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教学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02 MB
- 文档页数:42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怀念母亲》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教学目的】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明白得意思,一部份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琢磨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一样高贵的敬意和真挚的倾心之情。
4、有情感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进程】一、读题导入读题导入:今天,咱们继续学习《怀念母亲》,请一个同窗来读一下课题。
走近季羡林:咱们提起季羡林,看到更多的是他头上的光环,但是,当咱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你们会发觉作者心中有一个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说:我这永久的悔确实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这悔、这恨就从失去母亲开始──二、失母之痛──读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有无你不懂的词。
请同窗们自己小声地读一读这段文字,看看这一段中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同窗们再来读读这一段,这次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看看你能感受到什么?同窗们自己读了,也听他人读了,相信同窗们必然从内心走近了季羡林,此刻你们能不能把这长长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学生依照自己的明白得谈,能够是“悔”,能够是“痛”,课文中为一“恨”字,这是如何的恨?悔恨他恨什么?请你再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地址你看到了那个“恨”字?学生任意谈自己的明白得与感受:重点明白得: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
补充资料深切明白得。
资料补充:资料一:我悄悄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当即迎养母亲;但是……──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抵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学生读资料,深切明白得作者的失母之痛。
此刻,相信同窗们必然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楚的文字: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
人教课件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说课稿一、说教材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
作者开门见山,指出两位母亲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同时引出下文对两位母亲的描述。
接着,作者描述了自己与亲生母亲的关系:虽然相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这为阐述自己对祖国母亲的爱铺垫了感情基调;然后,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同样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得酣畅淋漓,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最后,作者呼应文章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本课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二、说教法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本课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法上课伊始,由“国宝”引出季羡林,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主要经历及季羡林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让学生默读,交流感受,揭示课题。
2、以读代讲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范读等,达到“读中感悟”,以读代讲的效果。
三、说学法教与学是相长的,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根据我班学生的情况,在学法方面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读悟结合,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关键性语句,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将个别学习,班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6、怀念母亲(A案)教学分析教材简析:《怀念母亲》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祖国在我心中”,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怀念母亲》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
这篇课文是季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讲述了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深深地的怀念,充分表现了作者对亲自母亲和祖国母亲深沉的爱。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并且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相互映衬。
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
课文季老先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流露于文章朴实的字里行间,所以,课文表达语文人文性一面的是季老对母亲、对祖国深沉的爱,而工具性一面则是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是怎样表情达意的。
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的表达作用。
3、引导学生置身文本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蕴的思母、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资源准备:1、相关作者的资料;2、自制教学课件;3、歌曲《我的中国心》4、作者的相关著作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以生为主,以读位本,以导促学。
重点体会文本语言、感悟语言情韵。
通过亲近和品读语言文字,去体会文字含蕴的意韵,带着这种体会反过来又去亲近和品味语言,感受朴实的语言之妙,积淀语言的感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有这样一位老人——(课件:播放颁奖现场视频),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的季羡林。
以前我们以前学过他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季羡林的资料。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读好课题(从节奏和情感两个方面去指导)。
季羡林《怀念母亲》优秀教案(精选10篇)季羡林《怀念母亲》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预备:有关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久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召唤他的名字。
2、孩子轻声召唤季老的名字师:在老人的心里,始终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孩子阅读后谈体会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孩子对的了解,又能为孩子感悟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预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
年月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孩子自由练读。
师:谁同意读给大家听?3、孩子把自己认犯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上世纪三十年月写的日记,年月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孩子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
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怀念母亲的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母亲、尊敬母亲的美德,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 学会尊敬母亲,培养感恩意识。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母亲的付出,培养尊敬母亲的美德。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怀念母亲》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教学卡片(母亲图片、感恩名言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母亲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母亲的认识。
1.2 教师简介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4.1 学生表演课本剧《怀念母亲》,体会作者的情感。
4.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表达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5. 课堂小结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尊敬母亲的重要性。
5.2 学生发表自己对母亲的祝福和感恩之情。
6. 课后作业6.2 学生回家后为母亲做一件感恩的事情。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母亲图片、播放温馨音乐等方式,营造怀念母亲的情感氛围。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母亲故事,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共同感受母爱的伟大。
3. 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写作、绘画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怀念之情。
七、评价方法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表演等活动,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学习成果:评估学生的作文、绘画等作品,了解学生对母亲的认识和感悟。
3.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表现,评价学生的尊敬母亲、感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