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16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2.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3.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4.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对外开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对外开放对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的意义。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外开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和特点;–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
4.培养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国际事务和全球化趋势;–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简要介绍当前国际形势和全球化趋势,引发学生对对外开放的思考和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对外开放的概念和意义,包括对外开放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对国家经济、科技和文化的意义。
3. 案例分析结合具体案例,讲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包括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演变,对外开放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4.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就我国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分析。
5. 知识总结总结对外开放的优势与挑战,并复习本课所学知识点。
6. 拓展延伸探讨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和政策,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
7. 提问检查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梳理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方法•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和影响。
•讨论与互动:通过组织讨论和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拓宽对对外开放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书面作业等形式进行教学评价。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加快我国的发展。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
(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对外开放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2.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创办经济特区:为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包括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4)进一步对外开放①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5)对外开放新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6)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性质:世贸组织是各国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标志: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
(3)意义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
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2016·海南高考·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
其直接结果是(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2.(2016·海南高考·24)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材整理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1)经济特区①概况: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②原因a.地理优势:它们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
b.区位优势:是著名侨乡,离香港、澳门、台湾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2)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沿海经济开发区: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4)开发浦东: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开发天津滨海新区:从2004年以来逐渐引起世人关注。
3.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4.意义(1)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2)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误区警示]经济特区并未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其主要目的是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但经济特区仍然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教材整理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世贸组织的性质: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2.过程(1)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
(2)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3)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4)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3.影响(1)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3)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误区警示]中国“复关”和“入世”是不一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民党当局窃踞等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的活动。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前预习案】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一)过程1.创办经济特区:(1)含义: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和的地区。
“特”在实行特殊的和。
(2)目的: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创办:1980年、、、四个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经济特区。
(4)原因:中国南方是对外交通的或重要,是著名,离、、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密切交往。
(5)地位和影响: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2.开放沿海城市:年,进一步开放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1985年以后将、、、环渤海沿岸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
4.进一步对外开放:①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年,开发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②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这一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③加入世贸组织:2001年12月11日,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特点:1.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由东部到中西部逐步推进。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体系。
(三)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贸组织1.过程: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了关贸总协定召开的谈判会议;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中的缔约国地位;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
2.世贸组织性质:实际上是世界各国之间从事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
3.意义:是中国融入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实现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