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赏析_五年级语文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我与祖父的园子读后感
这园子啊,简直就是萧红童年的魔法天地。
在园子里,祖父就像个超级大英雄,萧红就像个小跟班。
祖父做啥,萧红就跟着做啥,可又老是搞出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小状况。
比如说祖父在园子里种小白菜,萧红也跟着瞎忙乎,把菜种踢飞了,祖父也不生气,这要是换了我家大人,估计得唠叨个没完。
这就看得出祖父对萧红那是满满的宠爱,就像捧着一颗珍贵的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
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花啊,想开就开,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黄瓜愿意结一个就结一个,愿意结一堆就结一堆,完全没个“正形”,可就是这种没规矩,让人觉得特别舒坦。
我就想啊,要是我也有这么个园子,我就可以在里面撒欢儿跑,想躺哪儿躺哪儿,不用担心把衣服弄脏被老妈唠叨。
我可以像萧红一样,追着蝴蝶跑,累了就往地上一躺,看着天空发呆,那该有多美。
萧红写这园子的时候,字里行间都透着对祖父和园子的爱。
我读着读着,感觉自己都能闻到园子里泥土的香气,看到那些自由自在的小昆虫。
这园子就像是一个避风港,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在园子里就只有快乐和温暖。
我也特别羡慕萧红有这样一段美好的童年回忆,我的童年虽然也有很多好玩的事儿,但跟萧红的园子比起来,总觉得少了点那种无拘无束的劲儿。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盼着啥时候也能有个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角落,我也要让它充满自由和欢笑,就像萧红的祖父的园子一样。
五年级下册语文考点梳理第一单元1.《四时田园杂兴》写了村农民男耕女织以及儿童学大人的样子劳动的情景,赞颂了乡村劳动人民的勤劳,以及儿童的天真可爱。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绘了天真稚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村晚》这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诗,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祖父的园子》课文通过回忆描写了小时候和祖父在园子快乐、自由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祖父的思念。
3.《月是故乡明》以其特有的清新、自然的笔调向我们展现了故乡那温馨的夜晚,那恬淡的明月,童话般美妙的童年,给人一种亲切的感受,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深切的思乡之情。
4.《梅花魂》以梅花为线索,讲了外祖父的几件事,从中表现了这位老人对梅花的挚爱,表达了身在异国的华侨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1.《古诗三首》常以解释词语、句子的形式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2.《祖父的园子》第16、17自然段常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3.《月是故乡明》常以选择、判断的形式考查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梅花魂》第13自然段常以填空、选择的形式考查对梅花品质的理解。
第二单元1.《草船借箭》节选自《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课文记叙了诸葛亮巧设妙计“草船借箭”的故事,赞扬了诸葛亮杰出的才能以及顾全大局的广阔胸怀。
2.《景阳冈》节选自《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课文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的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了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3.《猴王出世》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4.《红楼春趣》节选自《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课文主要写了宝玉与黛玉、探春、宝钗等姑娘们一起放风筝的事情,表现出贾府当时繁荣昌盛,宝玉的无忧无虑。
1.《草船借箭》第7~9自然段在段落赏析中时常出现,有时也作为课内阅读出现。
早早地来到了学校,孩子们也早早地来了。
因为今天是镇际“学讲计划”“一师一课”活动,我和孩子们都是主角,要展示我们的课堂风采。
把孩子领到上课地点,都能听到自己怦怦的心跳声,而孩子们似乎很轻松,还神采飞扬的。
《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节选于著名作家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通过我童年时代跟随祖父在园子里劳动和玩耍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及对祖父的怀念。
分三步进行教学:知事、悟情、知法。
抓住园子中景之美与自由与园子中事之“趣”进而悟其情,懂其法(表达方法),进而学生的写则水到渠成。
为了达到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时以读为主线,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受发生在园子里“我”的趣事。
感受园子所给“我”带来的快乐与自由,感悟祖父给作者那深深的爱和温暖。
并学习作者写事的方法,抓住要点练写一件有趣的事。
一、品读园中之景,赏“景”之美与自由。
(一)赏园中“景”之美,悟“快乐”之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段话告诉了我们:求知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走进园子,孩子们便被园子中各种各的小昆虫所吸引,蜂子、蝴蝶、蜻蜓……快乐的声音无不表达着孩子们对园子的喜爱和向往。
孩子们抓住样样都有及表示颜色的词语,进而感悟到色彩绚丽的昆虫、园子的色彩斑斓、美丽迷人、充满生机、生机勃勃、充满快乐的大园子。
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动感十足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边读边想象,从而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作者的那份快乐则溢于言表。
(二)言园中“景”之“自由”,悟“自在”之趣。
透过清新的文字,孩子们通过自由的朗读,便表达了自己的对这分自由的理解:无拘无束、悠闲、自由、随心所欲、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惬意……用不同的字眼表达自己对自由的理解。
接着再让孩子们再读课文想感受谁的自由就感受谁的自由,接着孩子们便忙活开了,鸟、黄瓜、倭瓜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孩子们也越发自由起来,就像萧红所说: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祖父的园子》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的能力;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已普遍增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逐渐接近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他们的心灵能逐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合拍。
能通过阅读与讨论,对作品的感受与理解形成大体共识。
充分自主地读文,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特点。
读《祖父的园子》一文,学生轻轻松松就跨进园子,感受到这里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什么都是自由的,空气里弥漫着自由的气息。
童年的作者也是自由的,这自由也是她童年快乐的源泉。
当然,让作者感到自由快乐的不光是祖父的园子,还有慈爱的祖父,他给了孩子心灵的自由,正是因为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所以在孩童眼里,一切才是自由的、快乐的甚至充满梦幻色彩的。
这样的话题十分贴切儿童生活,学生学起来不陌生,但是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情感积累与体验比较单一或肤浅。
因此,要让学生从查找作者的生平资料入手,引导学生课前或课后阅读《呼兰河传》,这样能帮助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为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读书打入基础。
学生先谈谈读书收获,再提出自己的读书疑问,这些在课前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另外,学生个人的读书收获较片面,因此把合作学习、探究学生的精神和方式引进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而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祖父的园子》效果分析:一、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得很好。
1、在识字方面,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自主识字。
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而且文中生字比较少,学生很容易掌握,再加上五年级的学生都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读文中进行检查,我觉得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2、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小作者的情感,我抓住几个含有情绪词的句子,比如:“从哪些段落可以感觉到萧红是个孩子?你想让你的倭瓜爬到哪?想让你的黄瓜结多大?”让学生反复朗读,置身于园子之中,发挥想象,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语言的形象性,拓展学生的理解,丰富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2.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
教学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体味“我” 的率情、率性、率真,感悟因为有了祖父的宽容和爱,才有了“我” 的自由与快乐,有了这个童年的乐园,有了这个无法淡忘的“精神家园”。
教学难点:学习揣摩作者鲜活的,独具个性的语言和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走进园子,感受园子里一切都活了。
1、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一学生读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萧红在《呼兰河传》里用了大量的文字写这个园子,记录了和祖父在园子里的每一个细节,一个看似普通的园子,为什么让萧红如此恋恋不忘呢?课文有两个自然段直接描写这个园子,打开课本即将回来。
指名说(2和13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园子的美景)2、让我们去园子里散步,读书就是欣赏,需要慢慢地读,静静地想,听老师读,看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教师范读第二小节)3、你们宛然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说。
4、指名学生读本小节。
这个同学给读活了,我们读书不仅需要边读边想象,还要边读边思量,读出疑问来。
你读这一自然段时有疑问吗?5、这里,萧红为什么把白胡蝶、黄胡蝶都写进来了,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说。
小结:这是一个自然状态下的园子,好看的不好看的都有。
(板书:自然之园)6、让我们齐读这一小节,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学生读。
读着读着你的脑海中跳出了哪些词来形容这个园子?同学们,你们的感受就和课文中的“我”相通了,读着读着,园子里的一切都活了。
(出示第13小节)教师领读红色部份。
7、同学们,这小节中哪些语句你最能感到自由,用笔划下来,指名说。
A、(倭瓜……也没有人管。
)这几个自由的句子还很特殊呢,咱们来看看。
你有什么发现?不要小看这个“就”字,一个小小的“就”,自由就全出来了,不相信我们就来配合配合,你读“愿意”部份,我读“就”的部份, 指名读,读后问有什么样的感觉?(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还有谁愿意和老师配合一下?同桌配合读。
《我和祖父的园子》语文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评价在教学目标方面,我设定的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了解园艺的知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能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园子的感受。
经过观察和评价,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这个目标,但在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园子的感受方面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在教学内容方面,我选择了《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描述了一个小男孩与祖父一同照料花园的情景,通过对小男孩对园艺的学习和心灵的成长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园子的美丽和祖孙之间的情感。
在教学方法方面,我采用了讲解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我通过讲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向学生介绍了花园里的各种植物和动物。
然后,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谈谈自己对园子的感受和体会,鼓励他们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过程的实施和评价1. 教学过程的实施首先,我向学生介绍了文章的标题和作者,并询问他们对花园的了解。
随后,我对文章进行了逐段的讲解,重点介绍了花园里的各种植物和动物。
我用图片和实物展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每种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和功能。
接下来,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对园子的感受和体会。
在讨论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并鼓励他们多用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述园子的美丽和祖孙之间的情感。
同时,我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借鉴,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最后,我对学生的表现进行了评价,并向他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改进的意见。
我认为,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有些学生在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
2. 教学过程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并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但在用适当的形象、生动的词语描述园子的美丽和祖孙之间的情感方面,还有一些不够准确和深入。
《我和祖父的园子》评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评课稿,评课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那么什么样的评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和祖父的园子》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和祖父的园子》评课稿1今天,听了徐老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受益匪浅。
徐老师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自由”一词构筑执教理念。
让学生读中体会园子中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包容与疼爱,从而找到令萧红自由的真正的原因;徐老师破题的着眼点放在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先从园子中的动植物说起,通过朗读了解到园子带给诸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转折到,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也同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
景与情交叉在一起,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专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神马都是开心的、美丽的、充满童话情节的。
徐老师努力给学生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不拘泥于按部就班地逐层推进,而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孩子们,孩子们将体现“自由玩闹”的段落读到哪,课堂就推进到哪,不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而是学生驾御着老师的课堂在行进。
可以先读最后一段,也可以先读中间一段,还可以前后轮流转换着读,一切的一切,体现着民主里集中,集中里民主。
此外,文中祖父的“笑”的细节颇耐人寻味,所以教学中徐教师抓住了祖父那个特别亲切的表情——“笑”来拨动学生的情感心弦。
通过对祖父的“笑”的'想象、言说,引导学生感悟祖父一次次笑容背后的真正内涵。
学生从“笑”字中读出祖父的和蔼、慈祥、宽容和爱。
把祖父的笑读活了,祖父的形象就会跃然纸上,对园子爱的理解就能水到渠成。
一般状态下的语文课堂程序是质疑——释疑——总结,但在徐老师的课堂中我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
比如徐老师在学完全文后,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呼兰河城那么大,为什么写住着的人就只是祖父呢?”。
浅谈《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语言特色《我和祖父的园子》是川端康成的一部代表作,它以简洁而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祖孙间浓浓的深情。
这部作品的语言特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和祖父的园子》使用了简洁而细腻的语言。
原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描述,但大部分在保持简洁的同时又不失精准性。
例如,他描述了祖父在园子里走着的样子:“他走得稳稳当当,脚下迈着沉重的步子,就像一条古老的河流,一点一点地贯穿过去,一点一点地流向未来。
”这是一句简洁而精彩的描述,它用精确的词汇勾勒出了祖父走路时的形象,让人看到了祖父的坚强与沉稳。
其次,《我和祖父的园子》使用了富有节奏感的语言。
原文中描述的大部分场景都带有流畅的节奏感,如“祖父独自一人走在庭院里,他的脚步仿佛缓缓流淌着一潭清泉,在他老迈的身体上唱着一曲深情的歌”。
这段话的语言有节奏感,让人感受到祖父的宁静而深情,通过充满节奏感的语言,川端康成在作品中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充满情感的氛围。
此外,《我和祖父的园子》使用了浅显清晰的语言。
这篇文章的语言从字里行间都透露出隐含的哲理,以浅显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作者的真挚感情。
例如,他描写的祖父的话:“就像一棵树,不论多少风雨,它都能坚强地站立,迎接新的春天,就像一粒尘埃,不论多少诅咒,它都能坚韧地抗拒,萌发出新的生命”。
这段话用浅显清晰的语言表达出了祖父的人生哲学,让人感受到他坚韧不拔的信念与深切的慈爱。
综上所述,《我和祖父的园子》使用了简洁而细腻、富有节奏感和浅显清晰的语言,把祖父和孙子之间的深情描绘得淋漓尽致。
这种语言特色,使作品更加感人,更能打动读者的心,深受读者的喜爱。
[摘要]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祖父的园子》一文,节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首先抓住“鉴赏”这一核心进行教学设计,通过“重复”语言的品味、体会“大笑”的含义、通感艺术的体验等,引导学生感受这篇小说的语言特点、人物形象和艺术魅力;同时,在课始、课中、课末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拓展,从读一篇文章到读一本书,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这样的阅读课堂,堪称经典的阅读教学课堂。
[关键词]鉴赏阅读;经典魅力;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21)07-0069-03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一部独特的散文化抒情小说。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祖父的园子》一文,是节选其中的内容。
萧红一生坎坷,祖父是唯一爱她的人。
《祖父的园子》是她对已逝去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文中看似絮絮叨叨的描写实则充满深情,也成了萧红创作语言的重要特点。
面对这样的经典文本,著名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怎样带领学生领略经典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呢?我们从蒋老师的几个教学片段去寻找答案。
一、抓住“鉴赏”这一核心设计教学教学经典文本,“鉴赏”才是教学的主要指向。
朱自清先生曾在《经典常谈》中阐释:“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可见,朱老先生强调的是鉴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三、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蒋老师就是这样引导学生鉴赏的——(一)着眼“重复”,品味语言师:这篇文章里有一段话很特别,特别得甚至让人感觉到啰唆,一句话反复写。
如果你找到这段话,请你把它画下来。
(学生浏览、勾画,基本都勾画第十七自然段)师:咱们一起来把它读一读。
(出示第十七自然段“一切都活了……也没有人管。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赏析_五年级语文
《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是现代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散文集中节选的一篇文章。
行文清新优美,语言简洁流畅,却又不失韵味。
作为选用的一篇教材,无论是文章的语言,还是文章的意境,均能作为孩子习作赏析的典范文本。
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代表作,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出作者对于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作品所流露的那种“孤寂与苦闷”的情怀,其实也可以从这一角度予以理解。
当然,最值得重视的是这部作品的独特的艺术个性。
茅盾对此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堪称精当——“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
”“而且我们不也可以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有讽刺,也有幽默。
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
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
”(茅盾《论萧红的〈呼兰河传〉》商务印书馆1947年)作为教师,在解读这一文本的时候,不能不把握这样的一个主题。
那就是虽然萧红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充满了乐趣童心,语言清新幽默,笔法简洁流畅,但是透露出来的却是内心的一种孤寂和苦闷。
“我的祖父已年近七十,他是一个慈祥、温和的老人,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所以,一天到晚,门里门外,我寸步不离他,他常教我读诗,带我到后花园游玩,我走不动的时候,
祖父就抱着我,我走动了,祖父就拉着我,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
”——萧红在萧红的眼里,祖父就是她的守护神。
用这样的笔调,萧红的作品自然透露出一种轻松闲适,甚至活泼任性的态度。
昆虫是可爱的,庄稼是灵动的,甚至野草小花,同样的可爱。
种地劳作充满情趣,祖孙俩的对话充满亲情爱意。
但是,这样的美好时光仅仅在回忆中显现,仅仅在描述中永恒。
笔调越是动人,情感越是深沉。
1942年这部作品出版,正当萧红萧军分手不久,她在国仇家恨中写下这部作品,情感自然不轻松。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种感觉特别明显。
薛法根老师紧紧把握住文章的基调,让孩子感受文中优美描述,展开教学。
训练学生的审美意识。
通过读,来发掘文本中的美感描述。
体会情感,不能简单地感受祖父和我之间的亲情之美。
要感受出萧红笔下童年的快乐是多么的难得。
“家里面只有祖父最关心我”这样的情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
在萧红的一生中,童年与祖父相处的这一段岁月最最值得怀念。
“一首凄婉的歌谣”这一定位必须透过文字让学生的审美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
很遗憾,我们没有看完这一教学实录,相信薛老师一定会设计非常精彩的训练来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深沉的情感。
萧红,一位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最终在孤独苦闷中病逝于香港,时年仅仅31岁。