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为什么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为什么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为什么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为什么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Q:为什么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A:首先国家政权是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的,于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就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的。银行、金融基本属于国有。首先货币只有国家才能发行。然后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虽然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但是不能形成垄断地位,就是公有制经济还是主体。

Q: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从量上看,公有资产与非公有资产相比要有数量上的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光有数量优势还不行,国有经济必须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对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界定。就公有资产本身来说,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Q: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A: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共存的关系。它以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轴,实现效率与公平最佳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只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又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无论那种经济发展的速度快慢,都不是问题,它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最佳的生产关系,因此,不存在它在国民经济中谁轻谁重的地位问题。

从资本市场层面中国的重要项目比如民生中的水务、基建中的高速等如全部掌握在外资手里会怎样;中国的上市企业全部由外资投行帮助上市会怎样,财务全部由外资会计事务所审计会怎样;在外投资全部受制于国外投行会怎样;国内重要支柱产业全部由外资领导会怎样。等等等等。如果这些一起发生,那无异于中国又陷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边缘,存在巨大的国家危机。

美国《外交》杂志评中国利用外资的利与弊

【内容提要】美国《外交》杂志2004年7、8月号发表了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乔治?J?吉尔博伊撰写的《中国奇迹背后的迷思》一文,《国外理论动态》给予转载。该文作者以他自己的视角对我国十多年(1993~2003年)经济发展背后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美国执行对华“战略性接触”的政策是符合美国的最终利益的。虽然该文作者是站在维护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立场上看问题,做文章,对我国经济制度,特别是公有制经济有某些攻击与歪曲,但从中也可以促使我们在研究我国经济如何健康发展与保证经济安全的问题上,有某些借鉴和思考。古人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转发这篇文章,用意就是这里。

《中国奇迹背后的迷思》正文

中国作为一个全球贸易大国的突然崛起所引起的反响是奇特的,掺杂着敬佩与担忧。对中国经济发展繁荣前景的非理性热情促使投资者们急冲冲地去购买中国企业的股权,而很少知道这些企业究竟是怎样运作的。与些同时,对中国成就和潜力的过高估计又助长了种种担忧,说中国必将打破全球贸易和科技力量的平衡,最终会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成为美国的威胁。这些反应都是错误的:它们忽视了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缺陷,也忽视了美国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特殊方式上所获得的战略利益。实际上,中美两国正在发展着美国战略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那种经济关系。中国正在参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的自由而又有规则的全球经济体系。但是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导致了两大没有预料到的严重后果。首先,中国

政府实行的经济改革非常有利于国有企业,给予它各种优惠和便利政策以获取资金、技术和进入市场。改革也有利于外国投资者,导致外国公司在中国工业出口中占有巨大份额,在中国国内市场也得了有利的位置。结果是,中国工业领域充斥的是低效但又仍然庞大的国有企业、日益占据优势地位的外企以及无力在同等条件下与这两者竞争的民营企业。其次,中国现存政治体制下固有的商业风险导致在中国的经理人当中衍生出了一种“企业战略文化”,这种文化鼓励他们追求短期利益、地域分割以及经营的过度多元化;多数中国企业都侧重于发展与中共官僚体系中各级官员们的私人关系以谋取特权,而不是在企业之间建立起横向网络联结,也不在技术发展和推广方面进行长远投资。中国企业依然严重依赖国外的技术和关键性元件,这些严重制约了它为单方面利益而支配其科技和贸易力量的能力。克服这些弱点的最好希望在于中国对其相关体制进行改革。而美国的政策也不应沦为短视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样会损害目前两国关系发展的有利趋势,而应该采取一种“战略性接触”的政策。

最近有关中美贸易的争论忽略了以下事实,即与中国的经贸关系大体上是有利于美国的。自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国进口廉价的产品为美国消费者节省了大约1000亿美元。美国的波音、福特、摩托罗拉等企业通过从中国这样成本更低的国家购买零部件,每年也可以节省数亿美元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了它们的全球竞争力,也有利于它们在本国开发新的高附加值产品。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出口国,它的进口额在东北亚地区也是最大的。中国用于国内消费的进口额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400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1870亿美元。如果不考虑进口加工再出口贸易,中国在2003年有50亿美元的贸易赤字。在电子和制造业等高科技领域,中国10年来每年的贸易赤字平均数是120亿美元。与日、韩等美国在亚洲的其他贸易伙伴不同,中国对美国产品和投资是敞开大门的。虽然近几年美国对华出口不太景气,但是在过去的10年内美国对华出口额增加了3倍,仅在去年一年内就增长了28%(同年美国出口总额仅增长5%)。特别是,中国是美国高科技产品的一个主要市场。中国允许外国公司投资于中国的国内市场,其规模之大在亚洲是前所未有的。自1978年以来,中国吸收了5000亿美元的外国直接投资,是日本于1945-2000

年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0倍。由于其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开放,中国不能像日韩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做的那样,保护本国市场使之只面向本国企业。相反,中国允许包括美国公司在内的外企为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国开拓新的市场,特别是在诸如飞机、软件、工业设计、机械设备、半岛体和集成电路等产品附加值比较高的领域。由于经济开放和需要大量进口,中国可以在全球贸易与金融等多个领域成为美国的盟友。而且,中国已经表现了按世贸组织规则行事的意愿。中国现在是建立区域贸易和投资机制的倡导者,包括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以及与澳大利亚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外贸和经济发展已经促使中国在商业法规方面作了改进,注意更多地征求消费者的意见,逐渐减少官僚作风以及遵守有关安全和环保的国际标准。

尽管如此,美国政界和商界的领导人还是担心,中国在世界出口贸易比重的日益增长,将预示着东北亚地区另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崛起。然而这些担心是没有根据的,这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第二,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第三,中国企业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它们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我们通过仔细观察中国的出口状况以生产企业类型为标准来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作一个透视。去年,外资企业占中国出口总额的55%。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不同于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外资企业只占台湾制造业出口的20%;在1974-1978年间的韩国,外资企业只占其制造业出口的25%;在泰

国,外资企业的出口份额从20世纪70年代的18%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6%。在中国,外资企业在高科技工业产品的出口方面占的主导优势更加明显。尽管在过去的10年内,中国机械工业的出口额增长了20倍(去年为830亿美元),但外资企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从35%上升到79%;电脑设备的出口额从1993年的7.16亿美元上升到2003年的410亿美元,外资企业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从73%上升到92%;电子和电信产品的出口额增加了7倍(2003年为890亿美元),其中外资企业的比重从45%上升到74%。这种情形几乎存在于中国所有的高科技工业部门。数据统计还显示出另外一种趋势,即中国对国外投资的依赖日益加深,以及外资企业和中国本国企业之间的差距日益扩大。1990年以来,中国允许另外一种外国直接投资模式出现:即从中外合资转向外国独资。现在,外商独资企业占在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65%,而且它们主导了中国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与合资企业相比,独资企业更不愿意向中国企业转让技术,而且独资企业也没有像外资企业那样受合同约束而必须与中国合作者分享技术。为了占据中国市场的更大份额,它们极力对自己的技术保密。

中国企业落后于外资企业的一个关键原因是它们没有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作长期投资。开发技术是一个困难而又不确定的过程。大量的资金投入或者现有的科技力量的集聚都不一定能确保成功。为了开发商业上可行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必须获取新知识、了解把握市场动向、对变化多端的消费需求迅速做出反应。那些与科研机构、金融家、股东、供应商以及客户保持紧密联系的企业在获取、转化新技术以及将其商业化方面就享有优势。那种水平的网络联结是获取知识、资本、产品和人才的基本渠道。然而,中国现有的某些体制却抑制了中国企业间的横向网络联结,相反强化垂直联系。尽管市场改革已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的规则,在没有制衡机制以及直接监督的前提下,中共官员在界定和实施那些规则方面还有广泛的决定权。特别是在地方上,政府能够而且经常为了追求特定的地方利益而操纵经济政策。这样常常导致全国工业企业的地区分割以及重复投资带来的浪费。为了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企业发展出了一种了特殊的企业战略文化。首先,针对政府的特殊政策,中国企业往往注重从政府官员那儿获得特殊待遇,即进入市场或取得资源的特殊渠道,免受一些规则的制约以及一些官员的盘剥。其次为了特殊利益最大化,以及为了避免与别的企业及其背后支持者纠缠不清,许多中国企业之间不愿意进行合作,特别是跨地区或跨行政区域的合作。再次,它们往往置短期收益于长远投资之上,最后,中国企业为了减轻同行之间的价格竞争(这是由过剩的生产能力和重复投资造成的)带来的损失而倾向于生产和经营的过度多样化。

考虑到中国目前的政治结构和商业环境,上述企业战略文化是合理而实用的。但是,这种文化削弱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可能损害中国经济,使其走下坡路。大多数中国企业注重短期收益,而不去提高开发新技术的能力。十多年来,它们用于研发方面的投入还不到其销售总额的1%。注重短期收益也影响了中国企业对技术的进口。中国企业倾向于通过购买国外的生产设备来引进技术,通常是购买诸如装配线这样的整套设备。在整个20世纪80、90年代,硬件设施占中国技术进口的80%以上,而用于获得专利使用权许可、售后服务以及咨询方面的费用则分别只占9%、5%、和3%。虽然中国近几年来开始引进“软技术”,主要是用于购买专利以利用好进口的设备,但含在这些设备里面的知识技术必须先消化、吸收和掌握(即技术“本土化”),而后才能为国内创新打下坚实有效的基础。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中国大中型企业在技术本土化方面的资金投入还不到其进口设备总开支的10%。中国企业的这种情形也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日本、韩国在追赶西方发达国家时的支出模式不同。这些国家的企业往往用两倍或者三倍于购买设备的钱来吸收包含在设备中的技术并使其本土化。中国企业在国内也没有发展出强

有力的技术供应网络。2002年,中国企业用于购买国内技术的开支还不到其科技方面总预算(包括进口技术、维修现有设备以及用于研发方面的开支)的1%。企业间的合作和横向网络联络也很稀缺,使得中国企业在相对孤立的情况下进行研发。2000年的一次全国性的研发调查统计显示,在中国企业总共27亿美元的研发费用中,93%用于企业内部的支出,只有2%用于与大学的合作项目,与国内其他企业的合作费用还不到1%。这些研究所的任务本来是推广技术,为企业服务的。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研究所正在成为企业的竞争对手。2003年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很多科研机构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已经把很多研究成果用于大规模生产和销售,而不是通过专利技术去推广这些技术。考虑到挑战竞争对手及其地方保护者所要承担的政治风险,很少有中国企业在别的省份进行投资或与别的省份的企业进行联合。强烈的地方政治背景使一个地区的经济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割裂开来,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企业往往规模比较小以及整个国家的工业企业是分割的。受地方保护主义危害最大的行业是制药业、机电、电子和运输业。其中,国企和民营企业受害最深,外资企业受害最小。为了获得短期收益而又要避免发展区域间产品供应链所导致的困难,中国企业往往走过度多样化经营之路,其结果对企业本身也是破坏性的。很多中国最著名的企业在转向经营一些辅助性商业方面都是不成功的。总之,中国的相关体制以及地方企业的企业战略选择都制约了中国企业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的能力。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新产品在中国企业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比较低,大概为10%。这一比重在经合组织国家的工业企业中占35%-40%。在这方面,中国甚至还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重复投资、区域分割以及企业间的联系松散,甚至那些开发出新产品的中国企业也经常发现自身正处于恶性的价格竞争中,这使得它们不能从它们的技术创新当中获取高额回报。因此,与其把中国视为亚洲又一个经济和科技上的“巨人”,不如把它视为一个正在出现的“正常”的工业强国,就像巴西和印度一样。由于政治文化和工业企业文化的相互影响,21世纪中国的科技和经济图景就像是一个无网络节点似的图案有一些在科技方面比较成功的企业作为点缀。中国要成为科技和经济的超级大国,首先要在国内打好一个制度方面的基础。如果不对相关体制加以改革,中国吸收、发展和推广科技的能力仍将受到限制。大多数中国企业仍将在全球工业生产链条的低级环节上为了微薄的利润而相互竞争。

考虑到中国威胁全球经济平衡的潜力所受到的各种制约,美国应该抵制各种保护主义政策。相反,在认识到中国工业发展进程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美国应该采取一种与中国战略性接触的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在维护美国科技、经济和政治的领导权的同时,帮助中国变得更加繁荣稳定,并使之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中去。但美国必须接受以下事实,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的国家,它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符合发达国家制定的共同标准。维持这种战略性接触有助于巩固和加强美国从现存中美关系中所获得的收益,确保中国持续繁荣稳定,以及鼓励中国按全球贸易规则行事。中国要成为一个科技和经济大国所面临的一个困境是,在中国释放使其成为一个全球有力的竞争者的潜力以前,中国必须实行相关的体制改革而不是简单地使市场更加自由开放,或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而中国的体制改革从长远来说有利于中美双方。

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正确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贯方针。1979年初,邓小平就鲜明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原则,也是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这项原则。”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同时强调,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呢?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分配和交换的形式,决定了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其他一切私有制社会相比,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它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公有制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不会有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意识形态和共同理想。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追求社会公平,而不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 会公平比所有制更重要。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它把社会主义仅仅当作了一种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否定了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制度而存在的意义,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蜕化为了空想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实际上,任何社会的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和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和历史的。所谓的社会公平就其实质来说是对现存经济社会关系内在要求的合理化和正当化。没有以公有制以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没有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和收入分配上的平等,真正的社会公平是难以实现的。 有人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是目的,因而,生产资料公有制可有可无。这种认识把公有制与发展生产力不恰当地对立起来了。实际上,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主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正是因为公有制能够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存在着根本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了两极分化、阶级对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只有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才能对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调控,推动生产力更快地发展。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有利于国家从社会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出发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克服单纯市场调节的局限,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和稳定发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民族凝聚力以及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和重大风险的能力;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国家的竞争力;有利于保持国家对关键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维 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有利于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做法

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做法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也是贯彻落实区委、政府工作安排部署,扎实推进我区节能降耗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工作情况及主要做法 1、节能降耗方面: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自治区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要求,按照自治区政 府和市政府节能工作要求和节能降耗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节能目标任务,,万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5%,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工业产品单耗控制在自治区定额标准以内。采取了强有力的调控措施和保障措施。 2、工业经济转型方面:为了进一步对接自治区给予我市资源枯竭城市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自治区支持我市加快推进全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8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9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石嘴山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宁政发〔〕134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经济转型示范区工作方案。该方案以打造宁夏陆港经济区为目标,紧紧围绕经济转型这一主线,抢抓国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国家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石嘴山工业园区被自治区确定为“四大工业园区”的历史机遇,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强化投资拉动,积极探索经济转型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工业经济的新突破推动经济社会的快发展,努力在产业转型上再上新台阶。 3、循环经济方面:抓住石嘴山工业园区被列入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机遇,加快石嘴山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通过规划、改造和建设,使园区内不同产业类型的企业形成各种循环利用链条,以宁夏博宇60万吨矿渣微粉新型建材、荣华缘25000kva硅铁矿热炉余热回收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试点单位、试点项目为带动,鼓励生产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最大限度地循环利用资源,形成循环发展规模优势,获得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效益。 二、对策及措施 (一)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必须严格控制“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严把项目审核管理关、项目审批程序关、“两高”产品出口关。采取铁的手腕淘汰落后产能。 (二)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重点行业烟气脱硫、节能环保能力建设等,着力抓好工业、建筑、交通三大重点领域节能。 (三)大力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加快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继续做好高效节能空调推广工作,加大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力度,推广节能灯。鼓励企业加强节能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攻关。扩大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制度实施范围。全面实行政府优先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认真落实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切实加强用能管理,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电力、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和年耗能5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监管。坚决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企业用电,对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的单位,收取惩罚性电价。 (五)严格执行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严格执行即将出台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推进高效节能电机、变频调速技术、先进发电设备等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完善主要用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严肃查处违规乱上项目、对高耗能企业实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体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它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物而产生的,其本质在于消灭剥削,由劳动者共同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共同享有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是由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日趋完善,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形式主要有股份制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等。这些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资本和收益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属于公有制经济。邓小平曾反复强调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原则。”(《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在我国之所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目前我国除了上述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以外,在多种所有制结构中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私有成分等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有利于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并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首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只有依靠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力量,国家才能有充分的经济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沿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支柱,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为主体的分配方式的经济基础,是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其次,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最后,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将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而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使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公平竞争,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吸引外资,允许个体经济发展,不会影响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一基本点。相反地,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要更有力地发展生产力,加强公有制经济。”(《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9页)□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一、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 (一)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 (二)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 (三)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四)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 (五)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业。 (六)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 (七)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 (八)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 二、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三)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四)鼓励金融服务创新。 (五)建立健全信用担保体系。

三、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一)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 (二)积极开展创业服务。 (三)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四)加强科技创新服务。 (五)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六)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四、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一)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 (二)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三)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五)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 五、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一)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

(二)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 (三)完善企业组织制度。 (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 (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 (六)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六、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管 (一)改进监管方式。 (二)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关系协调。 (三)规范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收费行为。 七、加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和政策协调(一)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二)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认真做好贯彻落实工作。

公有制主体地位新议

公有制主体地位新议 新中国建立伊始,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在农村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在城市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使国家可支配的资产增加。1953--1957年进行"一化三改"快速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体制。从此,公有制开始一统天下,形成了"率土之滨,莫非公有"的所有制结构,这种所有制结构一直持续到8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各种经济成分进行了积极稳妥的调整,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格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邓小平曾说过"一个是公有制占主体,一个是共同富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在十五大之前理论界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只要公有制经济控制了主要产业部门,就是保持了主体地位;另一种认为只有公有制经济在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才算保持了主体地位。 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行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统治地位。在其它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显然十五大的报告在总结以往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首先要保证公有资产有量的优势。谈到公有资产的量的大小,必须先全面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报告指出公有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以工业经济为例,1985年以来虽然纯国有经济产值比重从1985 年的64.9%下降到1995年的34.0% ,但并没有改变公有制工业占主体的地位,1995年末,包括集体经济和混合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在内的公有制工业产值比重为80%左右,资产总额占85%左右。 公有资产占量的优势,这个量的优势是指相对数量,即公有经济在社会经济总量中占有较大比重。任何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维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要的量的优势的标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伴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相对上升,这是一个事实,但也不必为此忧心重重,首先这种相对数量的下降是发生在公有资产绝对数量大幅提高的基础上,据统计,我国国有资产继续稳步增长,截止1996年末,国有资产总量达65894.6亿元,比1995年增长15.4%。其次这种下降仅限于一定的范围内。这是不会影响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的。相反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步消除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对生产力的羁绊,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 以往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认识,只是注重量的优势,而忽视了质的提高。公有资产的质是一个新概念。它有着广泛的内涵,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公有资产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这是质的外在表现。(2)、公有资产的分布结构,公有资产只有在合理分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质的提高。(3)、公有资产的经营管理和运营机制,这是决定质的关键。(4)、参与公有资产运营的人员的素质,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第十五讲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专题复习第十五讲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变“仇家”为“亲家” 1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 2、我国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紧迫性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 (4)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迫切需要。 (5) 【题例】 据报道,日本科学家提出了“零排放”的概念,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物”一切废弃物都被利用并把实施“零排放”的社会称为“循环型经济社会”,为此,经政府、企业和科技界三方的共同努力,取得 “循环经济社会” ①有利于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缓解资源紧张的矛盾,实 现可持续发展; ②有助于促进科技进步,企业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③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3 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 4 (1)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废与不废是对立统一的双方,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自然界本身就是普遍联系的大系统,方可循环; (3) 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遵循 【题例】 (1)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 (2)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王元京 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经济、繁荣市场、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关键在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现方式与有效途径尚需进一步探讨。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扩大投资领域进一步优化协调国民经济结构。 当前,资本密集型的电力、冶金、化工、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工业都有投资机会。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中,我国传统制造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中国现在还不是世界工厂,还不是制造强国。为发挥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国际动态比较优势,必须重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在继续保持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处于支配地位的同时,可以让非公有制经济在上述资本密集的制造业中发挥更大作用,从而尽快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部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天地广阔。目前,高科技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前沿领域,以及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项目,如航天航空、核能、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导和纳米材料、基因工程等,仍需由国有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发挥主体作用,组成国家队实施联合攻关,形成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而非公有制科技企业则在信息网络产品开发、应用软件、生物制药、新材料应用等大量的分散的高新技术应用开发领域具有现实优势或潜在优势。 在基础设施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基础领域中涉及公共产品性质及自然垄断性质的基础领域仍然需要由国有经济作为投资和供给的主体,以履行公共财政的职能。而非公有制经济可以在非公共性,以及具有一般竞争性的基础领域发挥主体作用。可以把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管线、城市道路、城市生态环境、公共信息网络等投资不可回收的非经营性公共设施项目,纳入国有投资范围,而把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煤制气厂、供热站、收费道桥、公共交通等经营性项目或具有盈利潜力的项目,向社会开放,通过制定有关政策,鼓励国内外社会资金投资和经营。 在加快城市化发展中发挥巨大作用。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每年将有1200万人农转非,新批建制市20个,即20年内有24000万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有400个新建市加入现有666个市级单位行列,城市化人口超过45%,城市数总量达1066个左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水平,就能创造近千亿元的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与大量的农村就业需求。民营经济参与城市化建设可以拉动巨额投资需求。 在教育、卫生、文化等新型服务业加大投资。在未来发展中,教育、文化、卫生、金融、保险、电信、媒体等新型服务业具有极大的增长空间。由于上述部门的部分领域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节能降耗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节能降耗 东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 东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是省政府于1992年批准设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已完成配套区面积40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9.7亿元。2006年全区实现业务总收入234.4亿元,同比增长127.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7.5亿元,同比增长91.9%;实现开发区生产总值75.5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7.13亿元,实现税收收入3.92亿元,实现出口额3.22亿元。 近年来,东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不断加大节能降耗监管力度,将节能降耗、资源再生作为项目入区及企业评先树优考核的条件之一。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资源再生、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取得显著成效。2006年全区累计消耗能源981.5万吨标煤,比去年同期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产值能耗为0.2152吨标煤;同比下降44.3%;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4686吨标煤,同比下降36.2%,圆满完成了东营市政府下达的节能降耗责任目标。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对节能工作的管理。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东营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成立了以主要领导组成的节能降耗领导小组,加强高耗能企业的有效管理,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二是实行节能工作定期调度制度,2006年,我区召开节能工作调度会四次,及时研究和解决节能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积极组织我区4家重点用能企业与市政府签订了节能降耗工作责任书,组织全区能耗企业与开发区(高新区)管委会签订了节能降耗工作责任书。严格要求企业认真贯彻节能法律规定,加强节能管理,推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要性分析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重要性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迅猛发展,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在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为我们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做出了简要的分析,阐述了非公有制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能够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最后通过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得出了我国必须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重要性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现阶段除了公有制经济形式以外的所有经济结构形式。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要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不同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过20多年的政策调整和宪法修订,党和政府对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定位和态度,越来越清晰、明确,这就是:鼓励、支持和引导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政府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是因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重要的作用可以分为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对国民经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两个方面。 一非公有制经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解决就业人口,维护社会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的关键是解决国民就业问题。非公有制经济在孕育、产生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为缓解转型时期的就业压力,改善社会就业结构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66个城市的调查,国企的下岗人员当中有65%在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了再就业,实际上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安置就业的主渠道;当前,凡是开放的经济领域都有非公有制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我国相当多的家庭中都有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或者创业的人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已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创造大量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年均增速达20%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我国GDP的1/2还要强,特别是在一些一般性竞争领域,非公有制经济有的已经超过了70%,民间投资已经超过了50%,上交的税收已经占全部税收的43%。1995年以来,非公经济特别是私营企业上缴税收的增长速度一直快于社会总税收的增长速度,税收增长率连续8年在40%以上,不但高于国有经济,也高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而如果考虑其他方面的税收(如所得税、印花税等),那么全部非国有税收收入就已经占到国家税收68.5%。 (三)优化社会结构,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基础。 不断完善社会结构是社会持久和谐的有力保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政策上允许农民工进城从事建筑、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并允许城市中的某些国有企业从农民中招收部分临时工、合同工,其他所有制企业和个体户从农村中雇工也不再受到禁止。这一政策使农村人口获得了一个较为自由的活动空间。非公企业大量吸收农民进入城市,逐步优化社会结构,非公企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方向。 《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提高社会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

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一、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为什么坚持公有制经济 ( 1 )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第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是我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标志。第三,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力量,控制生产和流通。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依靠力量,是我国经济自主的主要物质基础和保持社会安定的主要经济条件。第四,公有制还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物质保证。 怎样支持鼓励公有制的经济的发展 1、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 2、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 3、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4、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动力发生变化的原因 怎样坚持依法治国,人民当家做主 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切实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要按照宪法精神和党的十八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二要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桂。全区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形成全社会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风尚,扎扎实实把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提高我区法治建设水平。 三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紧紧抓住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重要环节,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形成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多党参与的理评 中国的一党制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里的领导地位,是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其一党执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 发布时间:2004-11-4 5:23:00 被阅览数:76 次 为更好地推动和指导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年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调查研究和分析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对策措施建议的报告》,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重要批示;随后又按照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这次会上发给大家,请提出修改意见。这里,我就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和对策措施,谈几点初步想法,和大家一起讨论。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主要原则和近期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主要原则:坚持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坚持推进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和强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政府推动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努力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 近期目标:到20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分阶段推进计划。力争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重点领域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和机制;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农业)园区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全国资源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废弃物排放量显著削减,为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 发展循环经济,要大力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的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积极发展环保产业,为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供物质技术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5个环节: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对矿产资源开发要统筹规划,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实现综合勘查、综合开发、综合利用;加强资源开采管理,健全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改进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矿业的优化与升级;开发并完

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为什么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何为公有制?公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组成部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而生产力决定所有制关系。因此公有制也可以认为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人们建立起了新型的生产关系。公有制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单一公有制的结构已经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所代替。根据实践的发展,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决问题,使得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一种更清晰的认识。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其根本依据可概括为以下三点。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要求。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际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作用。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 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是必须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一个正确理解和全面的认识。不是任何一种形式上属于共同所有的企业和组织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是现在生产资料面前人人平等。实践表明,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如实地将这部分共有成分纳入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之内,有助于正确判断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助于更大胆地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更好地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要求决定的),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居主导地位。其次,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其自身的引导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上,主要体现

高一政治 6.1.2《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教案 沪教版

(新教材教案)第六课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第一 节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框大力发 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第一节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框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要求:掌握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非公有制形式;了解在所有制问题上贯彻“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应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根本性质能力,通过对所有制问题的了解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要求:通过课前调查,,课上讲解,讨论课后研究的方法使学生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说明只有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心。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以翔实的资料帮助说明问题。运用网络和各区县台办联系相关台资企业。 2.学生活动:使用学生家长资源,进行一次深入私营企业访问的课外活动。 三、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时事政治演讲] 请每位同学参加,每节课安排一位同学讲述,在课前请一位同学负责当日课题的时事新闻。(如:非公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巨大贡献) 【导入新课】 结合同学讲的时政内容导入新课。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板书)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以及我国对非公经济的政策(书上182页) 我国现阶段几种非公制经济成分(板书) (注:这部分知识不难,可采用阅读讨论法。) 1、个体经济(板书) (提问)你能举出几种个体经济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如服装加工部、自行车、手表修理部,早点服务部,小饭馆,弹棉花加工部,小日用杂品店,小副食店,蔬菜水果小摊贩等。 (教师归纳)同学们回答正确。个体私有制经济主要包括小手工业、零售商业、饮食业、修理业、服务业、运输业等。下面我们来归纳一下个体经济的含义、特点及其地位、作用。 (1)含义: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人私有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所有制经济。

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如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谈谈学习体会 坚持和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首先要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在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资产,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其比重的大小不是固定不变的。只要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竞争力得到增强,即使公有制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减少,也不能影响公有制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坚持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不断巩固和发展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发挥质的优势。只有努力提高公有制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其主体地位。 坚持和巩固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坚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既要进入那些非公有制经济不愿意或难以进入的而又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部门,弥补私人企业和市场机制的不足,更要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保持主导地位,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国有经济在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推进、国有企业数量减少的同时,资产总量、上缴税收、利润总额逐年增加,国有资产质量不断优化,管理与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技术研发与自主知识产权能力和数量不断增长。比如,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等行业和领域,资产总量从2002年的7.13万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21万亿元;同期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加到12.6万亿元,上缴税金、实现利润都有3倍多的增长。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排头兵”,在实施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大力度的结构调整和大范围的社会保障,在有效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中坚力量。 姓名:郑清凉学号:113M1Z4014 专业:学前教育所在教学中心: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龙海工作站校外学习中心

非公有制经济不等于民营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 党的十五大、特别是十六大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逐步为社会公众所认识,其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各级政府为了鼓励、引导、支持本地区的非公有经济发展,都出台一些切实的政策,撤除遏阻其发展的羁绊,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此期间,经济界和各地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不同的理解和定位。一些人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就是民营经济,一些人则认为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不同。在各地政府出台的有关文件中也有不同的称谓,一些地方称"非公有制经济",一些地方称"民营经济"。究竟何为"非公有制经济",何为"民营经济"?笔者认为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经济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其实质是不同的。 非公有制经济。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根据十五大精神,国家统计局于1998年制定了《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从企业组织形式的角度,把企业分为四类23种,一是独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独资企业、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5种,二是合作、合伙企业包括股份合作企业、国有联营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其他联营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其他内资企业、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9种,三是股份有限公司包括股份有限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4种,四是有限责任公司包括国有独资公司、其他有限责任

公司(内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5种。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比照企业划分组织类型,个体经营单位和个人独企业归入私营独资企业。从资产所有权角度,把经济成分分为两类五种,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3种。公有制经济包括纯公有制企业和混合经济单位中公有制经济成分。纯公有制企业是指全部资产为国家和集体投资主体所有的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国有联营企业、集体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非公有制经济包括纯非公有制企业和混合经济单位中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纯非公有制企业是指全部资产为非国家和集体投资主体所有的单位,包括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和混合经济单位中公有制经济成分。混合所有制单位类型包括三类10种:一是合作、合伙企业中其他联营企业、其他内资企业、与港、澳、台商合作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4种,二是股份有限公司中股份有限公司(内资)、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3种,三是有限责任公司中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内资)、与港、澳、台商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资经营企业3种。 从文件规定可看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划分是依据所有制性质进行的,而经营方式是从组织形式考量的。具体到一个基本单位考察其经济成分,也要观察其资产所有权的情况,若其资产中

为什么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Q:为什么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影响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A:首先国家政权是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的,于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就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的。银行、金融基本属于国有。首先货币只有国家才能发行。然后是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虽然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但是不能形成垄断地位,就是公有制经济还是主体。 Q: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A: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从量上看,公有资产与非公有资产相比要有数量上的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光有数量优势还不行,国有经济必须要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是对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界定。就公有资产本身来说,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Q: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A: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是共存的关系。它以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主轴,实现效率与公平最佳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只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又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无论那种经济发展的速度快慢,都不是问题,它是中国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最佳的生产关系,因此,不存在它在国民经济中谁轻谁重的地位问题。 从资本市场层面中国的重要项目比如民生中的水务、基建中的高速等如全部掌握在外资手里会怎样;中国的上市企业全部由外资投行帮助上市会怎样,财务全部由外资会计事务所审计会怎样;在外投资全部受制于国外投行会怎样;国内重要支柱产业全部由外资领导会怎样。等等等等。如果这些一起发生,那无异于中国又陷入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边缘,存在巨大的国家危机。 美国《外交》杂志评中国利用外资的利与弊 【内容提要】美国《外交》杂志2004年7、8月号发表了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乔治?J?吉尔博伊撰写的《中国奇迹背后的迷思》一文,《国外理论动态》给予转载。该文作者以他自己的视角对我国十多年(1993~2003年)经济发展背后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美国执行对华“战略性接触”的政策是符合美国的最终利益的。虽然该文作者是站在维护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利益的立场上看问题,做文章,对我国经济制度,特别是公有制经济有某些攻击与歪曲,但从中也可以促使我们在研究我国经济如何健康发展与保证经济安全的问题上,有某些借鉴和思考。古人云,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我们转发这篇文章,用意就是这里。 《中国奇迹背后的迷思》正文 中国作为一个全球贸易大国的突然崛起所引起的反响是奇特的,掺杂着敬佩与担忧。对中国经济发展繁荣前景的非理性热情促使投资者们急冲冲地去购买中国企业的股权,而很少知道这些企业究竟是怎样运作的。与些同时,对中国成就和潜力的过高估计又助长了种种担忧,说中国必将打破全球贸易和科技力量的平衡,最终会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成为美国的威胁。这些反应都是错误的:它们忽视了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缺陷,也忽视了美国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的特殊方式上所获得的战略利益。实际上,中美两国正在发展着美国战略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那种经济关系。中国正在参与美国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在努力建立的自由而又有规则的全球经济体系。但是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导致了两大没有预料到的严重后果。首先,中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