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与创新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6
第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联)某经济政策:“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国有化。
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该政策( )A.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卫了新生政权B.允许自由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实现了苏联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D.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A 【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项正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B项错误;从该政策实施的结果来看,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是斯大林模式的做法,D项错误。
,列宁曾说:“增加财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这一思想( )A.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B.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论阐释C.说明列宁对资本主义完全认同D.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可知,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经济,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符合新经济政策的理论,故B项正确。
新经济政策改变国家垄断贸易,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不同,排除A项;列宁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并不是完全认同,C项错误;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意义,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义’……的情绪的支配,掌握商业、指导商业,把商业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这是无产阶级国家政权能够做到的。
”为此列宁(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B.允许自由贸易C.实施计划经济D.实行自由放任B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可知,列宁强调不能受过“左”的思想误导和支配,必须部分恢复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经济模式,这实际上是否定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想法,故B项正确。
A项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C项为斯大林模式的核心内容;D项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基本经济政策,均可排除。
,那么,退却之后就可以同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和他们一道前进。
虽然比以前慢一百倍,但却能以坚定的步伐勇往直前,使他们永远看到我们毕竟是在前进。
那时,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立于不败之地。
”“退却”是指( )A.二月革命后苏维埃领导人支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C.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和平法令》D.俄共(布)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D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列宁曾设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但该政策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
1921年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这一切,故D项正确。
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均可排除。
:它是一种妥协,是俄国通往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次暂时的退却,为的是给国家一个喘息和恢复的机会。
用列宁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
这一事件指的是( )A.退出一战B.余粮收集制的实行C.粮食税的实行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C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
根据材料中“妥协”“退却”可知,这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是“退却”,或者叫做“农民版的《布列斯特和约》”,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A、B、D三项均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C项正确。
(俄)历史时,把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迈向社会主义道路时的努力看作三个实验。
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和回归理想的实验”。
以下各项与三个实验分别对应正确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B.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斯大林模式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A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题目中的“理想”是指建设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现实”是指苏联(俄)落后的经济状态。
战时共产主义的措施属于“追随理想的实验”;新经济政策部分恢复了资本主义,属于“面对现实的实验”;斯大林执政后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属于“回归理想的实验”,故A项符合题意。
7.学者余伟民认为,苏联模式的政治结构开始从极端回到“正常”形态,苏联这一时期的改革……缓解了社会的紧张状态,但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
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时期的改革”的是( )A.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办厂C.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D.着力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C 【解析】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
A项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二者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D项不符合“并未改变‘经典体制’的基础”,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项。
,勃列日涅夫改革出现表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①注重发展重工业②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执政后期改革停滞不前④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耗资巨大⑤长期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③④D.②④⑤B 【解析】本题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根据材料可知,国民收入平均年增长率为正数,说明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国民收入继续增长,②错误,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故B项符合题意。
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论述道:“在1945年之后,工业社会的组织问题也没有得到最终解决。
在理论上存在着两个相反的典型社会形态。
其中一端最好的体现者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另一端是由美国代表的……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以及对个体主动性的抑制。
”为了克服“体制的缺陷”()A.斯大林积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致力于集体农庄建设B.赫鲁晓夫大力提倡种植玉米,逐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C.勃列日涅夫变革企业所有制,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D.戈尔巴乔夫用经济管理办法,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D 【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据材料“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可知该体制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A项中的集体农庄建设开始于1928年,与“1945年后”相矛盾,B项中的赫鲁晓夫和C项中的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排除A、B、C三项;戈尔巴乔夫主张用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来克服旧体制的弊端,故D项正确。
年,苏联通过了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正式提出了“加速战略”,规定经济方面的首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并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将整个国民经济转向集约化轨道。
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经济“改造”的措施是( )A.用经济管理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B.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实行计划经济C.注重发展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D.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A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
A项内容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对经济进行质的改造,故正确。
B项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C项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重点发展军事重工业的方针;D项是赫鲁晓夫时期,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故排除B、C、D三项。
11.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尔巴乔夫(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C 【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主要指戈尔巴乔夫政治上的改革使苏联陷入混乱。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在政治领域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造成党内和社会上的思想混乱。
1990年,戈尔巴乔夫又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故选C项,A、B、D 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联。
二、非选择题(共36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
从1929—1939年,熟练工人增加了9倍,工程师增加了5倍多……1929年,正当苏联轰轰烈烈地进行工业化的时候,经济危机的飓风席卷了资本主义国家。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来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摘自纪录片《世界历史》材料二……无论苏联最高领导层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的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的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勇于冒险的邻邦。
(见下图)——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至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的原因。
(2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A、B两个时间段苏联经济分别出现的问题,并分别分析原因。
(16分)(1)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建设热情,成为工业化建设的强大动力;苏联人民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抓住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专家。
(答出其中四点即可)(2)问题:A段时间内苏联出现农业危机;B段时间内苏联粮食产量下降,与中国差距拉大。
原因:A段时间内苏联正处于赫鲁晓夫统治时期,赫鲁晓夫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某些经济措施违背客观规律;B段时间内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经济发展陷入停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