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9
《劳动法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劳动法学,Labor Law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学分: 3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实验(上机)学时:无,适用专业:法学先修课程:法理学、经济法学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三、各章节主要知识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劳动法概述1、教学内容(1)劳动法的概念与特征;(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劳动法律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与劳动服务法律关系;(3)劳动法的效力范围,包括空间效力、时间效力与对象效力;(4)劳动法的基本原则;(5)劳动法的形式与体系;(6)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教学要点(1)劳动与劳动力的概念;(2)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法律地位,尤其是与民法、社会保障法的关系;(3)劳动基准法的概念与内涵;(4)劳动法的体系;(5)劳动关系的三方协调机制。
第二章劳动法主体1、教学内容(1)劳动法主体的概念及其种类;(2)劳动者的概念、资格要件、权利义务、;(3)劳动者团体即工会的性质、功能、分类、法律地位以及我国《工会法的完善》;(4)用人单位的概念、范围、资格权利义务;(5)用人单位团体;(6)劳动行政部门和劳动服务主体的界定、法律地位与职责。
2、教学要点(1)劳动者的概念与资格要件;(2)工会的性质、法律地位及职责;(3)用人单位的概念、范围与资格;(4)用人单位团体的法律性质及地位。
第三章劳动法的沿革1、教学内容(1)劳动关系产生、发展的前提、原因与过程;(2)世界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3)中国劳动法的发展沿革;(4)现行港澳台地区劳工立法;(5)国际劳动立法的产生和发展;(6)国际劳工组织与国际劳动立法;(7)WTO与国际劳工标准。
2、教学重点(1)劳动关系产生发展的原因;(2)国际劳动立法的沿革;(3)国际劳工组织及其立法;(4)国际劳工公约与国际劳工建议书;(5)WTO与国际劳工标准。
第四章劳动合同1、教学内容(1)劳动合同立法概况;(2)劳动合同的概念、特征与种类;(3)劳动合同的形式;(4)劳动合同订立的概念、基本原则及程序;(5)先合同义务;(6)劳动合同的续订;(7)劳动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必备条款与商定条款,暨试用期、保密条款、竟业禁止条款;(8)劳动合同的有效要件、法律效力及无效;(9)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10)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包括双方协商解除、劳动者单方解除、用人单位单方解除以及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合同的情形;(11)劳动合同的终止与逾期终止;(12)劳动合同解除后的经济补偿以及后合同义务;(13)工会的监督。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Labor Relation and LaborLaw)课程代码:08410046学分:4学时:64(其中:课堂教学学时:64 实验学时上机学时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原理适用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劳动关系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赵永乐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意义的专业必修课,它建立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劳动法律、企业劳动关系的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方法和规律,这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本科水平的、复合型、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服务的。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劳动法律和劳动法规的基本内容;课程目标2:掌握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方法和劳动法的应用技能;课程目标3:能将劳动关系理论和劳动法应用于社会经济实践。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认证专业专业必修课程填写)二、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1)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2)劳动关系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基本概念(1)劳动关系、劳务关系、人事关系、企业劳动关系的概念(2)企业劳动关系的类型(3)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比较(4)劳动关系与人事关系的比较3.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内容与作用(1)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2)劳动关系管理的内容(3)劳动关系管理的作用(二)教学要求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1.掌握学习本课程的几个基本概念;了解劳动关系管理的概念、内容与作用。
(三)重点与难点.重点(1)劳动关系基本概念(2)劳动关系管理的基本内容1.难点(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比较(2)劳动关系管理主体的定位第二章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组织(-)课程内容.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主体1.企业人力资源部的角色和作用.企业工会的角色和作用2.职工代表大会的角色和作用.其他职能部门的角色和作用(二)教学要求. 了解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的主体;1.掌握企业人力资源部、职能部门和企业工会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的角色和作用。
《劳动合同法》教学大纲《劳动合同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劳动合同法》是一门专门涉及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的课程。
本大纲旨在提供全面的劳动合同法知识和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在线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定,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终止等操作和管理技能。
二、课程目标1、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基本原则和重要规定。
2、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和终止等关键环节的操作方法。
3、了解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和处理流程,学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劳动纠纷。
4、提高学生在劳动法领域的职业素养和操作能力,培养其遵守法律、尊重权利、履行义务的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1、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和立法背景 (8学时)2、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续签 (10学时)3、劳动合同的履行和管理 (12学时)4、劳动合同的变更和终止 (10学时)5、劳动争议的解决和处理 (8学时)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案例和法规,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2、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法的实践应用。
4、在线互动:利用网络平台,鼓励学生提问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质量和问题提出进行评估。
2、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撰写论文或报告,考察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3、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和口试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教材:《劳动合同法》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网络资源:提供相关法律网站、数据库和电子资源,便于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实践基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增强对劳动合同法实践操作的理解。
七、课程思政融入点1、通过学习劳动合同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利、履行自身义务。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学大纲学时:36 学分:2制定者:孙永军审核者:余林媛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法学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基本劳动权利和义务、我国劳动就业的基本制度、劳动合同的订立,种类,变更,内容、集体合同的内容签订、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社会福利和保险、劳动争议的处理等制度。
三、课程内容改革本课程不仅在内容上有了很大变化,在教学手段上也进行了很大的改革,过去我们主要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则利用多媒体等方法,而且安排学生去法律实务部门进行实习,力图极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四、理论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第一章劳动法概述(2学时)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第三节劳动法的内容第四节劳动法的渊源第五节劳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第六节劳动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第二章劳动法简史(2学时)第一节劳动法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19世纪的劳动法第三节 20世纪的劳动法第四节国际劳动立法概述第三章我国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2学时)第一节建国以前劳动立法概况第二节新中国劳动立法第四章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学时)第一节规定劳动者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意义第二节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节用人单位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五章劳动法律关系(2学时)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第三节劳动法律关系的成立、变更和消亡第六章工会法与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和职权(2学时)第一节工会法和劳动法的关系第二节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地位第三节工会参与民主管理和用人单位平等协商的权利第四节工会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职权第五节工会参与劳动调解和仲裁第六节工会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第七章劳动就业(2学时)第一节劳动就业概述第二节劳动就业的基本原则第三节职业介绍与就业服务第四节招工制度第五节下岗与再就业第八章劳动合同(2学时)第一节劳动合同概述第二节劳动合同的种类和内容第三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和终止第五节劳动合同签证第九章集体合同(2学时)第一节集体合同的概念第二节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第三节我国实行集体合同的意义第四节集体合同的内容第五节集体合同的签定第六节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七节违反集体合同的责任第十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2学时)第一节工作时间概述第二节工作日的种类第三节关于延长工作时间的规定第四节休息休假制度第十一章工资(2学时)第一节工资立法概述第二节工资的宏观调控第三节基本工资制度第四节最低工资制度第五节工资形式第六节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第七节工资的法律保障第十二章劳动安全卫生(2学时)第一节劳动安全概述第二节劳动安全技术规程第三节劳动卫生规程第四节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第十三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2学时)第一节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特殊保护概述第二节女职工的特殊保护第三节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第十四章职业培训(2学时)第一节职业培训概述第二节职业培训的分类第三节职业培训的实体第四节职业培训的考核第十五章社会保险和福利(2学时)第一节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社会保险的历史沿革第三节社会保险的种类第四节保险费的缴纳和计发第五节职工福利第十六章劳动纪律(2学时)第一节劳动纪律的概念第二节巩固劳动纪律的方针第三节劳动纪律的立法第四节我国的奖惩制度第十七章劳动争议处理(2学时)第一节劳动争议处理概述第二节处理机构和基本原则第三节劳动争议的调解第四节劳动争议的仲裁第五节劳动争议的诉讼第十八章劳动监督检查(2学时)第一节劳动监督检查概述第二节监督检查机构的工作内容第三节工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第四节其他行政机关的监督检查。
教学大纲《劳动法律制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1013A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 48 讲课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3适用对象:劳动关系先修课程:劳动关系学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劳动法律制度》课程是为了增强学生对劳动法律制度的了解,培养学生掌握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关系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时所必须具备的劳动法律制度的基本知识,且学会运用劳动法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目标1:了解劳动法的基础理论、劳动法的历史、职业培训法律制度,准确理解劳动法律关系、就业促进法律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工资、劳动保护、劳动监察法律制度等。
目标2:熟记集体合同与个体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以及解除和终止的相关规定以及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等,目标3: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区分劳动关系与非劳动关系、进行集体谈判订立集体劳动合同、订立、解除个体劳动合同以及进行劳动争议的仲裁或诉讼等。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将细讲、精讲:劳动法基础理论、劳动法律关系、劳动合同法、劳动基准法;粗讲:劳动法历史、集体合同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破难点重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案例讨论法、现场观摩法,铜鼓案例讨论和旁听仲裁案件使得同学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相关难点和重点知识。
教学实践环节:旁听劳动争议仲裁案件、案例讨论;注重价值引导,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劳动关系,保持对劳动者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第一章劳动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劳动法概述1.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工业劳动的社会化2.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第二节劳动权1.劳动权的概述2.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3.我国宪法中的劳动权的法律效力第三节劳动法的体系及地位1.劳动法的体系2.劳动法的地位第四节劳动法的法律渊源1.劳动法的法律渊源的概说2.我国劳动法的正式渊源3.我国劳动法的非正式渊源4.劳动法的法律适用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包括:劳动法产生的社会背景:工业劳动的社会化、劳动法的概念以及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2.教学难点包括:劳动权的性质与体系、劳动法的体系与地位、劳动法的法律渊源及其适用。
第一章劳动法基础理论引导案例1.1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1.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地位和作用1.3劳动法的渊源和体系1.4劳动法的产生和发展案例分析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引导案例2.1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2.2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2.3劳动法律关系的运行案例分析第三章就业促进法律制度引导案例3.1劳动就业概述3.2公平就业3.3就业服务与管理3.4就业援助案例分析第四章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引导案例4.1劳动合同的概述4.2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4.3劳动合同的订立和法律效力4.4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4.5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4.6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第五章集体合同引导案例5.1集体合同的概述5.2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变更、解除和终止第六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法律制度引导案例6.1工作时间6.2休息和休假6.3延长工作时间和及其限制第七章工资法律制度引导案例7.1工资的概述7.2工资构成和工资形式7.3最低工资制度第八章劳动保护法律制度引导案例8.1劳动安全卫生制度8.2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第九章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引导案例9.1劳动争议的概述9.2劳动争议协商与调解9.3劳动争议仲裁9.4劳动争议诉讼第十章社会保障法基础理论引导案例10.1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和内容第十一章社会保险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1.1养老保险法律制度11.2医疗保险法律制度11.3失业保险法律制度11.4工伤保险法律制度11.5生育保险法律制度第十二章社会救助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2.1社会救助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内容第十三章社会福利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3.1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的概念和内容第十四章社会优抚法律制度引导案例14.1社会优抚法律制度的概述。
《劳动法》教学大纲一、使用说明(一)课程性质《劳动法》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劳动法》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经济法。
(二)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基本框架,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知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劳动法的基本的劳动标准和劳动制度,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动法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46学时(四)教学方法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劳动法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劳动法的基本制度和基本标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劳动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人力资源管理类各专业二、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
具体方式为:平时成绩占30%,凄迷成绩占70%。
三、教材选用:《劳动法》关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四、教学内容劳动法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尤其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权利的维护。
本教材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出发,正确的阐述了我国的劳动政策和法律,坚持党中央所确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方针,对我国的劳动法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吸收一些外国劳动法律制度的经验。
本教学包括三编,第一编劳动法总论,第二编劳动制度和劳动标准,第三编劳动争议的处理与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
勞動法教學大綱(2011 – 2012 學年)一、勞動法的概念二、勞動法的地位和作用三、勞動法的歷史發展(一)國際勞動立法:1.歷史簡介2.國際勞動組織簡況(二)澳門勞動立法1.歷史簡介2.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的立法背景四、勞動法的淵源五、勞動法的適用(一) 適用勞動法方面宜考慮的原則(二) 勞動法規範的位階(三) 勞動法規範的解釋和填補漏洞(四) 勞動法在時間及空間上的適用六、個人勞動合同(一) 概念及特點(二) 與其他類似的合同的區別(三) 勞動合同的訂定及成立的要件1. 工作自由及工作的權利2. 有效成立合同的要件3. 合同的形式4. 合同的附屬條款(1) 期限(2) 條件(四) 勞動合同的內容1. 僱主的權力2. 僱員的權利、保障和義務3. 試用期4. 職級5. 報酬6. 工作地點7. 工作時間、超時工作8. 夜間工作、輪班工作9. 周假、年假、公眾假期(五) 勞動合同的終止方式1. 廢止2. 解除3. 失效4. 單方終止(六) 勞動合同的繼受七、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有關婦女及童工工作的規範八、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的處罰制度九、比較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與第24/89/M號法令的內容十、探討在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生效後,社會尤其是商界和勞工團體反映的意見,以及有關的學術及司法見解。
參考書目、法例、案例、文章一、參考書目書名:Curso de Direito do Trabalho作者:Bernardo da Gama Lobo Xavier出版社:VERBO書名:澳門勞動法作者:李淑華(Cândida da Silva Antunes Pires)(一九九三/九四學年治安警官培訓課程二年班勞動法學科講義)二、法例及相關資料第24/89/M號法令 – 勞資關係法律制度第43/95/M號法令 – 中止勞動關係以及減少工作時數應遵守之規則第50/85/M號法令 – 招聘工作者制度第 4/98/M 號法律 – 就業政策及勞工權利綱要法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及理由陳述第7/2008號法律《勞動關係法》與第24/89/M號法令的比較表(適時由老師提供予學生參考)三、案例適時由老師提供予學生四、文章法律及司法培訓中心於2009年6月舉辦的新勞動關係制度研討會有關講者發表的文章。
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主任:安玉萍执笔人:安玉萍开课单位:民商法学教研室编写日期:2005年6月课程编码:6402313 课程中文名称:劳动法课程英文名称: science of labour law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开课对象:法学本科开课学期:第7学期学分:2学分总学时:36 理论课学时:36 考试方式:笔试基本教材:《劳动法学》,21世纪系列法学教材,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内容是劳动法的基础理论,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
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了解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区别、劳动法的地位、劳动法的适用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运用基本理论分析认识市场经济条件的劳动关系及劳动法制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劳动法的概念2.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劳动法的概念二、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三、劳动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四、我国劳动法的体系五、我国劳动法学的体系六、我国劳动法的适用范围第二节我国劳动法的本质和作用一、我国劳动法的本质二、我国劳动法的作用第三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二、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三、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四、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五、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六、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七、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思考题1.我国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2.阐明我国劳动法和适用范围。
3.试述我国劳动法的作用。
4.简述我国劳动法各项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
参考书目1 王全兴著:《劳动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 关怀主编:《劳动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版。
3、董保华著:《劳动法原理》,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勞動法講授大綱】(一):個別勞動法1. 基礎認識:勞動法作為社會秩序的一部分1.1. 體制框架條件:資本主義僱傭勞動與勞動者1.2. 勞動法的概念與形成1.2.1. 勞動法作為契約法與特殊法律領域?1.2.2. 勞動法的形成史1.3. 勞動法的基本思維與體系1.3.1. 勞動法的客體與基本原則(脫離民法)1.3.2. 勞動法的體系1.3.3. 勞動法與勞動法學1.4. 勞動法的現實意義、功能與法律事實1.4.1. 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勞動者與勞動法1.4.2. 勞動法的功能:雙重本質1.4.3. 勞動法與其他法律領域(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1.4.4. 當代勞動法的挑戰2. 勞動法的法源與勞動行政2.1. 勞動法的法源2.1.1. 勞動關係的法律本質與形成要素2.1.2. 憲法與制定法(勞動基本權)2.1.3. 勞動關係中的基本權2.1.4. 兩性平等2.1.5. 勞動關係的集體秩序(團體協約、工作規則、勞資會議決議)2.1.6. 企業習慣2.1.7. 平等原則與契約控制(法院)2.1.8. 勞動契約與雇主指示權2.1.9. 理論與學說2.2. 法源的相互關係2.2.1. 基本位階關係2.2.2. 國家法與勞動契約2.2.3. 國家法與團體協約2.2.4. 團體協約與個別勞動契約2.3. 勞動行政2.3.1. 勞動公行政機關2.3.2. 勞動私行政管理(同盟與社會自我管理)3. 國際勞動法3.1. 勞動國際公法3.2. 勞動國際私法4. 人的適用範圍4.1. 勞工概念的同一性與差異性4.1.1. 勞工概念4.1.2. 勞工與管理職人員4.1.3. 公部門勞工4.1.4. 職業訓練關係學徒4.2. 勞動法適用的差異性4.2.1. 企業年資4.2.2. 勞動關係的特殊形成形式4.2.3. 類似勞工4.3. 雇主概念4.3.1. 雇主概念與法律地位4.3.2. 企業與廠場4.3.3. 關係企業與企業集團4.3.4. 企業轉讓4.3.5. 破產中的雇主5. 勞動法相關法律概念5.1. 除斥期間、罹於時效5.2. 和解、拋棄、剝奪失效5.3. 單向強行與雙向強行禁止6. 勞動法與社會法6.1. 社會法基本原則6.2. 勞動法與社會法之關係6.3. 補貼型的勞動關係(第二勞動市場)7. 同盟自由的實現與貫徹7.1. 歷史發展7.2. 同盟自由的基本概念7.3. 同盟與國家8. 雇主的僱用行為與勞動契約之成立8.1. 雇主僱用決定的控制:雇主詢問權8.2. 應徵僱用之成立與不成立–雇主契約自由之法律上拘束8.3. 勞動契約成立之相關問題9. 勞動契約內容之形成9.1. 勞動契約之必要內容與要素–工資與勞務之約定9.2. 形成勞動關係的手段(法律、團體協約、企業習慣、指示權、個別契約約定)9.3. 勞動契約之期間9.4. 定期契約之形式與合法性9.5. 附條件與附期限9.6. 試用勞動關係與臨時協助性勞動關係9.7. 有瑕疵的勞動關係9.7.1. 典型瑕疵9.7.2. 事實上勞動關係10. 勞工工資請求權10.1. 基本概說:基本工資保障10.2. 工資給付樣態與基本處理10.2.1. 原則10.2.2. 勞動給付導向之工資10.2.3. 勞動成果導向之工資10.2.4. 津貼與其他特別給付10.2.5. 工資之扣減、抵押、請求權喪失10.3. 工資安全原則–無勞動給付之工資10.3.1. 雇主受領遲延10.3.2. 企業危險理論10.3.3. 勞工個人事由之給付障礙10.3.4. 例假與特別休假之工資給付10.3.5. 病假繼續給付工資10.4. 企業破產之特殊問題11. 雇主義務11.1. 一般照顧義務11.2. 勞工人格權的保障11.2.1. 照顧義務11.2.2. 勞工外貌11.2.3. Mobbing特殊問題11.2.4. 禁止全盤控制11.2.5. 資料保護與電子郵件利用11.2.6. 不受侵擾的勞工私生活11.2.7. 勞工言論自由11.3. 平等對待原則11.3.1. 基本槪說11.3.2. 問題樣態:自願社會給付、工資請求權、指示權11.3.3. 類似勞工11.4. 特殊問題:勞工之就勞請求權12. 勞工義務12.1. 提供勞務12.2. 附隨義務12.2.1. 基本槪說與歷史發展12.2.2. 個別的附隨義務12.2.2.1. 工作注意義務12.2.2.2. 緘默義務12.2.2.3. 競業禁止義務12.2.2.4. 支持企業義務12.2.2.5. 其他工作規則相關義務12.3. 勞工給付障礙12.3.1. 勞務未給付12.3.2. 勞務未完全給付12.4. 勞工違反義務之制裁12.4.1. 基本理論與歷史發展12.4.2. 警告12.4.3. 契約罰、企業司法12.4.4. 勞工違反義務之損害賠償責任13. 勞動成果之權利歸屬13.1. 實體與非實體財產權13.2. 勞工發明14. 勞動保護法14.1. 工作時間14.1.1. 歷史發展槪說14.1.2. 法定最高工時14.1.3. 延長工時14.1.4. 勞動密度問題:待命、休息14.1.5. 工時彈性化:變形工時、輪班、夜間工作14.2. 特別休假14.3. 安全衛生14.4. 疾病、傷害、職業病15. 勞動關係之消滅與解僱保護15.1. 解僱基本界說與其社會影響15.2. 解僱保護基本理論與法制選擇15.3. 一般終止之解僱15.4. 特別終止之解僱15.5. 大量解僱15.6. 其他勞動關係消滅形式15.6.1. 定期契約期限屆滿15.6.2. 解除條件成就15.6.3. 合意終止契約15.6.4. 雇主策動之勞工終止15.6.5. 其他15.7. 勞動關係之清算與相關權利義務15.8. 勞動關係之消滅與失業者之法律地位16. 非典型雇主之勞工保護16.1. 關係企業與控股公司16.2. 營業讓與之勞工保護16.3. 外國雇主16.4. 複數雇主16.5. 公部門勞工17. 特殊勞工族群之保障17.1. 身心障礙勞工17.2. 青少年勞工17.3. 中高齡勞工17.4. 非典型勞工17.4.1. 典型勞動關係作為出發點17.4.2. 定期契約勞工17.4.3. 部分工時勞工17.4.4. 家內勞工17.4.5. 外來企業勞工17.4.5.1. 真正借用勞工17.4.5.2. 派遣勞工17.4.6. 第二勞動市場勞工17.4.7. 地下經濟勞動市場勞工18. 女性勞工18.1. 概說:女性勞工之勞動市場特殊問題18.2. 平等對待原則18.3. 同工同酬原則18.4. 女性勞工特殊保障18.4.1. 母性保護18.4.2. 僱用禁止與例外19. 無勞動關係之勞工19.1. 職業訓練關係19.2. (虛假)自營工作者19.3. 電傳勞動者19.4. 社團勞動者19.5. 強制勞動者19.6. 其他勞動樣態20. 勞動法之貫徹與實現20.1. 司法訴訟20.2. 行政機關20.3. 集體貫徹。
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劳动法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劳动法是法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熟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处理等核心内容,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劳动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包括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法律关系、劳动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
2、熟悉劳动法律、法规的最新发展动态,包括劳动法的修订、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改革等。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劳动法领域的实际问题,包括劳动争议的处理、劳动合同的签订等。
三、课程内容1、劳动法基本理论:介绍劳动法的立法目的、法律关系、劳动合同的法律性质等基本概念。
2、劳动合同法:详细介绍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等流程,以及劳动合同中的各类条款规定。
3、劳动关系管理:讲解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以及劳动纪律、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4、劳动争议处理:介绍劳动争议的处理机制,包括劳动仲裁、诉讼等程序,并讲解劳动争议的案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课堂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劳动法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劳动法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劳动法的理解和掌握。
4、实习实践:安排学生到企业或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进行实习,让学生亲身感受劳动法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等。
2、作业和考试:布置相关作业和考试,检测学生对劳动法知识的掌握程度。
3、案例分析:布置相关案例分析作业,检测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习报告:要求学生提交实习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六、课程资源1、教材和参考书:选择优秀的教材和参考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劳动法知识。
2、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图片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劳动法的实际应用。
劳动法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劳动法学是广播电视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的统设必修课。
本学科为法学专业学科体系中的应用性学科,培养具备劳动法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能够运用基本知识,熟悉劳动法规范的专业人才。
劳动法是世纪初从民法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法律部门。
年英国议会颁布的《学徒的健康与道德条例》是最早出现的劳动法规。
年法国民法典中包括雇佣契约,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劳资纠纷的加剧,国家开始干预劳资关系,促使以限制工时和改善劳动条件为内容的“工厂法”的产生,即劳动法成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出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劳动法学者开始将劳动法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研究,逐渐已形成较为系统而完整的劳动法学体系,已颁布劳动法典的国家已有多个。
不少国家成立了解决劳动纠纷的专门法院或法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陆续颁布了大量劳动法规、政策、文件等。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从此,中国劳动法制建设走上了一个新的历程。
全国各法学院校及各类成人法学教育已将劳动法学纳入法学教育体系中。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有关劳动法问题的能力。
.深入理解劳动法的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是解决劳动法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没有基础理论知识就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根底。
基础理论包括劳动的概念、调整对象、基本原则、劳动法律关系、劳动法地位、劳动法体系、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关系特点等等。
.准确掌握劳动法学中所有的基本概念。
劳动法学的总论和分论各个章节中有大量的基本概念、涵义,这些基础知识的准确了解对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
.努力学习劳动法中的基本知识。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劳动法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需要注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熟悉我国主要劳动法规和劳动政策,正确分析劳动纠纷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案例分析等等。
随时注意新颁布的重要法规,作为教材的补充内容。
《劳动法》教学大纲第一篇:《劳动法》教学大纲《劳动法》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S4240020 课程名称:《劳动法》课程英文名称: Labor law 总学时:24 讲课学时 20习题课学时: 4 学分:1.5一、教学目的《劳动法》是法律系学生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劳动法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其研究范围,掌握劳动法学与劳动法的联系与区别。
本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1、掌握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2、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掌握劳动法的基本内容规则。
能够运用法律规则分析解决在劳动关系中发生的权利义务纠纷;3、了解社会保障制度的的发展动向及趋势,具有进行理论分析研究的初步能力;《劳动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应当综合运用先修课程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综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法律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理论教育和基础训练,为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法律人才奠定基础。
二、主要内容、学时安排(一)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劳动法律关系及其构成要素;劳动合同;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疾病、生育、死亡保险;劳动争议的处理。
(二)本课程的主要章节及学时安排绪言第一章劳动法概述__________________1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第二节我国劳动法的本质和作用第三节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_________________2 第一节劳动法律关系概述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的要素第三章劳动合同__________________3 第一节劳动合同的概念及特征第二节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第三节劳动合同的订立第四节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第五节劳动合同的终止和解除第六节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第四章集体合同__________________1 第一节集体合同的概念及特征第二节集体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第三节集体合同的监督检查第五章劳动就业_________________2 第一节劳动就业概述第二节就业服务体系第六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_____________2 第一节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概述第二节工作日和休息休假的种类第三节加班加点第七章工资_____________________2 第一节工资概述第二节企业工资制度第三节工资形式第四节特殊情况下的工资第五节工资保障第八章劳动保护__________________3 第一节劳动安全卫生概述第二节安全技术规程和劳动卫生规程第三节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第四节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第九章社会保险________________4 第一节社会保险概述第二节社会保险通则第三节养老保险第四节失业保险第五节工伤保险第六节疾病、生育、死亡保险第十章劳动争议的处理_______________2 第二节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及处理形式第三节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和有关制度第十一章法律责任_________________1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第三节劳动者法律责任第四节其他劳动法主体法律责任三、其它教学环节本课程讲授29学时,其中穿插讨论习题4学时。
劳动法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3122089
课程名称:劳动法学
课程英文名称:Labor Law
授课对象:普通高校本科生
学时数:32
学分数:2
执笔人:孙冰心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16日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劳动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因此,劳动法学在我国法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针对具有一定法学基础及相关知识的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
本课是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法律人才服务的,是高等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劳动法学与宪法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等法律学科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要对上述学科的知识,尤其是民商法学的内容有一定掌握。
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本学科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门课程的性质,其以劳动关系作为调整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劳动法学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2、树立劳动法是保护劳工之法的观念,并以此观念贯通整个教学或学习过程。
3、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
具体包括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及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立法的要求;介绍了19世纪初劳动法产生历史背景及其原因;当代各国劳动法的发展趋势;现阶段中国的劳动立法的特点及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
4、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避免人为割裂法学部门之间以及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注重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在劳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2、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教学形式采用以教师讲授为基础,学生课后阅读为辅,并结合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
4、注重劳动法学与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的联系,融会贯通,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法学观。
六、推荐阅读书目:
1、冯彦君主编:《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黄越钦主编:《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七、主要参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是劳动法的基础理论,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劳动法及劳动法学的体系,在我国加强和完善劳动法制的重要意义。
劳动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其调整对象和调整方式都是独立的。
作为保护劳动者之法,劳动法有其独特的基本原则。
在介绍本章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劳动法和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劳动法的概念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三、劳动法的地位及与其他部门法的区别
四、劳动法及劳动法学的体系
五、我国劳动法的适应范围
六、加强与完善劳动法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我国劳动法的本质和作用
第三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公民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二、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三、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
四、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
五、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
六、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
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考核要求
了解: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区别、劳动法的地位。
理解:劳动法的适用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章劳动法的历史(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概括了劳动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内容,同时了解中国的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明确目前中国劳动法的立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