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元代)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元代)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元代)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元代)

【元代】

成吉思汗: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162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难河上游地区(今蒙古国肯特省),取名铁木真。1206年统一蒙古,建立大蒙古国,此后多次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征服地域西达中亚、东欧的黑海海滨。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时候去世,埋葬在蒙古肯特山起辇谷。

忽必烈:即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在开平继承蒙古汗位。1264年,迁都大都。1271年,正式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中国。他在位期间,任用汉族官僚,注意吸收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统治的经验,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重视农业,设置司农司,劝课农桑,还设置河渠司,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他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使元代社会矛盾一直都很尖锐。

怯薛制度:轮流值宿守卫,是从草原贵族们豢养亲兵(那可儿)制度发展而来的。成吉思汗称汗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兼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织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即禁卫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帐殿周围,分为四班,有四个亲信的那可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怯薛军事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力量。四大汗国:成吉思汗铁木真建立的大蒙古国在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下走向分裂,除了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外,还有四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即四大汗国,分别是钦察汗国(又称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蒙古西征后,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四大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本来是中央分封出去的最高军政首领,在血统上均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因而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直接向大汗负责,与元朝驿路相通。后来,因为争夺大汗权位,彼此间矛盾激化,日趋瓦解。其中,钦察汗国和伊利汗国走上独自发展的道路,而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则经常受中央左右。

汉法与旧俗之争:汉地旧有的生产方式、统治方式和思想观念与蒙古的冲突,早在成吉思汗时代即有所表现。自蒙古至元朝,逐渐采用汉法。它适应了国本所系的农耕地区的守成、发展的要求,它可以缓和民族矛盾,同时也是蒙古族建立当时世界占主导地位的先进的农耕文明和封建制度的最佳途径。

忽里勒台大会:蒙古语,意为“大朝会”。古代蒙古及突厥民族的一种军政议会,负责选举首领、决策征伐、举行仪式等。蒙古时期所有大汗都是由忽里勒台推选出来的。元朝建立后,忽里台制度作为皇室贵族特权继续存在。新皇帝即位前,仍按例召开忽里台获得确认,会上宣读祖训大法,颁发赏赐。元朝的重大政务,尤其与诸王利益有关的,均须召开忽里台共同商定。时至今日,忽里勒台在突厥民族中则用来指现代的议会以及国家的国会(克里米亚鞑靼人第四忽里勒台、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忽里勒台、蒙古国大呼拉尔)。

耶律楚材:契丹族,杰出政治家,蒙古帝国时期大臣。121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大军攻占燕京时候,听说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向他询问治国大计。而耶律楚材也因对腐朽的大金失去信心,决心转投成吉思汗帐下以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他的到来,对成吉思汗及其子孙产生深远影响,他采取的各种措施为元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行省:行中书省,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简称行省。蒙古国时期,沿用金朝制度,地方有大的军事行动,朝廷派大员在其地设立行省管理军民事物,但属于临时性机构。元朝建立后,设立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因幅员辽阔,各地分设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分司派出机构进行管理。原以中书省长官出领各行省、称行某处中书省事。以后行省成为管辖一定地区的常设地方机构,具有很大的权限,总领这一地区的钱粮、兵事、屯种、漕运等军政重要事物。元朝先后设立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等行省。随后,行省即成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最高长官为丞相,通常仅设平章政事两员,秩从一品。在十行省外,因军政需要,元廷还曾设过若干临时行省。

四等人制:元代法定的民族等级制度。元代蒙古贵族为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和维护对数量庞大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化政策,根据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分人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指蒙古各部落;第二等,色目人,包括中亚、西夏、回回等;第三等,汉人,指金朝统治区内的汉、契丹、女真等;第四等,南人,指南宋统治区汉人和西南各族。四等人在政治、法律、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享有不同的权利。四等人制的实行﹐使元朝的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从而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