加
氢精制工艺的催化剂牌号有上百种,但大部分为Co、Mo、Ni、W的不同组合,
工业上所用的催化剂载体大多为Al2O3,工作状态均为硫化物。
人们为了优选工
业催化剂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53~55]。
下面针对催化剂的活性相进行简单
介绍。
rn6.1 MoO3/Al2O3的表面结构及状态[56~58]rn 氧化钼是许多工业催化剂的主要成份。
由于钼离子存在多种价态,如+6,+5,+4,+3,+2和0价,而不同的催化反应活性中又与特定价态和配位状态的钼离子密切相关,
弄清各种条件下的Mo离子表面状态与活性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致力探索的课题。
【总页数】8页(P246-253)
【作者】辛勤;梁长海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4
【相关文献】
1.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第十三章程序升温分析技术(下) [J], 杨锡尧
2.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第十四章动力学研究中的瞬变应答法(下) [J], 陈诵英
3.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第十五章电子顺磁共振方法(下) [J], 徐元植;刘嘉庚
4.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第八章红外光谱法(上) [J], 辛勤;梁长海
5.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rn第八章红外光谱法(中) [J], 辛勤;梁长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编号:0253⁃2409(2013)06⁃0710⁃05 收稿日期:2012⁃11⁃06;修回日期:2013⁃01⁃08㊂ 联系作者:凌凤香,Tel :024⁃56389578,E⁃mail :lingfengxiang.fshy @ ㊂Co⁃Mo /γ⁃Al 2O 3催化剂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研究张玉涵1,2,凌凤香2,王少军2,赵国利2(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辽宁抚顺 113001;2.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辽宁抚顺 113001)摘 要:采用CO 和NO 作为探针分子,应用原位红外光谱法(in⁃situ FT⁃IR )和程序升温还原(H 2⁃TPR )对Mo /γ⁃Al 2O 3和Co⁃Mo /γ⁃Al 2O 3加氢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对催化剂进行了加氢脱硫(HDS )活性评价㊂实验结果表明,在Co⁃Mo /γ⁃Al 2O 3催化剂表面存在三个吸附位;在Mo /γ⁃Al 2O 3催化剂中加入助剂钴对钼吸附位起到显著的改性作用,并且引入新的活性中心,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随着钼含量的增加,活性中心数目逐渐增多;用CO⁃NO 共吸附原位红外光谱研究了Co⁃Mo /γ⁃Al 2O 3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的信息,证明不同的Mo 中心分别吸附CO 和NO ,并将它们区分开来,解决了不同活性中心的光谱互相重叠的问题㊂关键词:Co⁃Mo /γ⁃Al 2O 3催化剂;原位红外光谱;探针分子;活性中心中图分类号:O 657.33 文献标识码:AAn in鄄situ FT⁃IR study on the CO and NO co⁃adsorption on the Co⁃Mo /γ⁃Al 2O 3catalystsZHANG Yu⁃han 1,2,LING Feng⁃xiang 2,WANG Shao⁃jun 2,ZHAO Guo⁃li 2(1.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 ,Fushun 113001,China ;2.Fushu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 ,SINOPEC ,Fushun 113001,China )Abstract :The active sites of reduced Mo /γ⁃Al 2O 3and Co⁃Mo /γ⁃Al 2O 3hydrotreating catalysts were studied by in⁃situ FT⁃IR using CO and NO as probe molecules ;the results were correlated with their activity in hydrodesulfurization (HDS )and behavior in 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 (H 2⁃TP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exist three main adsorption sites on the surface of Co⁃Mo /γ⁃Al 2O 3catalysts.The addition of cobalt to Mo /γ⁃Al 2O 3is able to modify Mo sites and to introduce active Co sites ;an increase of the molybdenum content may also increase the number of active sites and improve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Co⁃Mo /γ⁃Al 2O 3.FT⁃IR spectra of CO and NO co⁃adsorption is able to distinguish the spectra overlapping of different active sites ,which reveals that CO and NO are actually adsorbed on different Mo active sites.Key words :Co⁃Mo /γ⁃Al 2O 3catalysts ;in⁃situ FT⁃IR ;probe molecules ;active sites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石油产品的消耗量不断增大,但原油的质量却逐渐劣化㊂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提出了清洁燃料的概念和标准,对燃料产品的质量进行控制,特别是对硫含量进行严格限制[1]㊂炼油工业面临着来自严格的环保法规及劣质原油所带来的挑战,研究性能优异的加氢精制催化剂具有重要意义[2,3]㊂红外光谱在加氢催化剂表征研究中应用极为广泛[4~7],其中,化学吸附⁃原位(in⁃situ )红外光谱法是一种研究多相催化剂的常用方法,使人们可以从分子或原子水平考察催化体系㊂由于CO 和NO 具有良好的配位特性,因此,成为广泛应用于金属基催化剂研究的探针分子[8]㊂通过探针分子吸附,可观察到红外光谱中对应于不同吸附位的特征峰,这为研究吸附体存在的状态以及活性位的种类等方面提供了信息[9]㊂Co⁃Mo 系催化剂是非常重要的工业催化剂,广泛应用于石油的加氢精制过程中,以脱除石油原料产品中的杂原子组分(如硫㊁氮以及金属等)[10]㊂本实验以Co⁃Mo /γ⁃Al 2O 3催化剂为研究对象,主要利用化学吸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方法研究其活性中心的变化规律,为理解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结构和作用过程提供帮助㊂1 实验部分1.1 催化剂的制备以γ⁃Al 2O 3为载体,采用浸渍法负载活性金属组分Mo 和Co ,浸渍液由适量的硝酸钴㊁七钼酸铵和去离子水制备㊂根据催化剂所需的金属负载量以及载体的吸水率分别配制金属含量不同的浸渍液,然后进行等体积浸渍㊂浸渍后的载体在空气气氛中第41卷第6期2013年6月燃 料 化 学 学 报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Vol.41No.6Jun.2013120℃烘干过夜,然后经过450℃高温焙烧3h,制得五种金属含量不同的催化剂,分别记为1#㊁2#㊁3#㊁4#和5#㊂催化剂中CoO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0㊁1%㊁2%㊁3%和4%;MoO3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17%㊁7%㊁12%㊁16%和19%㊂1.2 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实验催化剂经研磨后,压制成椎13mm的自支撑片,放到原位池样品架上㊂用流量为30mL/min的高纯H2在500℃还原2h,然后抽真空降温至300℃净化2h,再降至室温进行CO吸附㊂向原位池中引入少量CO气体,吸附平衡30min后,脱附至10-4Pa㊂采集吸附CO前后的红外光谱,两者的差谱即为催化剂吸附CO的红外光谱结果㊂实验采用Nicolet670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次数32次,分辨率4cm-1,4000~650cm-1测量,检测器为MCT/A㊂根据催化剂质量对所有红外实验结果进行了归一化处理㊂1.3 H2⁃TPR表征采用化学吸附仪(AutoChemII2920)对催化剂进行H2⁃TPR表征,用H2对净化后的催化剂进行程序升温还原,还原气是H2/Ar混合气(其中,H2体积分数为10%),气体流量为30mL/min,升温速率10℃/min㊂1.4 N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使用NO作为吸附气体,其他步骤同1.2㊂1.5 CO⁃NO共吸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催化剂制备㊁还原及净化处理过程同1.2㊂探针分子吸附过程为,在CO吸附平衡并脱附后,引入少量NO气体,同样平衡30min后脱附至10-4Pa㊂采集吸附气体前后的红外光谱做差谱,得到催化剂CO⁃NO共吸附的红外光谱图㊂1.6 催化剂的评价催化剂加氢脱硫性能评价在连续流动固定床微型反应装置上完成㊂催化剂用量为0.2g,石英砂作为填充物㊂在4.0MPa㊁360℃㊁H2流量400mL/min 条件下,用0.4mL/min的硫化油(5%CS2+环己烷)硫化2.5h㊂反应原料(0.45%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癸烷)在4.0MPa㊁290℃㊁H2流量400mL/min㊁进料流量0.2mL/min的条件下反应,在SP⁃3420气相色谱仪(北京北分天普仪器技术有限公司)上进行产物分析㊂通过产物分析可获得不同加氢脱硫催化剂的活性数据㊂2 结果与讨论2.1 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图1是CO在还原态的1#和4#催化剂(即Mo/γ⁃Al2O3和Co⁃Mo/γ⁃Al2O3)上吸附的红外光谱图㊂按照Eischens等[11]根据已知结构的金属羰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图所总结出的规律,νCO>2000cm-1归属为线式CO吸附态,νCO<2000cm-1归属为桥式吸附态㊂由图1可看出,CO在还原态Co⁃Mo/γ⁃Al2O3催化剂表面的吸附主要为线式CO吸附态㊂图1 还原态Mo/γ⁃Al2O3和Co⁃Mo/γ⁃Al2O3催化剂的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图Figure1 FT⁃IR spectra of CO adsorbed on reduced Mo/γ⁃Al2O3and Co⁃Mo/γ⁃Al2O3catalystsa:1#;b:4# 根据CO在Mo/γ⁃Al2O3催化剂(1#)上吸附的结果,该催化剂产生了2185和2120cm-1两个特征吸附峰,2185cm-1主要为CO在Mo4+上的吸附; 2120cm-1主要为CO在Mo2+或者Mo0上的吸附,且处于活性态的Mo4+比例明显小于非活性态的Mo2+或Mo0㊂加入助剂Co后,对于Co⁃Mo/γ⁃Al2O3催化剂(4#)来说,CO在Mo4+上的吸附峰(2185cm-1)显著增强,即更多的Mo6+被还原到Mo4+(而不是Mo2+和Mo0),说明Co的加入促进Mo还原到活性态的Mo4+[12,13]㊂通过对还原态催化剂进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证实了Mo4+的存在㊂同时新出现的吸附位2060cm-1为CO在Co上的吸附[14~16]㊂ 图2为金属负载量不同的还原态Co⁃Mo/γ⁃Al2O3催化剂的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图㊂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CoO和MoO3含量的增加, 2120cm-1特征峰强度先增加后逐渐减小;同时2185和2060cm-1处吸附峰强度逐渐增大,即Mo4+和Co2+活性中心数目显著增加,说明助剂Co对活117第6期张玉涵等:Co⁃Mo/γ⁃Al2O3催化剂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研究 性金属Mo 存在显著的改性作用㊂催化剂的活性中心与其HDS 活性相关,活性中心数目增加有利于提高HDS 活性㊂图2 还原态Co⁃Mo /γ⁃Al 2O 3催化剂的CO 吸附原位红外光谱图Figure 2 FT⁃IR spectra of CO adsorbed on reducedCo⁃Mo /γ⁃Al 2O 3catalysts a :2#;b :3#;c :4#;d :5#2.2 H 2⁃TPR 表征图3为不同金属组分含量Co⁃Mo /γ⁃Al 2O 3催化剂程序升温还原的实验㊂由图3可知,主要有两个还原峰,分别位于500和890℃,表明此负载型钴钼催化剂在载体上的分散程度很高[17]㊂低温还原峰(500℃)归属为非晶态㊁高缺陷㊁多层(八面体钼物种)的Mo (VI )还原到Mo (IV )[18,19];高温还原峰(890℃)归属为所有钼物种的深度还原,包括高分散的四面体(单层)的Mo (VI )氧化物[18,19]㊂在该组曲线中均未出现600~650和350℃的还原峰,表明在此催化剂中未形成晶相的MoO 3和CoO [19~21]㊂图3 Co⁃Mo /γ⁃Al 2O 3催化剂的H 2⁃TPR 谱图Figure 3 H 2⁃TPR patterns of the Co⁃Mo /γ⁃Al 2O 3catalystsa :1#;b :2#;c :3#;d :4#;e :5# 由图3还可知,除金属含量很低的2#催化剂外,其他四个催化剂的还原温度大致相同,并没有随着活性金属活性组分含量的增加而发生显著地改变㊂当活性金属含量很低时,金属原子在氧化铝表面高度单层分散,导致还原温度较高㊂对于2#~5#催化剂来说,两个还原峰的强度均随着金属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是4#催化剂相对于1#来说,低温还原峰(520℃)向低温方向移动,说明Co 的加入改变了Mo 与Al 2O 3之间的相互作用,4#催化剂更容易被还原[22]㊂2.3 NO 吸附原位红外光谱为了进一步研究探针分子与Co⁃Mo /γ⁃Al 2O 3催化剂的相互作用,采用原位红外光谱技术,研究了NO 作为探针分子吸附在还原态1#和4#催化剂上的结构,其结果见图4㊂图4 还原态Mo /γ⁃Al 2O 3和Co⁃Mo /γ⁃Al 2O 3催化剂的NO 吸附原位红外光谱图Figure 4 FT⁃IR spectra of NO adsorbed on reducedMo /γ⁃Al 2O 3and Co⁃Mo /γ⁃Al 2O 3catalystsa :1#;b :4# 根据文献[23]及图4可知,图4三个特征峰均为NO 吸附在Co 或Mo 上的特征峰,这三个吸附峰均为两个NO 分子配位在单个Mo 4+或Co 2+中心上所产生的孪生吸附峰[24]㊂其中,1873cm -1是NO 在Co 中心上吸附的对称伸缩振动峰;1707cm -1是NO 在Mo 上吸附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峰;1802cm -1为NO 吸附在Mo 上的对称伸缩振动峰和吸附在Co 上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峰互相叠加的结果㊂对于1#单金属Mo 催化剂来说,1802和1707cm -1对应于Mo 物种;而对于4#催化剂,1873cm -1对应于Co 物种,1707cm -1对应于Mo 物种㊂2.4 CO⁃NO 共吸附原位红外光谱在特定条件下,CO 吸附在不同吸附位所产生的红外光谱图会相互重叠,利用CO⁃NO 共吸附原位红外光谱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25]㊂CO 和NO 作为探针分子可以选择吸附在配位不饱和的活217 燃 料 化 学 学 报第41卷性中心上,因此,可以将不同的活性中心区分开来㊂图5为Co⁃Mo /γ⁃Al 2O 3催化剂4#和5#样的CO⁃NO 共吸附原位红外光谱图㊂1878cm -1是NO在Co 上的吸附特征峰,1716cm -1是NO 在Mo 上的吸附,1803cm -1是NO 在Co 和Mo 上吸附叠加的结果㊂当CO⁃NO 共吸附时,CO 在Mo 4+上的吸附峰(2185cm -1)红移至2143cm -1[12],并且在1803和1716cm -1产生NO 孪生吸附峰㊂这说明CO 吸附在不同Mo 中心上,当CO 和NO 共吸附时,由于受到NO 竞争吸附的影响,CO 在其中一种Mo 中心上的吸附峰产生红移,同时在另一种中心上产生NO 的吸附峰,从而将不同的Mo 中心区分开㊂上述结果表明,NO 不能取代Mo 4+中心上吸附的CO (对应于2143cm -1特征峰),并且存在不同的Mo 中心,分别吸附CO 和NO ㊂共吸附时,吸附在Co中心(2185和2060cm -1)上的CO 完全被NO 取代[16],在1878和1803cm -1附近产生NO 的吸附峰,说明NO 在Co 中心上的吸附能力比CO 强㊂图5 还原态Co⁃Mo /γ⁃Al 2O 3催化剂的CO 和NO 共吸附原位红外光谱图Figure 5 FT⁃IR spectra of CO⁃NO coadsorbed on reducedCo⁃Mo /γ⁃Al 2O 3catalystsa :4#;b :5#2.5 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柴油中的含硫物质主要是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通过选用二甲基二苯并噻吩作为模型化合物研究催化剂的脱硫反应活性㊂图6的微反活性评价数据表明,催化剂脱硫活性的次序为5#>4#>3#>1#>2#㊂在Co⁃Mo /γ⁃Al 2O 3催化剂中Mo 4+是主要的活性中心,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Mo 4+吸附CO 特征峰(2185cm -1)的峰面积与催化剂脱硫活性符合得很好㊂同时证明了助剂Co 的加入能够显著地提高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活性㊂图6 不同Co 和Mo 负载量对Co⁃Mo /γ⁃Al 2O 3催化剂脱硫活性的影响Figure 6 Hydrodesulphurization activities of Co⁃Mo /γ⁃Al 2O 3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loading of Co and Moa :1#;b :2#;c :3#;d :4#;e :5#3 结 论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Co⁃Mo /γ⁃Al 2O 3催化剂,应用探针分子(CO 和NO )吸附原位红外光谱法和H 2⁃TPR 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进行了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评价㊂结果表明,CO 在还原态Co⁃Mo /γ⁃Al 2O 3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方式主要为线式吸附;在Mo /γ⁃Al 2O 3催化剂中,加入助剂Co 可增加Co 活性中心,并对Mo 吸附位产生显著改性作用,从而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根据CO⁃NO 共吸附的实验结果,CO⁃NO 竞争吸附使Mo 中心上吸附的CO 特征峰产生红移,从而可以将重叠的活性中心区分开㊂活性中心Mo 4+吸附CO 的特征峰(2185cm -1)强度随着金属含量的提高而不断增强,表明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明显增高,因此,可将CO 吸附红外光谱技术作为观察该反应中心的有效工具㊂参考文献[1] 姚国欣,刘伯华.21世纪的炼油技术和炼油厂(2)[J ].炼油设计,2001,31(2):1⁃7.(YAO Guo⁃xin ,LIU Bo⁃hua.Petroleum refining techniques and refineries in 21st century (2)[J ].Petroleum Refinery Engineering ,2001,31(2):1⁃7.)[2] 郑宇印,刘百军.加氢精制催化剂研究新进展[J ].工业催化,2003,11(7):1⁃6. (ZHENG Yu⁃yin ,LIU Bai⁃jun.Recent advances in development of hydrotreating catalysts [J ].Industrial Catalysis ,2003,11(7):1⁃6.)[3] 郭金涛,田然,张志华,张文成.新型体相柴油加氢精制催化剂的研制[J ].石油炼制与化工,2010,41(6):26⁃29.(GUO Jin⁃tao ,TIAN Ran ,ZHANG Zhi⁃hua ,ZHANG Wen⁃cheng.Research of a new bulk catalyst for gas oil hydrotreating [J ].Petroleum Processing and Petrochemicals ,2010,41(6):26⁃29.)317第6期张玉涵等:Co⁃Mo /γ⁃Al 2O 3催化剂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研究417 燃 料 化 学 学 报第41卷[4] 辛勤.催化研究中的原位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49⁃164.(XIN Qin.In鄄situ technology in catalysis studies[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1993:149⁃164.)[5] RYCZKOWSKI J.IR spectroscopy in catalysis[J].Catal Today,2001,68(4):263⁃381.[6] 辛勤,梁长海.固体催化剂的研究方法[J].石油化工,2001,30(1):72⁃85.(XIN Qin,LIANG Chang⁃hai.Research methods for solid catalysts[J].Petrochemical Technology,2001,30(1):72⁃85.)[7] 尹元根.多相催化剂的研究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8:545⁃604.(YIN Yuan⁃gen.Research methods for heterogeneous catalysts[M].Beijing:Chemical Industry Press,1988:545⁃604.)[8] 左东华,MAUGÉF,聂红,VRINAT M,石亚华,LACROIX M,李大东.硫化态NiW/Al2O3催化剂加氢脱硫活性相的研究III.低温CO吸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J].催化学报,2004,25(5):377⁃383.(ZUO Dong⁃hua,MAUGÉF,NIE Hong,VRINAT M,SHI Ya⁃hua,LACROIX M,LI Da⁃dong.Study on the hydrodesulfurization active phase in sulfided NiW/Al2O3catalyst III.Low⁃temperature FT⁃IR spectroscopy of adsorbed CO[J].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2004,25(5):377⁃383.)[9] TRAVERT A,DUJARDIN C,MAUGÉF,VEILLY E,CRISTOL S,PAUL J F,PAYEN E.CO adsorption on CoMo and NiMo sulfidecatalysts:A combined IR and DFT study[J].J Phys Chem B,2006,110(3):1261⁃1270.[10] 张新堂,李欣,孙海燕,谭永放,纵秋云,毛鹏生.Co⁃Mo/Al2O3耐硫变换催化剂的表征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03,31(1):65⁃69.(ZHANG Xin⁃tang,LI Xin,SUN Hai⁃yan,TAN Yong⁃fang,ZONG Qiu⁃yun,MAO Peng⁃sheng.Studie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o⁃Mo/ Al2O3sulfur⁃tolerant CO shift catalyst[J].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2003,31(1):65⁃69.)[11] EISCHENS R P,PLISKIN W A.The infrared spectra of adsorbed molecules[J].Adv Catal,1958,10:1⁃56.[12] 辛勤,罗孟飞.现代催化研究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89⁃290.(XIN Qin,LUO Meng⁃fei.Modern research methods for catalysis[M].Beijing:Science Press,2009:289⁃290.)[13] 张新堂,李欣,谭永放,纵秋云,毛鹏生.耐硫变换催化剂中活性组分钴㊁钼的相互作用[J].燃料化学学报,2001,29(6):528⁃531.(ZHANG Xin⁃tang,LI Xin,TAN Yong⁃fang,ZONG Qiu⁃yun,MAO Peng⁃sheng.Interaction between Co and Mo active components of sulfur⁃tolerant CO conversion catalyst[J].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2001,29(6):528⁃531.)[14] HADJIIVANOV K I,VAYSSILOV G N.Characterization of oxide surfaces and zeolites by carbon monoxide as an IR probe molecule[J].Adv Catal,2002,47:307⁃511.[15] GAO X T,XIN Q.Spectroscopic determination of oxidation and coordination states of Mo cations in the reduced Mo/Al2O3catalyst[J].JCatal,1994,146(2):306⁃309.[16] 李新生,辛勤,郭燮贤.利用CO和NO探针分子的红外光谱研究钴和钌的助剂作用[J].燃料化学学报,1990,19(4):327⁃332.(LI Xin⁃sheng,XIN Qin,GUO Xie⁃xian.Study on the promotion effects of cobalt and ruthenium by IR⁃spectoscopy of CO and NO coadsorption[J].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1990,19(4):327⁃332.)[17] VAKROS J,LYCOURGHIOTIS A,VOYIATZIS G A,SIOKOU A,KORDULIS o/Al2O3⁃SiO2catalysts prepared by co⁃equilibriumdeposition filt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behavior for the hydrodesulphurization of thiophene[J].Appl Catal B:Environ,2010,96 (3⁃4):496⁃507.[18] RAJAGOPAL S,MARINI H J,MARZARI J A,MIRANDA R.Silica⁃alumina⁃supported acidic molybdenum catalysts⁃TPR and XRDcharacterization[J].J Catal,1994,147(2):417⁃428.[19] ARNOLDY P,FRANKEN M C,SCHEFFER B.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of CoO⁃MoO3/Al2O3catalysts[J].J Catal,1985,96(2):381⁃395.[20] ARNOLDY P,MOULIJN J A.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of CoO/Al2O3catalysts[J].J Catal,1985,93(1):38⁃54.[21] LÓPEZ⁃CORDERO R,GIL⁃LAMBIAS F J,LÓPEZ⁃AGUDO A.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 and zeta potential studies of thestructure of MoO3/Al2O3and MoO3/SiO2catalysts effect of the impregnation pH and molybdenum loading[J].Appl Catal,1991,74(1): 125⁃136.[22] 谭永放,郝树仁,张新堂,郭建学.Co⁃Mo系耐硫变换催化剂的TPR表征[J].工业催化,1999,7(2):58⁃63.(TAN Yong⁃fang,HAO Shu⁃ren,ZHANG Xin⁃tang,GUO Jian⁃xue.TPR characterization of Co⁃Mo sulfur⁃tolerant shift catalysts[J].Industrial Catalysis,1999,7(2):58⁃63.)[23] PORTELA L,GRANGE P,DELMON B.The adsorption of nitric oxide on supported Co⁃Mo hydrodesulfurization catalysts:A review[J].Catal Rev,1995,37(4):699⁃731.[24] 肖丰收,应品良,辛勤,郭燮贤.利用CO和NO吸附的红外光谱表征还原态的Ru⁃Co⁃Mo/Al2O3催化剂[J].燃料化学学报,1992,20(2):113⁃117.(XIAO Feng⁃shou,YING Pin⁃liang,XIN Qin,GUO Xie⁃xian.An infrared characterization of reduced Ru⁃Co⁃Mo/Al2O3catalyst by CO and NO adsorption[J].Journal of Fuel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1992,20(2):113⁃117.)[25] 辛勤,魏昭彬,张卫民,盛世善.利用TPD⁃MS㊁IR和XPS表征还原态Co⁃Mo/Al2O3[J].物理化学学报,1990,6(4):418⁃424.(XIN Qin,WEI Zhao⁃bin,ZHANG Wei⁃min,SHENG Shi⁃shan.Characterization of reduced state of Co⁃Mo/Al2O3by TPD⁃MS,IR and XPS[J].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1990,6(4):418⁃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