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4
目录? 研究 PK/P D 的目的和概念 抗菌药物 PK/P D 基础 ? PK/P D 的主要参数理论及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分类与 PK/P D 的联系 王 诚?儿童抗生素 PK/P D 的特点及影响因素2016 年 9月 深圳? PK/P D 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研究 PK/PD 的目的和概念PK/P D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提高病原菌清除率大量研究显示: 根据 PK/PD 理论制抗菌素疗效与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定给药方案PK/P D 有关防止细菌耐药产生PK/PD 参数可以 更准确的反映抗菌药物在体内的抗菌作用的时间过程抗生素疗效的评价临床疗效:即临床治愈率 / 有效率。
病原菌清除和有无耐药菌株的产生:病原菌从病灶或血液中的清除。
与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度( MIC )和给药方案有关。
PK/P D 的概念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PK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的学科。
是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过程。
药效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剂量对药效的影 PD响。
以及药物对临床疾病的疗效。
是药物对机体内致病菌的作用。
PK/PD抗生素的用法、用量和作用之间的关系 .1PK/P D 的含义剂 血 感染 生量 清部位物 用 浓 效 法度 浓度应Phar macokinetics , PK Phar macodyna mics,PD药动学药效学药动学在经典的药理学中的定义是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What the body does to the drug )即药物体内过程 (PK- 抗生素的暴露 ) ; 药效学定义是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 What the d rug does to the body) ,着重于研究剂 量与药理效应作用关系,即药物对机体的生理、生化及病理生理等功能影响 (PD- 抗 生素的疗效 )。
PK--- 主要参数Vd : 分布容积( volume of distribution ) CL : 清除率( clearance ) C max :最高血药浓度 ( mg/L ) ( Maxi mumplas ma Concentrat ion )C min :最低血药浓度( mg/L )( Minimum drugconcentration ) AUC : 药时曲线下面积 ( mg/h/L ) ( Area Underthe p las ma Concentrat ion )二、 PK/PD 的主要参数PD- 主要参数MIC : 最低抑菌浓度 ( mg/L) :(Minimal Inhi bitory Concentrat ion) MIC50, MIC90fT> MIC:游离药物浓度在 MIC 上的时间(the duration oftime that free drug concentration remains abovethe MIC )C max/ MIC :最高血药浓度 与 MIC 的比率 (the ratio ofCmax to MIC)A UC0–24 / MIC :24h 曲线下面积与 MIC 比率 (the ratio of AUC0–24 to MIC);理论上,大部分抗生素在 AUC 与效率间显示了联系,而不是 Cmax 。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实践
医学论坛报2013-12-14发表评论分享
文章作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肖永红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harmacodynamics,PK/PD)是综合考虑抗菌药物的抗菌效应与体内代谢过程的研究,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研究的一大进步,已经改变了抗菌药物使用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感染治疗,特别是耐药菌感染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K/PD基本概念
PK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化过程,探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规律,给出药物代谢的基本参数(如血药浓度等),对设计给药方案具有参考价值。
PD研究包括体外、动物与临床研究。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测定方法为纸片扩散法(K-B法),属定性测定,只能提供临床敏感、耐药或中介3种选项;最低抑菌浓度(MIC)是药物体外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的最低浓度,是测定抗菌活性的半定量参数。
将一定浓度的抗菌药物加入受试菌液共同孵育,于不同时间点进行菌落形成单位(CFU)计数,绘制时间-菌落计数对数值曲线,即杀菌曲线。
其斜率反映杀菌速度,可通过该曲线比较不同抗菌药物的杀菌速度和作用持续时间。
一般情况下,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杀菌效果提高,曲线斜率逐渐减小。
若该杀菌趋势持续增加,不同浓度药物的杀菌曲线最终并不重合,表现为浓度越高杀菌效果越明显,即所谓浓度依赖性;相反,若随药物浓度逐渐增加,杀菌效果趋于饱和,杀菌曲线在高浓度时基本重合,则该抗菌活性模式称为非浓度依赖性,相应抗菌药物为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图)。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
PK/PD综合考虑药物、宿主及病原菌的相互关系,结合PK、PD两方面参数,可以更全面地对药物进行评价,明确判断抗菌药物疗效的综合参数,如0~24 h曲线下面积/MIC (AUC0~24/MIC)、血药峰浓度/MIC(Cmax/MIC)与抗菌药物超MIC时间(T>MIC)等,所得结果更符合临床实际。
虽然大多数感染发生于组织中,病原菌位于细胞外,药物组织液浓度最能反映抗菌浓度,但其测定困难。
血浆药物浓度与组织中药物浓度处于动态平衡,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利用血浆PK参数也能间接反映抗菌药物在组织间的情况,因此PK/PD研究大多采用血浆药物浓度。
通过大量体外、动物与人体内研究发现,药物的抗菌活性模式不同,评价其药物疗效的PK/PD指标亦不同(表1)。
第1种模式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后效应(PAE)持续时间较短。
如上文所述,当给药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杀菌效果不再提高,临床疗效亦不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当药物浓度低于MIC时,细菌很快恢复生长。
制定该类药物给药方案时须保证足够的有效药物浓度时间,预测该类药物疗效的主要指标是T>MIC。
一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的目标T>MIC分别至少占给药间隔时间的40%、50%、30%。
第2种模式也是时间依赖性,但PAE持续时间较长。
抗菌药物浓度低于MIC后,细菌不会即刻恢复生长,其抗菌效果对作用时间的依赖程度减轻,AUC/MIC为评价其疗效的主要指标。
第3种模式为浓度依赖性,PAE较长。
药物浓度越高,杀菌速度越快、程度越高,临床可大剂量长间歇给药。
AUC/MIC、Cmax/MIC是预测其疗效的主要指标,对每日1次给药者,参数可简化为Cmax/MIC。
一般氟喹诺酮类药物取得治疗效果的AUC/MIC比值应在125以上。
利用PK/PD理论,优化抗菌治疗效果
虽然PK/PD参数对指导临床用药非常有用,但临床医师不可能逐一测定每位患者的相应参数。
为解决该难题,近年来,基于PK/PD理论,可利用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法对各种药物及其给药方案的治疗成功率进行比较,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在抗菌药物PK/PD研究中,每一个体药物和感染病原菌的AUC、MIC值是一定的,个体间存在一定差异。
Monte Carlo模拟法可通过计算机技术利用概率密度函数,模拟大样本人群承参数分布,产生随机AUC、MIC值,以所有AUC/MIC可能比值作图,分析特定抗菌药物对特定病原菌达到目标AUC/MIC比值的可能性大小。
其他PK/PD参数也可经该方法进行模拟。
研究表明,Monte Carlo模拟法与PD原理结合对于临床试验设计和新药开发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于Monte Carlo模拟法,临床上可根据特定给药方式下,某种抗菌药物在少数某种感染者中的PK特点,推测演绎其在同类人群5000例以上患者中的PK数据库,通过与该疾病感染病原菌临床分离菌株MIC大数据集进行模拟整合,可计算出该药物在此特定给药方式下PK/PD参数值的达标概率(PTA)。
PTA越高,则治疗成功的机会越大。
以此为基础,可比较不同给药方式、不同给药剂量甚至不同药物之间的差别。
表2为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细菌耐药监测数据与患者PK参数的Monte Carlo模拟结果,比较了临床常用药物成功治疗不同病原菌所致HAP的PTA。
可据其判断各药物的优劣,从中可看出,PTA值并不单纯受药物剂量、给药间歇等因素的影响。
Monte Carlo模拟法的另一重要价值在于,可利用大样本耐药监测数据,在确保安全用药的基础上,制定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