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的护理
- 格式:docx
- 大小:14.36 KB
- 文档页数:3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以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38°C(100.4°F)以上。
当我们面对发热病人时,需要特别注意护理措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以下是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1. 温度监测:定期测量病人的体温,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体温计。
确保测量准确并记录下来,以便医护人员参考。
2. 加强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包括体温的上升或下降、出汗情况、皮肤颜色等。
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并向医生报告。
3. 保持环境清洁:保持病人的住院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床单、衣物、餐具等。
确保空气流通,并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给予充足的水分:发热病人通常会出汗较多,容易出现脱水。
因此,要给予病人充足的水分补充,以维持体液平衡。
5. 提供适宜的饮食: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医嘱,提供适宜的饮食。
避免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多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
6. 注意休息:发热病人通常会感到疲倦和虚弱,因此需要充分休息。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噪音和干扰,帮助病人恢复体力。
7. 控制体温:可以使用退热药物来控制病人的体温,但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并注意药物剂量和频率。
同时,可以给病人擦拭温水或冰水,以降低体温。
8. 改善症状:根据病人的症状,可以给予适当的药物缓解症状,如退热药、止痛药等。
但要遵循医嘱和剂量,避免滥用药物。
9. 隔离措施:若病人发热是由传染病引起,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医护人员要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并遵循相关的感染控制措施。
10. 维持良好的沟通: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病情变化和病人的需求。
给予病人足够的支持和安慰,提高其抵抗力和心理状态。
11. 防止并发症:发热病人容易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如呼吸困难、中暑、脱水等。
因此,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2. 定期复查: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医嘱,定期复查相关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等。
发热病人的护理常规内容
发热病人的护理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常规内容:
1. 监测体温,首要任务是监测病人的体温。
定期测量体温,通
常每4小时一次,或者根据医嘱进行频繁监测。
及时记录体温变化,向医护人员报告异常体温。
2.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发热会导致身体水分丢失,因此需要
鼓励病人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如果病人因为发热而出现
口渴症状,应及时给予适量的清水或含有电解质的补液。
3.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保持病人所在的环境清洁整洁,保持
空气流通,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定期清洁病人所在的房间,勤换床
单被套,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 调整室温,保持病人所在的房间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通常来说,适宜的室温有助于病人的舒适感和康复。
5. 观察病情变化,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包
括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如果病情有所恶化,需要
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6. 营养支持,发热病人需要保持充足的营养摄入,因此需要提
供易于消化的饮食,保证病人的营养需求。
7. 安全防护,在护理发热病人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个人防护,包括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避免交叉感染。
总的来说,护理发热病人需要综合考虑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保证病人的舒适和安全,促进病人的康复。
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密
切配合医护人员,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病情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护
理计划和治疗方案。
发热病人护理时注意事项以发热病人护理时注意事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发热病人的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证其安全和舒适。
以下是发热病人护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病人的体温监测:对于发热病人,应定期测量体温,记录体温变化。
通常可以选择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耳温计进行测量,确保准确性和卫生性。
2. 病人的环境调节:保持病人的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可以调整空调或开窗通风,确保病人的舒适度。
3. 病人的衣着和床上用品:发热病人应穿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穿得过多过厚。
床上用品应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更换,避免感染交叉。
4. 病人的饮食调理:发热病人的饮食应以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主。
饮食要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
病人要适量饮水,保持水分平衡。
5. 病人的活动和休息:发热病人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病人可以进行适量的轻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6. 病人的心理关怀:发热病人在疾病期间可能感到焦虑、恐惧或痛苦。
护士应给予病人关怀和安抚,提供温暖的环境和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病人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7. 病人的药物管理:发热病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护士应按时给予药物,注意剂量和用药方式。
同时,应密切观察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
8. 病人的个人卫生:发热病人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定期洗澡更换衣物,尤其是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可以使用漱口水或含氟牙膏漱口,预防口腔感染。
9. 病人的安全防护:发热病人可能具有传染性,护士应佩戴好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同时,要保持病房的通风和消毒,防止病菌传播。
10. 病人的家属教育:护士应向病人的家属提供相关护理知识,教育他们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增强他们的护理能力,帮助病人更好地康复。
发热病人的护理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细心的护理技巧。
常见发热病人的护理对于常见发热病人的护理,包括以下方面:1.观察体温:及时记录体温,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
监测体温变化,特别是高热病人,应密切观察体温的升高和变化趋势,掌握病情发展情况。
2.调整环境温度:保持病房的适宜温度,通风良好。
对于高热病人,可使用散热器、冷毛巾等帮助降温。
3.保持水分平衡: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根据病情和个体需要,提供足够的液体摄入量。
4.保持清洁卫生:病人在发热期间出汗较多,应及时为其清洗身体、更换干净衣物和床单。
保持病房、床铺的清洁卫生,营造舒适的环境。
5.保持营养均衡:提供易于消化的饮食,分配多次少量,以避免病人进食过多。
对于不能进食或食欲不佳的病人,可酌情补充营养支持,如静脉注射氨基酸等。
6.休息和睡眠:提供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时间,避免病人过度疲劳。
合理安排活动和访客,减少干扰,保持良好的休息环境。
7.症状缓解:根据病人的症状,给予相应的缓解措施。
如发热病人可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擦身、冷水浸泡等);咳嗽、咳痰病人可辅助痰液排出,如喝足够水分、多喝热饮、体位引流、咳嗽按摩等;头痛病人可提供安静的环境,减少刺激。
8.防止感染传播: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如勤洗手、佩戴口罩、戴手套、隔离病人等。
教育病人及家属正确咳嗽、打喷嚏的方法,避免感染传播。
9.做好心理护理: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安慰。
与病人交流,鼓励他们表达内心的情感。
提供正面的心理支持,增加病人的信心和抵抗力。
10.监测并处理并发症:定期观察并监测并发症的出现,如呼吸困难、心率不齐、血压波动等。
对于发现的并发症,及时采取适当的处理措施,如给予氧气、用药治疗等。
综上所述,对于发热病人的护理,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提供恰当的护理措施,促进病人痊愈。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护理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 保持空气流通: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有助于降低室内温度和湿度,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和症状。
2. 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水分:发热病人容易脱水,因此应该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水分,特别是温水、清汤或果汁等温和易消化的液体,以补充患者失去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3. 保持卫生:发热病人应该保持清洁和卫生,每天多次更换床单、枕头套、衣物等,避免细菌感染和交叉感染。
4. 注意休息:发热病人应该多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适当安排床位,保持舒适和方便。
5. 观察体温和症状:护理人员应该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和症状,如发热程度、出汗情况、口渴、乏力、头痛等,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6. 给予必要的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给发热病人口服退烧药、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应遵循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
总之,发热病人的护理需要全面、细致和科学,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发热护理常规范文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大于38℃。
发热是身体对炎症、感染、药物反应、肿瘤等外界刺激的一种反应。
如果发热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及时进行发热护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发热护理的常规措施。
1.监测体温: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记录体温变化的时间、数值和症状。
可以选择肛温、耳温、腋温等适合患者的测温方式。
每4小时测温一次,体温高于38.5℃时,可每2到3小时测温一次。
2.观察症状:除了体温,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其他症状,包括头痛、咳嗽、喉痛、呕吐、腹痛、腹泻等。
及时描述并记录,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封闭空间使空气污浊。
开窗通风、使用空气净化器可以有效减少病菌、病毒等呼吸道传染源的存在。
4.保持室温适宜:保持室温在22~26℃范围内,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避免患者因过热或过冷而产生不适。
5.适当增加液体摄入:发热导致体内水分丢失加剧,为了避免脱水,要加大液体摄入。
患者可以适量饮水,并多吃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蔬菜等。
6.合理饮食:注意患者饮食的清淡、易消化和营养均衡。
避免进食过于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增加维生素C的摄入有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7.安全用药:根据患者的病情,按照医生的指导合理使用退热药物。
遵守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注意联合用药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8.保持休息:适当休息有助于恢复体力和提高免疫力。
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睡眠质量的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9.保持皮肤清洁:定期为患者进行个人卫生,保持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避免皮肤潮湿,以免滋生细菌和病毒。
10.心理疏导:发热期间,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
护理人员要进行心理疏导,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帮助他们保持乐观的态度。
11.隔离措施:如果发热是由于传染性疾病引起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
发热病人护理查房导言:发热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很多疾病的主要表现之一、对于发热病人的护理,查房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文将从发热病人护理的目的、步骤和重点展开,希望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目的:1.了解发热病人的病情:通过查房,可以了解病人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及症状的出现和变化情况,从而及时判断病情的稳定性和发展趋势。
2.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通过查房,可以及时了解病人的治疗方案,包括用药、饮食、休息等方面的安排,从而指导医师对病人的治疗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
3.进行护理干预:通过查房,可以发现病人的护理需求,包括体位、饮食、排泄、休息等方面,从而提供相应的护理干预,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康复效果。
二、步骤:1.准备工作:前往病房前,要提前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性别、病情、入院时间等。
同时,要准备好查房所需的工具和资料,如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等。
2.细致观察:到达病房后,首先要对病人进行细致的观察。
包括观察病人的面色、神志、呼吸的频率和规则性、声音、皮肤的湿度和颜色等。
同时,检查病人的心率、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并记录下来,作为后续护理的参考依据。
3.询问病情:与病人进行简短的交谈,询问病情的改变和症状的出现情况,包括发热的程度、持续时间、伴随的症状等。
要注意倾听病人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记录,并与医师进行讨论,以确定后续的治疗方案。
4.协助医师查房:协助医师进行体格检查,如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等。
根据医嘱,收集病人的血液、尿液、痰液等样本,以便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5.护理评估:对病人的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包括意识状态、营养状况、口腔卫生、皮肤情况等。
同时,要关注病人的危险因素,如跌倒、感染、压疮等,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6.护理干预:根据病人的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包括体位调整、伤口护理、饮食辅助、排便辅助等。
要与病人进行交流,对症状的出现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及时与医师沟通,调整护理方案。
发热病人护理注意事项
以下是发热病人护理的注意事项:
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护理人员应戴上口罩、手套,并勤洗手,以防止传染疾病。
2. 提供足够的液体:发热会导致体液丧失增加,因此需要额外提供水和其他适当的饮料,以保持水分平衡。
3.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确保病人所处的房间通风良好,定期开窗,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
4. 热水治疗:若病人体温过高,可以给病人使用湿毛巾敷在额头和手腕上,或者用刷洗的温水擦洗身体,来帮助降低体温。
5. 定期测量体温:病人的体温应该被定期测量并记录下来,以便监控发热的进展和效果。
6. 提供适当的营养:发热会导致病人食欲不振,因此需要提供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食物,以确保病人获得足够的营养。
7. 平静和安抚病人:发热可能引起病人的不适和焦虑,护理人员应提供足够的安慰和支持。
8. 隔离和传染控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将其隔离,采取适当的传染控制措施,以限制疾病的传播。
请注意,这些只是一些建议,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和执行。
发热的病人护理措施引言发热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它可能是感染、炎症或其他身体问题的结果。
对这些病人进行适当的护理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以确保他们的舒适和加速康复。
本文将探讨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和指导。
护理措施1. 观察和监测观察和监测病人的体温是护理发热病人的第一步。
将病人的体温记录下来,并定期测量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这有助于医护人员了解病情是否有所改善或恶化,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2. 保持舒适保持病人舒适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发热时。
确保病人所在的环境温度适宜,并提供适量的被褥和床单。
鼓励病人喝足够的水以保持身体水分,并定期清洁和更换病人的衣物和床单,以保持干净和清爽。
3. 控制体温如果发热严重,医护人员可采取措施降低病人的体温。
通常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但在使用这些药物之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指导和处方。
此外,可以给病人冷敷,如使用湿毛巾敷在额头和脖子上,或是使用冰袋等。
4. 增强抵抗力发热病人的身体会出现免疫受损的情况,因此,提供适当的营养和饮食对于恢复和康复非常重要。
确保病人摄取充足的水分和营养,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饮食可包括新鲜水果、蔬菜、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如鱼、鸡肉和豆类)以及易于消化的食物。
此外,要鼓励病人多休息和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
5. 维护个人卫生在护理发热病人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并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和防护眼镜。
对病人进行适当的消毒和清洁,特别是病人所接触的表面和物品。
这有助于减少病菌的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6. 提供情绪支持发热病人常常感到不适和疲劳,因此,提供良好的情绪支持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可以与病人进行交流,倾听他们的担忧和需求,并提供安慰和鼓励。
此外,医护人员还可以提供一些娱乐活动,如音乐或书籍,以缓解病人的压力和焦虑。
7. 防止感染传播在护理发热病人时,防止感染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医护人员应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和防护衣,并遵循正确的消毒和洗手程序。
发热病人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发热病人护理问题:
1. 高体温:发热病人常常伴有高烧,可能引起不适和不安。
2. 脱水:发热病人容易出汗,导致体液丢失,可能引发脱水问题。
3. 心率加快:发热病人心率可能会加快,增加心脏负荷。
护理措施:
1. 定期测量体温:定时测量体温,及时记录体温变化。
2. 给予温水擦浴或冰毛巾:可以使用温水或凉水擦浴或敷贴冰毛巾,以降低发热病人的体温。
3. 提供足够的液体:确保发热病人充分饮水,以防止脱水。
4. 观察病人心率和呼吸频率:及时观察病人的心率和呼吸频率,以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保持室内通风:保持病房内通风,以帮助病人散热和呼吸新鲜空气。
6. 营养均衡:注意给发热病人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提供易消化的食物。
7. 心理疏导:与病人保持交流,提供安慰和支持,帮助他们缓解情绪压力。
请注意,这些护理措施仅供参考,具体护理措施应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护理过程中,也需要密切监测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
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据发热程度可分为:
低热:oC- 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中等热:38~℃,多见于急性感染;
高热:39~41℃,见急性感染;
过高热:>41℃,如中暑。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
波动幅度<1℃。
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
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
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
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
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一)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减至每日2次。
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二)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头部冷敷外)与药物降温不能同时应用,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物理降温法有:
1、擦浴法;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其优点是: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的作用,以达到出汗散热的目的。
由于解热药与物理降温相结合,在一定时间内较理想地控制了体温回升。
国外也有人提及退热药结合“冷围巾”降温效果好,病人感觉舒适,对发热的病人是一种有益的护理干预。
2、冷袋和水囊降温法;
3、灌肠法;
4、静脉降温法;其方法是将病人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降为0-10度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把液体输入病人体内,其降温疗效显着,降温有效率高达100%。
多用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的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快,降温效果差者;
5、医用冰毯降温法(目前我们科还没有用到)
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
①、对冷敏感的病人不易用任何方法的物理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战,使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
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的同时,都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应重视,降头温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
一般认为,体温下降1度脑细胞代谢率可降低%,颅内压可降低%。
所以,头部降温对颅脑损伤的病人尤为重要。
②、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酒精擦浴往往导致出血症状加重。
③、擦浴禁擦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低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④、采取降温措施30分后测量体温(最好测肛温、如测腋温,需测量侧停止物理降温半小时),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
⑤、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
腋下冰袋降温后,腋温的测量不易在50分钟内进行。
⑥、应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体温探头应放在直肠或腋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
(三)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时,由于迷走神经兴奋降低,使胃肠活动及消化吸收降低;而另一面,分解代谢增加,营养物质大量消耗。
引起消瘦、衰弱和营养不良。
因此,应供给高热、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鼓励病人进食,对不能进食者,必要时用鼻饲补充营养,以弥补代谢之消耗。
高热可使其机体丧失大量水分,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
(四)加强口腔护理:长期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促进细菌繁殖,同时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五)应加强皮肤护理: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进食少,体质虚弱,应卧床体息减少活动。
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液并更衣以防感冒。
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六)高热病人体温骤降时,常伴有大量出汗,以致造成体液大量丢失,年老体弱及心血管病人极易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冰冷等虚脱或体克表现,应密切观察,注意保暖,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配合医生及时处理,不恰当地使用退热剂,可出现类似情况,应慎用。
(七)高热出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八)发热过程的心理护理发热期病人心情恐惧、紧张、不安、烦躁;对发热毫无思想准备,会有一种害怕心理。
此期的心理护理要点下: 1.安抚病人;2.满足病人的需要;3.解除病人痛苦:如病人感口干口渴,护士应尽量提供含糖盐水,并鼓励多饮,补足大量水与电解质,以防发热大量出汗后的虚脱,并可解除病人的烦渴;4.常去看望病人;5.向病人做解释工作;6、设法增加病人的舒适;7、特殊照护:对于躁动、幻觉的病人,护士应从旁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
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是必要的;
(九)发热病人的饮食护理
1.发热期间选用营养高易消化的流质,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
?
2.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鱼类、蛋黄等以及各种新鲜蔬菜。
3.恢复期改为普通饮食,食欲好可给鸡、鸭、牛肉、鱼、猪肉、蛋、牛奶和豆类等。
? 发热病人应遵循的饮食原则
发热使人体内各种营养素的代谢增加,氧的消耗也增加,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基础代谢增高13%。
肌肉兴奋性减低,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降低,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因此,发热病人除用药物治疗外,合理补充营养,对改善全身的营养状况,促进病体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发热病人的饮食安排原则如下:
(1)供给高热能、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及口味清淡,易于消化的饮食。
根据病情可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或软饭。
流质饮食可选用牛奶、豆浆、蛋花汤、稠米汤、绿豆汤、藕粉、鲜果汁、去油鸡汤等,半流质饮食可选用大米粥、肉末菜末粥、面片汤甩鸡蛋、肉末菜末面条、馄饨、豆腐脑、银耳羹等,软饭可选用馒头、面包、软米饭、包子、瘦肉类、鱼、虾、蛋、瓜茄类、嫩菜叶、水果等食品。
(2)供给充足液体,有利于体内的毒素稀释和排出,还可补充由于体温增高丧失的水分,可饮开水、鲜果汁、菜汁、米汤、绿豆汤等。
(3)忌用浓茶、咖啡、酒精饮料及具有刺激性调味品(芥末、辣椒、胡椒等),并限制油腻的食物。
(4)宜采用少吃多餐制,流质饮食每日进食6~7次,半流质每日进食5~6次,软饭每日3~4次,这样既可补充营养物质,还可减轻胃肠负担,有利于疾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