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决策心理学汇总共37页
- 格式:ppt
- 大小:7.30 MB
- 文档页数:37
决策心理学让我们从一个很有力的例子开始,这个例子说明了心理因素是如何影响人们决策的方式。
考虑表A部分 l 给出的问题。
看一下指导语,然后在地点 A 和地点 B 之间做出你的选择。
现在看一下部分 2 给出的问题版本.你愿意改变你的选择吗?在一个实验中,学生们阅读这个问题的一个版本。
当问他们在部分 l 中他们喜欢哪一个选项时, 67 %的学生选择了地点 B 。
然而,当要求学生们在部分 2 中取消一个选项时,这个数字降到了 52 % (也就是说, 48 %的学生说他们将取消地点 B )。
为什么这个变化这么奇怪?如果你彻底地看一下这个问题的“喜欢”和“取消”两个版本,你会发现两种情形中可用的信息并没有差异:第一遍看上去,你可能期望同样的信息将导致同样的决策。
但是,人们不是那样做的。
看起来,“喜欢”问题把人们的注意集中在选项的一些正面的特征上——你收集证据支持某些东西,而“取消”问题把人们的注意集中在选项的负面的特征上——你收集证据反对某些东西。
你的决策可以发生转变。
这个直接的例子证明,问题措辞的方式对你所将要做的决策可以产生很大影响。
这是为什么你需要理解决策的心理方面的原因:你有必要能够检验自己的一些决策,看看它们是否得到了仔细分析二在这种情形中,你可以问自己,“如果我被要求拒绝而不是选定一个选项,我的选择会有怎样的变化?”如果你发现你头等喜欢的也是你头一个拒绝的候选项,你就会知道这个选项既有许多正面的特征,也有许多负面的特征。
现在问一下自己,“那是可接受的吗?”这是发展你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一个关键步骤。
形成决策框架做决策的一个最自然的方法是,判断哪个选项会带来最大的收益或哪个选项会带来最少的损失。
这样,如果我们给你5 美元或10 美元,那么毫无疑问,较好的选项是 10 美元。
然而.使得情形更复杂一点的是,对收益或损失的知觉,经常依赖于形成决策框架的方式。
所谓的框架是指对一个选择的一个特定的描述。
例如,假设问你得到1000 美元的加薪,你会有多高兴。
决策心理学的原理和启发式思维决策心理学是研究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原理和思维模式的学科。
它涉及到个体在面对不同选择时的思考过程、决策原则和判断偏差。
启发式思维则是人们在决策时运用的一种快速而经验性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决策心理学的基础原理以及启发式思维的应用。
一、决策心理学的原理1. 局限性思维效应:个体容易受到自身经验和信息获取的限制,从而产生有限的思维和判断。
例如,过度自信和确认偏差使得个体倾向于信任自己的判断而忽视其他可能性。
2. 损失厌恶:个体对损失的敏感度高于对同等价值的收益的敏感度。
这种心理倾向导致人们宁愿避免风险而选择损失较小的选项。
3. 确认偏差:个体倾向于从信息中选择那些与自身观点相符的部分,并过度关注证实自己观点的信息。
这种偏见可能导致个体在决策过程中忽视反对观点和证据。
4. 前瞻偏见:个体在决策时通常倾向于过度关注和重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和结果,而忽略当前已经发生的实际情况。
5. 群体思维:个体在群体决策中容易受到群体压力和共识寻求的影响,导致决策的结果与个体预期不符。
二、启发式思维的应用1. 代表性启发式:个体倾向于根据事件或对象在某些特征上的代表性来进行判断。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具备某些典型的特征时,我们会倾向于认为他们属于某个特定的群体。
2. 可得性启发式:个体倾向于根据信息在记忆中的可得性来判断其重要性和可能性。
如果某个事件在个体的记忆中更容易回忆起来,个体可能会认为该事件发生的概率更高。
3. 锚定和调整启发式:个体倾向于根据给定的起始点(锚点)来进行估计和调整。
例如,在定价中,初始价格通常会对个体的定价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4. 可能性启发式:个体倾向于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来进行决策,而忽视事件的实际概率。
这种启发式使个体更容易受到稀有事件的吸引,而忽视常见事件的影响。
5. 处理方式启发式:个体倾向于根据事件的处理方式来进行判断和决策。
例如,个体可能更愿意选择直觉和情感驱动的决策方式,而忽视更为理性和分析的决策方式。
第五节决策与心理法国著名科学家法伯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毛毛虫”试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本能的“跟随者”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爬。
法伯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并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
而且在花盆的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接一圈地爬。
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24小时过去了,毛毛虫一直没有停下来。
它们一如既往、坚韧不拔,围着花盆团团转,一连爬了七天七夜,终因饥饿而精疲力竭地死去。
法伯在他的试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这些毛毛虫中,其实只要有一只稍微与众不同,它们的整体就立刻能够避免死亡的命运。
试验中毛毛虫的命运很可悲,它们的习性带给它们灾难性的影响。
社会生活中人是不是也有一些习惯性的心理活动呢?这种定势化的思维会对决策行为构成哪些影响呢?一、心理效应与决策质量根据实验的大量观察和研究,专家们发现,人们对事物的直观评价和预测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片面性,可以发现许多判断上的典型错误。
之所以如此,多数是由一些心理效应造成的。
这种由心理局限所造成的认知偏差对决策过程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正确认识这些心理效应及其行为趋向,无疑会有助于改善决策的质量。
1、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一种夸大化的感觉和看法,是一种极为盲目的心理倾向,一旦成绩成为光环被放大,不足也就隐退到光环的背后视而不见了。
反之亦然。
中国有句俗语,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光环效应的典型反应。
当我们运用比喻的方法去认识问题的时候也往往会被光环效应所左右。
光环效应在凯利的印象形成实验中表现得比较明显。
他在心理学课上随机把55名学生分为两组。
然后分别向他们分别介绍一位新聘任的老师,介绍内容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基本情况:26岁,已婚,社会学硕士,曾任心理学教师三年,还当过兵。
就是说他是个有知识、有教学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人。
这个情况对两个组介绍得都一样。
决策心理学冯.诺伊曼和摩根斯顿提出最大期望效用理论,效用等于价值与概率的乘积,价值是主观的,概率是客观的。
后来萨维奇提出主观期望效用理论,认为效用等于价值与主观概率的乘积,概率也是主观的。
这更贴近现实,这在证券市场中的体会就是人们对风险的判定各不相同,每人对风险的判断基本都是有所偏差的,但我们的决策就是以主观风险为依据的。
可能一个非常安全的机会,但很多人却会认为那是非常危险的,而非常危险的情况很多人却认为是很安全的机会。
但无论是最大期望效用理论还是主观期望效用理论都是以理性为基础,排除了情感因素,一个现实的例子最能说明问题:在100%稳得3000元与有80%机会得4000元之间进行选择时,大多数人选择稳得3000元。
在100%损失3000元与80%损失4000元进行选择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后者。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选择,效用等于价值与概率的乘积,但大多数人的选择都偏离了“理性”,然而这个问题研究者并没有深究,简单的归纳为忽略了人“非理性”的情感因素,事实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即使人们知道100%*3000=3000,而80%*4000=3200,3200>3000,我想肯定有很多人即使知道3200>3000仍然会选择稳得3000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难道对于这样简单的问题人类进化了几千年仍然不能进化到自动选择最优结果吗?那我们再看一个例子,桥牌是高级的智力游戏,充分体现人类的智力水平,但在桥牌中有一中安全打法,是大家追求的目标,安全打法是预防牌张不利分配而采取的一种保险措施。
假设例如在你所关心的一个花色中,对方牌张如果是正常分配,则你在这个花色中就将一墩也不丢失,但是当对方牌张的分配最为不利时,你就有可能丢失二墩;如果这里有一个办法,可以使得在牌张无论怎样分配的情况下都只丢失一墩时,这时你就有一个安全打法可用,而你必须使用这个安全打法。
换句话说,你在牌张分配有利时牺牲了一个赢墩,但你却在牌张分配不利时肯定不会丢失二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