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欧水平地震作用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332.55 KB
- 文档页数:6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首先是地震烈度。
中美两国使用不同的地震烈度评定标准,分别是中国的《地震烈度评定标准》和美国的《修订版美国地震工程规范》。
虽然两者评定标准不同,但通过一定的转换关系可以相互对应。
一种常用的转换方法是根据地震烈度的描述特征进行转换,例如中国的6度和美国的VI度可以相对应。
其次是地震波参数。
中美两国在地震波参数的选择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使用的是近场地震动参数,采用的是地震动参数的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
而美国抗震设计规范则更加重视地震波的频谱特性,使用地震动参数的响应谱来刻画地震动的强度和频率分布。
因此,在进行参数转换时,需要考虑两种参数的差异性。
地震地表运动参数是指地震波对地表运动的影响程度。
中美两国地震地表运动参数的比较可以从地震波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来进行。
一般来说,美国的地震波相对剧烈,持续时间较短,而中国的地震波相对较弱,持续时间较长。
因此,在抗震设计中,美国更加注重地震波的峰值参数,而中国更加注重地震波的累积效应。
最后是地震力参数。
地震力参数是地震作用对建筑物结构产生的力的描述,包括地震力系数、反应谱和地震效应系数等。
中美两国在地震力参数的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美国抗震设计规范更加注重结构的抗震性能,采用地震力系数或反应谱方法来计算结构的抗震力。
而中国抗震设计规范则更加注重结构的整体性能,采用地震效应系数方法来计算地震力,将地震力转化为与结构性能有关的地震效应。
总体而言,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的比较和转换需要考虑地震烈度、地震波参数、地震地表运动参数和地震力参数等因素。
这些参数在不同的设计规范中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表述方式。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结构和地震情况进行参数的选择和转换,以确保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拓展知识1-6】中、美、欧、日抗震设计规范比较(1)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分别对应于以50 年超越概率63% ,10% 和2% ~3% 的地震作用。
UBC 1997 抗震设防目标是“避免结构倒塌和人身伤亡”,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即以50 年超越概率10% 的地震作用,地震设计重现期为475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IBC 2000 的抗震目标是“每个结构和结构部分,包括永远附在结构上的非结构组件、结构支撑物和附属结构都要设计并建为可抵抗ASCE 7 所指地震移动产生的效应”,而ASCE 7的抗震目标是“为设计、建造抗震建筑提供参考标准”。
其地震设计重现期是50 年内超越概率2% 的地震作用,重现期为2 500 年,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2)场地分类场地是决定地震作用的一个关键因素。
按照场地土的剪切波速,GB50011—2010 将场地土分为Ⅰ~Ⅳ四类,UBC 将场地分为SA ~SF 五类,相应于IBC 的A ~ F 五类。
表1.1中是其对应关系。
IBC,ASCE 7 和UBC 均指出“如果场地的土壤特性具体信息不充分,不能确定场地的级别,则划分其为D 类场地”。
表1-1. IBC(ASCE 7),UBC和GB50011-2010的场地类别(3)地震反应谱曲线GB50011—2010 根据全国各地地震烈度的不同,把全国分为6,7,8,9度四个设防烈度区,并把地震分为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两个水平,给出相应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
并按近远震,分为三个地震设计组,和场地类别结合,给出特征周期T g。
根据αmax和T g给出反应谱曲线。
UBC 将全美国各地按照其烈度不同,分为5 个区,按烈度从小到大依次为0 度区、1 度区、2A 度区、2B 度区、3 度区和4度区。
对应不同的震区,有不同的震区影响系数Z,UBC 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见图1.*。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严奉婷张炎(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205)摘要:本文从概念上分析了中国、美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不同,提出关于影响地震作用的部分因素(阻尼比,场地类别,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等)在中美规范中的转换,为今后国际项目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震设计;设计地震动参数;场地类别;转换;比较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MAIN PARAMETERS BETWEEN CHINESE CODES ANDUSA CODES IN CALCULATING SEISMIC LOADSYan Fengting Zhang Yan(Wuhan Boiler Company Limited, Wuhan, Hubei, 430205)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ive comparison of the seismic code among the seismic design codes of China and USA. It presents the conversion of main parameters (damping, site classification, period,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etc.) in calculating seismic loads.Hope to provide a little help for the seismic design in the future.Keywords:seismic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site classification;conversion; comparison由于电力市场的国际化,对于需要走向国际市场的国内锅炉行业来说,各个地区会根据不同规范提出相应的地质条件,如何转换为设计规范的相应地质条件成了十分实际的问题。
第36卷第8期建 筑 结 构2006年8月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地震动参数换算关系的研究罗开海 王亚勇(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 北京100013)[提要] 通过对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中场地类别以及设计地震危险性特征等内容的分析比较,确定了中美欧抗震设计规范中场地类别的对应关系,给出了三本规范间地震动参数的换算关系以及中国地震分区在美欧规范中的地震动参数值。
[关键词] 抗震设计规范 场地类别 地震危险性 地震动参数R esearch on Conversion R elationships Among the P arameters of G round Motions in Seismic Design Codes of China, America and EuropeΠLu o K aihai,W ang Y ay ong(Institut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Beijing100013,China)Abstract:By the com paris on am ong the seismic design codes of China,America and Europe ab out the sit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seismic hazard characteristics,the coincidence relations of the site classifications are determinated am ong the three codes.The convers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rameters of ground m otions in China code and that in the other codes,and the parameter values of ground m otions of Chinese seismic z ones in the forms of America code and Europe C ode,are presented.K eyw ords:seismic design code;site classification;seismic hazard characteristics;parameters of ground m otions0 引言目前世界各国的工程设计技术标准在设计理念、设计原则甚至设计要求等诸多方面均存在许多差别。
中美规范地震作用计算的对比中美地震规范将地震作用计算作为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筑物和其他工程结构的耐震性能具有关键作用。
中美两国的地震规范在地震作用计算方面有着一些共性和差异。
一、共性1.基本思想:中美地震规范都采用了基于地震地表运动的设计原则,即将地震作用抽象为地震地表运动方程,并通过地震反应谱、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参数来描述地震作用。
2.设计地震动参数:中美地震规范都需要确定一定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如地震分组、设计地震加速度、地震反应谱等。
这些参数是根据历史地震记录、地震活动性及构筑物的特性等因素来确定的。
3.结构模型:中美地震规范都要求建立适当的结构模型,以进行地震作用的计算。
模型要考虑到结构的几何形状、材料性质、刚度分布等因素。
二、差异1.结构设计等级:中美地震规范在对地震作用计算的要求上存在差异。
美国规范中要求的地震分析方法较为复杂,适用于各种结构类型,并给出了不同结构设计等级的要求。
中国规范中地震设计分级的要求相对较简单,主要依据于结构的高度、重要性等因素。
2.地震动参数的确定:中美地震规范在地震动参数的确定上也存在差异。
美国规范中采用地震分级来选择设计地震加速度和地震反应谱,而中国规范中的设计地震加速度和地震反应谱是根据地震地域和设计地震烈度来确定的。
3.设计方法:中美地震规范在地震作用计算的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
美国规范中一般采用时间历程分析方法,对于一些特殊结构可以采用简化方法;中国规范中强调使用等效静力法进行地震作用计算,并对时程分析方法给予限制。
4.频谱形状:中美地震规范对地震动频谱的形状要求也存在差异。
美国规范中要求地震反应谱是平均谱,即在不同周期范围内均匀取值;中国规范中要求地震反应谱是设计谱,具有两个峰值。
总的来说,中美地震规范在地震作用计算方面有着共同的基本思想和要求,但在具体的设计方法、参数确定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源于两国地震活动性、构筑物特性以及结构设计理念的差异。
中美抗震设计规范地震作用主要参数比较和转换严奉婷张炎(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湖北武汉 430205)摘要:本文从概念上分析了中国、美国抗震设计规范的不同,提出关于影响地震作用的部分因素(阻尼比,场地类别,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等)在中美规范中的转换,为今后国际项目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震设计;设计地震动参数;场地类别;转换;比较COMPARISON AND CONVERSION OF MAIN PARAMETERS BETWEEN CHINESE CODES ANDUSA CODES IN CALCULATING SEISMIC LOADSYan Fengting Zhang Yan(Wuhan Boiler Company Limited, Wuhan, Hubei, 430205)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nceptive comparison of the seismic code among the seismic design codes of China and USA. It presents the conversion of main parameters (damping, site classification, period,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etc.) in calculating seismic loads.Hope to provide a little help for the seismic design in the future.Keywords:seismic design; parameters of ground motion; site classification;conversion; comparison由于电力市场的国际化,对于需要走向国际市场的国内锅炉行业来说,各个地区会根据不同规范提出相应的地质条件,如何转换为设计规范的相应地质条件成了十分实际的问题。
中美抗震规范有关地震作用计算规定的差异李明;马占雄;赵强;李少友【摘要】Based on the study on provisions on seismic action specified in GB50011-2010 (China) and ASCE / SEI 7-10 (USA),this paper in detail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of response spectra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basic regulations of response spectrum curves, the influence of site types and the relative difference of response spectra. Besides, the paper also compares the calculation methods of horizontal seismic action and the shear force of a frame structure by applying the static calculation method in GB50011-2010 and ASCE/SEI 7-10 respectively.%在对中国GB 50011-2010规范[1]和美国ASCE/SEI 7-10[2]规范中的水平地震作用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详细对比了中美规范中设计反应谱的差异,主要包括了反应谱曲线的基本规定、场地类别的影响和反应谱取值. 此外,还对比分析了中美规范中水平地震作用计算的差别,并以一个三层框架结构为例,分别根据GB 50011-2010和ASCE/SEI 7-10,采用底部剪力法(等效侧向力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16(015)002【总页数】4页(P18-21)【关键词】抗震规范;地震作用;反应谱;基底剪力【作者】李明;马占雄;赵强;李少友【作者单位】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 武汉 430040;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45;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 400045;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4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91目前,我国的涉外工程越来越多,一些国家和地区要求结构设计中采用美国规范,这就要求我国结构设计行业从业人员应该熟悉美国规范并对中美规范的差异有一定的了解。
中美抗震规范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对比分析朱文静;伋雨林;夏文娟;闫帅平【摘要】本文将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地震作用计算公式进行转化,使之可与美国规范UBC97及IBC2000的地震作用计算公式对比,分析了我国规范与美国规范的地震作用静态计算方法,并按两国规范公式计算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地震作用,分析了计算结果差异的原因及我国规范需改进之处.【期刊名称】《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年(卷),期】2009(026)003【总页数】7页(P79-85)【关键词】抗震规范;地震作用;静态计算方法【作者】朱文静;伋雨林;夏文娟;闫帅平【作者单位】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223;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结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结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华中科技大学,控制结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318目前,我国涉外工程设计越来越多。
一些国家和地区要求采用欧美规范设计,这需要设计人员熟悉欧美规范并了解欧美规范与我国规范间的差异[1]。
本文对比了中美两国抗震设计规范中地震作用静态计算方法,分析了两国规范计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作用的差异,提出我国规范需改进之处。
1 两国规范的抗震设防目标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继承了GBJ 11-89的“三水准设防目标,两阶段设计步骤”的抗震设计思想[2]。
美国UBC97[3]没有明确给出分层设防目标,仅采用单一的设防水准:以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作用作为基准设防地震作用。
UBC97提出“抗震设防目标是避免结构倒塌和人身伤亡,而不是限制结构和保证结构功能”。
中美规范地震作用及抗震构造措施的对比分析摘要:在中、美两国规范中,都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来保障结构的延性,以保证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不发生严重的破坏。
本文对地震作用计算及若干构造要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对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了解我国规范同美国规范的对比,方便设计人员使用美国规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中国规范,美国规范,抗震,配筋率,锚固长度规范在结构设计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我国与美国、欧洲相比,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在设计中欧美国规范的可靠度水平比中国高。
国际工程在我国总包项目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由于美国规范在国际工程设计中的认知度相对较广,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中、美规范相关条文,同时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对中、美规范地震作用计算及抗震构造措施进行了细致全面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对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加深中、美规范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我国建筑设计业的国际竞争实力,设计出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精品工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地震加速度、水平地震剪力的对比现代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开始于20世纪初,并一直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随着人们对地震特性和结构动力特性理解的不断加深,抗震设计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但由于各国在地域性、经济条件和抗震设防思想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具体规定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国家拥有较完整的相关抗震理论和标准,其抗震设计思想比较先进,我国抗震规范的设防水平相比而言仍处于较低水平[1]。
对两国抗震设计方法加以比较能够反映出新世纪两国抗震设防的安全水平,为抗震设计、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价值(中美规范相关地震参数见表1.1、1.2)。
表1.1 中国规范地震设计参数[2]表1.2 美国规范地震设计参数[3]美国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有效峰值加速度(EPA),在给定的重现期内,有效峰值加速度由短周期谱反应加速度除以2.5得,而Ts对应中国反应谱曲线中特征周期Tg:因此可以根据以上公式换算出对应于美国规范给出相应短周期(0.2s)和长周期(1s)谱反应加速度的地区对应中国规范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特征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