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与原因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缺失与原因探究

成都市树德中学外国语校区李海燕

摘要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瑰宝,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有效的语言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是,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朗读教学的实施状况并不容乐观。本篇论文采用鲜活的课堂实例和问卷调查,就朗读教学的缺失现状及其原因进行探究,以期这样的研究能够让我们厘清认识进而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朗读教学;现状;原因探究

正文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渐深入,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令人十分担忧,从前的“满堂灌”变成了现在的“满堂问”,自主、合作、探究搞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课堂上却是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学生被繁琐的分析、盲目的提问弄得晕头转向,对语言的整体感知与运用也就无从谈起。语文教学陷入了深深的误区。朗读教学备受冷落导致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大下降,更间接地反映到我们的教学质量的难以提高上。那么怎样走出误区,让琅琅书声重回课堂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更新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最紧要的是提高语文教师的认识。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对于朗读教学的认识,以确立正确的教学理念。理念先行,有了正确的认识才会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少走一点弯路。

一、对朗读教学的重新认识:

笔者所在中学是一所外国语学校,实行的是小班全英文教学,学生学习的英文教材也是国外原版的《展望未来》。每天至少保证3课时的英语学习时间,其中早课有30分钟的听音训练。要求课文篇篇背诵并且计分,期末归入总成绩。期末考试的总成绩由笔试和口试两部分结合起来。我发现,刚进校学生英语起点高低不同:有的考过级,有的只知道几个简单的英语词汇,发音很不标准。可是经过一年的努力之后,学生在全英文教学的课堂上不仅能和老师十分默契愉快地对答,而且居然能使用许国璋的《大学英语》听力!我不得不佩服他们英语教学的“神速”,短短时间内竟然让学生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为语文学科与之同为语言类教学,所以我比较关注学生在这样的训练方式下的学习进展,进而想要探究语言类教学高效的原因所在。

其实,英语教学在我们国内也走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弯路,看一看八九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就知道了:有相当多一部分人是笔试十分了得,他们识记了大量的词汇,能做各种各样的语法题,可就是无法开口和外国人对话,一旦对起话来,全是书本上的“语录体”。那时我们痛苦地戏称我们学了十年的英语是“哑巴英语”。

反观我们如今的语文教学呢?长期以来语文教学被人们批评为“少慢差费”的教学:学了七八年的语文,还是有那么多学生听不懂“弦外之音”(语言实际运用题常见);说不出心中所想(回答问题支支吾吾);写不出心中所感(搜肠刮肚难以下笔),甚至读不懂一篇美文(字都认识却不知文意)。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在我看来,就是我们在教学中没有完全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语言学习的规律和方法是什么?具体地说,那就是要让学习者通过大量模仿规范的语言,再到感悟积累众多的语言材料,学习揣摩,反复实践,最终达到自如运用语言和创新使用语言的境地。这样的语言教学才是成功的。吕叔湘在《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地实践才能养成”。1其实,在这个无数次重复以至“学会运用”的过程中,最好的媒介就是“朗读”。

关于语文教学应该以“朗读”为抓手的问题,语文教育家朱自清先生早有论述。他针对学生的两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说:“一个问题是学生作文赶不上说话。一些学生写作文,使用自己的有分歧的语言,自己念自己听觉得顺口顺耳,自己念别人听,也还会让人觉得顺当;可是叫别人就不顺了。这些学生不大用心朗读别人的文字,没有统一的文字的意念,只让自己的语言支配写作,所以就出了毛病。对于这种学生应该让他们多多朗读各家各派的文字,从中获得统一的文字的调子或语脉,帮助造成合乎规范的口语。这一点可以用学外语来证明。一般的是从朗读下手,照念的说出来,虽然不很流利,却也可以成话。”2“另一个问题是白话文(书面语)和白话(口语)还是两家子,不能完全上口。解决的办法是注重朗读教学。让学生多念白话文。习惯成自然,从而加速文学语言(民族共同语)的成长。让人们在写作和说话的时候都使用文学语言。”3从以上的引述中可以看到,朱自清强调的朗读教学正是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即从模仿到习惯,让学生从规范的语言中获取“统一的调子”,进而形成自然的技能。

1转引自赵志伟.旧文重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5页

2朱自清.朱自清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3朱自清.朱自清文集〔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我们知道,传统语文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出无数优秀杰出的诗人学者,归根结底得益于重感悟,重积累的教学方式,而朗读就是其最有效、最主要的途径。因为朗读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它符合汉语的内部特征和语法结构。

朗读符合汉语以声传情的特点。汉语语言的形、声、义都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它的语句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同时又有因声调重音平仄停顿的调节而形成委婉曲折的音乐之美,这让人读来不仅有抑扬顿挫之感,还会觉得有一种生气贯通其中。学生通过朗读可以全面感受作品内在的气势节奏和情绪语调,很多句子只可以意会的情思和美感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出来。反复的朗读使得读者的神气与作者的神气相通融,在共鸣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和思想上的顿悟,文章之妙领会于心。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说:“(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4这是说,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文章,才能积淀语感以及领悟说话作文的经验。

朗读还适应汉语的语法结构。汉语在结构上体现出重虚实、重意合、重流动的特点。这带来了汉语句子的灵动、活泼、简短、疏落的形式,不少句子不按语法规则而是根据逻辑事理,以一种流动的形式出现。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汉语独特的学习规律,即重感悟、重积累。朗读教学就正是以感悟积累为核心,以培养语感为重心,以形成对文章风格、情感、气势、意境的敏锐感受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朗读通过声音表情达意,让无声的语言变成有声的语言,这之中是借助了眼、耳、口、脑多种渠道吸收信息并传达出信息,锻炼了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以及表达力,综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综上所述,朗读教学并不是一个简单“教读”的教学,它是遵循了语言学习规律的教学,是在汉语沃土之上总结出来的学习理论,它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值得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借鉴和发扬光大。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缺失的现状

4刘大櫆.论文偶记〔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