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科常见疾病诊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315.68 KB
- 文档页数:11
肛肠科常课见件病三诊疗常规阳城县中医院于丽平肛肠科常见病诊疗常规——肛瘘肛瘘又谓肛门直肠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门周围邻近组织因病理性原因所形成的不正常通道,多继发于肛门和直肠周围脓肿。
以反复肛旁流脓、疼痛、瘙痒为临床特征。
中医学称“肛瘘”或“肛漏”。
一、诊断(一)诊断依据1.症状(1)有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病史。
(2)具有肛旁流脓或脓血、肛门胀痛、肛周皮肤瘙痒等典型的症状。
2.体征肛旁有一个或多个瘘口与肛管相通。
肛门周围有外口与瘘道相通,或直肠有内口与瘘道直通,或肛门周围的外口借隧道与直肠内口相通,外口周围皮肤可见红斑、丘疹。
3.肛瘘分类(1)按病原分类①化脓性肛瘘:多由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
②结核性肛瘘:由结核菌引起。
(2)按病变程度分类①单纯性肛瘘1)低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条管道,且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
2)高位单纯性肛瘘:只有一条管道,穿越肛管直肠环或位于其上。
②复杂性肛瘘1)低位复杂性肛瘘:具有2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下,且有2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2)高位复杂性肛瘘:具有2条以上管道,位于肛管直肠环以上,且有2个以上外口或内口。
3)马蹄形肛瘘:瘘管环行,外口在肛门部两侧,内口多在截石位6点或12点处。
(二)鉴别诊断1.肛周化脓性汗腺炎瘘管在皮肤和皮下组织,范围广而瘘口多,呈弥漫性或结节状。
瘘道浅,一般无内口。
病变区皮肤常见色素沉着。
2.肛周毛囊炎和疖肿初起局部出现红、肿、痛的小结节,以后逐渐肿大,呈锥形突起。
数日后,结节中央组织坏死而变软,出现黄白色脓肿栓,红、肿、痛范围扩大,待脓栓脱落分泌物排出,诸症便逐渐消失而愈。
若多个疖肿同时发生,形成瘘管,病变表浅,不与肛门相通。
3.骶尾部囊肿是一种先天性疾病,常见为表皮囊肿和皮样囊肿,位于骶骨前直肠后间隙。
多在青春期20~30岁发病。
其鉴别要点是:囊肿常有骶尾部胀痛,其瘘口多在臀中缝或附近,距肛缘较远而尾骨尖较近,有上皮组织向瘘口延伸,瘘口陷入,不易闭合,若囊肿较大,直肠指诊时可发现骶前膨隆,可触到囊肿物,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探针检查可向骶骨前肛门后方深入,深者可达10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