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认知
- 格式:pptx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59
管理心理学王晓钧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领域。
社会认知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组织中对自我和他人的理解和判断过程。
本文将对管理心理学王晓钧教授的第三章——社会认知与管理进行介绍和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概念。
社会认知的定义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的理解和他人的判断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通过观察和分析他人的行为、言语和信念,来推测他人的内心想法和个性特征。
社会认知是管理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对于组织中的决策、领导和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影响。
社会认知的成分社会认知包括以下几个成分:1.知觉:对他人外部特征的感知和理解,如面部表情、语言、行为等。
知觉是社会认知的起点,个体通过观察和感知他人的行为来获得信息。
2.归因: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断和判断。
个体会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为个人特征、外部环境或其他因素。
3.自我调节:个体基于对他人的认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表现。
比如,个体可能会在和不同类型的人交往时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以获得更好的反馈和结果。
4.社会信息处理:个体对社会信息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社会信息可以包括他人的评价、反馈和意见等。
个体会根据这些信息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认知在管理中的应用社会认知在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影响到决策、领导和组织绩效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1. 招聘和选拔通过社会认知的技巧和方法,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候选人的能力和适应性。
例如,通过观察候选人的言行举止,可以推测其责任感、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这样可以提高招聘和选拔的准确性,并减少员工的流失率。
2. 领导和沟通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员工的社会认知来调整自己的领导风格和沟通方式。
例如,如果管理者认识到某个员工更喜欢直接反馈和指导,那么他可以采用更为直接的方式与该员工进行沟通,并给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名词解释第三章社会认知1.社会认知:人们如何思考自身和社会性世界,或更准确地说,人们如何选择、解释、识记和使用社会信息来做出判断和决定。
2.自动化思维:无意识的、不带意图目的的、自然而然的并且不需要努力的思维。
3.图式:人们用来组织他们关于某个主题的意识、关于周围的社会世界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会影响人们所注意思考和识记的信息。
4.可提取性:图式和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所处位置的优越性以及当我们对社会世界做出判断的时候,使用这些图式概念的可能性有多大。
5.启动:最近的经历提高了某个图式特征或概念的可提取性的过程。
6.固着效应:这项结果发现,人们关于自己和社会世界的观念会保持下去,即使知道支持这些信念的证据是虚假的也是这样。
7.自证预言:在这种情况下,(1)人们对其他人怎么样产生一个预期;(2)这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3)而这种对待方式又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8.判断法则:人们为了迅速而有效地作出判断所使用的心理捷径。
9.可用性法则:一种心理经验原则,即根据一件事进入脑海的容易程度来做出判断。
10.代表性法则:一种心理捷径,人们根据一事物与某典型事物的相似程度来加以归类。
11.基率信息:关于总体中不同类别的成员所占的相对比例的信息。
12.锚定与调整法则:一种心理捷径,即人们以一个数字或数值为起始点并根据这个起始点进行调整——但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充分。
13.思考抑制:试图避免想起一些我们宁愿忘记的事物。
14.控制性思维:有意识的、有意图目的的、自发的以及需要努力的思维。
15.反事实推理:在心理上改变过去的某些环节,以便想象事情可能有所不同。
16.过度自信障碍:人们对于自己判断的正确性,往往自信过度。
事实上,人们的判断通常不像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那么准确。
第四章社会知觉1.社会知觉:关于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及如何对他们做出推论的研究。
2.非言语交流:人们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进行有意或无意的交流的方式;非言语线索包括:面部表情、说话的语调、姿势、身体的位置及动作、身体碰触以及目光注视等等。
《社会心理学》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一、考核知识点(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大五”人格理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2、生活的意义是什么:①能够自主②能力③关系④自尊3、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这个定义是我们认为最全面的。
4、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①个体过程②人际过程③团体过程5、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其中最有影响的流派有三个: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
它们在美国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势力。
6、人本主义性理学与人的自我实现:人本主义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在批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而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7、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①早期状况②起步阶段③发展阶段④反思阶段⑤大发展阶段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一、考核知识点(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学习理论的特点:①它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②该理论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
③学习理论通常只想解释外显的行为,而非主观的心理状态。
第三章社会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个人知觉(二)自我知觉(三)社会认知(四)归因问题二、考核要求(一)识记1、第一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关对方的最初印象叫做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中最重要的、最有力的是评价。
2、个人知觉中的偏差:晕轮效应,与晕轮效应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也叫作扫帚星效应。
3、非言语线索一般包括:①人际距离②身体姿势③目光接触4、自我图式:Markus 和Wurf用自我图示来说明个体的自我概念,并用它指称一个人对自己的特殊信念。
5、自我提升:也叫作自我美化,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6、图式:它是指一套有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第三章 社会认知第一节 社会认知及其特征一、社会认知的含义:在社会心理学中,我们将对他人、他人的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感知与认识称为社会认知。
二、社会认知的途径1、人的面部表情2、人的言语活动3、人的体态表现4、人的行为方式第二节 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社会判断。
一、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远比对物的知觉要复杂得多。
作为物的存在,其自身的各种属性和特征相对地要稳定持久,易于从直观上去认识和把握。
但人的变化和发展不仅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是持续不断的,单从直观的形式上是无从认识和的把握的。
对物的知觉主要是根据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来进行的,较少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对人的知觉则会受到对象所具有的各种社会特征和属性的影响。
在对人的知觉中,知觉者与被知觉者双方处于互相影响和互相作用中,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会影响被知觉者,被知觉者的种种活动和表现也会影响知觉者。
R .H.沃尔夫对婴儿微笑的研究出生后三周的婴儿对人的说话声会作出微笑反应。
第四周前后见到人脸时也会作出微笑反应。
当婴儿出生后3-6个月时,就可观察到他对周围刺激物作出的分化反应。
此时当给婴儿看各种各样的戏剧表演用的脸谱时,婴儿即会作出微笑反应;而当给婴儿看其他非人的刺激物如奶瓶等时,婴儿则无微笑反应。
婴儿的这种对人的刺激物才有的微笑反应被称作“社会微笑”。
二、社会印象定义:社会印象是在社会知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社会印象是人们通过与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社会印象与社会知觉的区别A、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直观,它具有间接性。
B、社会印象不象社会知觉那样单一和零散,它具有综合性。
C、社会印象一旦形成就不易发生改变,不易为理性所说服,它具有一定程度的固执性。
有必要指出的是,社会印象不单单指我们对认知对象──人的外表的记忆,其中也包括了对人的行为、人格乃至情绪特征的记忆。
三、社会判断社会判断的特点A、预见性特征在正确的认知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判断,可以预见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或社会行为在另一种场合出现的可能性和条件。
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社会心理学(二)自考资料第一章社会学心理学概述1.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有一个短暂的历史。
2.杨国枢认为,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奢侈品阶段——心理学只是少数人的专利,调味品阶段——心理学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必需品阶段——心理学成为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东西。
3.按照杨国枢的观点,当今心理学科分为两大领域:一是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二是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人格,社会,实验,认知也因此成为心理学的四个支柱,其他心理学分支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一.为什么要学社会心理学1.人们对他认得认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特点出发,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有什么样的反应。
2.Costa 和McCrae,Jone等人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的五个维度是: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愉悦性,公正严谨性。
我国王登峰,崔红等人提出的“大七”理论。
3.王登峰,崔红和杨国枢等以中国文化和语言为背景,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结构七因素:1外向性:指个体活跃,合群,乐观;2善良:指个体利他,诚信,重感情;3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沉稳;4才干:指个体坚决,坚韧,机敏;5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6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7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4.Kennon M. Sheldon等人发现,对现在的人而言,生活的意义不在于钱或者名声声响亮而在于四个方面有优势:一是能够自主,自己的事情能够自己决定,而不是由他人决定;二是能力,能够有足够的实力把自己的决定或者他人交给的任务完成;三是关系,在生活中和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而不是孤军奋战;四是自尊对自己友情性的认识和积极的评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1.美国心理学家J.L.Freedom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研究社会行为的系统科学。
D.Myers从社会认知的思路出发,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怎样想,怎样相互影响及怎样与别人相联系的科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
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
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
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