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ABP_主动脉内球囊反搏_经典
- 格式:ppt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68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课件•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概述•IABP设备结构与功能•IABP操作技巧与注意事项•IABP并发症预防与处理•IABP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IABP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0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概述定义与原理定义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一种通过向主动脉内插入一个可充气的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充气、收缩期放气,以增加心脏输出量和改善组织器官灌注的辅助治疗手段。
原理在心脏舒张期,球囊充气,使主动脉内压力升高,从而增加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的血流灌注;在心脏收缩期,球囊放气,降低主动脉内压力,减少心脏后负荷,从而增加心脏输出量。
发展历程及现状发展历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了多次技术改进和临床验证,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现状目前,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顽固性心绞痛等心血管危重症患者的治疗。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适应症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适应症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或泵衰竭;顽固性心绞痛经药物治疗无效;高危PCI患者的辅助治疗;心脏手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其他需要改善心脏输出量和组织器官灌注的情况。
禁忌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严重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严重的周围血管病变;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减少等出血倾向;其他不适合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情况。
02IABP设备结构与功能置于降主动脉内,通过充气和放气来增加心脏输出量和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主动脉内球囊用于控制球囊的充气和放气,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和动脉压力波形。
控制主机用于连接主动脉内球囊和控制主机,确保充气和放气的顺利进行。
导管和连接管设备组成及作用工作原理及操作过程工作原理在心脏舒张期,球囊充气,增加主动脉内舒张压,从而提高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
在心脏收缩期前,球囊放气,降低主动脉内收缩压,减少心脏后负荷,从而增加心脏输出量。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是常见的一种机械循环辅助的方法, 是指通过动脉系统植入一根带气囊的导管到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和肾动脉开口上方的降主动脉内, 在心脏舒张期, 气囊充气, 在心脏收缩前, 气囊放气, 达到辅助心脏的作用。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原理〗通过股动脉在左锁骨下动脉以远1~2cm的降主动脉处放置一个体积约40ml的长球囊。
主动脉瓣关闭后, 球囊被触发膨胀, 导致主动脉舒张压增高, 使心输出量和舒张期冠脉的灌注增加。
在收缩期前球囊被抽瘪, 使左室的后负荷降低, 心脏做功降低, 心肌耗氧量降低。
〖IABP球囊的位置〗气囊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下1-2cm和肾动脉开口之间的降主动脉内.(即胸骨柄与肚脐的连线加肚脐与股动脉穿刺点的连线)放置位置过高气囊可能阻塞左锁骨下动脉的开口左上肢灌注不足→肢体缺血缺氧;放置位置过低气囊可能阻塞肾动脉的开口肾动脉灌注不足尿量减少。
〖适应症〗1.急性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2.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的二尖瓣返流3.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的室间隔穿孔4.难治性不稳定性心绞痛5.难以控制的心律失常6.难治性心力衰竭7、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高危PCI病人8、冠状动脉旁路手术和术后支持治疗9、心脏外科手术后心排综合征10、心脏移植的支持治疗〖禁忌症〗1、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2、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或胸主动脉瘤3、脑出血或不可逆的脑损害4、严重的主动脉或髂动脉血管病变5、慢性终末期心脏病6、心脏停搏、心室颤动、严重低血压〖物品准备〗IABP机, IABP导管, 压力传感器, 静切包, 无菌手套, 无菌纱布10包以上, 消毒液, 护理包, 肝素盐水(生理盐水100ml+肝素钠12500单位, 即一支), 注射器(20ml, 5ml), 利多卡因(大支200mg), 加压输液袋及抢救物品、透明贴膜, 约束带, 动脉冲管肝素盐水(生理盐水500ml+肝素钠5000单位, 即0.8ml), 软尺、胶布。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名词解释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是一种机械辅助循环的方法,通过物理作用,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和改善心肌功能。
已广泛应用于心功能不全等危重病患者的抢救和治疗。
具体来说,IABP是在主动脉内植入一根带气囊的导管到降主动脉内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在心脏舒张期气囊充气,在心脏收缩前气囊排气,从而起到增加心肌血供、减少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IABP的应用使得危重冠心病患者明显获益。
大量研究显示,IABP 不仅增加冠状动脉的氧供,同时使心排血量增加0.5~1.0L/min,最高增加约30%,能有效改善左心室功能,所以IABP也是治疗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有效手段之一。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或需要了解更多信息,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主讲人月日原理主动脉球囊反搏,简称IABP,是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泛而有效的机械性辅助循环装置,由动脉系统植入一根带气囊的导管至降主动脉内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进行与心动周期相应的充盈扩张和排空,使血液在主动脉内发生时相性变化,从而起到机械辅助循环作用的一种心导管治疗方法。
可降低主动脉阻抗,增加主动脉舒张压,而降低心肌耗氧,增加氧供,达到改善心功能的目的。
适应症急性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源性休克。
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稳定性心绞痛。
难治性心衰等1.1 术前准备及术中配合备好球囊导管和反搏主机。
静脉用肝素盐水,冲洗导管的肝素盐水(生理盐水500ml +肝素50mg),手术扩创包(无菌巾),1%利多卡因以及除颤器。
协助医生进行右侧腹股沟处备皮,消毒,局部麻醉后穿刺置入动脉鞘管,再将球囊导管引入,到达位置后,固定好外固定器。
外固定器与主A鞘管相接,球囊反搏导管与主机连接,调整反搏间隔及频率[10]。
股A穿刺点局部予无菌敷料固定,建议用宽5cm,长20~30cm的低过敏胶布沿大腿纵后方固定于大腿上,防止管路沿大腿皮肤被意外拉出。
1.2 观察反搏效果反搏有效的征兆包括循环改善(皮肤,面色可见红润,鼻尖,额头及肢体末端转暖),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下降,尿量增多,以及心泵有力,因此,准确观察A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压,反搏压与波形。
1.3 监测生命体征动态进行有创动脉血压,呼吸,中心静脉压及心电图监测,每30min记录一次,及时观察动脉压力曲线情况,并根据压力波形调整气囊充盈与排空的时间;及时观察心电图,采用药物等控制心率在90~110次/min。
1.4 抗凝治疗的监测在应用肝素,抗凝过程中,2~4h监测出血凝血时间,肝素盐水用微量泵匀速缓慢推注,速度为2~4ml/h。
除了维持凝血指标外,应密切关注临床出血征象。
1.5 足背A监测确定足背A搏动处,并在皮肤上作标合度监测,以及早发现下肢缺血情况,一旦发现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随着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ntra aortic ballooncounterpulsation,IABP)IABP通过增加冠状动脉灌注量来改善心肌氧供给,降低主动脉收缩压(后负荷),从而减低心脏做功,改善那些心功能受损患者的前向性血流,提高心排血量,在冠心病救治尤其是高危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1 IABP的起源50年代初,美国医生Kntrowitz发现,提高人体舒张血压,可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
1961年Dr.Clauss等,试图通过动脉插管,用血泵在心脏收缩时,抽出部分动脉血使收缩压下降;当心脏舒张时,快速将抽出的动脉血注入动脉使舒张期血压上升,达到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的目的。
但血泵的血液相容性不好,对红细胞破坏很大,在临床未能得到实际应用。
1962年,Moulopoulos等设计了一种插入主动脉内的气囊导管,利用气囊在主动脉内充气膨胀、排气压缩的体积变化也得到与Clauss等应用“用血泵抽注血液”提高舒张压一样的效果,这就是最早利用气囊在主动脉内舒张期膨胀(DiastolicAugmentation) 产生反搏(Counterpulsation)作用的原始实验,逐步形成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概念。
1967年,美国纽约州Maimonides医院的Kantrowitz医生首先将这种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技术用于临床,成功救治了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急性心肌梗塞合并严重心源性休克(CS)的患者。
后来他又用同样的方法,再次救活了类似患者,这些患者临床症状迅速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好转,引起人们对IABP的重视。
越来越多的医生重复使用IABP技术均证明其能提高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的效果。
从此,IABP做为一项新技术得到了临床认同,并应用于临床相关领域。
2 IABP的相关知识IABP是一种机械循环辅助方法,通过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远端和肾动脉开口上方的降主动脉内植入一根带气囊的导管,在心脏舒张期气囊充气,在心脏收缩前气囊放气,达到辅助心脏功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