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生物课堂教学初探
- 格式:pdf
- 大小:133.49 KB
- 文档页数:2
新课标下对初中生物课堂的新探究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促进生物课堂教学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针对新课标下对初中生物课堂的新探究进行深入探讨。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拓展新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更新与重新定义,要求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要注重新颖性、实用性和前瞻性,使得学生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也要从传统的生物学知识中挖掘出更多的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广泛性。
新课标对教学内容的拓展与丰富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重跨学科的联动与融合,将生物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形成更加系统和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得学生在生物学的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更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在新课标下,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今天学生的需求,需要引入更多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使得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和高效。
教师需要更多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例如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实地考察、讨论互动等,以提高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也需要更多地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远程教学、智能化教学等,以丰富教学资源和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还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
传统的生物学教学更多地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而新的课标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体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更多地引入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完善在新课标下,评价方式也需要进行改革与完善。
传统的生物学课堂评价更多地是以考试为主,注重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而新的课标要求更多地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在评价方式上要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问题教学法初探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问题教学法”在许多学科中进行了尝试,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生物教师,也认真学习和探究了“问题教学法”,并且把它带进了生物学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我觉得在生物学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能言堂、乐言堂,让课堂成为他们的话语自由空间,做课堂的主人。
一、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1、要明确目的,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问题设计时,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生物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结合,并由此转化为相互关联的问题组,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有意义学习的主动建构者。
教学举例联系生活实际时要围绕主要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内容或为了突破难点。
如一教师讲“糖类和脂质”一课时,提出青春期、第二性征的问题,这与本课的教学没有直接关系。
举例联系实际一定要有明确目的,决不能哗众取宠。
否则,只是浪费时间。
2、领会新课标,设计问题内容具有层次性在生物教学实施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全盘考虑,注意提问的坡度,对于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辅性提问,即设计课堂提问要考虑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引向求知的新境界。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生学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好问题情境,促进生物课堂教学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促进和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团结合作能力。
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1)、通过当场试验或实验演示的方式,设置问题的情境。
新课标下做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探索随着新课标、新课改和高考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生物教学和素质教育及高考的衔接已进入到成熟阶段,笔者历经旧的高考制度到新的高考的全部历程,谨对自己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的思路和做法做一总结。
一、研读课标,处理教材内容在新课改、新课标背景下,实行一标多本,课标是高考的“权威指挥棒”,各种教材只是围绕“权威指挥棒”进行教学的基本素材,因此,备课时首先要钻研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进行反复阅读,深钻细研,甚至做到逐字逐句。
这样才能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减少教学目标的错位或缺失。
具体到一个章节而言,要弄清这个章节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等等。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浅出,看准重点、难点,这样教师才能深刻认识教学内容的内在本质,挖掘出实质性的东西,给学生扎实有效的应对教学。
二、优化备课策略,充分融合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和内容1.订好计划,利用大兵团作战的优势整体协作集体攻关备课统一计划、统一进度、统一教案、统一练习。
高三要认真研究考纲,全面分析教材,精心编写教案,力争做到基础知识全面化,主干知识网络化、系统化,重点、要点、高考热点知识典型化。
2.精心制作课件,把课堂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加大课堂的容量,使课堂成为真正有效的课堂三、把握课堂主体,落实高效课堂生物世界千奇百怪,有些内容具有很强吸引力,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但所涉及的某些理论却是极为抽象的,涉及的知识,或是极为微观的或是非常宏观的,不少学生往往缺乏探究的勇气和持久兴趣。
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兴趣在我们生活的身边,你就可以发现,新教材的内容,如渔业养殖与捕捞、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病于人体健康、光合作用与粮食问题等,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或需要应用生物学知识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因此,教师就应尽可能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他们应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生物学的乐趣。
新课标下生物课堂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0-06-28T15:40:30.530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0年第5期供稿作者:于天景[导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包括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人格魅力。
新课标下生物课堂教学初探
于天景
(魏县车往中学河北魏县056802)
在新课程标准下,提高生物课堂效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而言之:一个观念,两个尊重,四个转变,一个影响。
1.一个观念——转变教学观念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这是课堂改革的前提。
1.1 整合教学与课程.
生物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并作为相互作用的主体,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
1.2 师生关系要互动,注重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新课程下我们必须改变“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加强交往,构建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的师生关系,强调教学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注重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
1.3 注意构建开发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注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构建开发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意味着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充分发挥师生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生物课程改革要变学生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注意运用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2.两个尊重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教法都要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一切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效率。
2.1 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
研究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学根据,是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基础。
2.2 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
新课标下,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多发表不同的意见,力争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出丰富的创造性,发现新的思想和理论。
3.四个转变
3.1 由重知识的传授向重学生的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对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予以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予以关注。
3.2 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允许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
以前教生物,就是先让学生预习一遍,然后再讲,最后复习检测。
新课程中我们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先自学,然后提出难点,共同解决,然后复习、检测。
这样做效果更好。
3.3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实际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
因此,我们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
初中生物学中的《血液循环》一课,这是生物知识的重点、难点。
《血液循环》的教学目标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
根据这个目标和媒体的功能,我们选择的逻辑思路是:<1>首先让学生用手摸到自己心脏的跳动,然后对照心脏模型,讲述其结构。
<2>自己制作复合胶片,依次展示:①心脏的结构(四个腔及瓣膜); ②与心脏四个腔相连通的血管;③体循环、肺循环路线;④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且用红色表示动脉血、蓝色表示静脉血。
这样将复杂的血液循环整体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循序渐进,依次用多媒体显示,学生思路清晰,教学效果很好。
<3>观看血液循环录相带,全面认识,加深理解。
这种教学思路本身就是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索中掌握了知识,形象具体,记忆深刻。
3.4 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
新的教育观念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
学生素质的形成,不是在整齐划一的批量加工中完成的。
因此,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4.一个影响——人格魅力
教育质量说到底就是教师的质量,有怎样的教师,就会教出怎样的学生。
新课程的改革其实就是教师自身进行的变革。
特别是对课堂的调控其实就是全靠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进行的。
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我们也常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包括思想、道德、行为、举止、气质、风度、知识、能力等人格魅力。
【文章编号】1236-3619(2010)05-15-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