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深密经纲要 唐仲容

解深密经纲要 唐仲容

《解深密經》綱要唐仲容

作者:唐仲容轉貼自:本站原創點擊數:323 文章錄入:青蓮

佛陀轉正法輪,三時判教。其二時般若,雖顯大乘,

然屬秘密言教,非真了義,有容有上。而三時之方廣,普攝一切乘,開顯甚深密義:“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

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此顯了相而轉正法輪,乃無上無容之真了義教。

《解深密經》乃三時瑜伽之根本經典。因在此經中,首度提出“唯識”一詞。《解深密經》在印度的梵本有

廣略二種:廣本十萬頌;略本一千五百頌。漢地唯有略

本,先後有四譯:因此經名“解深密”,梵語三義:相

續、骨節相連、深密。是故中文有四個譯本:《深密解

脫經》、《相續解脫經》、《解節經》、《解深密經》。

一、劉宋元嘉年中,求那跋陀羅于東安寺譯出《相

續解脫經》有一至二卷,相當唐譯《解深密經》後二品;

一名《第一義五相略集經》(已散失),從經題看,當

為唐本《勝義諦相品》的異譯。

二、北魏武帝延昌年間,菩提流支于少林寺譯出《深密解脫經》,有五卷,分十一品,為唐本全經的異譯。

三、南朝陳文帝天嘉二年,拘那陀羅於建造寺譯出《解節經》,有一卷四品,相當唐譯《勝義諦相品》。

四、唐太宗貞觀年間,玄奘於弘福寺譯出《解深密經》,有五卷八品。乃最完善之譯本。

以故後人,多以此唐本為主要。

《解深密經》之五卷八品。如下總結各品綱要

初序品,明如來所具的功德淨土及無量菩薩、大聲聞眾等。

二勝義諦相品,明勝義諦相是離名言有無二相、遍一切一味相。

三心意識相品,明八識體相,建立阿陀那識。

四一切法相品,依遍計、依它、圓成三自相,明染淨一切法相。

五無自性相品,依三自相立三無性,顯真了義。

六分別瑜伽品,依二十六門廣辯唯識止觀妙行。

七地波羅蜜多品,依菩薩十地及佛地以明所應學

事,即六度等。

八如來成所作事品,明如來三身功德等。

一、初序品

序分為序品,詳述佛陀所住淨土之十八種圓滿、佛身二十一種功德、與

會有具足十三種功德的聲聞和具足十大功德的菩薩摩訶薩。

淨土之十八種圓滿:顯色圓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卷屬圓滿、任持圓滿、事業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此土乃他受用身所居之淨土。這裏提到佛身土,在此略述:有法性身土、自受用身土,他受用身土及變化土四種差別。他受用土是平等性智大慈悲力,隨于十地菩薩所宜變為淨土。人心染,則見此土為雜染污穢;人心淨,則見此土莊嚴美妙。

如來之二十一中功德:依“婆伽梵”名總顯功德、遠離空有二偏之中道、實證離言法性真如、一切平等、修一切障法、不為外道所動、遠離纏縛自在解脫、安立之法教微妙難思、於三世圓通無礙、普於一切世界示現、已斷諸疑、去除二執修一切善法、通達一切法智、現任何身皆最微妙莊嚴、方便示現隨機度化眾菩薩、波羅蜜多最極圓滿、與一切佛各有所屬平等無間、佛陀之所有身土智境周圓無際、證得果相無有窮極、無極究竟。

更顯與會者之殊勝。有諸清淨漏盡之阿羅漢,有修道位中的大士。更在此處列舉了最上首十位菩薩摩訶薩:解甚深義密意、如理請問、法湧、善清淨慧、廣慧、德本、勝義生、觀自在、慈氏、曼殊室利。

二、勝義諦相品

分為四段,為辨勝義諦相。

第一段由解甚深密意菩薩解答如理請問菩薩所提出的勝義諦無二離言的道理。凡夫不達無二離言,多陷對待,分別執著,是非纏縛;而諸大乘聖者,通達離言無二之勝義諦,遠離分別,斷除二障,速證法性。

第二段佛陀正式為法湧菩薩說:勝義諦是聖者內自所證、無相所行、不可言說、絕諸表示、絕諸諍論,不是凡夫眾生所能尋思的。因為有所說法,即有分別,即非勝義諦。是故《維摩詰經》雲:“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

第三段佛陀為善清淨慧等說勝義諦與諸行相是非一非異的關係。一與異即是對待,落於兩邊,即不能證清淨無相之勝義諦。正如佛陀在第四斷為善現等說勝義諦是遍一切一味的平等相、是純一無相之相。

三、心意識相品

由廣慧菩薩請問心意識秘密善巧道理。佛陀在此宣說了唯識之法。依八識三義,立阿陀那識、阿賴耶識及

心三名。前五識生,五俱意識同起,依於八識起前六識。五識身生緣現前,五識身轉。此心意識秘密善巧相。然而終究無有分別執著,終無一法,無名可得,故為於心意識勝義善巧秘密,若具法住智秘密善巧和勝義秘密善巧,即得名為於心意識一切秘密善巧。

更在末尾一頌,專顯阿賴耶,種現熏生,刹那生滅,無有間阻,轉動不停。

四、一切法相品

由德本菩薩請問于諸法相善巧道理。世尊宣說三自相(性):偏計所執相、依他起相、圓成實相。偏計所執相,依名取相而成,一切法假名安立自性差別為體,令諸有情隨見、聞、覺、知而起言說為用;依他起相隨遍計熏習擾濁,有種種似相雜染,一切法緣生自性為體,以因緣為用;圓成實相,以一切法平等真如為體,通達以證無上菩提為用。遠離遍計執著之依他起,清淨一味,即乃圓成。

依他遍計執是一切無相法,遍計所執乃相無性法;了知於此,即識空義。依他起相是雜染相法,圓成實相是清淨相法。菩薩如實了知無相法,尌能斷滅雜染相法,證得清淨相法,若不通達,則流轉生死;尾頌即顯此意。

五、無自性相品

依三自性辨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之三無性。

勝義生菩薩回顧曾說過蘊、處、界、緣起、食、諦、菩提分等法,後又說諸法皆空無自性,前後相違,請問密意。佛陀答言:一切法皆無自性是依三無性而說。此三無性,依三自性而立。其中,依他起性又名勝義無自性性。而諸有情須於依他圓成除去遍計所執。如來三時說法,因機施教,然而終究法是一乘,種姓有別;遂建立五種姓說。皆以此一乘言教,而起不同理解。

勝義生菩薩對世尊昔日所說諸法,分別用三自性三無性解釋。並且三時判攝,初時阿含有,二時般若空,

皆為佛陀隱密不了義說;唯今三時所說方廣真了義教,以此揚經之功德。佛陀首為此經命名。

六、分別瑜伽品

為慈氏菩薩以依住、所緣、善求、方便、一異、單雙、列類、隨信法行、緣法總別、三地、三相、知法義、三慧、智見差別、破執遣相、依空遣相、攝幾、因果、昨夜、障、圓滿清淨、散動、治障、引發威德、涅槃受之二十六門開示瑜伽止觀。“唯識”一名首見於此。此大乘止觀皆依唯識性相妙義宣講。即不取之性、不舍之相。此品教義實質,乃無上之中道了義教。

七、地波羅密多品

為觀自在菩薩宣說十一地及六波羅蜜。菩薩于修道位,依於十地、修十波羅蜜、斷十重障、證十真如。總

三十八問答,非常詳盡。

初地極喜:修三施,斷異生性障,證遍行真如。

二地離垢:修三戒,斷邪行障,證最勝真如。

三地發光:修三忍,斷暗鈍障,證勝流真如。

四地焰慧:修三精進,斷細微煩惱現行障,證無攝受真如。

五地極難勝:修三靜慮,斷於二乘般涅槃障,證類無別真如。

六地現前:修三無分別慧,斷粗相現行障,證無染淨真如。

七地遠行:修二方便善巧,斷細相現行障,證法無別真如。

八地不動:修二願,斷于無相中做加行障,證不增滅真如。

九地善慧:修二力,斷利他中不欲行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

十地法雲:修二智,斷于諸法中未得自在障,證業自在所依真如。

八、如來成所作事品

為文殊菩薩說如來成所作事業。以十五問答,初言法身體相以顯化身所依,再言化身行相顯其起用所本、更說明三藏內容等等,以分別法身相、化身生起相、言音差別、心生起相、化身有心無心、所行與境界區別、成佛、轉法輪、涅盤相、為諸有情作緣之差別、法身與二乘解脫身的不同、如來威德住持有情相、淨土與穢土何事易得、何事難得、依教奉持功德,為顯三身之不同作用。

總言,《解深密經》是唯識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部綱領性經典。該經將唯識之教理行果統攝其中。是故欲究唯識,必當先學此經,繼而深入通達,即非難事。學人當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