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
- 格式:ppt
- 大小:732.00 KB
- 文档页数:44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社会认知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组织中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和判断过程。
本文将对管理心理学王晓钧教授的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进行介绍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的理解和他人的判断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行为、言语和信念,来推测他人的内心想法和个性特征。
社会认知是管理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组织中的决策、领导和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认知的成分社会认知包括以下几个成分:1.知觉:对他人外部特征的感知和理解,如面部表情、语言、行为等。
知觉是社会认知的起点,个体通过观察和感知他人的行为来获得信息。
2.归因: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和判断。
个体会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个人特征、外部环境或其他因素。
3.自我调节:个体基于对他人的认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表现。
比如,个体可能会在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时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以获得更好的反馈和结果。
4.社会信息处理:个体对社会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社会信息可以包括他人的评价、反馈和意见等。
个体会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认知在管理中的应用社会认知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影响到决策、领导和组织绩效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招聘和选拔通过社会认知的技巧和方法,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适应性。
例如,通过观察候选人的言行举止,可以推测其责任感、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这样可以提高招聘和选拔的准确性,并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2. 领导和沟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员工的社会认知来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和沟通方式。
例如,如果管理者认识到某个员工更喜欢直接反馈和指导,那么他可以采用更为直接的方式与该员工进行沟通,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社会实践中的社会认知与社会情绪管理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并提升自身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管理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不仅能够学习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会情感和价值观念。
首先,社会实践可以帮助我们提升社会认知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包括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
这样的交往经历让我们更加了解人性的多样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行为准则,拓宽我们的视野和认知范围。
例如,当我们与弱势群体接触时,我们会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问题,从而提高我们对社会问题的认知。
其次,社会实践也有助于我们培养社会情绪管理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情绪挑战,例如与他人产生冲突、面对困难和挫折等。
通过这些经历,我们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此外,社会实践还能够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团队合作精神,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例如,在志愿者活动中,我们需要与其他志愿者协作完成任务,这样的经历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合作的重要性,提高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社会实践也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和挑战,例如贫困、环境污染等。
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和影响。
这样的经历可以让我们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并激发我们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愿望。
例如,当我们参与环保活动时,我们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的问题,从而形成积极的环保意识和行动。
综上所述,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我们可以提升自身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管理能力。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还可以培养我们的社会情感和价值观念。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情绪管理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章认知的个体差异与管理第一节一般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感觉是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人的知觉活动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具有4个环节:①从感觉资料中选择知觉的对象②应用知识经验对局部资料、不完整线索与信息进行回忆补充③应用知识经验对信息与线索进行加工和组织,构成完整的对象④对知觉对象做出适当解释并用名称标志它。
完整的知觉过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察觉、分辨、整合、确认的过程。
二、知觉的分类①对人的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②对物的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属于一般知觉)(一)空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空间特征与空间关系的认识。
对物体大小的知觉空间知觉对物体的方向位置与空间定向关系的知觉物体平面形状特性的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深度与距离知觉形状知觉的整合构图原则:①接近性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封闭性原则④良好图形原则⑤对称性原则⑥简单、对称、共线的凸显,易看成平面,否则容易堪称立体图形⑦简单性(节约性)原则⑧共同命运或线条共同朝向的原则①接近于相似②开口封闭③良好连续✧在三维空间物体中,单眼深度线索只能提供有限距离的信息;双眼深度线索,既可提供距离、又可提供物体厚度的信息。
✧影响深度知觉判断的因素中,单眼线索有:①物体的重叠②线条透视③空气透视④阴暗阴影⑤运动视差⑥眼睛的调节⑦纹理的梯度双眼线索有:①双眼视轴的负荷②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运动知觉以来的条件有:①物体运动的速度②观察者与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③观察者自身处在静止还是运动状态。
运动知觉的种类:真动、似动、诱动、自动、运动后效应(三)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的反映,是一种以内脏机体感觉、听觉、视觉等为主的复杂的知觉过程。
时间知觉必须依据客观事物为参照。
参考标志有:①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②人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③人造计时工具④生物钟现象时间知觉还受个人知识经验、主观态度和情绪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规律有:①一般人对1秒钟估计的最准确,短于1秒钟常被高估,长于1秒钟有被低估②同样时间间隔,有高频高速评估,低频频度评估现象③情绪、兴趣和态度对时间估计的影响④个人知识经验不同,在时间估计和知觉上也有个体差异。
第三章 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认知及其特征一、社会认知的含义: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途径1、人的面部表情2、人的言语活动3、人的体态表现4、人的行为方式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
一、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远比对物的知觉要复杂得多。
作为物的存在,其自身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相对地要稳定持久,易于从直观上去认识和把握。
但人的变化和发展不仅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单从直观的形式上是无从认识和的把握的。
对物的知觉主要是根据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的,较少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对人的知觉则会受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社会特征和属性的影响。
在对人的知觉中,知觉者与被知觉者双方处于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中,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会影响被知觉者,被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也会影响知觉者。
R .H.沃尔夫对婴儿微笑的研究出生后三周的婴儿对人的说话声会作出微笑反应。
第四周前后见到人脸时也会作出微笑反应。
当婴儿出生后3-6个月时,就可观察到他对周围刺激物作出的分化反应。
此时当给婴儿看各种各样的戏剧表演用的脸谱时,婴儿即会作出微笑反应;而当给婴儿看其他非人的刺激物如奶瓶等时,婴儿则无微笑反应。
婴儿的这种对人的刺激物才有的微笑反应被称作“社会微笑”。
二、社会印象定义: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A、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直观,它具有间接性。
B、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性。
C、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不易为理性所说服,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执性。
有必要指出的是,社会印象不单单指我们对认知对象──人的外表的记忆,其中也包括了对人的行为、人格乃至情绪特征的记忆。
三、社会判断社会判断的特点A、预见性特征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判断,可以预见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或社会行为在另一种场合出现的可能性和条件。
第四节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知识点一、社会认知(一)社会认知的概念社会认知( social cognition )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记忆以及运用信息,对自己、他人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做出判断和决定。
认知法则分为如下三种:上述三种认知法则的自动化思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都是非常有用的,但是也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二)居住心理效应例题:鉴于业主普遍具有的()心理,物业服务企业可以使自己以良好的形象展现在广大业主面前。
a. 首因效应b. 近因效应c. 晕轮效应d. 情感效应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的是首因效应(三)印象管理社会知觉的结果是形成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的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和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
印象管理是一种社交技巧,其常见策略有:(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4)投人所好。
识点二、社会态度知识点三、社会行为(二)助人行为"亲社会"增加助人行为的常用方法包括:知识点四、社会心理(一)社会心理的概念社会心理指在他人或群体的社会影响下,个体在心理上的主观感觉与变化。
例如,人在独处状态和群体环境下的表现往往相去甚远;对于同一件事情,上级领导在场与否,员工的态度可能截然相反。
(二)个体社会心理的特征(三)物业服务中的心理策略(四)业主投诉的一般心理(1)求尊重心理。
(2)求发泄的心理。
(3)求补偿心理。
物业管理的对象不仅是建筑物和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服务于人。
因此,物业服务企业应研究不同业主的服务需求与心理诉求,使服务更加贴近业主。
(五)集群心理例题:1.物业管理服务中的心理策略主要包括情感化服务、个性化服务,下列属于个性化服务的是()a 心理服务 b.功能服务 c.被动服务 d.主动服务 e.特约性服务答案:de解析:本题考核的是属于个性化服务的服务种类案例题:(2011)2月6日多云临近春节,准备向公司申请专项经费,用于购买慰问品,探望去年底因电梯事故而向政府投诉的三位业主,争取他们对我们服务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