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经济危机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27
引言1997年的那场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大家还记忆犹新,11年后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又席卷全球,两次危机的发生,既有共同点,也有较大的差异。
而这两次金融危机又给我国的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一、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危机回忆东南亚金融危机起始于泰国危机。
1997年7月,在国际投机基金大举抛售泰铢的货币攻击下,泰国被迫宣布放弃泰铢与美元的盯住汇率制度,泰铢当日应声而贬20%,随后迅速扩散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国,新加坡、中国的和也未能幸免。
至1998年初日本金融市场动乱,危机向纵深开展,相继蔓延到俄罗斯、东欧及拉美国家,并使西方兴旺国家股市反复出现震荡。
统计资料显示:1997-1998年几乎所有亚洲国家经济增长都有所下降,一些国家经济出现严重萎缩;拉美国家经济增长率由4.9%下降到2.2%;非洲国家则由平均增长4.6%下降为3.7%。
由于危机发生后,东南亚遭受冲击的国家深化改革并采取一系列调整、改革和刺激经济的政策,再加上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以及美国经济持续走强等外部因素,1999年,东南亚经济走出金融危机重围,踏上了复之路。
〔二〕危机爆发的原因1、地产泡沫破裂,银行呆账坏账严重。
2、出口大幅度下降,经常工程收支状况恶化。
3、外债负担沉重,构成不合理。
4、固定汇率制度下,金融调控机制失措,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
5、国际游资兴风作浪是东南亚金融动乱的外部因素。
二、美国次贷危机〔一〕危机回忆美国次贷危机是指发生在美国,因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引起股市剧烈震荡,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缺乏的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标志有两个:其一是标准普尔降低次级债的信用评级,信用评级降低意味着资产的投资价值下降,因此市值数万亿美元的次级债市值将大幅度下降;其二是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卷入次级债,这意味着美国金融危机已经开场向其他国家蔓延。
2008年下半年,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升级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并对各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
亚洲经济危机的教训亚洲经济危机曾是上个世纪末的一场热门话题,影响深远,留下深刻的教训。
这场危机不仅对亚洲地区造成了严重冲击,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教训总结。
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曲折的历史,探讨其中蕴含的深刻教训。
背景概述亚洲经济危机爆发于1997年,波及东南亚各国,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
这场危机的爆发源于泰国的货币危机,随后迅速蔓延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引发经济动荡和金融崩溃,对亚洲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训一:过度依赖外资亚洲各国在危机前普遍存在过度依赖外资的情况,外资进入过多,主要用于短期投机,而非长期实体经济发展。
当外资外逃时,经济体系很容易陷入崩溃,这为亚洲国家敲响了警钟,促使它们开始谨慎对待外资,加强资本管制,注重引导外资用于生产性领域,避免再次经济危机的发生。
教训二:金融市场过度自由化另一个亚洲经济危机的教训是金融市场过度自由化。
在危机前,许多亚洲国家的金融市场过于放松管制,导致金融乱象丛生,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监管,风险管理不善。
这次危机让各国深刻认识到金融市场自由化的风险,开始审慎规范金融市场,建立健全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
教训三:货币政策与外汇储备在亚洲经济危机中,许多国家因为缺乏足够的外汇储备,在货币贬值压力下难以维持本币汇率稳定,陷入恶性循环。
这一教训提醒亚洲各国加强外汇储备的储备管理,保持汇率的稳定,避免过度依赖外债和短期外资,从而增强国家抵御风险的能力。
亚洲经济危机为各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促使各国审慎应对全球化与自由化带来的挑战,重视经济结构调整和风险管理,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今天不断变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中,亚洲经济危机的教训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以史为鉴,保持谨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观点:亚洲经济危机的教训彰显出了重要的意义,各国应该认真总结教训,加强风险防范,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与东亚经济的动荡亚洲金融危机是指发生在1997年的一系列金融风波,严重冲击了许多东亚国家的经济。
在这个危机爆发之前,东亚地区一度被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然而,这场危机却让东亚经济陷入了动荡之中。
本文将探讨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经济的影响,并评估这一事件对东亚地区的长期影响。
一、危机爆发与传播1997年,泰国的货币遭遇重大压力,随后引爆了整个东亚地区的金融危机。
危机的爆发可以归因于泰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不当,导致了货币的大幅贬值。
这一事件迅速蔓延到其他东亚国家,包括韩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
在亚洲金融危机蔓延的过程中,投资者对东亚国家的信心急剧下降,外资流出加剧,股市崩盘,货币贬值,银行业面临破产风险。
整个地区的金融体系遭到严重冲击,东亚国家的经济陷入了动荡之中。
二、经济影响1. 经济衰退亚洲金融危机对东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许多国家的经济陷入衰退。
特别是韩国和印度尼西亚,它们的经济增速从正向转为负向,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降。
这些国家的企业纷纷倒闭,失业率急剧上升,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动荡不安。
2. 金融体系崩溃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东亚地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银行业面临严重困境,不良贷款激增,一些银行甚至面临破产。
这进一步削弱了企业信心和投资者对东亚国家的投资意愿,导致了经济进一步下滑。
3. 对外贸易的冲击东亚国家高度依赖对外贸易,亚洲金融危机使得这一依赖程度更加明显。
危机期间,东亚国家的出口急剧下降,国际竞争力受损。
尤其是对原材料和制成品出口依赖较大的国家,受到的冲击更为严重。
三、长期影响与教训1. 改革与结构调整亚洲金融危机迫使东亚国家进行结构调整和经济改革。
许多国家加强了金融监管和监管体系的建设,提高了企业的透明度和财务管理能力。
此外,这场危机也加速了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 区域合作的推进亚洲金融危机揭示了东亚国家在金融和货币领域的薄弱环节,促使他们加强区域合作。
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经济调整李毅自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之日起,已历经半年多金融风暴,期间引发了东盟其他国家及韩国、日本的金融危机形成大规模的亚洲金融风暴,由此泰国经济陷入了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近期泰国经济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导下表现如何世人关注,本文试从近8个月泰国经济困境的主要问题、政府应对措施及近期经济前景作一全面分析。
金融危机中泰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泰铢自7月2日贬值后汇率一直波动不止,以泰铢汇率为指标,其后的经济形势基本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7月2日到10 月中危机初始期,这一阶段泰铢汇率保持在29-35铢/美元,国内经济形势开始恶化;第二阶段,10月中到1月底的危机深化期,这一时期受韩国、印尼、日本地区性金融风暴的负面影响,泰铢急剧贬值,泰铢急剧贬值,泰铢狂跌到53—57泰铢/美元,国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利率高企,企业破产加剧,国内市场严重衰退。
第三阶段危机平复期,时间从2 月初到至今,这段时间随着亚洲国家金融动荡逐渐缓和以及泰国国内利好因素的刺激,汇率下调到42泰铢/美元左右,利率稍有松动,但经济衰退继续深化。
泰国政府于1997年8月2 日请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同时与IMF达成一揽子经济改革计划的协议。
然而随后的经济形势并没有象人们估计的那样,IMF的172亿美元的援助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
这是因为亚洲地区的金融风波远远超过泰国一国的范围,在大范围的贬值潮中假设泰铢贬值刺激出口的目的没有达到,其次假定国外机构对泰国公司和银行的短期贷款将获延期从而扭转短期支付危机的设想也没有发生。
1997年下半年由于泰铢汇率急剧动荡,为稳定汇率、整顿国内金融市场,泰国国行提高利率,加上外资的大量流出,国内资金头寸极度短缺,股市大面积亏损,严重影响了金融机构、企业的正常运行,国内经济极度衰退,即使1998年2月后股市、汇市双双上扬,经济衰退的迹象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缓解。
从半年多经济历程看,泰国经济恢复的障碍主要表现在:首先,外汇市场高度波动,受外界影响较大。
亚洲金融危机东南亚的经济崩溃与重建亚洲金融危机是1997年开始,由泰国泡沫经济引发的一系列金融风暴。
这场危机波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导致经济崩溃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然而,危机也给东南亚国家带来了机会,促使它们进行经济重建,实现了新的发展。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金融危机的起因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外部因素:1990年代初,国际资本市场热潮涌动,大量国际资金流入发展中国家,使得东南亚国家获得大量外资。
然而,到了1997年,国际资本撤回,导致这些国家外汇储备骤减,货币贬值,引发金融风暴。
2.内部因素:东南亚国家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存在结构性问题,如银行系统的腐败与债务问题,政府财政赤字与失衡的外贸关系。
这些问题最终造成了金融体系的崩溃。
二、经济崩溃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经济衰退:东南亚国家的GDP出现大幅度下滑,许多企业破产,失业率大幅攀升。
2.金融系统崩溃:危机引发了银行系统的崩溃,许多银行倒闭或陷入严重危机。
3.外债风险:东南亚国家的外债迅速增加,使得它们无法偿还外债,陷入了债务危机。
4.社会动荡:经济崩溃导致社会不稳定,引发了广泛的社会抗议和政治动荡。
三、经济重建的策略与效果面对经济崩溃,东南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重建策略,取得了积极的成效:1.货币政策调整:东南亚国家通过调整汇率政策,稳定本币,提高外汇储备,以抵御外部冲击。
2.金融体系改革:国家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和风控能力,建立更加稳健的金融体系。
3.经济多元化:东南亚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产业多元化,减少对特定产业的过度依赖。
4.区域合作:东南亚国家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建立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增强了整体经济实力。
这些策略的效果是显著的,东南亚国家逐渐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实现了经济重建与发展。
四、对未来的启示亚洲金融危机为东南亚国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1.加强金融监管: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避免金融风险的积聚。
泰国金融危机中的国际收支调节一、案例名称:泰国金融危机中的国际收支调节二、案例适用:国际收支失衡及其调节三、案例材料:1997年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和金融当局宣布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机制,随后,泰铢贬值高达48%左右。
之后,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等国也相继爆发了金融危机。
纵观该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金融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非偶然。
而在危机爆发前后,相关国家对国际收支差额的调整不当,也是诱发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
现在以泰国为例,分析在这一时期国际收支调节手段的作用和影响。
从1988年以来泰国的经常项目就一直维持赤字水平,并有不断扩大趋势,1995年更是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1%。
面对这一情况,当时的泰国政府坚持认为,本国的出口增长较快,不必担心。
于是在汇率上采取盯住美元的政策,将泰铢稳定在1美元兑换25泰铢水平上,同时,采取一系列放宽资本帐户管制的政策,吸引外资。
从1993年起泰国为吸引外资,开放了资本帐户,基本实现了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同时为扩大对外资的吸引力,泰国政府提高了利率水平,使国际游资得以进行套利活动。
短期资本中净流入资本的比重1995年达到60%。
通过上述几项政策,使得泰国的金融项目顺差不断扩大,到危机爆发前夕的1995年就已经达到了219亿美元。
从而,虽然其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但在表面上国际收支差额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为均衡的水平上。
然而,随着泰国国际竞争力的降低与经常项目赤字的持续上升,泰铢贬值的压力日益增大。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币值坚挺,为维持泰铢对美元的固定汇率,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干预外汇市场,大量抛售外汇,使国内银根抽紧,中央银行难以有效控制基础货币。
为维持固定汇率制度,泰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四、案例讨论:1、根据上述描述,在20世纪90年代,泰国为了解决经常项目赤字问题采用了哪些国际收支调节手段,它们对泰国的经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2、结合案例分析国际收支整体顺差但经常项目逆差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案例7 1998年的金融风暴——泰国的金融危机1背景资料1.1泰国“虎”病了泰国的经济曾被称为东南亚发展最快的经济,而现在即使最为乐观的预测,都预言经济恢复将是很缓慢的。
泰国官方预测,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低于6%,而1995年的增长率为8.7%。
从今年年初起,就有人预言泰国货币将会贬值,泰国企业界将有一批公司被淘汰。
全球经济对市场开放的回报是很迅速的,但是对那些准备不充分的市场的惩罚也同样很迅速。
对开放市场半心半意以及监察不严是泰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核心原因,这都是缺乏远见的政治领导人遗留下来的问题泰国去年的出口增长率为零,今年迄今为止经济仍处于呆滞状态,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反映出更深一层的问题一一泰国不仅面对新的竟争未能灵敏地做出反应,而且未能提供基础设施和教育来吸引新的投资泰国是怎么陷入这一困境的昵?新加坡一家地区经济研究所的负责人尼尔萨克尔认为,这都是“荒唐的货币’造成的:在90年代中期,正当出口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低息的外国资本涌入泰国,其中大部分是短期资金。
大多数分析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形成这场危机的根源在于泰国对外国资本敞开了大门。
泰国从1922年开始放宽限制,允许国内投资者通过曼谷国际银行获取低息的外国资金。
但是它犯了个错误,那就是让泰国殊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泰国入对货币贬值问题根本不关心,轻率地大量借钱,没有采取任何预防风险措施。
经济学家斯科特克里斯坦森说,这个教训是:“不能将放开货币比值与非自由汇兑控制混在一起。
”流入泰国的美元利率大大低于国内银行提供的美元利率。
1992年泰国的外债为200亿美元,但到1995年底增加到了750亿美元,目前达890亿美元(其中约半数是欠日本银行)。
就连猜瓦利总理都承认,肆意借贷是产生这场危机的根源。
他对记者说:“在过去10年中,我们一直在挥霍借来的钱。
我们欠了很多债务,我们只有精明地、正确地使用这笔钱,才能减少债务”。
然而,流入泰国的这些资金,只有极少几个领域能够让这些投资产生效益。
xx金融危机始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始于泰国货币危机,而泰国货币危机早在1996年已经开始酝酿。
当年,泰国经常贸易项目赤字高达国内生产总值的8.2%,为了弥补大量的经常项目赤字和满足国内过度投资的需要,外国短期资本大量流入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经济膨胀,银行呆账增加,泰国经济已显示出危机的征兆。
1997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未偿还债务急剧上升,泰国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并且发生了银行挤兑的事件。
5月中旬,以美国大投机家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首的国际投资者对泰铢发动猛烈冲击,更加剧了泰国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并由此揭开了时至今日尚未平息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序幕。
(一)7月2日,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自1984年以来一直实施的固定汇率制度安排,改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即贬值20%,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
由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也面临着与泰国相似的一些问题,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泰铢的暴跌在东南亚各国形成了“多米诺骨牌效应”,货币风潮迅速波及到整个东南亚市场。
7月11日,菲律宾首先步泰国后尘,宣布货币自由浮动。
菲律宾比索当天贬值11.5%,利率一夜之间猛升到25%;印尼则宣布印尼盾汇率的波幅由8%扩大到12%;一向稳健的新加坡元也于7月18日跌至30个月以来的最低点1.4683新元兑换1美元;8月14日,印尼宣布汇率自由浮动,当天印尼盾再次贬值5%;8月16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暴跌了6%,跌至24年来的最低点。
东南亚外汇市场的震荡,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外资大量撤离,东南亚股市也因此低迷,泰国货币危机由此逐步发展成为更为广泛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港元联系汇率制也接受了严峻的挑战,香港特区政府采取果断对策,成功地捍卫了港币联系汇率制度,但是,由于利率飙升,香港股市为此受到较大冲击。
泰国金融危机的教训第一,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钉住制度可能成为金融危机的诱因。
(一)在钉住制度安排下,汇率不能通过自由波动实现均衡,本币被高估时可能导致国际收支危机和货币危机,本币被低估时可能造成泡沫经济和通货膨胀。
也就是说,汇率变动的压力如果不能以自动调整的方式来化解,就可能以危机的方式释放。
(二)一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决定其对汇率制度的选择,如果说一个较为封闭的金融市场可与一个较为固定的汇率制度相匹配;那么,一个较为开放的金融市场则需要一个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
在开放经济中,汇率波动可以提高短期资本流入的成本,减少热钱的过度流入。
(三)一个国家要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应该首先放开对汇率的控制,实行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
在汇率能够自由浮动之前,大幅度开放资本项目,尤其是取消对短期资本流入的管制是非常危险的,因为稳定的汇率会使国际货币投机成为一种没有风险或者风险极小的事情。
(四)钉住制度使中央银行丧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削弱了泰国政府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在钉住制度下,随着资本项目开放,泰国利率水平的变动必须与美元利率变动保持一致,否则,泰铢与美元之间利差的变动导致短期资本套利活动加剧。
一九九三至一九九四年,泰国出现了经济过热现象,中央银行无法通过对利率政策的调整来稳定物价,因为当时美元利率较低,如果提高泰铢利率,利差扩大将导致短期资本的进一步流入,增加泰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一九九五至一九九六年,泰国经济增长乏力,但由于当时美联储提高了美元利率,所以泰国中央银行不仅不能降低泰铢利率,刺激经济;相反需要进一步提高泰铢利率,以维持与美元较高的正利差,防止资本外流。
第二,拥有一个稳定的金融体系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抵御金融危机具有特殊重要性。
泰国的制造业发展较快,但金融市场相对落后,资本市场缺少效率,过度依赖银行信贷,金融机构的盲目信贷创造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当泡沫破灭时,金融机构的破产导致了银行挤兑与恐慌。
1997~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自1997年7月份以来,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了东南亚国家,使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货币大幅度贬值,股市狂泻,经常项目赤字剧增,经济增长明显放慢。
这场危机迅速波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韩国和日本,并蔓延至东欧和拉美,是继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后又一次全球金融大震荡。
此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汇集了各种类型货币危机的特征,直接促成了“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诞生。
一、过程1997年5月,国际投机基金从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进行攻击。
7月份,泰国宣布放弃泰铢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引发了持续两年之久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到1998年,危机从东南亚向香港、韩国、日本和台湾蔓延,引发了世界各地主要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这次危机蔓延和深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泰国危机。
1997年2月份,因泰国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的房地产贷款,房地产市场的低迷使其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周转问题。
2月至3月期间,国际投机基金挟巨资大量抛售泰铢,致使泰国金融体系发生动荡。
3月,泰国政府针对坏账居高不下的局面,公布新金融措施,要求金融机构提高坏账准备金。
泰国随即发生挤兑和金融银行股暴跌事件。
5月份,国际投机基金卷土重来,大量抛售泰铢,泰铢对美元的汇率一度跌至11年来的最低点。
7月份泰国央行为维持泰铢汇率几乎耗尽外汇储备,最后不得不宣布放弃钉住汇率制,东南亚金融危机由此爆发。
第二阶段:东南亚危机。
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自泰铢放弃固定汇率制度之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与美元脱钩。
在汇率制度的剧烈变动和对冲基金的猛烈攻击下,东南亚各国货币汇率连创历史新低,之后韩元大跌引发第二轮风暴。
危机使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韩国等国家的汇市和股市接连下挫,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
中国台湾、香港及其他东亚国家的金融市场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