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
- 格式:doc
- 大小:102.5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 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设计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分布,各个民族的特色和进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民族大团结的理解和认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分布和各个民族的特色;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国家的统一极其重要。
【教学准备】1.搜集相关的资料,了解各个民族的习俗文化。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爱我中华》视频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1.民族的分布和特色。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这些民族是怎么分布的呢?每个民族都有哪些特色呢?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分享自己了解的知识。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2.了解民族的特色。
(1)了解汉族的特点。
提问: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你知道汉族有哪些特色吗?学生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补充讲解。
(2)了解少数民族的特点。
提问:那么,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各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交流,教师总结补充讲解。
3.走进民族大家庭。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习俗文化,教育学生要尊重不同民族的习俗和文化,促进民族团结。
4.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有关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育学生要树立爱国主义情感,珍惜和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拓展延伸1.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民族习俗文化的资料,制作手抄报。
2.以“我爱我的祖国”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祖国统一的关注。
3.通过电视、广播或网络等媒介了解近期有关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相关报道或新闻,并以“我的民族一家亲感受”为题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从而促进学生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民族的分布、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民族团结的认识还相对较浅。
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但对民族团结的内在联系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对民族团结的认识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法、互动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了解教材内容,熟悉教学目标,准备相关教学案例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3.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课件、案例素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多元文化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民族团结,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要维护民族团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懂得珍惜和爱护我们这个多元文化的大家庭,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理解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对于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具体到每个民族的特点和文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3.培养学生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2.难点: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3.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个民族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相关的教学卡片,用于学生互动。
3.准备黑板,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各个民族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我国的多民族特色。
2.呈现(10分钟)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代表一个民族,展示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其他学生观看并提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分成两队,进行民族知识问答比赛,增强学生对民族知识的记忆。
5.拓展(10分钟)分析我国民族政策的具体实践,让学生了解我国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所做的努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材内容以“56个民族”为线索,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和谐的大家庭。
教材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第二部分介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对身边的民族多样性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中的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学生在这一阶段处于品德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是一家。
2.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3.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感受到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难点:让学生深入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团结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分享,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增强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图片素材:收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制作成PPT或黑板报。
2.视频素材:选取有关各民族风俗习惯的视频,用于课堂展示。
3.案例材料:准备相关案例,以便于进行分析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各民族的特点。
同时,教师简要阐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背后的意义,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7《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是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引导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文字,让学生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身边的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但他们在面对民族问题时,可能还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对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讨论,从而提高他们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知道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知道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的重要性。
难点:引导学生尊重、理解、包容不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案例视频、图片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各民族之间的友谊和团结。
2.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3.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
4.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感人至深的民族故事,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一首民族歌曲《中华民族一家亲》导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
2.案例分析:播放一段关于各民族之间友谊和团结的案例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多民族特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3.7《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让学生明白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应该团结友爱,平等互助,共同进步。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各民族之间的友谊,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民族政策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做到民族团结,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引导,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接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3.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友好相处。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难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的情感,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深入理解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同时,我会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多元文化。
2.新课导入:讲解我国的民族政策,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案例分析:分析各民族之间的友谊,让学生感受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做到民族团结,如何与不同民族的同学友好相处。
5.总结提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各民族,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6.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反馈来进行。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了解谁团结谁强大的道理,自觉践行团结合作的思想。
3.通过讨论谁是祖国的亲人的主题,引导学生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爱乡爱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弘扬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2.获得“团结就是力量”道理,学会团结合作。
3.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增强爱乡爱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课文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2.如何通过讨论、互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自觉践行团结合作的思想。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引入(材料:祖国篇)导入: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个小故事,听完后表现出来自己的情感反应。
讲故事:春天,大地万物都在复苏之时,一位科学家在荒漠之中发现了一个神奇物体,它可以让自然环境得到改善,让人们的生活得到升华,他决定带着这个物体去寻找更多的适合它的基地。
最终,科学家来到了他的祖国,他为祖国献上了这个神奇物体,祖国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2. 课文讲解(材料:《中华民族一家亲》)1.让学生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所传达的信息,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祖国的亲人,明确谁是我们共同的亲人。
3.让学生领悟到共同的人类命运体系在国家团结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3. 课文默写让学生现场默写课文,引导他们通过默写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 讨论环节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天下大同,为何还要讲团结协作的思想?如何践行团结合作的思想?2.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想一想和班上的同学有哪些事情可以团结合作,让大家都欢笑着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5. 总结点拨1.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课堂学习的收获,激励学生继续学习、努力进步。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中华民族一家亲》(两课时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华民族一家亲》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感受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鲜活的事例、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展现了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材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的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我国的基本国情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各种民族的同学,对各民族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民族团结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民族团结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民族团结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掌握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尊重和关爱各民族同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情感,使学生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思想。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让学生深刻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和关爱各民族同学。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资源,生动展示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各民族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各民族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各民族分布的特点。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1 . ()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
A.汉族B.朝鲜族C.回族
二、填空题
2 . 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_____,经济上相互______,情感上相互______。
3 . 我国人民币上面的文字有_______种,分别是_______文、________文、_________文、_________文和_________文。
4 . 截止2018年末,中国大约有_________亿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有___________个民族。
5 .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分布成__________,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6 .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人民共同缔造的__________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平等、团结、互助、__________,像________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7 . 通过(________)接力传递是我国古代最快捷的交通运输方式。
三、判断题
8 . 我们家乡的地形大部分是山地。
(______)
9 . 其他民族之所以称为“少数民族”,是因为与汉族相比,他们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
(________)
10 .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现的。
(______)
11 . 在我国汉族人口最多。
(_______)
12 . 我们的国家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______)
13 . 在古代,我们祖先在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天文历法方面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_____)
四、简答题
14 . 列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事例。
(至少列举3个)
五、综合题
15 .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2000年,民族成分齐全的省级行政区域有11个,2010年,这一数据量增加到20个。
从中你发现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1、
2、
3、
4、
5、
6、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四、简答题
1、
五、综合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